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研究
2016-03-16高娜
高 娜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100029)
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研究
高娜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100029)
各地在加强应急准备能力过程中, 如果按照当地的地震风险水平建设完整自给自足的地震应急准备能力, 那么高风险地区的应急准备各方面投入会超出当地政府的能力, 同时由于地震是小概率事件, 自给自足的应急准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溢出的, 效率不高, 因此, 各地在加强应急准备能力的过程中, 应当考虑到周边和全国其他地区在未来实际地震发生时可对灾区给予的支援, 即: 地震应急辐射能力。 本文的重点就是研究这种地震应急辐射能力。
本文提出了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的概念, 建立了地震应急辐射模型, 并以云南省为例进行了算例的计算。 在研究方法上, 采用了实践调研法、 统计法、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种分析方法, 深入调研了地震应急准备及震后救援工作现状、 进行了应急辐射能力理论研究、 确定了辐射优先级、 分析了辐射能力影响因素, 构建了地震应急辐射模型及救灾需求模型。 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 通过对多个省、 市、 县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调研, 发现我国灾前应急准备能力较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集中体现在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增强, 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逐步完善, 全国及各省、 市、 县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部分县地震局增加了应急通讯设备, 各地均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的次数。 同时在震后应急救援行动方面更加科学、 有效、 有序。 信息发布和预案启动更加快速、 及时, 救援力量调配更加高效合理, 交通管制更加及时、 严格, 物资发放更加公平、 有序。
(2) 进行了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理论研究, 按照评价目的将地震应急准备能力分为绝对应急准备能力和相对应急准备能力; 同时在研究经济辐射能力的基础上, 提出了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的概念, 地震应急辐射能力是指地震灾区周围县、 市及全国其他地区在一定时间段内能够提供给灾区的人力、 物力、 财力等综合救援能力。 结合地震应急和辐射特点概括出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的特点, 给出了两种地震灾害程度下地震应急辐射优先级。
(3) 概括出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的4大影响因素: 即区域外围的可辐射资源、 辐射时间、 救灾效能衰减规律及交通条件的影响。 论述了地震中可辐射的救援人员、 救灾物资和救灾资金; 分析了辐射时间的影响因素, 建立了辐射时间模型, 并进行了辐射时间的计算; 概括总结了震后救活率曲线, 提出了基于时间距离衰减规律的救灾效能曲线; 采用交通网络密度、 邻近度、 区位优势度3个指标建立了地震应急辐射能力交通优势度模型。
(4) 结合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建立了单因素辐射模型和地震应急综合辐射模型, 并给出模型的假设条件和适用条件, 同时在综合分析多个震例数据的基础上, 建立了震后专业救援队伍、 医疗队伍和救灾帐篷的救灾需求模型。
(5) 以云南省为例, 采用单因素辐射模型和综合辐射模型分别计算了目标县(区)在6小时内能够得到周边县(区)辐射的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的数量及综合救援能力。 结果显示: 有26.4%的县(区)在6小时内得不到周边任何辐射, 有45.6%的县(区)在6小时内能够得到周边1~7个县(区)可为其提供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 28%的县(区)在6小时内能够得到周边8个及以上县(区)可为其提供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 综合辐射能力最强的地区集中在昆明、 楚雄、 大理、 曲靖市区周边。
(6) 通过模拟地震, 结合辐射结果, 计算实际救灾需求。 首先根据灾害损失评估软件模拟不同震级的地震, 通过救灾需求模型计算灾区中目标县(区)的救灾需求, 其次根据灾区救援人员数量和救灾物资储备, 结合周边辐射结果, 分析目标县(区)的救灾需求差, 最后在全国范围尺度上对医疗、 帐篷、 消防3个指标的辐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东部地区辐射能力明显强于西部地区。 辐射前后医生数、 消防人员、 救灾帐篷需求差对比表明, 辐射前后变化最明显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本来不达标的县经过辐射后达到标准, 西部地区则变化不明显。
关键词地震应急准备能力; 地震应急辐射能力; 辐射优先级; 辐射时间; 救灾效能; 辐射模型; 救灾需求
(作者电子信箱, 高娜: uich@163.com)
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6.07.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