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16-03-16张露钰
张露钰
(南京工程学院 团委,江苏 南京 211167)
浅析高校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张露钰
(南京工程学院 团委,江苏 南京 211167)
高校社团是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学生组织,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一些高校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社团制度不完善、组织架构混乱等问题,制约着社团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本文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提出加强高校社团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社团发展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高校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学生基于兴趣和爱好而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是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增强社交能力,扩大知识领域,丰富校园文化,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大学社团已经成为学生个人自主学习、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社团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一些高校甚至出现“百团大战”的现象,大学社团的迅猛发展,说明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和社交能力提高的重视,适应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自身综合素质,为大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大学社团活动的丰富多彩,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兴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6年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最近印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深化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积极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办法》的出台,为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高校社团是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业余生活中提升自我的第二课堂,学生有权利选择是否参加大学社团,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结合自身情况申请成立一个社团。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较少受到外来干预,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社团氛围,并在互动中以一种轻松、潜移默化的方式而不是借助强制外力,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历练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个人良好行为的养成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增强凝聚力。
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志向等因素而组成的团体,它覆盖面广,社团成员来自学校的各个院系,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将众多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向心力,并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激情,进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拼搏竞争意识,这就是社团的力量凝聚功能[2]。社团的力量凝聚功能主要是通过社团活动和社团文化展现出来。社团活动不仅将社团成员的个人能力得到展示,而且有助于社团成员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通过社团成员的有效活动而形成的社团文化对学生养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激发他们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发奋进取的情感,使社团成员感受到自己在社团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且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提高能力。
高校蓬勃发展的社团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大学生全方位发挥自我才能的平台。大学生参加社团,参与社团开展的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吸收和传播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获取知识的技能,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视野的开阔。通过各种类型社团活动的开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为增长社会知识、锻炼才干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3.教育引导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教育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不同感受,特别是社团文化所倡导的团队、创新、竞争、服务等,这些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样的教育效果远胜单纯的说教。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目的。
二、高校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一些社团活动质量不高。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种类繁多,社团活动形式多样,但是被广大师生认可的高质量社团活动却相对较少。某些社团开展的活动层次较低,内容陈旧缺乏新意,也缺少一定的文化内涵,有的社团甚至把社团内部成员聚会作为日常社团活动,长此以往,很难对社团成员形成吸引力,更不用说把社团活动形成品牌。因此,大多数高校社团活动都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社团缺乏较强的凝聚力、影响力,从而不利于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高校社团活动的普遍突出特点是娱乐性社团较多,理论性和学术性的社团较少。娱乐性社团固然是迎合大多数大学生需求成立的,也是大学生社团提倡的,但是不应该成为主流。高校社团应充分利用学校浓郁的学术氛围,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体现出自己的特点。
2.社团活动的场地和经费不足。
近年来高校社团发展迅速,形式多样的社团数量不断增加,造成社团活动场地不足,据统计高校大约有80%的社团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或在申请活动场地是遇到困难,这给社团日常活动的开展造成不便。此外,社团活动经费不足是影响当前高校社团正常运作的困难之一,仅依靠高校内部拨付的少量活动经费满足不了社团发展的需求。有些高校社团是依靠每学年定期收取社团成员一定会费的方式来维持,但会费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点,如果收取过多则可能会有负面影响,所以这难以维持社团基本活动的需求。由于场地和经费的不足,很多大学社团在创建初期都满怀信心,但最后大多都是由于社团场地和经费问题而无法正常开展活动,导致社团名存实亡。
3.社团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后续力量。
社团是学生给基于兴趣爱好组成的学生组织,因此,高校社团具有自发性和结构松散性的特点,正是因为这种高校社团本身松散特性,一些社团内部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现象,如社团宗旨不明确、组织不健全、内部人员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等因素,这些都直接影响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3]。高校社团数量较多,社团规模大小不一,社团负责人管理能力问题,以及社团成员水平参差不齐,造成部分社团不遵循规章制度,恣意妄为。此外,由于社团主要负责人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在管理社团过程中对本社团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有序的社团文化传承,从而导致学生社团没有清晰的定位和长远规划。因此,进一步完善高校社团的管理机制,在促进社团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社团成员流动性强,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如今高校社团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大学初期,某些学生基于自己兴趣和爱好加入社团,甚至报名参加多个社团,社团成员在初期参加内部活动时积极性高,此后由于社团活动形式单一、成员之间交流少等因素造成社团成员参与活动积极性降低,社员流失。参加社团时,社团对会员参加社团没有任何条件限制,进入门槛低退出无风险,造成社团成员素质良莠不齐难以管理,更甚至有的成员来去自如,随心所欲退出社团。此外,社团指导老师是影响社团能否良性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高校都要求每个社团需配有指导老师,通过指导老师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由于社团指导老师属于兼职性质,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虽然一些社团有相应的指导老师,但指导老师很少过问社团活动或指导老师只是挂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团管理和社团活动质量,从而影响社团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加强高校社团建设的建议
1.提高社团活动的品位和质量。
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高校社团活动呈现出的层次不高,品位低的现象,可通过学生社团联合会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训和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也可通过调查各社团活动开展情况,对社团活动进行整合,引导社团开展高层次、高品位的精品社团活动。如打造“精品项目”,“精品项目”是指根据社团分类和学校专业特点,变学校的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属于本校的特色社团活动。“精品项目”并非是要求每个社团都要创建一个精品活动,所谓“社”不是绝对指一个社团,可以指几个类型相近的社团相互合作,共同创建一个“精品项目”。此外,社团联合会可以定期对各社团活动在学校内部进行等级评审,对具有较好社会影响的社团活动给予重点扶持。
2.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为社团发展提供物资保障。
高校应根据社团的类型,结合社团自身的具体情况为社团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为社团的长远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近年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社团数量呈现“百花齐放”,很难做到给每个社团提供活动场地,但是学校可根据社团类型和性质,进行活动场地调配,如同类性质的几个社团可共用一个场地,通过活动时间的调整,做到每个社团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此外,社团经费如果只依靠学校有限的资金支持和社员会费,就会影响社团活动的整体发展。因此,社团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出原有的活动范围,尝试进入社会,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为社团的发展引进更多的资源支持。同时也为广大会员提供走向社会的实践平台,提高社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另外,社团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社团内部需坚持非营利性这一根本原则,坚决抵制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在活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社团一定的帮助,为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
3.完善社团管理制度。
明确社团的规章制度,尽量减少社团负责人和社团负责人变动等人为因素对社团的影响,通过建章立制使社团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发挥社团联合会在社团管理中的作用,为各社团规章制度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社联要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完善社团干部的培训、考核及评价机制,提高社团的核心竞争力。引导社团主要干部要从思想上重视社团的制度建设,将社团制度建设纳入到社团发展战略高度[4]。在社团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发现社团管理制度的存在漏洞,加以完善,并且适时调整相关制度以符合当前社团管理的实际情况,用制度规范社团成员的行为。重视社团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定期召开社团成员大会,通报社团近期的活动情况和财务状况,有利于增加社团成员对本社团的了解,也增强社团成员的归属感。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为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社团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4.减少成员流失,增强专业指导。
建立和完善社团成员准入及注销制度,成员进入社团进行需要相应的条件并进行资格审核,社团成员退出社团需要进行注销,从制度上规范社团成员进出门槛。适当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对社团发展有贡献的成员进行表彰鼓励。利用网络加强社团成员之间的联系,通过QQ、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定期发布活动通知、活动要求、后期活动照片等,让社团成员及时了解社团信息,方便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社团成员的凝聚力,从而减少社团成员的流失[5]。此外、根据社团分类,如公益、学术、艺术等类别聘请校内外,热爱学生工作德才兼备的教师或者社会知名人士为社团指导教师,通过社团指导教师,指导社团进行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规划,为社团的后续发展指明方向。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通过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社团等整体文化氛围,引导社团成员自觉成长成才,同时做到与专业相结合,提升社团活动的文化品位。
四、结语
高校社团对大学生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使得高校社团充满活力,吸引大批学生的积极加入,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成才提供了舞台,也为建设校园文化作出了贡献。高校社团是新形势下有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在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成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6-01/13/c_12862 3440.htm.
[2]夏勇子.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3):62-65.
[3]刘福玉,孟杰,王婷,等.高校社团发展的困惑与解决之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7):2943-2944.
[4]杨小雪,朱晓东.论高校社团可持续发展对策——基于社团内部管理视角[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0):18-20,28.
[5]曾真.新时期高校社团发展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31):6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