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2016-03-16张可敬
张可敬
何谓省略?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吕叔湘先生的理解值得借鉴,他说:“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了上下文或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实际上是可以有的,并且补的词只有一种可能,这样才能说省略了这个词语。”
省略属于语言运用的层面,即言语层面,而在实际运用中,运用了省略的句子就可以称为省略甸。这就回到了语法的层面,也就是从句子成分的角度来解读省略句,来分析省略现象。
省略是自古以来就在汉语中存在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与词语的使用有关,比如追求简练的效果。相比现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文言文用语更加讲究精练,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加普遍,可以说篇篇有省略,段段有省略。因此,文言文中的省略甸更加复杂,分析起来会更加困难,但仍是有章可循。
诊断示例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
【《宋史·张士逊传》】
例中的省略可补充如下:
转运使檄移(于)士逊(令)(士逊)治郪,民遮(士逊)马首(令)(士逊)不得去,(转运使)因听(士逊)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安抚使)问(知州张雍)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日:“射洪令,第一也。”
此例涉及主语、谓语、宾语、兼语、介词的省略现象,基本涵盖了文言文省略句的基本类型。例句中有两处省略了谓语动词“令”,这两句如果不补充省略部分,那么从语法上来分析就是一个结构混乱的病句。“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这句的主语是“转运使”,谓语是“檄移”,“檄移”这个谓语是不能带宾语的,因此,其后应补充一个介词“于”,与“士逊”一起构成介宾短语,表对象,转运使发出的通告就有了对象。按理,这句的意思到此应该很完整了,但其后还有“治郭”这个动宾结构,毫无疑问,它的主语应该是“士逊”,而整个句子的主语却是“转运使”。为了使该句在语法、语意上合理,加上一个表使令意义的动词“令”,再补充“令”的宾语“士逊”,而这个宾语恰好又是“治郭”的主语,这就是兼语,而这个兼语是被省略了的。相同的道理,“民遮马首不得去”也是省略了表使令的动词“令”和兼语“士逊”。“因听还射洪”这句的主语是“转运使”,“还射洪”的主语却是“士逊”,故也是兼语省略现象。“问属吏能否”的主语是“安抚使”,而“问”这个谓语动词需要带双宾语。根据后文,回答安抚使问话的人是知州张雍,因此,“问”这个动词的直接宾语就是“知州张雍”。
依据分析,我们应该明白一个基本的原则:对文言文省略句的补充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的前提下,从语意和语法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合理补充。这也是正确判断省略句,合理补充省略成分,规范翻译省略句的不二方法。
名师圈点
中学阶段,文言文的省略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主语省略
主语省略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为了行文的简洁。主语省略多为承接前文的省略,比如多个动作都是一人所为,首句出现了主语,后面几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不用,而意思表达依然明白,也不会出现语法错误;还有一种是承前句的宾语而省略主语的。在对话中的主语省略,一般根据所说的内容就可以判断出主语是谁了;最后,还有一种蒙后省略的现象,依据后文的主语来判断前文的主语,这种现象比较少。
(1)秦将王翦破赵,(王翦)虏赵王,(王翦)尽收其地,(王翦)进兵北略地。【《战国策-燕策三》】
(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史记-项羽本纪》】
2.谓语省略
绝大多数句子都需要一个谓语,故谓语省略的现象不是很多,但在文言文中还是有一定比例的。谓语的省略最主要的是这个谓语动词在前句或后句中已经出现,而此处的省略不影响句子的意思,在理解句意时则需要补出来。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史)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3.宾语省略
文言文的宾语分为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两种,被省略的宾语常常是由代词来充当。当然,我们也可以走一些捷径,比如:当可以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后未出现宾语,则应考虑宾语省略的可能,当介词直接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此介词后常常省略了宾语,即介词宾语。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代秦)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兼语省略
兼语的省略不多见,因为兼语多出现于使令性的动词之后,故判断兼语省略的现象可用使令性动词作为标志,当然,其他动词也有兼语省略的现象。
(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代蔺相如,兼语)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村人)便要(渔人,兼语)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5.介词省略
文言文中介词省略的现象多出现在介词结构后置句中,判断标志有两个:一是及物动词后带宾语,形成动宾结构,而这个动宾结构后仍有名词;二是不及物动词后接名词,排除词类活用现象,则该名词前常常省略介词。被省略频率最多的介词主要有“于”和“以”。
(1)赐之(以)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2)项王则受璧,(项王)置之(于)坐上。亚父受玉斗,(亚父)置之(于)地。【《史记·项羽本纪》】
金题精练
试将下列文段的省略成分补充出来。
孔文仲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问学,号博洽。举进士,南省考官吕夏卿,称其词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白主司,擢第一。调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请谒。转运使在杭,召与议事,事已,驰归,不诣府。人问之,曰:“吾于府无事也。”再转台州推官。
(《宋史·孔文仲传》)
【参考答案】
孔文仲性狷直,(孔文仲)寡言笑,(孔文仲)少刻苦问学,(孔文仲)号博洽。(孔文仲)举进士,南省考官吕夏卿,称其词赡丽,(称)(其)策论深博,(称)(其)文势似苟卿、杨雄,(吕夏卿)白主司,(主司)擢(孔文仲)第一。(孔文仲)调余杭尉。(孔文仲)恬介自守,(孔文仲)不事请谒。转运使在杭,(转运使)召(孔文仲)与(孔文仲)议事,事已,(孔文仲)驰归(余杭),(孔文仲)不诣(转运使)府。人问之,(孔文仲)曰:“吾于府无事也。”(孔文仲)再转台州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