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审批程序对成都城市群发展的借鉴及启示研究
2016-03-16彭茂
彭 茂
(四川旅游学院 学生处,四川 成都 610100)
城市土地利用审批程序对成都城市群发展的借鉴及启示研究
彭茂
(四川旅游学院 学生处,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城市群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成都城市群将带动四川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然而,国内城市群的发展并无太多经验可循,各地城市群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显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多。利用文献研究、比较与借鉴等研究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审批程序(ULURP)的核心理念,结合成都城市群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提出ULURP对成都城市群发展的借鉴及启示,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规划委员会的设置与运行、竞争机制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参与机制的引入、沟通机制的建立等。
关键词:都市圈;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审批程序;成都城市群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文件。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国内各地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其中涉及四川地区的内容是“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全面融入、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将成为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构建的主线与核心支撑。在“一带一路”文件中并未明确提及四川省的定位,而是以成渝经济区、成都为中心的经济高地,说明了成都市在四川省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四川省的城市结构特征。推动四川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就是要以成都为中心的经济高地发展来带动整个四川城市群的发展,通过区域内的互动合作及产业聚集发展,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区,进而提升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战略,是东中西联动发展、互联互通、陆海统筹、迈向产业网络化分工和空间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将四川的城市群明确划分为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可见,成都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国家及四川省优先发展的城市群之一。成都城市群的发展将带动成渝经济区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带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然而,国内城市群的发展并无太多经验可循,各地城市群也在摸索中前进。如何结合成都城市群的特点、面临的问题,梳理成都城市群发展的方向将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将针对成都城市群的发展,结合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发展经验,特别是土地利用审批程序(ULURP)的核心理念,提出其对成都城市群发展的借鉴及启示。
1文献综述
就国际而言,早在19世纪就已有学者研究城市群的问题。Howard首先从群体联合的角度研究了城市的发展问题。其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阐述了由多个田园城市及一个中心城市所构成的城市群,即社会城市。同时,他指出城市群的发展基础是城市间的协调和共赢[1]。Maunier论述了城市化的阶段和结构,将城市划分为内城、城市边缘和城市腹地3个概念,同时提出内城为城市的核心,城乡结合部和乡村为辅的作用层次[2]。Christaller提出了中心地理理论和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系统的阐述了区域城市群这一体系概念[3]。Duncan再一次地研究了城市体系的概念,提出将美国的城市间链接起来的不是其他,正是每个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及由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城市间分工和专业化。城市发展的趋势将是城市群的发展,即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4]。Friedmann进行了城市等级的划分,认为城市体系的等级关系将成为城市间促进城市间分工体系的完善。其提出了当代城市群的结构,即中心——外围结构,而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不平衡的关系,中心区域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大于外围区域的发展速度[5]。
在国内,姚士谋进行了城市群的定义,指出城市群就是在特定的区域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型城市作为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络,利用快速高效的信息网络,将城市之间的优势进行互补,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综合体。也就是说在城市群的定义中有以下几个要素是不可忽视的:①城市群的发展基础是在一个区域内有若干个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城市群的发展。而在城市群的地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发展成为中心城市——外围城市的结构,这是由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所决定的;②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③城市之间的交通和信息交流通畅,要进行城市间的交流就必然会有频繁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是建立在通畅的交通网络系统和信息交流系统之上的;④城市之间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可以有所不同,但要结成城市群就必然需要各个区域的分工协作,通过产业链条的纽带作用,带动经济的发展;⑤城市群网络结构的实质意义就是资源配置的优化组合、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城市间的协同发展;⑥城市群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区域治理结构和协调沟通机制。城市群是否能够共赢发展,就在于城市间的行政主体是否能放下自己的所有利益诉求,将整体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在妥协的过程中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进而推动整个地区的发展[6]。代合治进行了城市群的指标体系构建,其中按照面积、总人口、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和城市等级将我国的17个城市群分为4个等级[7]。就区域城市群的而言,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还没有结合国外城市群发展经验和专门针对成都城市群发展问题提出措施的相关研究。世界上较为成功的城市群包括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日本东京都市圈等,本研究将主要借鉴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发展经验,特别是ULURP机制的应用,结合成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提出成都城市群的发展建议。
2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发展经验及ULURP机制核心理念
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即纽约都市圈,是较为成功的城市间一体化结构,其面积占美国面积的25%,人口达到6 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当高,达到了惊人的90%,包括纽约、华盛顿、波士顿、费城和巴尔的摩等5大城市及30余个中小城市。该城市群的成功与相关规则的应用及ULURP机制的使用有很大关系。
2.1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发展经验
(1)没有一个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很难想象如此规模的城市圈并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纽约都市圈并没有一个区域一体化的管理机构,其协调大多交由处理具体事物(问题)的临时组织来完成,即不建立城市群政府,而是建立相关管理机制。除此以外,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最具成效的管理手段就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类似于企业管理中的战略管理,即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系统性的管理规划,这类规划往往跨区域解决各区域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因此受到各区域行政机构的广泛认可。
(2)市场机制引入对城市圈发展影响巨大。纽约都市圈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全球最大超级大国的背景,可以吸引来自全球的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源,通过在区域内各城市间合理分工,资源组合配置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有效地完成了城市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因此,纽约都市圈的发展归功于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规律的遵循,用市场的手段解决了行政手段无法解决的相关问题。
(3)ULURP治理机制的应用。ULURP(The Uniform Land Use Review Process)机制,即城市土地利用审批机制。该机制改变了政府凌驾于社会公众之上的传统,重视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相关权利,发挥了公众和基层社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各方利益都整合到该机制中来,使机制决策更加透明和高效,决策结果对都市圈的发展有正面作用。
2.2美国ULURP治理机制的核心理念
由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城市管理机构,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是靠临时机构及管理机制。因此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在城市群管理中成为了核心的内容。ULURP是美国在总结了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冲突和问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和程序,旨在将社会各界相关利益群体纳入到土地的审批使用中,提高决策的效果。其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9]:
(1)广泛的公众参与性。二战之后,随着美国社会的变迁,政府责任不断增加,权力不断扩张,事务不断堆积,导致决策效率和效果不断下降,甚至不断出现决策损害公众利益的事件。同时,由于公众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参与欲望逐步产生,加之公众将更多的金钱、能力、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国家治理和行政管理视野内,公共参与在美国事务中逐步显现并发展起来。由于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政府有绝对的话语权,经常忽略其他方面的意见,导致土地资源无法有效地规划与利用。而当地居民虽然缺乏专业知识,但其对每日生活的土地却异常熟悉,甚至能够发现专业人员在土地信息和资料收集中的疏漏和错误。其参与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序可以汇集更多能使土地使用与社会生态、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益的信息,体现制度的透明化和社会公平。因此,1970年代城市土地利用审批程序(ULURP)应运而生,其核心内容就是社会公众及机构的广泛参与。其主要参与方包括:城市规划委员会、市长、市议会、城市规划局、社区行政长官、社区委员会、顾问。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社区委员会的组成,其核心成员就是居住或工作在本社区的各类人员,即在各阶层、各领域中选取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人加入,确保该委员会能够代表大多数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意愿。同时,城市规划委员会并不是一个政府机构,而是一个协调政府各部门、政府与公众等各种关系的部门,承担着政府的顾问和相关研究职能。
(2)程序的制度性和合法性。自1970年代ULURP运作以来,美国政府就在不断地进行政策的修订,从民众参与到行政权力分配,从规划框架到规划程序都已经较为成熟。其典型程序是:第一步,由申请者向城市规划局提出土地使用申请,申请者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公共机构、社区、企业、个人等。申请者向城市规划局提交项目科研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第二步,由城市规划局审核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一旦申请资格得到确认,ULURP启动并保证在180~200天内完成所有程序。第三步,相关社区董事会接收申请,并组织召开社区公众听证会,同时在60天之内组织顾问组对项目申请投票。第四步,社区行政长官对项目进行研究,在30天之内召集社区董事会投票,同时对项目提出书面建议。第五步,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核所有材料,在60天内再次举办公众听证会,做出批准、修改或不批准项目申请的决定。同时,在当地主流媒体进行听证会的报道和直播,尽量使民众知晓相关项目情况。第五步,城市规划委员会将项目可行的决定提交市议会,市议会在50天的审核期内,召开公众听证会并进行投票。最终交由市长审阅,如市场否决该提案,市议会将在10天内再次投票,如果2/3多数通过,项目依然执行。从运行程序来看,项目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听证、投票等程序,同时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制。土地利用的合法性和制度性均得到了较大的保证。
(3)沟通渠道的畅通性。从ULURP的运行程序中可以发现,沟通贯穿了整个ULURP程序的全过程,凸显出沟通在整个土地利用审批程序中的重要性。ULURP不仅在项目的审批过程中数次进行公众听证会,让民众充分的发表意见,而不仅仅是听取项目申请方的单方面信息或保证。ULURP还利用各种媒介渠道向社会公众公开项目的申请进度和相关信息,如电视直播、媒体讨论、专家咨询、民意调查等。这些沟通渠道的使用都是为了达到充分沟通和协商的目的,沟通渠道的畅通可以保证问题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可以使隐含问题提前暴露并得到有效解决,防患于未然;可以保证公众在土地利用中的知情权,提高其参与性、发挥其能动性,最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效果和效率。
3成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3.1成都城市群发展现状
《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成都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眉山市、雅安市、资阳市以及乐山市的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金口河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国土面积约7.8×104km2,占成渝经济区的37.9%,2013年末常住人口3 58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 911亿元,分别占成渝经济区的38.6%、44.7%。成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心城市已经形成。成都城市群的核心是成都市,成都的发展可圈可点。成都市GDP在2014年达到10 057亿元,首次超万亿大关,成为全国排名第九的特大型城市,同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成都正逐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2014年,成都实际利用外资100亿元,落户成都的全球500强企业达到262家,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排名全国第三,西部第一,双流机场成为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枢纽[10]。成都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一个极有发展动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外围城市”结构中的中心城市已经形成。
(2)外围城市发展较快。除成都外,绵阳、德阳、乐山、资阳均进入了四川2014年GDP排名前十,即成为“千亿俱乐部”成员。同时,全省GDP增速前五的城市,成都城市群的雅安、眉山、资阳占据三席。这些都说明了成都城市群外围城市无论从规模和增长速度上都有了较大发展。成绵乐高速铁路的诞生,将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5个城市有机的整合在了一起,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高铁沿线密布着电子信息、科技、重工业、农业深加工和旅游等重要产业,沿线各节点城市如果能够有机联系、协调分工,将大大加速城市群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10]。
(3)区域合作及整合初步显现。成都与区域内多个城市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如成都与德阳、绵阳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成都与眉山的石化产业合作,成都与乐山的光伏电及旅游产业合作,成都与遂宁的微电子产业合作,成都与雅安的农副产品加工合作。同时成都以外的城市间也开始尝试合作与融合,如乐山与眉山、资阳等地区的金融合作等。
3.2成都城市群发展中面临的相关问题分析
(1)城市群中成都一家独大,多点支撑格局尚未实现。虽然成都城市群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发展,区域合作及整合初步显现,但是城市群体系不合理依然制约着成都城市群的发展。区域内特大型城市只有成都一座,无法与另一个相似体量的经济体形成协同效应,其他城市与成都的体量差距又过大,这都将极大的减弱群体发展的合力。其他城市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经济发展支撑,即成都为核心,多点支撑的战略格局。同时,城市群中的主要城市并未发挥其产业优势,没有进行合理的分工及协作,没有形成整体竞争力。
(2)各地区各自为政,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及浪费严重。经济体量上的差距是地理位置和历史造成的,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十分困难。然而,阻碍成都城市群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节点并不是经济体量上的差距,而是土地资源开发上的限制和浪费。在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发展重点后,成渝经济区中的各大中小城市都开始了快速的城市化,其后果是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各自为政的政策所消耗着。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正遭受着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过度开发,随处可见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大量的耕地正在被这种零散式的开发所耗费[11],土地利用规划与统筹的缺失将使成都城市群的发展无法落实。
(3)合作层面较低,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局面没有形成。成都与成都城市群中的城市开展了大量的合作,但这种合作普遍处于较低层面,都是就事论事的以单一产业的合作为纽带,也没有高层面的统一规划。同时,区域内城市间没有形成合作网络,几乎没有更多的除成都之外的城市间合作,甚至有的城市跨过与自己临近的可以进行优势互补的城市而与成都合作,这些合作都属于较低的层面。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较高层面的统筹机构及机制,非但没有形成各自发展优势产业,而后进行城市间优势互补的局面,还出现了不管自己是否适合某个产业,只要这个产业是流行的或有利可图的,就一窝蜂的发展,进而导致一些产业部门下的恶性竞争的局面。
(4)土地利用过程中行政手段居主导,市场机制没有引入。在国内城市群的发展历程中,绝大多数城市间合作都可以看到政府的身影,行政手段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成都城市群也不例外。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明政府亟须转变其职能。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现金技术和优质资源的吸引是关键环节,成都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就是各地区行政长官全国、全球访问和接洽,有什么样的产业或企业有意向进行投资就给予相关政策。这种方式既不符合市场化原则,又不符合WTO的普遍规则,也无法通过优越的地理位置,或成熟的产业链条,或良好的人力资源等条件去提升吸引力。进而自然的形成区域内的合理分工、资源优化组合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5)在城市群发展及土地利用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由于行政手段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公众参与在成都城市群的发展中几乎是缺位的。而缺乏公众参与的土地利用过程很多时候都是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因为只有生活在当地的公众才最了解生他养他的土地。现实状态是,企业或部门向政府提出用地申请,各地政府结合自己城市发展的利益甚至是其他方面的利益,同意土地的使用申请,既不通过公众听证,也不通过市场调查。视角的不同导致土地利用所带来的效益向提出申请的企业或部门倾斜,基本没有考虑生活在当地的社会公众的诉求。没有一种机制的建立来规范公众的参与,仅仅依靠土地规划和使用过程中就事论事的与群众进行相关沟通是不具有任何法定效力的,在执行过程中,公众的参与会被忽视甚至是被主观的过滤掉。
(6)没有建立起地区之间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起来的。2010年《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诞生,五年过去了,曾经落于纸面的很多政策在现在看来依然非常科学,但真正落于实处的措施并不多。其原因就是政府主导的框架协议初衷良好,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地方政府有多种事物缠身无暇顾及这个框架协议的落实,说明地区间的城市群管理日常沟通协调机制本身没有建立起来。同时,政府及政府间的活动没有很好的与民众进行沟通。民众并不知道成都城市群的建立及成都城市群建立后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仅仅通过新闻的简单了解并不能促使他们去关注这一陌生的词语。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由于民众无法站在较高的角度去理解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加之以前土地规划和利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使民众心存芥蒂。沟通的缺乏使得民众不但不会主动地去支持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反而可能对土地利用起到反作用。
4ULURP对成都城市群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成都城市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地位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根据成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成都城市群面临的相关问题,结合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发展经验。成都城市群可以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中采取如下措施。
4.1建立成都城市群跨地区的土地规划利用委员会及相关制度
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必要专门建立一个凌驾于各地区政府之上的政府机构。原因是专门建立的政府机构并不符合市场化的普遍原则,导致了政府部门的进一步臃肿,不利于简政放权的目标达成;同时,新建立的政府机构与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协调本身也会出现问题。那么一个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的土地规划利用委员会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选择。由于城市群的发展基础在于国土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及协作、环境保护、标准建设、科技合作、公共及社会服务,这些都与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息息相关。一个高层次非政府的协调沟通机构(实质是协调沟通机制)可以将这些功能集于一身,统筹规划上述职能。使城市群的发展既不是某一个城市享有绝对的发言权,也不是城市间相互争论和恶性竞争,而是一种协调互补的发展。这种土地规划利用委员会及相关制度特别适合成都城市群这样的典型“特大型中心城市—互补型外围城市群”模式。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协调各地区政府、政府部门(特别是规划、国土部门)、企业、公众,将各地区分离的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功能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委员会的设置与运作不以某个城市、某个企业、甚至某个人的利益为中心,而是以整个城市群的发展为目的,将整体规划放在核心的位置。并由此建立一整套的相关制度,最终从体制上保证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共同发展。
4.2避免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恶性竞争
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已经有明确的表述,“钻石模型”理论的基本目的就是推动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趋向集群式分布,呈现由客户到供应商的垂直关系,或由市场、技术到营销网络的水平关联。产业集群一旦形成,集群内部的产业之间就形成了互助关系,也可以帮助产业克服内在惯性与僵化。
土地规划利用委员会的设置与运行可以将成都城市群内的产业进行有效的规划,体现“1+1>2”整合竞争力,成都城市群的经济资源会自动进行配置,脱离单打独斗,向产业集群汇集,当城市群中某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水平逐渐升高,资源的汇集速度也将越来越快,竞争力逐步体现。此时成都城市群所展现的将是每个地区拥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进而成为具有若干个产业集群共同发展的优势城市群。同时,委员会独立于各个地区行政体系和利益体系的层面不但可以从规划的阶段就进行良好的资源配置,还可以在运行阶段更好地形成互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创造合作与信任的空间,杜绝区域内城市在某些产业上的恶性竞争。
4.3提高市场机制在成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更多的在宏观层面进行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不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将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运用于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成都城市群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推动,而必须遵循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成都城市群本身已经具备中心—外围的基本结构,同时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已经相继形成或正在形成优势产业,政府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下一阶段的核心工作就是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土地规划利用委员会等非营利组织从城市群总体层面出发的协调和沟通,建立城市间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4提高成都城市群发展中公众的参与度
公众参与在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审批程序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对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城市群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统一进行规划和管理有着先天的优势。但是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平稳,需要追求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阶段,政府统一进行土地使用的政策弊端逐步显现。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时,需要寻求公众的普遍支持甚至是参与,但现行政策虽然在制定过程中征询了部分民众意见,在执行过程中却经常违反初衷,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从体制上保证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民众的参与权力。因此,建立起土地规划利用区域内的民众的参与机构与机制,建立并充分利用民众听证会的制度。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整个流程中,给予民众充分的信息,保证民众充分的参与,将极大的提升土地利用的效率与效益。同时在土地规划利用的过程中,如果充分体现了民众的参与,民众就不会自然的将自己与政府或企业对立起来,而是更多的将自己放在城市发展的必要环节上来考虑,可以真正做到民众的支持。
4.5提升沟通协调在成都城市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与机制的建立可以使部分民众代表所有民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过程中。然而,要使所有民众都了解并认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过程,就需要建立固定的沟通协调机制,强制性的公布相关信息,使整个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程序透明化。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进行单向的信息发布,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允许相关民众充分的发表意见。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相关沟通,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甚至是各种新媒体手段,使相关问题得到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5结论
成都城市群的发展关系到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也关系到四川省和国家的相关战略落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都城市群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是城市群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贯穿始终的作用。本文根据成都城市群的现实发展状况及美国ULURP的相关规则经验,提出了成都城市群发展中应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土地利用规划委员会的设置与运行、竞争机制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参与机制的引入及沟通机制的建立等。
参考文献:
[1]Howard E S.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M].BiblioLife,2009.
[2]Maunier R.The Definition of the City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10,15(4):536-548.
[3]Christaller W,常正文,王兴中.徳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胡俊.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经济地理,1991,(3):35-38.
[5]Friedman.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 Change[J].Urban Studies,1986,23(2):59-137.
[6]姚士谋.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J].城市问题,1992,(1):10-15.
[7]代合治.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2):40-43.
[8]沈开举,赵晓毅.美国统一土地利用审查程序的启示[J].中国土地,2009,(8):43-45.
[9]冯勇.公共参与在美国土地利用制度中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65-166.
[10]李敏.建设成都城市群,打造西部增长极[N].中国信息报,2015-4-20(4).
[11]毛刚.成都平原产业带及城市群发展若干战略问题[J].规划师,2005,(4):5-7.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of ULUR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engdu Urban Agglomeration
PENG Mao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Chengdu 610100,China)
Abstract:It is important for area economic to develop the urban agglomeration.Chengdu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integrate Sichuan into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But there is no exampl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for us to follow,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every urban agglomeration continue to rise.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find th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engdu urban agglomer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n ULURP,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Chengdu urban agglomeration.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s that land planning and utilization committee,competitive,market,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will play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the Chengdu urban agglomeration.
Key words:metropolitan area;The Atlantic coastal urban agglomeration;ULURP;Chengdu urban agglomeration
doi:10.3969/j.issn.1009-4210.2016.03.010
收稿日期:2016-04-12
作者简介:彭茂(1975—),男,副研究员,从事工商管理、区域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7(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16)03-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