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斋记事》述论
2016-03-16常俊凯
常俊凯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东斋记事》述论
常俊凯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东斋记事》是北宋范镇写的有关时事见闻的一部史料笔记小说,记载了大量北宋故事,为后人研究北宋的政治、经济、社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然而后人研究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东斋记事》的成书、内容、价值及体现的范镇思想进行了探讨,以便人们对该书有更深入的认识。
《东斋记事》笔记小说北宋范镇
范镇(1007—1088),字景仁,四川华阳人,世称范蜀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一生著述甚丰,曾参与编修《仁宗实录》、《新唐书》、《玉牒》等,并自撰《文集》一百卷、《谏垣集》十卷、《内制集》三十卷、《乐书》三卷、《东斋记事》十卷等。《东斋记事》内容多涉及反对王安石变法,蔡京等变法派得势后,该书被禁,多有佚失,今汝沛点校的中华书局本分五卷并附有补遗、辑遗,为今最完整的版本。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北宋故事、典制、名人轶事及蜀地的风土人情,且多为作者亲身经历,史料价值很大。学界对《东斋记事》研究较少,曾枣庄的《忧国常先众,谋身亦勇归—论蜀公范镇》,对《东斋记事》有简单介绍和评议;许勇的《〈东斋记事〉异名佚文考》在对其异名进行考证的基础上,又辑佚出十三条,给后人研究提供了方便。本文拟对《东斋记事》进行初步研究,以使后人增加对该书的了解,从而对北宋和范镇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东斋记事》的成书
(一)成书目的及命名
作者曾参修《新唐书》和《仁宗实录》等,作为史学家,对史书记载的史料价值极其重视,正如该书自序所言,旨在效仿唐人“著书以述当时之事”,然“而近代以来盖希矣,惟杨文公《谈苑》、欧阳永叔《归田录》,然各记所闻而尚有漏略者”。作者希望此书能补北宋史料,以便后人对宋史考证研究。因其在所居地方之东斋编撰而成,所以名为《东斋记事》。
(二)成书时间
正如范镇自序中言,“既谢事”后于所居地之东斋撰完该书,约在元丰年间撰成。今本点校者汝沛根据其点校本补遗部分“世言疥有五德……今六十有六,故录之”[1]49。认为熙宁年间范镇已开始着手撰写《东斋记事》,后者更言之有理。
二、《东斋记事》的内容
《东斋记事》原本十卷,由于内容多涉及反对王安石变法。蔡京等变法派得势后,该书被禁,鲜有流传。南宋党禁缓解后,其他书目对该书又重新著录和引用。因旧本已不传,清初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136条,分五卷,又从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曾慥《类说》中辑出24条,归为补遗部分。今汝沛本从《永乐大典》等书中新辑出四库本所无的23条,附在辑遗部分,为今最全版本。今汝沛本分五卷并附有补遗、辑遗,共183条。后许勇的《<东斋记事>异名佚文考》在对其异名进行考证的基础上,又辑佚出十三条,总计196条。
(一)内容来源
正如作者自序所写,内容是范镇“追忆馆阁中及在侍从时交游语言,与夫里俗传说”所得。作者博览众书善于修史,身为朝臣见闻甚多。笔者将其内容来源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亲身经历。作者身为朝臣,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很多记载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如卷四“剑门山”条“剑门山崖壁……予庆历末得告归,过剑门关”[1]33。又如卷五“白子仪为予言:‘吉州有捕猿者’”[1]42。“予尝于朝天岭见猴数百千”[1]42—43,该书有许多主语是“余”和“予”的条目,无疑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2.博览群书。作者曾参修《仁宗实录》、《新唐书》、《玉牒》等,作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自然会涉猎群书。《东斋记事》中不乏作者引用它书的情况。如卷四:“蒙顶者,《书》所谓‘蔡、蒙旅平’者也。”[1]37—38又如卷五“张文裕言:‘契丹尝云其北室韦人皆三眼,见二眼者则惊怪之。’然前史书《室韦》、《突厥传》并不载之。”[1]43作者善于治史,自然也会阅读大量史书,不会随便听信传闻。
3.听人转述。该书有多处词条明确记述是转述于他人。如“予尝使契丹,接伴使萧庆者谓予言:‘达怛人不粒食,家养牝牛一二……’”[1]59。又如“萧庆尝言:‘契丹牛马有熟时,有不熟时,一如南朝养蚕也。’予问其故,曰:‘有雪而才露出草一寸许时,如此则牛马大熟。若无雪,或有雪而没却草,则不熟。’”[1]43—44该书多有记载范镇听闻契丹之事,看出范镇时刻不忘心系国事心忧天下的情怀。
(二)编纂体例
正如之前所述,因该书无旧本流传,该书原来编纂体例无从考究,今以汝沛本观其体例,笔者归为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较为繁杂。笔记“体例驳杂,为例不纯,难以区别”[2]185。《东斋记事》作为史料笔记,内容广泛,涉及北宋政治、经济、人物轶事、典制、蜀地名胜及民俗、契丹、鬼卜奇事等,往往一个条目政治、典制、人物逸事等相互掺杂,难以确切归类,同时有些条目掺有对话或者范镇评述,内容编撰较为随意。
2.编排次序混乱,但仍有部分规律。该书主记北宋前期史实,每卷内容各有侧重点。卷一主讲北宋帝王事迹;卷二主讲礼乐五服及军制和武将事迹;卷三主讲北宋官员轶事;卷四主讲蜀地事迹,包括名胜、官员轶事和民俗等;卷五主讲鬼神梦卜等奇异之事。该书词条多不涉及具体时间,内容编排没有严格的时间顺序;对于某个人或某件事的记载,往往会分为几条分别记载,次序较为混乱,给后人利用该书造成部分困难。
三、《东斋记事》的价值
“中国的历史学,向来就是私史野史与正史并行,互为补充,互为修正”[3]286。笔记属野史类,《东斋记事》作为一部重要的北宋史料笔记,对研究北宋有重要价值。
(一)《东斋记事》的文献学价值
1.为其他史书所引。书中记载了大量北宋故事、典章制度、名人轶事及蜀地的风土人情等,为后人研究北宋的政治、经济、社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原始材料,受到了南宋以来的历朝史家的重视。南宋李焘所编《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就有三十七条是录自《东斋记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曾慥《类说》也有多处内容引自该书。
2.补其他史书之缺。由于作者为蜀人,游历川蜀,且晚年退居蜀地撰此书,该书卷四详记蜀地之事,包括名胜、官员轶事、民俗风情等,他书中多有不载。卷三载:“王景彝与予同在《唐书》局,十余年如一日,春、夏、秋、冬各有衣服,岁岁未尝更。”[1]27又如“王景彝尝谓予曰:‘立朝当以一人为法。’予曰:‘君法何人?’曰:‘曾明仲。’然谨约为近,而严过之,其福寿固弗逮也。”[1]27两条皆是王畴记载,且为范镇亲历,可补充王畴生平传记。
3.纠其他史书之误。《湘山野录》载:“‘胡旦乞入见,王沂公奏旦瞽废,乞送中书问求见之因。至堂,沂公与诸相具门生礼,列拜,旦长揖而坐。’中书堂,宰相治事之地,表仪百辟者在是。外臣乞对,送中书引问,自有公礼,何暇讲师生之私敬。旦于都堂,巍然受诸相之拜而不辞,决无此理。予于秘阁尝见其《演圣通论》,甚有出于人者,而所为如此,岂不惜哉。”[1]24—25范镇身居高位,多有亲历,且精于治史,对他人稗官之作的记载,常常指正,为后人阅读他人野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东斋记事》的史学价值
1.反映北宋政治风貌。
(1)帝王仁惠,君权神授。《东斋记事》载有大量北宋前期帝王事迹,对太祖、真宗、仁宗等帝王多有赞美,如卷一载仁宗皇帝“天圣中,雄州民妻张氏户绝,有田产。于法当给三分之一与其出嫁女,其二分虽有同居外甥,然其估缗钱万余,当奏听裁。仁皇曰:“此皆细民自营者,无利其没入,悉以还之。”[1]5这里是记载仁宗皇帝君臣体恤百姓,把依法应没入公家的私人田产全部还给其“出嫁女”和“同居外甥”。卷五“英宗皇帝未生,濮安懿王梦二龙戏日旁,俄与日俱坠,以衣承之,大才寸许。将纳于佩囊,忽失所在,久乃见于云中。一龙人言曰:‘我非汝所有。’生之夕,又见黄龙数四出入卧内。岂不神异哉。”[1]39此条反映了君权神授、王权至上。
(2)朝臣贤良,奋发有为。《东斋记事》涉及许多朝臣生平事迹,对朝臣多褒扬。卷三“周谏议湛为盐铁判官,三司文帐烦冗,吏胥蔽欺,若不可究者,为之立勘同法,岁减天下设帐七千道。又括天下隐户三十三万,发其诡号凡十二种。”[1]24该书不仅褒扬文臣治政有方,也对武将大有赞誉。“狄武襄公青初为延州指挥使,与西贼大小二十五战,每战带铜面具,被发出入行陈间。凡八中箭,累官至泾原路招讨副使。上未识其面,欲召见之,会贼寇边急,止令图其形以进,其后为枢密使”[1]28。反映北宋初期武将作战勇猛、战无不胜。
(3)反对王安石变法。范镇、司马光、苏轼同为保守派,《东斋记事》中能反映范镇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态度。卷一记述熙宁改元之天变一条:“治平三年春,有星孛出营室,历于虚、危。术者占曰:‘营室卫分,濮水出,主宗庙祭祀事;虚、危齐分,上受命之国,主坟墓哭泣。’逾年,而熙宁改元矣。天之告人,岂不昭昭然哉!”[1]11作者虽没明确指斥王安石变法,但把天象变化与变法联系起来记载,用意十分明显。卷三“薛简肃公”条载:“薛简肃公时,布一匹三百文,依其价,春给以钱,而秋令纳布,民初甚善之。今布千钱,增其价才至四百。其后,转运使务多其数,富者至数百匹,贫亦不下二、三十匹,而贫富俱不憀矣。”[1]25—26这里把薛简肃公执政时“民初甚善之”与新法实行后“贫富俱不憀”的局面进行了对比,其攻击新法的用意十分明显。宋徽宗时变法派得势,《东斋记事》被下诏禁毁,《东斋记事》本来是歌颂北宋朝廷的,并没有犯忌讳的地方,只不过由于其反对变法,因此在崇宁年间遭到了禁毁。北宋灭亡以后,宋高宗在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党禁开始缓解,《东斋记事》又开始在社会上流行。
2.反映北宋对外关系。宋朝文化繁荣,但命途多舛,周围多有强敌,没有实现大一统。《东斋记事》载有北宋对外关系的史实。
(1)反映宋与辽的关系。卷一载“太祖征河东,绛州薛化光上言:‘凡伐木……扼契丹援兵;如此不数年间,可平定矣。’其后卒用其策而下河东。”[1]1—2北宋初年宋与辽进行大规模战事,“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基本处于和平状态,平等相待,该书一改之前“北虏”等蔑称,对辽称“契丹”。该书中也有宋辽和平通使的记载。卷三“王武恭公德用,宽厚善抚御……皇祐末,仁宗以为枢密使,而以富韩公为宰相。是冬,契丹使至,公为伴射”[1]28。反映了宋辽之间和平往来。
(2)反映宋和西夏的关系。宋夏和议后,元昊取消帝号,向宋称臣,故记述西夏时,该书多以“贼”、“西贼”、“叛”等蔑称称之。记载对西夏战事,多是北宋大胜,歌颂宋军。如“庆历初,万胜军皆市井罢软新应募者,西贼易之,而素畏虎翼。是时,麟府路兵马钤辖张亢修建宁寨,更其旗帜……贼奔溃,斩首二千余级”[1]6。又如“元昊叛时,杨侍读偕进神楯劈阵刀……其后王吉阵于兔毛川,贼以铁鹞子束阵……马奔逸,堕崖壑死者不可胜计”[1]20。宋夏战事连连,两国都受重创,故庆历四年宋夏和议,通商停战。
(3)反映北宋与其他政权关系。该书也有北宋与吐蕃的战事记载,如“曹太尉玮知秦州,西番内寇……曹公在边,蕃部有过恶者,皆平定之”[1]45—46。该书有关于交趾向北宋纳贡的记载,“嘉祐中,交趾贡麒麟二”[1]8。辑遗部分的“新罗”条记有“天圣中,新罗人来朝贡”[1]56之事。“皇祐末,邕州白气亘天……未几而侬智高内寇”[1]7等条记载北宋侬智高起义。辑遗部分“河东忠烈、宣勇乡兵……大中祥符七年,以归义军留后曹贤顺为节度……至天圣元年闰九月,始遣人贡方物来谢”[1]54,记载归义军地方武装首领曹贤顺与北宋政权来往。“庆历中,广南西路区希范以白崖山蛮蒙赶内寇,破环州及诸寨”[1]7。记载以区希范为首的广西壮族反抗北宋统治的起义。这些都为研究北宋的对外关系提供了宝贵材料。
3.反映北宋蜀地风土民情。一个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风土民情,正如班固所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4]1640范镇身为蜀人,晚年归居蜀地撰写《东斋记事》,自然会有大量蜀地记载,以该书卷四最详。
(1)反映蜀地名胜。四川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有大量名胜古迹。“成都府学有周公礼殿,及孔子像在其中。其上壁画三皇、五帝及三代以来君臣”[1]32。范镇对成都府学进行详细描述。“大慈寺御容院有唐明皇铸像在焉,又有壁画《明皇按乐十眉图》。其地有瑞草纹”[1]32-33,都反映了北宋时蜀地部分名胜的具体情形。
(2)反映蜀地风俗。“初,蜀人虽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张公咏察其有闻于乡里者,得张及、李畋、张逵,屡召与语民间事,往往延入卧内,从容款曲,故公于民情无不察者,三人佐之也。其后,三人皆荐于朝,俱为员外郎,而蜀人自此寝多仕宦也”[1]33—34。从这一条记载,我们了解到四川人对于做官仕宦态度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乃在于张咏的推动。“蜀人正月二日、三日上冢,知府亦为之出城置会”[1]35。该条对蜀人上冢时间等明确记载。古代蜀地多蛮夷,许多地方信巫术,“广安军俗信巫,疾病不加医药”[1]36。对其有记载。
(3)反映蜀地物产。诸葛亮曾言“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5]912。古代盐在国家生产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蜀地自古以来盛产井盐。《东斋记事》载:“蜀江有咸泉,有能相度泉脉者,卓竹江心,谓之‘卓筒井’,大率近年不啻千百井矣。每筒日产盐数百斤,其少者亦不下百十斤。两蜀盐价不贱,信乎食口之众。”[1]37可见井盐产量之大。国人自古以来好饮茶,蜀地气候湿热,多产茶叶。“蜀之产茶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绵州之兽目、利州之罗村。然蒙顶为最佳也。其生最晚,常在春夏之交”[1]37—38。可见蜀地茶叶种类之繁,范镇对蜀地之茶多有品位。
《东斋记事》虽多有价值,但仍有缺陷。所记内容部分听闻于他人,如卷五“蔡君谟”条,记“人遂以君谟为蛇精”[1]40。将蔡襄当蛇精,语言怪异。其他鬼神梦卜之语,亦不可信。所以今人利用该书时要保持警惕。
四、《东斋记事》体现的范镇思想
(一)体现范镇的儒家思想
正如司马光言:“孝、慈、仁、义、信、礼、乐,自生民以来谈之至今矣。”[6]313范镇作为封建士大夫,大力提倡三纲五常,儒家思想贯穿全书。首先“君为臣纲”思想,该书中记载大量北宋帝王事迹,几乎全是褒扬宋帝,有些记载反映了“君权神授”等思想。其次“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如“王珪母李氏尝谓人曰:‘吾儿必贵,但未知所与游者何如人。’异日,房玄龄、杜如晦到其家,李惊喜曰:‘二客公辅才,汝贵不疑。’自孟母择邻之后,无复有贤德之母光于史牒。珪母乃以交之贤,卜其子之贵。噫!知子莫若父,未闻有母之知子也。异乎哉!”[1]39—40体现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最后“仁、义、礼、智、信”在全书中有大量体现。如“田元均密谏况,宽厚明辨,其治成都最为有声。有诉讼,其懦弱不能自伸者,必委曲问之,莫不尽得其情,故决遣未尝少误。蜀人谓之‘照天蜡烛’”[1]34。赞美田元均“仁义”。
(二)体现范镇重史崇实的思想
“宋代大部分笔记所追求的境界,不是作意好奇,而是在忠实记录”[3]290。正如范镇在该书序中所言,是为了方便后人考证宋史而撰此书,而范镇撰述时极其严谨。首先内容多是范镇自身经历,如“武侯庙柏,其色若牙然,白而光泽,不复生枝叶矣。杜工部甫云:‘黛色参天二千尺’,其言盖过,今才十丈。古之诗人,好大其事,率如此也”[1]32。其次范镇对他人见闻自己多有考证和思考,如“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马,一女子驾灰牛,相遇于辽水之上,遂为夫妇。生八男子,则前史所谓迭为君长者也。此事得于赵志忠。志忠尝为契丹史官,必其真也。前史虽载八男子,而不及白马、灰牛事。契丹祀天,至今用灰牛、白马。予尝书其事于《实录·契丹传》,王禹玉恐其非实,删去之。予在陈州时,志忠知扶沟县,尝以书问其八男子迭相君长时为中原何代。志忠亦不能答,而云:‘约是秦汉时。’恐非也”[1]43。最后范镇虽然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在该书中并未对变法派人身进行攻击,而是举出实例反映变法造成部分不良影响,内容可谓实事求是。这些都反映作者精于治史、实事求是的治史品格。当然,作为封建士大夫,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书中不免有一些诸如封建方术之类的思想糟粕,对人民起义,通称为叛乱。但总体而言,《东斋记事》不失为研究宋代的重要笔记史料之一。
[1]范镇.东斋记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王继光,谢玉杰.中国历史文献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3]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