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创作比较研究

2016-03-16曾守群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文学

曾守群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创作比较研究

曾守群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张爱玲与萧红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孕育的两个“精神之子”,她们是两个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家,但其文学作品又具有相同的悲凉意蕴,笔触细腻而敏感,她们以相似的人生经历为创作基调,从边缘的现代文学视角创作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女性文学。她们用自己的满腹艺术才华,喊出了反抗男权文化的女性之音,发扬了汉文学的神奇魅力,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对社会文明做了探寻与质疑,使以她们为代表的女性汉语作品超越时代,成为了永恒的文学主题。本文从女性观照、悲凉的作品意蕴、作家个性特点、创作风格等各个角度对张爱玲与萧红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点做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张爱玲;萧红;作品比较;文学;创作思想

萧红和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史上的两个神话,她们具有相似的命运与人生,这样的体验导致她们的创作作品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人生活地域及所受的家庭影响、文化熏陶不同,也使两人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对那个时期不同女性对象的不同悲剧意蕴描写,使她们的作品各自具有不同的创作特色。首先,她们都经历过理想漂泊、精神反抗与游离于时代边缘的生命回归,但对于女性人生悲剧的书写,她们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悲剧意蕴,一个悲凉,另一个却是苍凉,虽然都表现出了个人悲剧与时代悲剧,但不同的文化传承与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悲剧意识。其次,她们都是在男权文化社会自觉的追求着女性文学创作,从女性的灵魂视角,揭示了中国普通女性的灵与肉的压抑与苦楚,从而鞭挞与批判了男权至上这一思想。最后,她们都是无比钟爱于缤纷多彩的世界,在作品描述中都使用了较多的色彩语言,进行了色彩布局,但生活背景与空间的不同,也使她们作品的色彩布局独具匠心,一个简明粗犷,另一个却是华丽创新,直接显示了她们互不相同的人生底蕴。

一、萧红与张爱玲创作思想与发展

文学的创作来源于生活,萧红与张爱玲的作品之所以形成如此独特的悲剧意蕴,与她们的坎坷人生和精神文化熏陶是密不可分的。首先,萧红与张爱玲虽然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但她们具有同样寂寞孤独的童年,然后在少女时代走上了逃家漂泊之旅。萧红是在老祖父的关爱下保留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温柔的留恋,在父亲的逼迫下逃婚离家,她的足迹由南至北,却始终贯穿着苦难和悲凉;张爱玲生活在一个“生命唱走了板”的没落家族,家庭破裂与对父亲的失望使其感受到了彻骨的冰冷与生命的孤独,还有早期依附母亲的无助都加重了其对生命孤独体验的刻度铭心,一生也没能走出这种精神孤独苍凉的枷锁。其次,她们在命运的无情面前,同样选择了一条荒芜的反抗之路,在行走中维护着自己的女性尊严和个性自由,曲折的追求着自主婚姻和女性爱情。萧红两次陷入男权中心桎梏的婚姻中,又因为对婚姻自主和个性独立的追求不断反抗,在反抗中体会到了更多的不幸痛苦;张爱玲叛逆的追求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但丈夫的背叛和死亡,使其对生命、对爱情感到了深深的无奈。正是这种追求幻灭、生命缺憾的悲剧感受,给她们的作品染上了不可磨灭的悲剧色彩,成为了以悲怆的生命演绎的悲剧艺术。最后,她们共同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又同时在多数作家以时代救亡为己任的时候选择了游离于时代的边缘,选择了对女性命运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着对爱和温暖的憧憬,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生命与精神最后的回归之所,但也正是这种曲折与幻灭共存的人生经历,奠定了她们作品悲凉与荒凉的主体基调。

二、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相同点

1.悲凉的美学风格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凉风格都是由其曲折幻灭的人生所决定的,失落的童年、艰辛的逃亡、战争的苦难、失败的婚姻、文学上的灵魂归宿等,她们从出生开始就受到了男权社会对身为女性的自己的压迫与歧视,太多的生活辛酸与生命的苦痛,形成了她们骨子里的悲情气质。在文学作品中,她们以作品中的悲剧来观照人生,却都深怀悲悯,感悟男权时代女性肉体与灵魂上所受的压抑磨折,她们笔下的悲剧意蕴都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精神感觉为基础酝酿的,以天赋的才情和人生无常的敏锐感受人生的悲剧,创作满含悲凉的悲剧作品。萧红与张爱玲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受到了自我限制的作家,她们以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敏锐和独特的精神力量,将由她们内心深处所熔铸的形象确确实实的表达出来,拒绝了时代式的社会探索,忠心于自己的个人理想与追求,远离时代,亲近人类,共同关注书写着五四女性的命运与挣扎。

2.女性创作的自觉追求

萧红与张爱玲的创作都有着较为强烈的女性意识,她们是在以纯女性的视角注视着女性生活,让女性成为他们作品中的思维主体和观察主体,去观察、去批判那个腐朽的男权社会,展开对女性生存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深切思考。萧红注重描写社会底层的农妇、寡妇、佣妇等女性的形象和她们在生活中所不断遭受的各种苦难,痛苦似乎成为了与生俱来的东西;张爱玲则侧重于没落世家中女性的畸形心理和战争时期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她将女性生活还原到了原生状态,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揭示了女性生活困苦的焦虑与压抑。萧红和张爱玲正是用这种独特的女性视角,实现了对女性灵与肉的双重关注,同时在悲惨生活的描述中,时时传达着对女性,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的焦虑,传达着对当时男权社会的批判,以女性的悲惨命运来解构和消解着男性权威。

3.细腻的创作风格

萧红与张爱玲都是在用自己天赋的才情进行创作,其作品中无处不体现出她们身为女性作家的细腻风格的优势,这种作品语言源自于她们相同的绘画艺术。萧红专门学习过西画,并在经历苦难,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之后依然不曾失去过这方面的兴趣,一直在努力进修;张爱玲从小就受到母亲的熏陶影响,对色彩情有独钟,在细微的色彩差异中体会到奇妙的和谐,这种美术素养常常使其能够发现人生中最微妙的精彩。尽管萧红和张爱玲都没有实现画家梦,但她们从未失去对色彩的敏感痴迷,更是将其倾注于文学创作,以另一种形式描绘了世间万象的色彩斑斓。萧红以浓墨重彩赋予作品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意之美,将文学音乐化、色彩化,无形无声的对荒凉空虚的世界提出了质疑;张爱玲则对色彩多加描述运用,但同样是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女性生活,她用色彩来涂抹世界、涂抹作品人物、构筑生存环境,甚至是用色彩传达隐晦的情绪,她以山水画般的笔调或渲染,或点缀着传奇人生,在她的作品中,色彩即是人生,人生也是色彩,各种层次的色彩描绘的人、景、物气韵万千,对色彩语言出神入化的把握,形成了她在作品中对情感与人生不可超越的诠释。

三、萧红与张爱玲作品的差异性

第一,就其悲情特色而言,萧红更注重个体生命的生老病死,描写了一种宿命般的生命苦难,无处不体现了自己生活苦难的自伤自怜,充满了孤寂悲郁,以峭拔的艺术触角将自己的感情充分融入于描写对象,以自身的情感感受进行作品内部的线索衔接,凄婉柔韧,又具有苦难的诗意;张爱玲则更着重于人际关系与人性的描写,她以独特的视角对人性进行剖析,正视人性的丑恶欲望,以庸人俗事写尽悲欢离合,以冷艳的基调,冷漠的态度看待“琐屑人生”,用婉转细致的情节表述世俗生活的纷繁,以古怪灵捷的谲诡语言表述对现实生活的爱恨交杂。

第二,就女性意识追求而言,萧红更多描写社会底层女性无奈被男权欺压的悲惨生活,生命充满了悲惨与痛苦,矛头直指男权,以纯女性的感受、人道主义精神和本能的温情记录着女性眼中的世界,在硝烟的历史中看到了另一面隐秘的真实,是“人心的历史”;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大多和她一样出自于没落世家,她以独特细腻的笔锋刻画了她们厌恶男权、依附男权的扭曲心理,侧重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毁灭,而且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不但可以体会到女性的恩慈,它同样兼含了男性的犀利,对社会的观察更为全面客观,是在具体实际中展示的女性内心世界。

第三,就作品语言而言,萧红常用“基本色”描述乡村生活,以间断的瞬间、画面对故事情节进行刻画,张爱玲更偏重以“混合色”来描绘纷繁复杂的都市景色,以各色意象的组合构筑悲剧气息,她们不同的个性和色彩语言系别决定了她们不同的文学语言风格,萧红作品给人以悲壮的力量,简明粗犷,张爱玲作品不仅悲壮,更偏向于苍凉,华丽创新。

四、结语

萧红和张爱玲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遇和同样出众的艺术才华,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步伐,走出了一条悲情意味浓厚的女性文学之路,喊出了发自女性内心深处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段金花.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J]. 东岳论丛,2005,26(5):121-123.

[2]孙丽玲.真正的女性之声———萧红、张爱玲作品比较[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4):81-85.

[3]孙丽玲.萧红与张爱玲之比较 ———萧红张爱玲作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0-43.

[4]郑孝芬.萧红张爱玲笔下的悲剧意蕴及其风格比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15).

[5]官娇英.张爱玲和萧红的散文比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50-52.

责任编辑:周小梅

收稿日期:2016-05-11

作者简介:曾守群(1969-),女,福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16)02-0094-03

猜你喜欢

萧红张爱玲文学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我们需要文学
九月雨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