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零花钱,你会怎么花?
2016-03-16曈恩
曈恩
千人一面最是无趣,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一个话题,千种声音,一切有趣想法和鲜明观点都可以在这个互动平台上恣意发声。观点激荡、错落纷杂之态,即我们智慧萌芽之时。
你听说过这条新闻吗?广州市36所中小学开设理财课程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当时适逢全国股市大跌,有的家长忧心忡忡:教小孩子理财,不就等于教他们炒股吗?我可不想孩子一回家就跟我讨论今天的股票是涨了还是跌了!也有家长表示反对,教中小学生理财,会不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从小就“钻钱眼里”?不过,还是有家长支持的:理财观念应该从小培养,懂得怎么花钱、怎么存钱,长大以后才不会成为月光族。
笔者认为,开设理财课程当然是利大于弊的。培养理财意识不等于教会孩子眼中只有钱,理财说白了就是把钱管理好而已。实际上,很多中学生都已经有零花钱,虽然数量不多,但怎么用也是一个大问题。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中学生的消费做过研究,研究显示,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总体比较理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手上的零花钱也越来越多,培养中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不仅是中学生的事,更是学校、家长和全社会都要关心的事情。
中学生究竟怎么花钱?
很多成年人对中学生的消费存在不少误解。有的人认为,中学生手上就那么一丁点钱,还能怎么乱花?有的人认为,中学生还是个孩子,他们的消费一定是不理性的。这两种想法导致了人们在面对中学生消费问题的时候采取了两种态度:要不就放任不管,要不就严格控制中学生的消费,除了学习必需的开销之外,其他一律禁止。但是,这些做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根本没有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当他们出来工作、挣到自己的钱时,很容易就变月光族。究竟现在的中学生是怎么消费的?是否像大人们想象的那样是非理性的?
有心理学家通过运用心理模型的分析,把中学生的消费分成四种类型:决策随意型、决策紊乱型、决策理智型和决策实惠型。研究表明,中学生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类型的比例相当。总体而言,中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理性导向——即注重质量、注重价格等是比较明显的,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乱花钱。
男生和女生之间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别。首先,男生买东西的时候比女生更加注重品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男生更加“虚荣”,有的学者认为,男生买品牌货可能是因为想将购物作为展示自身优越感的方式之一,但也有学者认为,男生这种行为只是单纯的怕麻烦:选择特定的品牌可以降低搜索成本、节约时间。
此外,女生比男生更加认同节约消费观,这可能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导致的。传统当中要求女性会持家、要节俭,当这种要求内化成自身观念的时候,就会在对待消费的态度中显现出来。
不过,女生们比男生们更愿意在娱乐上花钱。有学者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女生将逛街和购物作为情绪调节的策略有关。想想每年双十一的“剁手党”,其中大部分都是女性。不开心就“买买买”,无论对女中学生还是成年女性而言都是一种减压方式。但是,这种冲动消费其实并不健康。
而在流行导向上,女生比男生在消费决策的时候更关注流行和时尚的因素,也就是说女生更“赶潮流”。学者分析,这有可能也与传统“男才女貌”的思想有关。社会上对女生的评价标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与外表相关。女生比男生更看重打扮,看似是女生的“天性”,但实际上更多的原因也是考虑到社会的评价。
学者的调查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学生越来越倾向于时尚和攀比消费观,而节俭消费价值观有下降的趋势。这与笔者的想象背道而驰,原以为随着年级增高,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受到其他人左右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消费应该趋向理性。但是,从学者调查的结论看来,情况并非如此。随着年龄渐长,中学生受到社会上的攀比风潮影响反而越来越大。
另外,消费价值观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经济水平越高,人们的消费价值观越趋享乐。有学者对比了北京、上海、广州、汕头、昆明五地的中学生,结果发现,上海广州的中学生更加倾向于时尚和攀比消费观,汕头、昆明、北京中学生更倾向节俭消费观。上海广州两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水平高于汕头和昆明,因此这两个城市的中学生消费观念更认同时尚和攀比。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很高,但可能相对于其他城市更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更倾向于节俭消费观。
为什么要赶时尚、追流行?
从上文可以看出,中学生的消费,无论理性还是不理性,“流行”“时尚”“娱乐”都是关键词。虽然仍然是一个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但是由于众多的原因,现在的中学生消费得越来越讲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客观上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中学生的零花钱跟以往比起来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以往拿着五角一元到学校旁边的小卖部买包零食已经觉得挺奢侈的,但现在中学生可能一个月都有好几百的零花钱。学生自主支配的零用钱其实只占学生消费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分完全自主的消费却最能够体现真实的他们。既然零用钱增多了,学生就更有机会去消费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年轻人喜欢时尚和流行的东西是普遍的,当能够自主决定消费的时候,他们自然愿意把钱花到这上面。
此外,家庭也越来越愿意在孩子的身上花钱,“再穷不能穷孩子”成为很多父母的座右铭。父母们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虽然也许不是孩子最喜欢的)。因此,现在的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好东西是越来越多了。由此可见,中学生消费的实力实在不容小觑。
其次,看到中学生消费的巨大市场,商家们自然不甘落后。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对自己的风格、特质有着特别敏感的触角。在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身体消费”,指的就是一个个体为了维护自我的外在形象而进行的消费,如服装、饰物、化妆和美容、整容以及健身等活动。中学生对自己的外在非常在意,从服装、发型再到生活方式,他们尝试着借此塑造出理想的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商家嗅出了商机。中学生的自我展示欲是强烈的,于是商家就来教会他们应该怎么展示自己。不知道你是否也是这样,当讲起“生活方式”的时候,脑中先浮现出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品牌名称?简约、淡泊风格就是无印良品,小资、商务风格就是星巴克,时尚、快捷就是H&M;……“小清新”钟爱棉布裙子和Converse布鞋,最好还带上宝丽来即拍即有相机;走欧美路线的必须时刻关注欧美时尚博主和杂志,买衣服要到H&M;和ZARA;运动型的脚上蹬的不是New Balance就是Adidas,要不就是Nike……在这个消费社会,我们的思维已经被品牌固化了。当我们谈起生活的时候,我们其实说的是消费,说的是品牌崇拜。对中学生而言也是如此。尤其是不少商家已经将目标客户群瞄准中学生,他们邀请时下年轻人当中最热门的明星作为代言人,吸引中学生进行消费。
中学生追求自我、塑造理想形象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以外在的打扮展示自我,这完全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当品牌垄断了整个社会舆论的时候,当我们脑中只有商家所提供的唯一可能性的时候,是否应该去反思一下了?我们所追求的“流行”“时尚”,真的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确认自己是谁吗?
再次,中学生群体当中难免出现从众心理。从众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群体当中的心理。没有人愿意当异类,没有人愿意被冷落,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趋同的想法。但是从众心理在中学生当中更加突出。学校是一个大群体,因此,当群体中大部分人都纷纷赶潮流、用上牌子货时,这种行为就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范,制约着群体中每个个体的活动。试想一下身边的小伙伴们都纷纷用上了新款的苹果手机,只有自己还拿着一部不能用微信、不能上网的诺基亚按键机,是否显得特别怪异,甚至担心被人说“不合群”?很多时候青少年进行品牌消费和时尚消费,并不是真的觉得那件产品有多好,而是出于从众心理,觉得既然别人都有了自己也要有,不然好像就跟他们“没有了话题”。
在从众心理基础上,还有些中学生会有攀比心理。不仅是“人有我有”,而且自己的要比别人的更好,从而成为群体当中的“赢家”。实际上,比来比去是无穷尽的,更何况中学生还只是一个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要求和尚未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攀比最后只会浪费钱财和心力。因此,攀比心态是十分不健康的,必须尽量杜绝。
教育缺失是关键
2014年,有学者针对湖南省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消费教育的调查。调查显示,中学生内主动关注电子传媒(电脑、手机、电视)消费类广告的约占30%,从消费购物渠道看,网购成为中学生消费的时尚。从调查的情况看,中学生消费带有很强的年龄心理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偏差。学生们的消费习惯受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学生的消费紧跟时代的步伐,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仍然比较落后,甚至有种视而不见的感觉。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中学生消费问题仍然未在社会、学校、家长各方引起广泛关注。
首先在社会上,上文已经提到不少品牌已经将目光瞄准中学生群体。在研究当中更有学者指出,我国现行的广告类法律、法规共计300余部,但基本没有涉及未成年人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广告基本准则》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健康,《电视广告播放审查》规定中小学生节目应避免播出不适宜中小学生的广告,但《广告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中针对中小学生的均为空白。也就是说,没有专门的法规去规范商家针对中学生的消费宣传。
其次,学校里面的消费教育极度缺乏。前文提到的湖南中小学生消费教育调查中,调查者翻阅了所调查学校近3年的工作计划,特别是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和班主任的工作日志,没有发现消费相关的主题活动记录。可见,学校和班级层面没有将消费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在学校消费教育这一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此,广州36家中小学将理财知识引入课堂,无疑是一个加强学生消费教育的极好尝试。
最后,家长对孩子的消费态度不一。通常而言,中学生在学习上的消费,父母们都会主动满足。但是在学习之外的消费,有些家长采取放任的态度,完全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有些家长则过分严格,孩子买什么都要过问清楚,不准孩子买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其实,这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家长要做的不是放任,也不是严管,而是引导,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针对消费教育缺失的现象,解决方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首先,必须从法律法规上规范商家。要引导中学生合理消费,不让虚假广告欺骗中学生。其次,必须将消费教育纳入到常规教育当中,从学校人手,把正确的消费观带给每个孩子。最后,长辈和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用行动来引导中学生培养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和观念。当然,学生们自己也要学会抵制不良的消费观,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避免攀比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想要通过消费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不是一件坏事。不能一概认为节俭消费观就是“好的”,时尚消费观就是“不好的”。但是,中学生毕竟还没有挣钱的能力,过早养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是很危险的。因此,中学生消费始终要保持理性,“看菜吃饭”,不买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范围的东西,同时更要趁早学会理财,用财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