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探析
2016-03-16黄成亮
黄成亮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67)
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探析
黄成亮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67)
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对工程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文化建设成为此类院校从自身办学历史和定位出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在校园文化中强化质量文化的影响力、明确质量文化的基本规范、宣传教学质量方面的先进典型,是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组织文化质量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高校的类型随着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而日益多元。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异军突起,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效益。工程是在物质领域中的活动,一般是创造新的实体或者对旧的实体进行改造,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价值。潘懋元先生指出:应用型本科有这些共同的特点:第一,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第三,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第四,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工程型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从学校的类型和定位出发,夯实质量文化根基,确保质量可持续提高。
一、质量文化从“为企业服务”到“为大学把关”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世界上成功的企业都循序渐进地形成独特且优秀的质量文化,从而保证它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质量文化的概念主要是从企业文化中剪刈而来的,有学者指出:大学质量文化是大学人基于大学组织属性对质量的理解,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组织活动的中心,并依此构建的共有价值体系,是体现大学质量追求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在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学术界开展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初始阶段,以陈玉琨教授及其团队为代表的研究力量,关注的重点主要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领域,如: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者安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及近10位研究生的硕士和博士论文也涉及了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特别是1999年我国开始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以后,有关高等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的文献数量激增,研究者们共识性的结论在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质量问题、及时调整质量观。近年来,随着部分学校逐年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学术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逐渐从注重质量监控转向注重质量文化的建设。
随着我国对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多和地方本科院校的逐渐发展,学者们日益重视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潘懋元、周远清、朱高峰、张大良等学者先后撰文论述了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和质量管理等问题,但是在厘定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特色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空间。
质量文化从为企业发展服务,到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把关,这样的“跨界”体现了企业、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利益相关。南京师范大学的王建华教授曾撰文指出:“目前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质量管理根本不是着眼于大学组织文化的创新以及质量文化的培育,而主要侧重在技术层面上的建构。换言之,大学主要将质量当成一种问题,所谓质量管理主要就是用以解决质量问题的管理性方案。”[1]质量文化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质量监督和质量控制的刚性相比,质量文化是基于师生员工认同感的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质量文化通常表现为追求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意识规范、思维方式、道德水平、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
质量文化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质量监督和质量控制的刚性相比,质量文化是基于师生员工认同感的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质量文化通常表现为追求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意识规范、思维方式、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
由于我国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办学历史较短,因此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习惯于学习借鉴外国或外校的经验,忽略本校的学科和专业构成的特色,因此容易陷入邯郸学步的误区。相对于文本形式的质量管理规范,质量文化则更抽象,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不容易找到“抓手”。
另外,由于这类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更加密切和直接,因此其质量标准直接面对市场检验,如何与市场之间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也是较难把握的。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还停留在对于技术方法层面的完善;质量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的管理者,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都是基于管理者的视角,处于比较宏观的层面。探究激励教师增加对质量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主动性措施和办法,通过质量文化建设,使得更明确质量标准、改进保障措施、完善质量评价等。
当前,有必要系统研究质量文化在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优势,注重培育质量文化,这样更有利于使教师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不单纯是管理的对象。传统的质量监控视角下,教师是管理的客体,由于教师与管理者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因此难免会对质量管理的措施产生质疑甚至排斥。质量文化对于教师的影响,必须建立在教师对这种文化的欣赏与向往的基础上,换句话说,质量文化对于教师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是建立在教师对这种文化感同身受、自愿认同的基础上。质量文化视角下的管理,教师成为这种文化的受益者、传承者和开拓者,所以质量文化比制度管理更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尊崇和追随。
当前,创造条件让质量文化在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从而以质量文化建设为“杠杆”,提升高校的形象与地位,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此类学校发展的重要议题。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有三种境界:低层次管理是人管人,中层次管理是制度管人,高层次管理是文化管人”[2]。从管理效果的时效性看,“人管人”和“制度管人”更容易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文化管人”则侧重于对管理对象未来行为的预见性激励或约束。有学者指出:“受科学主义文化的影响,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管理文化深深地烙上了 ‘科学’和‘效率’的胎记。”[3]科学主义成为管理中的文化基因,逐渐开启效率至上的新时代。对于经济组织而言,毫无疑问,这种管理理念,强化人们占有财富和获得物质满足方面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也表征工作情境下人们权利与义务的关联性,客观上推动生产和管理服务过程中效率的提高。然而,效率一元的管理思路,忽视人们在工作场域中的自我建构,肢解人们的道德生成和意义世界,也使得组织成员之间的过度竞争乃至恶意竞争成为隐患。对于大学而言,无论是学校的自身发展还是学生的成长成才,所倚重的既不是哪一个教师的孤军奋战,又不是学者在“个人领地”的自说自话,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事的是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性工作,因此,这种过于注重效率的管理,难免有些力不从心。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教师和学生则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应然主体。以往人们习惯了用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思维统驭教学质量的监控与改革,这种源于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管理思维,注重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的约束,缺乏对被管理者的了解、认同,未能充分挖掘管理对象的潜力,而且对他们的影响周期较短,无法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工作风格,更奢谈培育教师对大学的组织忠诚。有鉴于此,质量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在大学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呼之欲出,教学质量管理从“依赖制度管理”走向“注重质量文化”则顺理成章。
三、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可为之举
在校园文化中强化质量文化的影响力。有学者指出:广义的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三个层面。而狭义的文化则指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显然这一界定更着重于精神文化层面[4]。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大学,其校园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具有独特精神意蕴的 “亚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通过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整理、吸收,以大学为载体,以学术为基础,大学人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组织文化,这是大学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区别”[5]。
质量文化,是大学组织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更集中地体现在精神文化这个层面上,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师生感受到的一种追求卓越、取法乎上,努力共同遵守的心理契约。质量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真正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把教书育人当成矢志不渝的事业,在传道授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在课堂内外如沐春风,真正成长。
出台并明确质量文化的基本规范。与制度管理的精确与细致相比,质量文化对教师行为的约束看似更加模糊与笼统,但是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教师行为的自主性必须建立在明确教学文化基本规范的基础上,而不是无拘无束地天马行空。即便是蔡元培时期倡导“兼容并包”的北京大学,也为教师行为厘定了必要的边界。教师劳动是高层次的精神劳动,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明确教学文化的基本规范,引导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质量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在管理实践中,除做好日常工作以外,更要把握好新教师和新生入校之初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师生有关质量文化基本规范的宣传和引导。
树立并宣传教学质量方面的先进典型。学校的质量文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届师生薪火相传的结果。在校庆和毕业生返校等关键时期,请年长校友现身说法,与在校师生共同分享从前记忆中的经典,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越是离我们近的榜样,越具有感染力。因此,要加强对当前教师队伍中先进典型的宣传,并使之多样化、常态化。教师是大学长足发展最倚重的力量,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章开源教授指出:“对于谁是校长,人们不一定记得,但大师的名字是永远流传的,因为大师造就的学风、培养的人才是可以流传的。”[6]宣传先进典型还可以激励现有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更快地脱颖而出,也为教师引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培养名师”与“引进名师”的齐头并进,有利于学校形成人才高地,进而促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
[1]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0(2):57.
[2]何祥林.论高校管理中的文化理念[J].教育研究,2009(1):92.
[3]赵敏.大学管理文化的反思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4(7):60.
[4]卢晓中.大学精神文化刍议[J].教育研究,2010(2):82.
[5]吕立志.崇尚学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内在之魂[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5.
[6]睢依凡.大学校长的教师理念及其对治校实践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2002(10):85.
南京工程学院校级高教研究项目“工程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Y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