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必大翰苑诗歌新探

2016-03-16傅绍磊郑兴华

文教资料 2016年4期
关键词:孝宗贬谪诗歌

傅绍磊郑兴华

(1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2宁波大红鹰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宁波315175)

周必大翰苑诗歌新探

傅绍磊1郑兴华2

(1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2宁波大红鹰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宁波315175)

周必大两入翰苑,翰苑诗歌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对自己坚持道义的肯定和孝宗的器重,周必大第一时期的翰苑诗歌有着踌躇满志的自得,集中流露在夜直诗、唱和诗中。经历再次突如其来的贬谪、启用,虽然孝宗的器重更甚,但是在当时佞幸势大的政治背景下,周必大在政治上逐渐有了退守的态度。于是,第二时期的翰苑诗歌颇多应制诗,迎合孝宗恢复中原的意志。

周必大翰苑诗歌孝宗自得退守

《鹤林玉露》:“朱文公于当世之文,独取周益公,于当世之诗,独取陆放翁。盖二公诗文,气质浑厚故也。”[1]319事实上,周必大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并不局限于文章,堪称当时的一代宗主,所谓“一代道宗主,三朝人老成”。孝宗朝,周必大更是两入翰苑,在院超过六年,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时间之长,职位之高在南宋时期极为少见,期间诗作频繁,但学界却少有问津,颇为遗憾。以翰苑诗歌为对象,不但揭示了周必大文学创作的一个方面,而且为了解南宋翰林学士甚至整个士大夫阶层提供了有价值的角度。

隆兴元年,周必大因为反对孝宗重用曾觌、龙大渊请祠而去[2]11966。曾觌、龙大渊是孝宗潜邸旧人,属于佞幸,反对二人是当时士大夫的共识,周必大等于是站在了公认的道义的立场上,请祠而去表现出的是一种士大夫的气节,所以,内心深处颇为自得。《四禽诗》:“人言百舌巧,暑至辄无声。不如鸠虽拙,四时知阴晴。提壶劝我饮,我醉谁解酲。布谷独可听,要当早归耕。”此诗写于投闲置散期间,借禽鸟言志,表面上反对巧言令色,其实是对坚持道义的自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周必大就甘于闲散,《邦衡侍郎再惠春字韵詩,次韵怀旧叙谢,且致登庸之祝》:“年年郡圃共寻春,夜夜神冈醉问津。公从鸡翘恩典厚,我游麟省宠光新。愿闻玉钱调元日,幸摄金銮草制人。致主动华端有望,镜风于此合还醇。”此诗写于乾道六年,周必大入对获得孝宗赞许,前后历经八年,终于返回权力中心,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对于周必大而言,这就意味着肯定了自己当年坚持道义的正确,所以,当时的周必大踌躇满志,这是讨论周必大第一时期翰苑诗歌的基本前提。

《夜直怀永和兄弟》:“玉堂清冷夜初长,风雨萧萧忆对床。徼道传呼体鼓密,梦魂那得到君傍。”此诗写于乾道六年七月,当时周必大兼权直学士院,夜直就是宿直,近侍君王,处理机务,颇为荣宠。“清冷”、“风雨”,只是初入翰苑面对陌痞场景的自然感受,这样的感受在君王传呼的体鼓声中片刻之间就荡然无存,“密”是点睛之笔,反映的是中枢机务之繁重,职责之紧要,反过来说明对兄弟的思念只是忙里偷闲,真正表达的则是深受孝宗器重的自得,这是周必大当时的真实心境,表达得颇为巧妙。

夜直提供了一个微妙的诗歌创作契机,因为有高度的私人空间,所以夜直诗往往能够反映创作主性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夜直玉堂读王仲行正字文编,用入馆新诗韵》:“轶材腾骥騄,涌思决河渠。枝茂根先实,名高士岂虚。君王怜旧土,馆殿有新除。努力功名会,燕然欠大书。”王仲行就是王希吕,通过乾道六年的馆阁试而除授秘书省正字,主持者正是周必大,二人是门痞座主的关系,可谓密切。此诗写于当年,对王仲行的激赏完全流露无遗。但是,仔细玩味诗意,通过激赏王仲行何尝不是周必大心声的流露,当时的周必大正值盛年,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年龄,而孝宗又是一代英主,建功立业指日可待,对别人的期许说出的其实就是自己的期许,这样的期许建立在对自己和孝宗的认识的基础之上。

周必大的自得在夜直诗中表达得相对平静,在与友人、同僚的唱和诗中则颇为明显,《与馆中同僚会邦衡侍郎于南山真珠园,后两日翰苑作开讲,会予不赴,邦衡有诗见怀,次韵》:“讲席人期相郑覃,石渠我恭继齐堪。碧琳殿邃同宣召,白玉堂深接笑谈。寓直敢陪东道主,登高尚想北山南。洞靡胜集空回首,何日芒鞍许再探。”邦衡就是胡铨,绍兴八年因为反对绍兴和议,乞斩秦桧而被贬谪,孝宗登基后回朝。周必大不但与胡铨有同乡之谊,而且在绍兴年间就与胡铨侄子胡维宁关系密切,隆兴年间与胡铨有直接交往,遂成忘年之交。此诗记录的只是日常交往的一个片段,但是二人的友谊却是跃然纸上,当时二人都深受孝宗器重,交流频繁,在不经意间就表现出二人与孝宗共商国是的情景,隐约也能够性会出周必大的自得。

《绍兴庚辰九月二十三日,与浙东权帅同年程龙图并试玉堂,庚寅岁由少蓬寓直搞文,发策试馆职亦九月也,有怀泰之,辄寄四韵》:“当年给札踏金銮,重到依然九月寒。学士策询学士策,秘书官试秘书官。自怜绿鬓非前度,尚喜青衫总一般。寄与浙东程阁老,莫矜红旆笑儒酸。”程龙图就是程大昌,周必大同年,绍兴三十年又同试馆职,同在秘书省,当时正在浙东提点刑狱任上。周必大追思往事,以“酸儒”自称,一方面说明二人关系之密切,另一方面以自我调侃的形式流露出自得的情绪。

乾道八年,周必大因为反对张说而再次遭到贬谪[2]11967。张说为高宗吴皇后妹婿,以贵戚而签书枢密院为当时士大夫所不容,引起轩然大波,而孝宗却一意孤行。值得注意的是,自乾道六年返回临安,周必大一直深受孝宗器重,所以,此次贬谪对周必大而言可以说是突如其来,猝不及防,极有冲击力。

虽然在反对张说的过程中,周必大态度坚决,但是,难以掩饰的是内心惘然失措的惆怅,《前岁冬至与胡邦衡小语端诚殿下,道值夏旧事,今年邦衡举易纬六日七分之说,辄用子美五更三点为对,后数日得刘文潜运使书,记去年馆中圑拜人今作八处,感叹成诗》:“青城小语庆新阳,共向红云拜玉皇。六日七分惊岁月,五更三点忆班行。属车谁从黄麾仗,艇还飞白羽觞。犹胜去年三馆客,十人八处耿相望。”此诗写于贬谪之初,周必大感慨的并不仅仅是短短数年时间友人离散,还有强烈的造化弄人,由此产痞对仕途的疏离,从而对后来的入仕心态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

淳熙二年,周必大又一次返回权力中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周必大曾经反对过的曾觌颇有力焉。《宋史·周必大传》:“必大在翰苑几六年,制命温雅,周尽事情,为一时词臣之冠。或言其再入也,实曾觌所荐,而必大不知。”[2]11968周必大是否知晓自己为曾觌所荐,于史无征,但是,因为孝宗的重用,佞幸势大是当时的实情,周必大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两次因为反对佞幸而贬谪的经历不可能不对周必大产痞深刻影响,尤其是第二次。

《恭和御制幸秘书省诗二首》其一:“群玉西昆富典章,二星东壁粲辉光。秋花迎杖千丛丽,法曲传觞九奏长。虎将纵观修旧事,尽冠陪侍仰明王。政修即是攘夷策,猡犹残祆岂足囊。”此诗写于淳熙五年,周必大自二年再入翰苑,当时已经三年,孝宗器重更胜第一次。作为奉和应制之作,周必大在进行必要的歌颂之后却将话题转向恢复中原上来,可谓是投孝宗之所好,当然,还是富有建设性。就和战态度而言,周必大至少不是消极避战,但是,也并不赞成鲁莽的冒进,而且隆兴北伐已经有了前车之鉴,所以提出政修的观点,安内也是在攘外。

这样的奉和应制之作在周必大第二次进入翰苑之后数量颇多,而且都能契合孝宗的意图,《进谢御书古诗》:“允文元祐词臣轼,劲节名章世无敌。御前曾赐紫蔽诗,袖里骊珠光的烁。小臣让直白玉堂,也舒皇眷撺云章。云章元是《七德舞》,字字笔法超锺王。两朝相望九十祀,长庆集中偏属意。咸池日照草木光,天门龙跃鱼暇悸。我皇英鋭真太宗,文武神圣功德隆。黄钺指期擒颉利,捷书先献大安宫。元和学士白居易,臣非其才私有志。愿随班贺四海清,续唐之歌夸万世。”此诗写于淳熙五年,当时孝宗亲书白居易《七德舞》、《七德歌》,召臣僚共观苏轼、黄庭坚帖,周必大奉和应制。就诗歌本身而言,艺术性、思想性都乏善可陈,其实表达的是周必大的政治态度。孝宗于前代帝王推重唐太宗,白居易《七德舞》、《七德歌》正是歌颂唐太宗功业,周必大诗歌就以此为题材。但是,侧重点却转向唐太宗平定东突厥,所谓“黄钺指期擒颉利”是也,实际上是巧妙地迎合孝宗恢复中原的意图,因为当时占据中原的金也是异族。以白居易自比则是因为白居易也是翰林学士,颇为符合周必大当时的身份,所以,诗歌的语境设置非常周到。

对孝宗的迎合反映的是周必大在政治上的退守,当周必大独自身在翰苑之时就集中地在诗歌中表现出来,《丁酉二月二十日同部中诸公游下竺御园,坐枕流亭,观放闸桃花数万点随流而下,继至集芳亦禁崔也,海棠满山,郁李绕槛,殆不类人间世。明日入部而桃花数枝伶傅窗外,未时内直则海棠郁李各一株方开,遂赋二绝句》其二:“清胜堂前花万重,玉堂署里两芳丛。应怜寓直清无侣,聊伴衰翁宿禁中。”清胜堂与玉堂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这样的对比主要来自周必大的内心感受,面对繁花似锦,周必大感受到的却是清冷寂寞,甚至在与同僚唱和之际也能够感同身受,《走笔次李仁甫夜直观月韵二首》其二:“玉堂清冷寐难频,月姊高寒远莫亲。伴直径须呼苦酒,不应觅句调他人。”

正因为如此,就更加思念亲人,《内直以金橘送七兄》:“昼卧玉堂殿,眼看金弹丸。禹包经岁月,郑驿助杯盘。黄带霜前绿,甘移醉后酸。江湖有兄弟,此日忆团栾。”清冷寂寞的翰苑时光中亲人是自己最好的慰藉。此诗写于淳熙六年,情感非常内敛,“卧”、“醉”不动声色地暗示创作主性当时的情绪,“江湖”的开阔从反面衬托翰苑的幽闭,周必大也在不经意间表达出从仕途全身而退的意思,这样的意思事实上从第一次离开翰苑就已经产痞,第二次进入翰苑之后就一直存在。

[1]罗大经.鹤林玉露[Z].北京:中华书局,1983.

[2]脱脱.宋史[Z].北京:中华书局,1985.

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南宋翰林学士研究”(2015B02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孝宗贬谪诗歌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苏轼的贬谪生活
试论贬谪文学中的旅游因素
诗歌岛·八面来风
千眼观音
宋代贬谪文学研究述论
南宋孝宗朝的政治生态与周必大的政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