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社区多元化文化养老体系构建研究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2016-03-16公风华
公风华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100)
现阶段社区多元化文化养老体系构建研究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公风华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100)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方式正逐步由“待遇养老”向“文化养老”转变,因此推进文化养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当前文化养老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探索构建由政府、民间资本、社会组织、社区、家庭及老年人自身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文化养老体系。
社区文化养老体系多元化构建方式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面对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湖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健康长寿。据《湖州市2015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湖州市户籍老年人口61.1547万人,占总人口的23.19%,全市的老龄化水平位居浙江省第三位。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发生变化,从传统的以物质生活为主的需求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重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文化养老的探索,这对于引导老年人及全社会树立积极健康的老年价值观,促进社会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文化养老的内涵阐释
社区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的照顾老年人的方式①。国内社区养老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以家庭为依托,社区养老机构为载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服务。其中,“精神慰藉服务”属于文化养老服务的范畴。现如今,作为社区养老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文化养老的内涵是什么?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对某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②。文化养老的内涵从其本质属性分析,应包括文化养老的内容、类型和方式三个方面。从内容看,文化养老包括教育养老、文艺养老、科学养老等,直接涉及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和老年体育等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从类型看,在当前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基本养老的三种方式,文化养老相应分为居家型、社区型、机构型;从方式看,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相融合的养老方式。
可见文化养老的要义是满足老年人心灵和情感的需求,大致包括感情需求、娱乐需求、求知需求、交往需求和心理需求五个方面。这种需求是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物质前提下孕育出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依据以上分析,本文将“社区文化养老”的定义界定如下:它是立足于社区的,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要为追求,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其核心是文化先行,以养心、养德为基础,使老人获得精神慰藉,让老人更有尊严、更体面、更有价值地生活。
二、推进社区文化养老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社区文化养老是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自古以来,孝敬老年人与赡养老年人就不完全是一回事。正如孔子所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狗和马都能被饲养,如果不从精神上尊敬和慰藉父母,那又有什么区别呢?孟子有言:“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可见在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尊重父母,继而满足其精神需求,这才是最高层次的养老方式。文化养老虽然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但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理念是相通的。文化养老本质上是“有文化的养老”,强调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关爱和情感上的慰藉,凸显了对老年人内心的关爱和行为上的支持,超越了传统的赡养观,体现了当代人文关怀,旨在真正保障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和养老质量。
(二)社区文化养老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老年文化建设,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均得到较快发展,老年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较好保障。但同时也要看到,老年文化建设与人口老龄化发展和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实施文化养老,我们要跟随时代的潮流,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分析老年人的真正需求,从享受生活、增添精神乐趣出发,对老年人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关怀。通过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改善并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这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探索建立社会养老长效机制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三)社区文化养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人口的加速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面、深刻、持久的影响,已经成为影响国计民生、民族兴衰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在人口老龄化引起的所有问题中,养老问题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如何善待老人,关心老年人生活,不仅是老龄化社会必须面对并要切实解决的问题,而且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施文化养老,通过兼顾统筹方式,在保障物质的基础上不断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渴求,不仅可以让广大老年人“乐在学中、乐在动中、寿在其中”,而且可以在全社会促进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可以说开展文化养老服务是积极老龄化社会养老事业的重要创新模式。
三、湖州市开展文化养老工作的实践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成效。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礼仪之邦,湖州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敬老爱老传统,湖州市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养老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开展了文化养老的有益探索。据《湖州市2015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显示分析,截至2015年底,湖州市文化养老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全市县级以上老年电大分校全部建成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设施,有精干的专(兼)职教学、管理人员的实体性分校,教学经费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成为辐射基层老年电大教学点的示范性学校;鼓励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部门,举办学制多样、内容健康的老年培训班。截至2015年底,全市建立市老年大学、电大分校、老年学校共96所,651个教学点,全市老年人受教育比例达到8%以上。
2.加强老年文体设施建设。逐年增长体育彩票公益金提取比率,建设了一批与环境配套,休闲化、园林化的老年健身活动设施,全市绝大多数的社区(村)配备有包括健身路径在内的多功能健身设施;各级财政、福利(体育)彩票安排必要资金,用于扶持建设城乡老年活动中心(室)和老年文化场所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有各类老年活动中心(室)1254所,累计投入资金503万元;创建星级老年活动室1036个。同时不断加强各类各级老年活动中心(室)的管理和建设,建有示范性三星级老年活动室77个。
3.开展老年文体活动。文化部门加强对老年文艺团队的引导和扶持。截至2015年底,全市老年文艺团队844个,老年体协251个,老年体育团队1069个,超10万老人参与各类文体活动;开发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和生理心理特点的健身活动,增加具有老年人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支持和引导老年人开展健身活动。仅2015年,湖州市举办县以上老年运动会和单项比赛123次,2.35万余人参加;乡镇和街道老年运动会和单项比赛598次,39.67万人参加;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近39万,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6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③。此外,湖州下属各县区还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体育“三下乡”活动,即送健身知识、健身器材、健身活动,有效推动城乡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4.引导老年人积极社会参与。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成立各类兴趣组织和俱乐部,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基层老年人协会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原则,规范协会建设,做好老年人协会登记注册和备案管理工作。至2015年底,城市社区已建老年人协会196个,占城市社区总数的94.23%;符合规范化建设标准193个;其中依法登记(备案管理)137个;农村社区已建老年人协会981个,占农村社区总数的99.59%,符合规范化建设标准915;其中依法登记(备案管理)909个;积极开展基层老年人协会骨干培训,提高协会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支持老年人协会参与基层调解、社区管理、关心教育下一代、维护社会治安等公益活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实现老年人的自我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湖州市文化养老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为文化养老工作起步晚,实施力度尚不够,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认识还不到位。文化养老是一种新的需求,更是对传统养老方式的一种观念更新和思路拓展。当前某些部门对文化养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存在重物质养老而轻文化养老的思想;此外,某些老年人认为文化养老是精神层面的范畴,远没有物质给予来得直接和实在。
2.文化供给不足。当前多数社区文化养老工作主要是唱歌、跳舞、打扑克牌、打麻将等,这些文体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对某些老年人的深层次需求不能完全满足,难以引发老年人的兴趣。
3.社会参与不够。文化养老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程。若仅靠老干部工作部门或民政部门来推进难度较大,需要宣传、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多部门联动,更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支持和共同参与。
4.制度保障缺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规章制度。与老年人政治、生活待遇落实的“待遇养老”相比,“文化养老”的各种方法、措施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行之有效、相对配套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文化养老活动组织开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四、对策建议
在全国老龄办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树立积极的老年文化观,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政策、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老年文化建设新局面”,这就为我国文化养老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社区文化养老而言,要坚持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功能完善、多元配置、适度超前、全民共享的原则,科学规划文化养老服务设施和发展空间,使各种类型的文化养老机构得到合理分布,最终实现文化养老服务的全覆盖这一基本目标。笔者认为,若要实现这一基本目标,需要依靠国家、市场、社会、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力量,共同构建起立体式的社区文化养老体系,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系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伦理道德和制度规范,并最终形成社区文化养老长效机制。下面笔者试图厘清多元主体在社区文化养老主体体系中各自应承担的角色与职能定位。
(一)政府的角色与职能定位。文化养老是一项民生工程。“在当前文化养老服务的初期,政府部门在促成和完善文化养老服务的多元化模式中应该扮演主导作用”④。就是说,文化养老事业发展由政府负责,但负责不等同于包办。同时,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主要负责进行宏观调控。主要职责大体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制定社区文化养老科学发展规划,将社区文化养老纳入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使社区文化养老成为文化大发展的重要部分,抓好落实;二是加强社区文化养老基础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投融资政策、税费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社区文化养老的投入;三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提倡社区文化养老理念,为社区文化养老营造有力的舆论氛围,使社区文化养老深入人心;四是统筹社区文化养老资源。政府应当通过创新等方式,广泛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并通过直接拨钱引导,或者围绕服务方向和质量进行引导,让各方面参与主体有良好的预期。
(二)民间资本的角色与职能定位。文化养老具有浓厚的公益性,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据民政部测算,由于老年人口发展速度过快,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市场需求是8000多亿,现在满足基本需求仅有1000亿左右⑤。可见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因此,大力发展老年文化产业,将民间资本引入老年文化事业,使公益性与商业性相结合,将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需。实际上,让市场在养老服务中“挑大梁”,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题中之意。三中全会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从养老服务的竞争领域退出来,从养老服务直接供应方变成养老服务购买方和监管方。2015年民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 《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意见》明确了民间资本可以进入的诸多养老领域,其中包括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教育、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维权等服务,为文化养老激发新活力。为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社区文化养老产业中的优势与作用,民间资本可探索以“投资型”、“运营型”、“投资+运营型”、“公建民营型”“第三方服务型”等多种形式进入文化养老产业。
(三)社会组织的角色与职能定位。与民间资本一样,社会组织是社会力量的主要代表。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具有志愿公益性的组织,它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缺陷,在多元互动的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⑥。当前大力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组织,已经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该类社会组织应当好政府的助手,担当“生力军”,帮助政府“保基本”,在养老服务中做好“拾遗补阙”工作,发挥其在养老产业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实践看,政府把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主要交给社会组织,使其担负起专业化养老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行业管理者的功能,如此社会组织既可以吸收政府公共资源,又可以利用市场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其中基于社区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属于“草根”社会组织,活跃在社会最基层,在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中扮演者更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家庭和睦的促进者和孝道文化的维护者、老年人权益的保护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与实践者、政策完善的受益人和推进者等。
(四)社区的角色与职能定位。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他们在社区内进行大部分日常活动,因此社区对老年人的需求有着准确的把握。社区文化养老,既是居家养老功能的延伸,又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变通,能够弥补居家养老的不足,保证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与邻里亲朋之间的良好互动,并充分发挥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二者的长处。从实践看,社区具有动员整合社会资源的巨大优势。当前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社区为单位,适应老年人文化需求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搭建文化养老的平台,积极引导和激活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学习培训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把传统单一的服务拓展为综合性强、覆盖面广、针对性实的文化服务格局。如此逐步构建并完善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网络,为老人们提供更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服务实践。同时,社区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有特长的老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形成“以老伴老、以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使社区的老人们生活得更幸福,从而促进形成良好的文化养老基础机制。
(五)家庭的角色与职能定位。我国自古就有崇老文化。我国家庭养老的文化模式即表现为崇老文化。历史上,无论是经济支持、生活照料还是情感慰藉,家庭都在养老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在新时代,虽然家庭和社会的变迁给家庭养老带来众多挑战,这种根基依然稳固。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可见精神赡养、文化赡养已成为被人们关注的热点。家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温暖和有效的交流,赡养人要做老年人身边的有心人,尽可能地做到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体贴父母,在精神上给予其慰藉,满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使其愉悦、开心。此外,赡养人也要鼓励、支持老年人走出家门,扩大生活圈。赡养人可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积极推荐或安排他们去老年大学“充电”,帮助老年人活跃思维,吸收新知识;也可鼓励老年人参与诸如跳广场舞、打门球、唱歌等文娱活动,让老年人提振精神、愉悦心情。
(六)老年人自身应发挥主体作用。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之外,有学者提出了“自我养老论”,早期以于景元等为代表,认为“未来中国农村养老以不完全自我养老和完全自我养老为主”⑦。与其他养老论点不同,这种论点充分认识并肯定了老年人自身的力量。那么,作为文化养老来讲,核心是老年人,最终目标是让老年人享有舒心的精神生活,主体也就应该是老年人。因此,有关部门要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具有特长爱好、会组织、善发动的老同志发展成老年文艺骨干,为他们老有所为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老同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在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中实现文化养老,真正让文化养老成为老年人心悦从之的乐事。与此同时,老年人要树立文化养老、快乐养老的自觉意识,作为需求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文娱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老爱老、老暖老和老助老”的老年互助机制,以及让老年人“共享经验、知识和快乐”的共享机制。此两种机制可以产生双重效应,即对服务者来说是“积极养老”,对被服务者来说则是“安全养老”,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借此共同成就“快乐养老”的文化图景。
总之,立足区域实际,适应老年人需求,构建社区文化养老体系,提升社区文化养老服务质量,不仅需要政府实行相应的方针政策来进行指导和调控,更需要全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强大合力。接下来,“文化养老”作为一种更高层次、更科学合理的养老方式,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相信“文化养老”这一理念会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切实增进广大老年群体的福祉。
注释:
①张伟,陶文静.老年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养老中的作用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②赵晓东,包青玉.文化养老与养老文化—文化养老的内涵意义探析[J].大众文艺,2014(21).
③韩锡曾.湖州老年健身组织遍布城乡[N].湖州晚报,2016-01-12.
④方巍.社会福利视野下的文化养老[M].东岳论丛,2014(8).
⑤孟幻.老年人市场年需求大“银发经济”成朝阳产业[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805/c1004-27 413121.html,2015-08-05.
⑥孙燕.养老服务社会化: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三方合作的实践模式[J].非营利组织研究,2010(12).
⑦陈芳,陈建兰.我国“自我养老”模式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13(1).
[1]穆光宗.论社区文化养老[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5(10).
[2]穆光宗.“文化养老”之我见[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6).
[3]闫万芳.“文化养老”模式的探索[J].决策探索,2016(4).
[4]唐晓英.传统文化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方巍.社会福利视野下的文化养老[J].东岳论丛,2014(8).
[6]黄佳豪.文化养老: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新视角[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2).
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ZMZC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