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宣讲“四个全面”※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2016-03-16王庆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88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王庆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88)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宣讲“四个全面”※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王庆华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88)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托新国情提出并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的宣传基地,要积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宣讲贯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课程的教学宗旨和“四个全面”是一脉相承的。结合两者特点,我们在《纲要》课中宣讲“四个全面”时把灌溉滴漏式隐性教育、置入式教学、问题意识等理念融入其中,对《纲要》课中宣讲“四个全面”进行具体分析。

“四个全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宣讲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思维和方法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与时俱进的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学习和宣讲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积极宣传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之真正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阐述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贯彻宣传“四个全面”有效衔接。

一、“四个全面”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之间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的与“四个全面”战略是承递有序、与时俱进的关系。两者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坚信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部颁布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课程的目标是“两个了解、三个选择”即“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我们又增加“选择改革开放”,由“三个选择”变成“四个选择”。“四个全面”战略是新时期基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可观,但人均依然落后。法治不健全、贪污腐败依然存在。贫富差距扩大、官民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频发等社会问题增多。生态环境恶化、非传统安全加剧等。因此,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指引,只有进一步落实“四个全面”才能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高度。中国共产党是“四个全面”战略提出的主体,是新时期党的领导能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从严治党又是“四个全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改革开放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基本推动力。因此“四个全面”战略是新时期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充分体现,是“两个了解、四个选择”与时俱进的体现。

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任务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脉相承的,“四个全面”是近现代史历史任务在新时期的延续发展。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是近代史主要解决的问题,而现代史主要解决的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之后,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四个全面”就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寻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战略布局,是其任务的升级版。要更深刻地理解“四个全面”必须要学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历史任务,两者是一致的。

二、“四个全面”进课堂的教学理念

“滴漏灌溉”式隐性教育。滴漏灌溉是现代农业领域的专业技术术语,特点是灌溉时流量小、水分集中于作物根系周围土壤、水分利用率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我们提出实行滴漏灌溉式的隐性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纲要》是历史课,更是政治课,进行政策理论传播是课程设立的应有之义。但如果完全把课程变成理论宣讲,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引入滴灌式隐性教育,指教育者通过隐蔽的、潜藏的、间接的方式,有意识地引导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心理学家活切尔和布雷姆做过的政治宣传实验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滴漏灌溉式的教育思维,将教育目标散播在各个知识点,化整为零、潜移默化,能有效规避可能出现的抵触情绪,同时又将教育目的融入其中,成效最大化和阻力最小化。同时根据需要,可以适时地进行重点的系统讲授,实现知识整合和画龙点睛。

“置入式教学法”是指通过环境、内容、语言、时空等内容和方式的置入,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与氛围中感受历史和今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精神被学生内化吸收。同时学历史、知历史不是目的,而要以史为鉴、古今结合、史为今用。因此教师要更关注与历史关联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一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现实影响或使其感到困惑的问题,依其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更能引起共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要落实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在形式上。我们模拟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从形式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收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把“顶层设计”、“既得利益集团”等时事语言,流行语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元芳,你怎么看?”、“重要的事儿说三遍”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做到“今为古用,古为今用”,学生“秒懂”且有趣,丰富课堂。

“问题意识”的培育。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作为思维的起点,问题意识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宣讲“四个全面”战略强调“问题意识”的培育,首先是基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惰性。长期应试考试的学习习惯和传统思政课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知识埋填的过程,是被动的。在这样的思维环境中,让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现代内容进行不同时空的链接,难度很大。通过教师有效引导的“问题意识”能很好的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作为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在《纲要》课中突出“问题意识”不是简单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人们对宏观历史发展脉络进行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是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本质的过程。将散落在不同章节不同部分的知识点,进行主动的专题式总结,从而自觉构建知识体系、总结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

三、“四个全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宣讲的具体操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布局的目标指向,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是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始终。但经济文化落后又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基础上,我们对实现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路径进程、方式方法,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比如第二章讲太平天国中的“天朝田亩制度”对“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理想社会的描绘。第二章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写的《大同书》,构想出了一个大同的世界。第三章辛亥革命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二大上革命纲领的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等等。这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联系的知识点,逐步渗透讲解、最后系统梳理,加深印象。

“全面深化改革”是战略布局的动力来源,是社会发展的推动机。中国近现代历史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第一章讲到鸦片战争后中国屡次失败的原因,让同学们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飞速发展,分析大国崛起与衰落的关键因素,在古今对比中感悟清政府的内部腐朽与对外封闭、现代的改革开放之间的差距。第二章洋务运动,单纯吸收西方技术,改革单向度片面性导致的失败,与“四个全面”强调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全方位改革。戊戌变法中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改革推进的策略性,中国改革是渐进式改革,而不是暴风骤雨式、不分轻重主次。

“全面依法治国”是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对于包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全面小康来说,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没有法治保驾护航,国家就不能有序运行,社会生活也就难以和谐稳定,更何谈全面建成小康。中国近代社会法制建设也是不得觉醒和建设的过程,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禁烟本身就凸显了法治体系的无力感,林维熹事件导致丧失司法主权。清末新政中《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法制史的突破,打破中华法系的传统结构,使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独立于普通法之外,规定了国家与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中华民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破坏,袁世凯制定《中华民国约法》。宋教仁被刺杀后的“二次革命”与法律途径解决纷争、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法治反思等等。

“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布局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党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加强建设、从严治党的过程,并在历史对比中取得优势地位。比如国共第一次合作到国共破裂,国民党叛变革命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国民党组织散漫,纪律不严。而中国共产党组织严密、富有生机活力,强大的吸引力使国民党左派青年纷纷加入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以至国民党感到威胁而大举屠刀。第六章延安时期整风运动,三大作风建设从学风、党风、文风入手极大提高了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第七章中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内部腐败导致大陆政权倒台,与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工作与成就对比等等。

[1]“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责任编校:饶敏

Preaching"Four Comprehensiveness"in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A Case Study of Outlin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WANG Qing-hua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uhai,Guangdong,519088,China)

The"four comprehensiveness"are the strategic planning formed and advocated against the new nationalcondition by the CentralCommittee ofthe CommunistParty ofChina(CPC)headed by GeneralSecretary Xi Jinping in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s an important publicity basis of ideolog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disseminating and implementing this idea.An Outline History ofModern China is taken as a case study in thatits teaching purpose is in concord with the"four comprehensive".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both,"four comprehensive"is preached in the An Outline History ofModern China course by applying different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situation,varying from impliciteducation in which the idea is integrated little by little in the teaching,transplanting teaching in which the idea is directly integrated,to question consciousness teaching.

the"fourcomprehensive";ideologicaland politicaltheory course;preaching.

G641

A

2095-7955(2016)03-0088-03

2015年度广东省委宣传部“竞争性扶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建设”项目《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纳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内容研究》;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课题《基于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党建工作路径研究——以“四个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为视角》(项目编号:2015MBYB3)。

2016-04-02

王庆华(1981—),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