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中的历史唯美主义

2016-03-16

外国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佩特历史主义文艺复兴

陈 丽

(华东理工大学 英语系,上海 200237)



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中的历史唯美主义

陈丽

(华东理工大学 英语系,上海200237)

摘要:佩特认为,艺术表现的是人的思想,而思想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的,艺术的发展与人类思想的发展相对应,历史为佩特的艺术序列理论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撑。同时,佩特还认为,历史是永恒的变化,但过去并没有在演进的过程中消逝,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生,过去与现在是对立融合的关系。基于这样的历史观,佩特在研究文艺复兴艺术时强调不同时期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延续和融合,并把唯美主义诗歌理解为历史与现在的交融。

关键词: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历史主义;唯美主义

0引言

沃尔特·佩特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是他最重要的理论著作。该书1873年初版时题名为《文艺复兴历史研究》(StudiesintheHistoryoftheRenaissance)。然而,这一题名却引起了各方批评。在此压力下,佩特在该书再版时将题名改为了《文艺复兴:艺术与诗歌研究》(TheRenaissance:StudiesinArtandPoetry),刻意弱化了自己作历史研究的动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佩特研究文艺复兴艺术的历史主义角度。

多位学者注意到了佩特的唯美主义理论与历史的关系。例如,彼得·戴尔(Dale,1977)认为,英国批评家具有关注历史哲学的传统,并将佩特放置在这一传统中,说明继卡莱尔和阿诺德之后,佩特的作品展现了完全的历史主义。沃尔夫冈·伊瑟尔(Iser, 1987)研究了佩特论著中艺术与历史的关系,说明历史无法为佩特的艺术至上观念提供支撑。学者们对佩特的历史主义与唯美主义之间关系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例如,杰拉德·蒙斯曼认为,佩特“将他的历史观放置在对自身生活的思考之上……放弃了权威艺术历史学家的角色”。而卡罗琳·威廉姆斯 (Williams, 1989) 的研究指出了佩特的唯美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同质性,认为两者相辅相成。乔纳森·路易斯伯格(Loesburg, 1991)则说明,佩特在《文艺复兴》中将唯美主义的阐释转变成了历史主义的阐释。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文艺复兴》一书中所蕴含的历史唯美主义思想,试图说明佩特的历史观如何影响了他的艺术观,强调其唯美主义思想的历史主义基础。首先,佩特认为,艺术形式的发展依靠历史的演进,历史为佩特所提出的艺术序列概念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此外,佩特认为历史是永恒的变化,过去在与现在的对立中得到保存并延续;因而他更加注重文艺复兴艺术与中世纪和浪漫主义艺术之间的延续和融合,强调传统对优秀艺术家的影响,甚至将历史性作为唯美主义诗歌的本质特点。

1历史与艺术的发展序列

佩特的历史主义艺术观在《文艺复兴》的“序言”中就已经流露。例如,在评价艺术作品时,佩特不仅强调艺术作品的个性,同时也不忽略它在历史中的地位。他说:“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思维活动共同汇聚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它们大多数源自不同的起点,沿着各自的路途。作为同一时代的作品,它们确实拥有共同的特点并无意中作了相互的阐释。”(Pater, 2010:6)在论及对美的评判标准时,佩特坚称美是具体的、主观的,批评家应当持有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标准。因此,不同于罗斯金对中世纪艺术的推崇,佩特认为:“美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风格流派,其本身都是平等的。所有的时代都会造就优秀的艺术家,产生优秀的作品。” (Pater, 2010:4)由此可见佩特的唯美主义与他的历史观之间的联系。

然而,佩特的历史唯美主义绝不仅限于此。佩特对艺术的理解深深依赖于他的历史观念,他从历史的角度去诠释艺术的发展,将不同的艺术形式与不同的历史时期联系在一起。佩特认为,艺术表现的是人的思想,也就是人对自身以及自身与外界的关系的认知。他说,黑格尔意义上的“思想,就是人对自身以及自身与外界关系最精纯、最浓缩的知识。这也是我们对艺术品的要求——它是否以一种最为精纯浓缩的方式,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身及其与世界关系的知识用诉诸感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人们的眼睛能够看到,耳朵能够听到?”(Loesburg, 1991:67)而希腊艺术就“美好而及时地展现了希腊人对自身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思想”,这也是“希腊艺术与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最主要的区别”。(Pater, 2010:101)

而人们的思想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变化的,历史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佩特说:

希腊思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能够自我反思的特殊阶段,却小心翼翼地并不越过它。在东方思想中,人们对无处不在的生命已有了模糊的概念,但是对自身却没有真正的理解,不了解人的特殊性。人对自身的理解仍然同那未定的奇形怪状的动物和植物世界混淆在一起。而希腊人已经明确意识到了“灵魂的至上地位”;这一至上的地位使人的眼睛,手和脚具有了权威,变得神圣;自然被抛置为背景……而思想将会继续发展,直到它藐视任何形式,任何外在的东西,直至成为一种夸张的唯心主义。然而希腊思想距离这一终点还很遥远;它还没有投身到基督教神秘主义的深渊中。(Pater, 2010:102-103))

对佩特来说,历史的发展意味着人的思想的发展。人们不断地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独特存在。伊瑟尔说:“历史就是思想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它不断地变得更加独立,更加丰富……历史是思想自我完善的过程。”(Iser, 1987:71)

艺术是人的思想的表达,而历史是人的思想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佩特认为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他说:

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某种艺术形式,由于其自身材料的限制,也许会比另一种形式更加适合来表现某一特定阶段的思想经验。想象的不同态度会自然地接近诉诸感官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使两者能够更加轻松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艺术就可以排列为一个系列,同人类思想的发展相对应。 (Pater, 2010:104-105)

这样,借助于历史的视角,佩特把艺术排列为一个序列:建筑是早期人类思想的表现,而雕塑代表了古希腊的理想艺术,绘画、音乐和诗歌则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时期思想的再现。

按照佩特的序列,建筑是人类思想早期发展的产物。他说:

建筑的起源是出于现实的需要,因此它只能通过一些模糊的线索或象征来表现艺术家的精神或思想。艺术家或关闭自己的悲伤,或者流浪到事物令人迷惑的盘根错节中,或者清楚而真诚地将他的目的投射出来,或者将自身裸呈在阳光之下。但是这些精神,只能被感知却无法被看到,只能通过反复思量来获得;建筑的表现形式并不是真正诉诸感官的。由于建筑所要表达的主题并不是人,在建筑这种艺术形式中,人们对自身的意识还不是那么清晰,还不是那么关注那看不见的心智世界的和谐、风暴或胜利……(Pater, 2010:105)

佩特举例说:“古埃及的建筑艺术达到了辉煌成就,但根据黑格尔的类比,它只是等待着白日到来的门农,等待着希腊精神到来的那一天,那是人的精神,它具有表述的力量。”(Pater, 2010:105)

与古希腊思想相对应的是雕塑。佩特说:“在建筑与绘画、音乐和诗歌之间,是雕塑。不同于建筑,雕塑的主题是人。雕塑也不像浪漫主义艺术那样,表现的是内在思想的自我分析。相较其他形式的艺术,雕塑更加专注于表现人的形体,而人体本身就是表达精神的完美媒介,颤抖着、羞涩地同内在的激越情感融和结晶。精神只是潜伏在建筑艺术中,转瞬即逝,而在雕塑中却充斥了整个艺术素材,让想象渗透其中。”(Pater, 2010:105)

而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时期相对应的是绘画、音乐和诗歌。佩特说:“绘画、音乐和诗歌的力量在于其无尽的复杂性,它们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时期的特殊艺术,可以通过极致的细节来表达……人类意识的任何细微思想和情感。借助于细腻纷呈的手法,精致巧妙的间隔,它们可以将最为内在的情绪、热情和情感表达为外在的形式。” (Pater, 2010:105)

而佩特最为推崇的是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达到了与自身、与外界最理想的平衡状态。一方面,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独特存在,注意到内在的思想与外在世界的不同,并赋予它至上的地位;而另一方面,“它还没有变得过于内在化;灵魂还没有声称脱离肉体;精神还没有将一切都纳入其情绪中,也没有将自身的色彩反射到一切当中”(Pater, 2010:102)。而这一平衡在随后的发展中将被打破,形成一种“夸张的唯心主义”,它“独立于肉体”,不断地只关注其内在性。而能够表达这一阶段思想的就是雕塑艺术。雕塑“记录了人对自我最初的、天真而清晰的意识”(Pater, 2010:106);同时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并没有超越或存在于它的感性的表现形式之外”,“思想与形式一一对应”(Pater, 2010:103,102)。也就是说,雕塑能够完美地将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转化为艺术形式,因此古希腊人创作出的艺术是“理想的艺术”(Pater, 2010:106)。

但是,艺术必然会超越这一阶段,即便它代表了一种理想的完美。佩特认为,历史的进程是在矛盾对立中发展的。他说,在希腊文化中,“人同自身,同他的身体特质,同他的外部世界,达到了平衡,而我们越是考量这一典范,就越是遗憾人类怎么会越过这个阶段,却去争夺另一种完美,它让我们的血液变得浑浊,擦伤我们的身体,质疑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 (Pater, 2010:112)然而,思想同自身的和谐是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所达成的和谐都是暂时的,都不是最终的、永久的。当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相应的艺术形式已经无法展现人类思想对自身的理解时,它就会失去效用。所以,艺术必然会越过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发展为诗歌、音乐和绘画。他说:“即便是完美的表达,也将陷入一种倦怠,要将艺术从这一倦怠中解救出来,就必须要有冲突,要有尖锐的音符来损害现有的和谐,这样,被擦伤的精神就能最终击出更加强大而深沉的音乐。” (Pater, 2010:112)

可以看到,佩特对艺术发展的理解是与历史紧密相关的。艺术要用具体的感性的形式表现人的思想,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人的思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佩特说:

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应了人类对自身思考的发展,对应了精神与自身日渐紧密的联系。雕塑对应了希腊人文主义清晰而深刻的线条,绘画对应了中世纪的神秘与繁复,音乐和诗歌在现代世界中找到了运气。(Pater, 2010:116)

建筑艺术反映的是人对自身的理解还不是很明确的历史发展时期;而雕塑艺术表达的是人对自身最初的清晰认识,达到了思想与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诗歌、绘画和音乐艺术能够更加深刻细腻地表达微妙的内心情感,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日渐复杂并逐步与外在世界相背离的阶段。因此,在佩特对艺术的理解中,艺术记载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历史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框架。

2历史与艺术:过去与现在的交融

佩特认为,历史是现在对过去的保存,过去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而是在现在中继续存在;新的事物与旧的事物相对抗,同时在对抗中对它加以提炼与升华。这样的历史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佩特在《文艺复兴》一书中所持有的唯美主义理论。他更加关注文艺复兴艺术与中世纪艺术之间的延续性,强调不同时期文化之间的对立融合。同时他认为对在传统中形成的优秀审美品位是造就天才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他对唯美主义诗歌的论述也与他的历史观完全呼应。

佩特的历史观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又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和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只有变化是永恒的。佩特在《柏拉图与柏拉图主义》一书引述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赫拉克利特提出,所有的一切都会消亡,不会有任何东西留下。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人的思想,都永远处于变化之中(Pater, 1922:14-16)。而佩特认为,现代的进化理论无非是赫拉克利特理论的翻版。他说:

所有现代关于发展的理论……难道不就是古老的赫拉克利特主义在新的世界中的复活、成长吗?

一切都会消亡。——这是黑格尔的重负,对他来说,自然、艺术、政治、哲学,还有宗教,在各自漫长的历史系列中,不过是永恒的思想在世俗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运动而已;这也是达尔文和达尔文主义的重负,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固有的“物种”,只有永不停止的演化。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大胆悖论在各方各面被重复……发展的观念(它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事物,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发展)正在一个接一个地侵蚀所有思想的产物,甚至思想这抽象的理性本身,成为解释它们的秘密。……我们会逐渐想到、感受到惟有这一点是首要的、必然的。政治体制不是制定出来的,也不可能被制定出来,而是发展而来的。种族、法律、艺术……不过是有机生命的大河上的涟漪;而语言正在我们的嘴唇上变化。(Pater, 1922:19-21)

如同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85:9)所说,“《文艺复兴》已然是一部达尔文意义上的著作”。凯特·海克斯特(Hext, 2013:133)也说:“佩特将历史看作是不断的变化,这一观点是多种影响汇聚的结果。他将赫拉克利特关于流动的思想同达尔文主义结合起来,再加以‘黑格尔的重负’:我们无法忽略历史的运动性,这是现代哲学的基础。”

对于佩特来说,只有变化是确定的,历史是永恒的变化,然而,旧的事物并没有在历史的变化中完全逝去,而是在与新的事物的对立中得到保存。在《鉴赏集》的“柯勒律治”(Coleridge)一文中,佩特说:

发展是自然界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思想、假说、内在生活方式不断地演进,又逐一被遏制。如此,早先的成长会将它的纤维推入之后的发展中,将它全部的生命力转化到一种延续不断的生命中。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景象:过去的事物在与它对立的新事物中得以保存,提炼和升华。新的生命之流在与旧的事物的对抗中将其净化。(Pater, 1924: 64)

这段话对我们理解佩特的历史观尤其重要:第一,佩特认为历史是延续的;第二,过去与现在之间是对立融合的关系。过去并没有在历史中消失,而是跟随时间的演进,通过净化和升华,在现在中继续存在*佩特的历史观深受黑格尔的辩证历史观的影响,对此多位学者均有提及。例如,凯特·海克斯特说,“黑格尔的辩证历史主义对佩特尤其有吸引力。”(Hext,:134)但是,海克斯特的研究是为了说明佩特理论中个人主义与他的历史观的关系。伊瑟尔说,“历史保存了过去所有的一切。”(Iser:77)但伊瑟尔要说明的是佩特的艺术至上主义无法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也说,“过去是现在的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Miller:87)但米勒是为了说明佩特理论的后现代性。而本文的目的是要说明这样的历史观如何影响了他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理解,他对艺术创作以及唯美主义诗歌的理解。。

因此,佩特对文艺复兴的理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看法。文艺复兴时期并非是与中世纪基督教传统的断裂,而是中世纪在新时期的延续,是基督教和古代艺术复兴的融合。在他看来,“文艺复兴始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法国——这是一个处于中世纪的限制中的文艺复兴。”(Pater, 2010:9)《文艺复兴》收录的第一篇文章《奥卡辛和尼古拉特》(Aucassin and Nicolette)就是关于一部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法国作品的评论。佩特说:“文艺复兴一词并不仅指发生在15世纪的古典艺术的复兴……它指的是一个多面而又统一的运动。人们开始感受到了对智慧和想象事物本身的热爱,对更为自由而美好的生活的渴望,从而促使那些体验到了这一渴望的人去追寻一种又一种实现这一思想和想象的愉悦的方式,使他们不仅仅是去发现这些被遗忘的快乐而古老的源泉,而且去寻找新的源泉、新的经验、新的诗歌主题、新的艺术形式。”(Pater, 2010:9) 而这正是佩特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法国所看到的。佩特(Pater, 2010:10)说:“头脑狭隘的人会将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不同时期的风格、艺术和诗歌形式对立起来,而能够将它们结合起来的理论会极大地激发才智,总是值得理解的。” 佩特(Pater, 2010:10)提出 “中世纪时期的文艺复兴”这一概念,它试图在“最具中世纪特色的作品……和之后的文艺复兴作品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弥合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经常被夸大的断裂”。

佩特(Pater, 2010:18)特别提到“15世纪的意大利学者将基督教与古希腊的宗教调和起来的尝试”,认为这是文艺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调和乍一看来不相容的情感,将不同的思想产物融合在一个多面的文化形态中,让心灵和想象得到尽可能多的人文精神的滋养,这是那个时代慷慨宽厚的本性”。《文艺复兴》的第二篇是对意大利艺术家米兰德拉的研究,而他之所以引起佩特的兴趣,是因为在佩特看来,米兰德拉虽然接受了新的宗教(指基督教),却对更古老的时代充满感情,渴望自然而虔诚地将两个时代结合在一起(Pater, 2010:25-26)。佩特 (Pater, 2010:18)说,这个时代的艺术家考虑的是,“希腊时代的宗教是否确实是基督教的敌人;因为古老的神灵已经修复了自身,而人们的忠诚也已分化。”

在《文艺复兴》的最后一篇《温克尔曼》(Winckelmann)中,佩特说:“希腊理想中已经暗含了浪漫主义的情愫……在静穆的奥林匹亚家族的脚下仍然簇拥着更早的、无形的神圣世界疲惫的影子。即便是他们内心平静,想到能够持续的时间的有限性,想到不可避免的衰落和失去,也会心生烦扰。同样,那些抽象的神圣形式,高超而没有颜色——这是他们拥有如此安详的神态的秘密——也预兆了中世纪艺术家苍白憔悴的优雅。” (Pater, 2010:112-113)佩特赞赏歌德,因为他能够将“浪漫主义精神——它的冒险性,多样性和深刻的主观性,同希腊精神——它的清晰、理性和对美的渴望,统一起来,那是浮士德和海伦娜的联姻……”(Pater, 2010:114)

在文艺复兴时期,新的思想的出现将隐藏在过去中不为人知的思想显现出来,从而使过去与现在融合。过去并没有死去,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生。佩特详细描述了古典艺术如何在中世纪时期得到保存,并在新的时期焕发光彩。他说,“在赞助人的要求下”,中世纪艺术“只表现基督教主题;然而艺术自由的真正生命在于情感和热血”。中世纪精神“抽掉了艺术的意趣,加速了艺术的衰落,却保留了传统的脉络,它让人们的思想得到休憩;如此,当白日来临,一觉醒来,恢复活力的双眼就会发现那些古老的艺术形式” (Pater, 2010:114)。如同博勒斯-理查特所说,“佩特在《文艺复兴》中要解释的文化并非在历史中出现而又消逝的文化,而是仍旧影响着现在的文化。”(Bolus-Richert, 2009:228)

佩特反对将历史作绝对的时期划分。他说,“如同任何历史一样,艺术史遭到了尖锐而绝对的分割。肤浅的观点将世俗艺术和基督教艺术对立起来,将文艺复兴表现为某一确定时期的风格。而深刻的观点保存了欧洲文化的一致性。世俗艺术和基督教艺术是延续的:甚至可以说文艺复兴是中世纪艺术力量延续的结果,它早已发生。” (Pater, 2010:113-114)伊安·弗莱切尔将佩特的《文艺复兴》同布克哈特(Burckhardt)的《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明》一书相比较发现,“布克哈特倾向于坚持在‘历史时期’之间做清晰的划分,而这些所谓的时期,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只不过是为了历史学家方便而已,并不符合事实。而佩特强调文艺复兴一边同中世纪,一边同现代时期之间实质上的延续性,这与当下的历史研究是一致的”(Fletcher, 1985:50)。

在《文艺复兴》一书中,艺术与历史紧密相连。佩特对文艺复兴艺术的独特观点依赖于他对历史的看法。他的历史观为他的艺术观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历史是永远的变化,由一系列相互不同的片段组成,艺术将这些断裂的片段粘合在了一起,使过去与现在融合,成为对立的双方交融的表现。如同卡罗琳·威廉姆斯(Williams, 1989:47)所说,“正是佩特的历史主义使他的唯美主义有别于其他的英国唯美主义”。

同时,由于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延续与融合,佩特认为是在传统中形成的审美品位影响了优秀的艺术家。在“温克尔曼”一文中,佩特说,造就“天才”的除了“时代的影响”,还有“一个永恒的因素”,那就是“审美标准”。“这一标准是在纯粹智慧的传统中得以维持的;它并不是通过时代的影响作用于艺术家,而是通过上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对他产生作用。它在艺术家的青年时期激起并引导了他对美的感受。这样,每一个时代最优秀的艺术品就形成了一个高贵的系列,相互折射出奇异的光芒;而这一光芒并不来自于这些作品的周围,而是来自于一个久远的社会阶段。”(Pater, 2010:98)每个艺术家都是由过去所有的时代造就的,“过去所有的时代的综合体验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Pater, 1982:196)。如前所述,佩特认为,历史是永恒的变化,新的事物与旧的事物相互对立,同时在对抗中对旧的事物加以保存、提炼、与升华。过去时代的艺术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地去除掉其平庸的部分,却将精华的部分保留,从而影响了天才艺术家的审美水平,转化为新的优秀的艺术品。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佩特将唯美主义诗歌归结为过去与现在的融合。在《唯美主义诗歌》(AestheticPoetry)*《唯美主义诗歌》一文最初是佩特对同时代唯美主义艺术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诗歌的评论,发表于1868年。这篇评论后来收录在《鉴赏集》(Appreciations)的第一版中,题目改为《唯美主义诗歌》,内容也有所改动。但是,佩特在第二版中删掉了这篇文章,以后也没有再收入他的其他论文集中。而著名的《文艺复兴》的“结语”则来自本篇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一文中,他说:

“唯美主义”诗歌不只是对希腊或中世纪诗歌的复制,也不只是现代生活和情感的理想化。唯美效果所倚赖的氛围既不来自于单纯的诗歌形式,也不来自于生活的现实形式。希腊诗歌、中世纪和现代诗歌,在其时代的现实之上,投射出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中,事物的形式被美化了。新的诗歌拥有了这个美化的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升华出了一个更加缥缈更加隐约的世界,一个艺术的“人间天堂”。这是一个更加精致的理想世界,它来自于建立在现实世界基础之上的那个理想世界。就好像花期过后又一次奇异的绽放,它以更加纤柔的形式让过去的诗歌获得新生,却又不混淆于过去。(Pater, 1982:190)

卡罗琳·威廉姆斯认为,佩特对唯美主义诗歌的描述说明,在佩特的作品中,“‘唯美的’表现为一种历史现象……而历史性表现为一种唯美现象”(Williams,1989:59)。而本文要说明的是佩特对唯美主义诗歌的理解与他的历史观之间的契合。所有的诗歌都是在现实生活和情感的基础上提炼而来,但是佩特认为,唯美主义诗歌是建立在以往的诗歌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有现实世界的基础,而且有历史的基础。希腊诗歌、中世纪和现代诗歌将现实世界转化为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而唯美主义诗歌则建立在希腊或中世纪诗歌之上,将那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升华为一个艺术的人间天堂。唯美主义诗歌由过去时代的艺术发展而来,却同那个时代保持着迥异的不同。同时过去的诗歌在新的唯美主义诗歌中获得了新生,过去融合在现在之中。过去与现在是对立的,新的艺术与上一个时代的艺术迥然不同;然而两者又是延续的,后者以一种更加精纯的方式存在于前者之中。我们发现,佩特对唯美主义诗歌的论述与他的历史观完全对应,或者说他对唯美主义诗歌的阐释是建立在他的历史观的基础之上的。

3结语

《文艺复兴》一书集结了佩特对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艺术家的论述,是他的第一部唯美主义理论著作。佩特认为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将他的唯美主义思想建立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之上。他是一位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艺术家,借助历史发展的框架解释艺术形式的发展。不同于罗斯金对中世纪艺术的推崇,佩特更加关注将人们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使人们重新感受到感官体验的重要性的文艺复兴艺术。而他看到的并非文艺复兴艺术与中世纪基督教艺术之间的断裂和迥异,而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延续和交融。在《文艺复兴》中,艺术与历史融为一体,反映了佩特唯美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展现了他的历史唯美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Bloom, Harold.1985.WalterPater[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Bolus-Reichert, Christine. 2009.TheAgeofEclecticism:LiteratureandCultureinBritain(1815—1885)[M].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Dale, Peter Allan. 1977.TheVictorianCriticandtheIdeaofHistory[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letcher, Ian.1985. Walter Pater[G]∥Harold BloomWalterPater.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Hext, Kate. 2013.WalterPater,IndividualismandAestheticHistory[M]. 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

Iser, Wolfgang.1987.WalterPater:theAestheticMoment[M]. Trans. David Henry Wil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esberg, Jonathan.1991.AestheticismandDeconstruction[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J. Hillis. 1985. Walter Pater: A Partial Portrait[G]∥Harold Bloom.WalterPater.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Monsman, Gerald.1977.WalterPater[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Pater, Walter.1924.Appreciations[M]. London: Macmillan.

Pater, Walter.1922.PlatoandPlatonism[M]. London: Macmillan.

Pater, Walter. 1982. Aesthetic Poetry[G]∥SelectedWritingsofWalterPater. Harold Bloo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ater, Walter.2010.StudiesintheHistoryoftheRenaissanc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Carolyn. 1989.TransfiguredWorld:WalterPater’sAestheticHistoricism[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责任编校:陈宁

Walter Pater’s Historical Aestheticism inTheRenaissance

CHENLi

Abstract:According to Pater, art is the presentation of human thoughts which develop along with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rt correspon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nd. Thus history provides the important framework for Pater’s theory of art sequence.For Pater, history is the process of forever changing, yet the past does not die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but survives in the present, as the old is reserved and refined in the new which contends against it. Due to this view, Pater seeks to establish a continuity between arts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explains aesthetic poetry 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st in the present.

Key words:Walter Pater;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naissance; historicism; aestheticism

作者简介:陈丽,女,华东理工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国唯美主义思想中的道德精神”(13BWW006);华东理工大学培育课题“沃尔特·佩特唯美主义思想研究”(WS1422001)

收稿日期:2015-12-10

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16)01-0013-06

猜你喜欢

佩特历史主义文艺复兴
佩特罗面临要为哥伦比亚人兑现变革承诺的挑战
从先锋到新历史主义
佩特:心灵归乡的流浪者
历史与“历史主义”的碰撞——塔鲁斯金《牛津西方音乐史》核心史观研究
佩特曲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xtual View between New Criticism and NewHistoricism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心沐光影次第绽放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