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教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决方案

2016-03-16李嘉美

文教资料 2016年23期
关键词:公平素质教育马克思主义

李嘉美 王 鑫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当前中国教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决方案

李嘉美 王 鑫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设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来,教育这一民生问题就被赋予新的内涵,特别是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召开,委员们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提案,再次将“教育”一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新发展理念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性质出发,阐述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本质、作用和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等根本问题,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提供新思路。

素质教育教育公平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旨,对民生问题中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这个思想的提出,是当今中国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深切呼唤作出的一种积极的回应,体现了社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价值目标理念的新的认知和追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因素,当我们试图思考当前教育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价值参考。

一、当前中国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教育事业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小到国民切身利益,大到国家建设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在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强化,教育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是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高中阶段普及义务教育、高校转型发展等方面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缺失。

(一)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现代化的综合体现,是教育领域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2010年7月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1]可见教育公平是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价值的最终目标。

而目前,我国无论是教育领域突出的优质资源短缺与不公、严重的择校问题、非重点高效发展困境、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等问题,还是社会发展领域突出的青少年辍学问题、人力资源的质量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居民整体素质提升问题、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等都反映着当前教育领域群体间受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分配、教育发展的问题,存在“瓶颈”。

(二)素质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及社会二元化结构的现实存在,大多数的社会阶层都将优秀的教育背景作为改变命运或加强自身生存困境的必要条件,以至于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导致激烈的应试竞争,不仅使作为目的的人受到异化,而且使由作为目的的人变成作为工具的人,教育的价值理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而教育的工具理性却成为贯穿于整个教育行为的主题[2]。此外,由于学习选拔制度及教学评价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教育部门对学校进行的考核中,考试分数、升学率为主的评价指标依然是主要的硬性指标,这就是说以分数为标准的选拔制度的存在,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就会根深蒂固,素质教育最后可能变成口号。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传播外,还有育人的责任。“机器式教育”制度下的教育不可能为个人完善品德修养、满足自身精神需求服务,因为它是一种简单、冷漠的机器式教育,这种教育必然导致人的情感、智慧的严重缺失[3]。根据近些年来教育界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事件,不得不深思我国的教育很明显地在德育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培养的不足,往往学生的智商很高,只会考试,眼高手低,实践创新能力不强,人文道德素养偏低,存在功利化倾向。这就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差较远。

二、中国教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决方案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性质和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阶级性出发,确定了工人阶级争取教育权的斗争纲领,体现出教育与生产劳动初步结合的基本要求,以及智力和体力最为初步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4]。这为目前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结构、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等的变迁与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尊重主体,推进素质教育。

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就业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而社会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依然停留在学历和成绩等直观性的应试教育表象上,“唯分是举”、“唯升学率”现象在学生升学和教师绩效评价等方面依然很严重,这无疑增加了推行素质教育的难度。

马克思主义十分注重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发展性,并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自我解放的重要手段和人类追求自身道德性的重要领域,教育应当通过实践证明思维的真理性,为人类的解放服务[5]。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教育是促进人类自我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批判和不断地反思中形成自由的思想和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体。而资本主义的教育,在本质上采用的是训练的形式,目的在于把人训练成会劳动的工具,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人的异化。所以马克思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增强和展现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但仅仅依赖教育并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释放[6]。

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战略推行到整体教育的改革之中,真正减少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唯分是举”的评价模式,以适当方式为学校教育“减负”,切实坚持提升学生素质为先、各方面综合发展的教育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时代性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开拓创新,发展学生个性。

马克思指出,教育具有社会性。这一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工作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教育是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的,教育活动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进行,因为社会机制、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及社会用人制度直接决定着教育体制能否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教育工作应立足当前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开展。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教育的最终成果不是人才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服务来实现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质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推动下,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方面教育从内涵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和拓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教育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向“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方向发展。“发展个性”不但是在教学方法上的“因材施教”,更关键的是善于发现学生在禀赋、性格、兴趣、心理、思维等方面的特质,重视学生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开放,积极地鼓励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敢于批判、善于创造的独特气质。真正从学生的个性出发,以学生为本,使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招生制度等方面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三)与时俱进,力争学以致用。

时至今日,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及所谓的“大学投资失败论”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教条的应试教育与传统的精英式教育与当下多元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体系与实践体系相脱节,这严重背离科学教育本身的服务性和素质教育的目的性。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改革浪潮的推进,生产、科技、教育联系不断加强,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而且是脑力劳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科学知识的传授是培养现代化生产所需劳动者的必要条件,所以在现代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真正促进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使人才既适应社会进步又推动生产发展。早在1995年3月18日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就明确地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所以当下我国的教育应着重注意教育体制和办学理念的转换,加快实现由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实现学术型专业人才教育向职业型专业人才教育的转变[9],真正化解“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双重困境,真正体现学有所用,唯才是用。

(四)统筹规划,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与社会民生直接相关的重要问题,教育公平关系到人的自由、平等与人权的价值。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受教育权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公平的最终实现主要取决于受教育权是否平等,这也是教育公平实现的起点。可见,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性历史活动,只有保障基本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使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社会教育资源都得以具备的条件下,教育公平的理想才能在全社会广泛的范围内得以实现。

从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角度看,解决我国目前教育公平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应对教育领域的公平实现承担第一责任,注重教育事业的“软实力”的建设,将教育公平与现代人才观和现代教育观的建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公平发展的政府责任意识。其次,教育发展政策是决定我国教育整体发展与公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应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将教育的政策导向回归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原点上,实施标准化办学。再次,师资力量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公平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师资水平与质量的提高直接决定了教育公平发展的质量和均衡度。所以,必须加强师资质量管理和师资培训,真正实现师资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最后,我国各级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分布的特殊性,使得教育公平发展在地理因素上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性障碍。而目前信息化教学环境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应用的物质基础,为偏远和欠发达地区教育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教育网络,实现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化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一体化,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弥补现实差距,以技术平等促进教育公平。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李江凌.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297.

[3]李建国.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2).

[4]李江凌.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296.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民出版社,1971:50.

[6]李建国.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Vol,1:29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Vol,2:212.

[9]陶思俊,王茶生.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索.新余学院学报,2014.

沈阳市社科联社会科学课题“沈阳市民生问题研究”(sysk2016-01)

猜你喜欢

公平素质教育马克思主义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公平比较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