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术语传播与语言相对性
2016-03-16黄行
黄 行
文化术语传播与语言相对性
黄行
文化术语是概念的语言指称,因此文化术语的交流传播会受所属语言的明显制约。汉语的历时相对性表现为古今词汇的不同,中西语言的共时相对性则表现为汉外词语的不对等。另外,词语翻译的语言流向事实上是不对称的,英语处于汉—英词语互相翻译的绝对强势地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国家”等现代汉语的词语,往往兼有汉语的传统本义和来自西方语言意译的新义,因此会影响汉语文化术语的对外传播。
名词术语文化传播语言相对性
文化术语是概念的语言指称,因此文化术语的交流传播会受所属语言的明显制约。语言既具有历时演变的相对性,又具有共时传播的相对性。本文拟依此考察我国文化术语传播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文化传播与语言相对性
(一)概念范畴的语言指称
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召集,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等十部委参与编写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工程所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key concepts in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的具体内涵是“由中华民族主体所创造或构建、凝聚、浓缩了的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中华思想文化术语》(1、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版。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包括我国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诸学科名词术语的规范和审定,“对支撑科技发展,保障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该机构界定的“科技名词”(terms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也称为“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科学技术概念的语言指称,即科学技术概念在语言中的名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参考资料》,2012年。
因此无论是文化核心词还是学科的专业术语,都是概念的语言指称或词和短语的固化形式。术语虽属语言中词汇的组成部分,却与一般词汇有较大区别。即为便于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换,术语反映的是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通用概念,术语所指称的概念特征、概念关系、概念定义、概念体系、概念订名具有国际化和超语言性的特征。中国名词术语规范的国家标准实际上主要是基于汉语制订的,而汉语名词术语审订原则和方法又很大程度上参照了术语规范的国际标准,绝大多数现代汉语的科学技术术语是音译或意译的西方语言术语。这种做法无疑可以促进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换,但是术语规范化在提高语言信息交换效率的同时,也会对语言多样性的保持和语言的自主创新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语言规范和语言创新是需要平衡与协调的两种语言发展过程中同等重要的目标和趋势。*黄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第九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2015年,湖北黄石。特别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术语来说,术语所反映的相关概念范畴与其指称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术语的规范制定与交流传播也会受所属语言的明显制约。
(二)词语翻译的语言相对性
20世纪50—60年代学界曾兴起过“语言相对性”和“文化相对性”的思潮,这些思潮至今对语言学和民族学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语言相对性(linguistic relativity,又译“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主义”)也称“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任何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对客观现象的思维都是通过母语来进行的,即语言中有什么样的系统,对客观世界就有什么样的认识,乃至人的世界观都是由作为认知工具的语言决定的。具体研究视角诸如颜色范畴、亲属关系、植物分类、数位系统、运动事件、时间空间等范畴的研究都无一不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对客观世界的范畴化是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的。沃尔夫所使用的“语言相对论”在强调观察者的立足点或参照系的重要性方面,与爱因斯坦的“物理相对论”也有一定的可比性。*姚小平:《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的遗产——读〈论语言、思维和现实〉》,《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就语言间的词语翻译传播而言,语言相对主义认为要面临词汇、语义、隐喻以及语境四个方面差异造成的困难与挑战。具体来说,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因此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不同的语言词语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即使语言之间相同的词语其义项构成也可有较大差异;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词语的隐喻,即词语基本义以外的比喻义、引申义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在具体情境中,不同语言的语用方式也会影响言语者的思维方式。马林诺夫斯基的“逐行对照法”在技术层面上为困难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方法,使得尽量准确而完整地翻译政治话语成为可能。*张馨元:《语言相对主义视角下的政治话语翻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下面以中外文学家、汉学家对《红楼梦》书名不同的英译版本为例,来说明语言相对性对词语翻译的影响。
《红楼梦》书名之“红楼”一词含义丰富,表意很虚,原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一定要概括具体词义,书名至少涵盖了“红楼”的三个含义:(1)装饰奢华的楼房,指荣宁二府;(2)富贵人家女子的闺房,指潇湘馆;(3)娼馆,贾府败落之后,巧姐、史湘云、妙玉等一干女儿沦落风尘,符合全书万艳同悲、世事无常的悲剧幻灭的基调。《红楼梦》自1830年以来共有9个英译版本,其中最主要的书名译法为Dream of Red Chamber,此外还有A Dream of Red Mansions、Chinese Poetry和The Story of the Stone。“红楼”如果直译为Red Chamber或Red Mansions即“红色的楼”均没能传达“红楼”的完整内涵。英国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s)深知“红楼”含义难以完整地翻译,于是放弃了“红楼梦”这个名字,而选择曹著的本名“石头记”,译作The Story of the Stone,避免了硬译“红楼”的困窘。*裴钰:《〈红楼梦〉唯一正确的英文译名》,《21世纪英文教育周报》2010年4月5日。
再如该书第三十一回里“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第二小标题中的“麒麟”和“白首双星”在此处都有隐含的象征意义,即史湘云因麒麟(麒为雄,麟为雌)而做的“阴阳说”,“白首双星”特指牛郎和织女,暗喻宝玉跟史湘云在本书结局会有一段暮年再聚首的姻缘。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词语概念的隐喻义和语境义,是无法翻译为西方语言的。故无论杨宪益译为unicorn suggest a match,还是霍克斯直接解释为happy marriage,都不免有失原味。*黄沐言:《语言相对主义视角下霍克斯与杨宪益〈红楼梦〉译本差异的文化因素》,《青春》2015年8月号上。其实,即使汉语母语人对《红楼梦》社会文化寓意的理解也未必一致,即如鲁迅先生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二、词语历时演变的相对性
索绪尔以来的现代语言学严格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相对性,不同时期同一语言也有相对性的问题。例如现代汉语词汇尽管与古代汉语的词汇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但是严格地说,古今汉语词汇所表达的概念范畴并不具有等值和等效的关系。这种语言历时系统的相对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集合并不重合,即一些古语词消失了而一些新语词产生了;二是即使是形式相同的词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以形成和表达概念的语义和语用并不具有同一性。
下面我们用这种理念来考察《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称《文化术语》)刊布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语言相对性,并以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条作为是否现代汉语词语的确定标准。因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一版前言,“这部《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词典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一般语汇之外,也收了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方言意义,不久以前还使用的旧词语、旧意义,现在书面上还常见的文言词语,以及某些习见的专门术语”。因此可以认为,词典所收录的词语为现代汉语的词汇,而未收录者不是现代汉语的词汇。
《文化术语》201个术语中,《现代汉语词典》收录112个,即有55.7%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古今传承的;而未收录89个,即44.3%的文化术语是至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汉语使用者不用的词语。
(一)《现代汉语词典》未收的文化术语
《现代汉语词典》未收的文化术语的双音节词有:隐秀、虚静、美刺、六义、讽谕、悲慨、直寻、有无、阴阳、雅俗、玄览、兴象、体用、体性、神思、镕裁、日新、良史、比德、辨体、辞达、非攻、刚柔、卦爻、画道、活法、妙悟、名实、取境、三玄、四端、兴寄、养民、知行、化工(画工)。
词典未收三音节以上词语有:诗缘情;诗言志;赋比兴;史才三长;民惟邦本;六经皆史;自然英旨;紫之夺朱;有教无类;修齐治平;兴观群怨;协和万邦;文以载道;为政以德;顺天应人;人文化成;利用厚生;怀远以德;发愤著书;有德者必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厉与西施,道通为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学《诗》,无以言;形而上;形而下;安土重迁;别材别趣;唇亡齿寒;道法自然;法不阿贵;过犹不及;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画龙点睛;解衣盘礴;经世致用;境生象外;居安思危;开物成务;民胞物与;上善若水;神与物游;师出有名;天人合一;天人之分;温柔敦厚;吴越同舟;虚一而静;止戈为武;化干戈为玉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尽管唇亡齿寒、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画龙点睛、居安思危等词语作为成语仍常为现代人所用,但是按照历时词汇学标准,它们属仍在使用的古汉语词语而不是现代汉语词语。
(二)形式相同但语义和语用不同的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文化术语,许多是古今汉语通用并且字形完全相同的词语,但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概念范畴的语义与语用并不具有同一性。下面举若干双音节词为例说明。
1.自然
《文化术语》译作naturalness,解释为:事物的本来状态,旨在与“人为”的意义相区别。哲学意义上“自然”的概念,与常识性“自然界”的概念不同,并举古汉语《老子·二十五篇》“道法自然”为引例。《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名词的“自然”只有“自然界”一个义项,即《文化术语》所称的“常识性概念”,或英语nature之意译义。
2.经济
《文化术语》译作to govern and help the people,解释为:治理世事,救助百姓。“经世济民”的略语。近代以降,“经济”转指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活动等。传统文献的引例为《范仲淹〈上仁宗答诏条陈十事〉》“……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名词的“经济”有:①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②个人生活用度;③(书面语)治理国家等义项。其中义项①和②为译自英语economy之义,义项③的书面语义为古汉语“经世济民”之传承。
3.国家
《文化术语》译作family-state/country,指古代诸侯和大夫的领地,后演变指一国的全部疆域。近代以来,“国家”又指由一定疆域、人民和政权机构共同构成的政治实体。引例为《周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现代汉语词典》“国家”的义项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随着阶级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基本等于英语state/country的词义,古代汉语的“诸侯和大夫的领地”义已经不用。
4.革命
《文化术语》译作changing the mandate/revolution,本义为变革王命……犹言江山易主、改朝换代,即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近代以降,“革命”转指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引例为《周易·彖下》“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现代汉语词典》“革命”的基本义只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革命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即英语revolution的词义,而没有“变革王命”或changing the mandate之义。
5.艺术
《文化术语》译作art,原指儒家六艺及各种方术,后引申指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近代西方艺术学传入中国后,艺术成为人类主观精神与物态化作品相结合的技艺与创作,成为专门的学科,涵盖各类艺术。《现代汉语词典》“艺术”的基本义项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相当于近代西方艺术学传入的art(艺术)义。
6.选举
《文化术语》译作select and recommend,指自上而下的“选”和自下而上的“举”的官吏选用制度,是“人治”“德政”理念的体现。《现代汉语词典》则指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更接近英语vote(选举)的词义。
7.文明
《文化术语》译作wenming(civilization),“文”指“人文”,指礼乐教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明”即光明、昌明、通达之义,指社会文治教化彰明昌盛的状态。《现代汉语词典》有①文化;②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③旧时指有西方现代色彩的(风俗、习惯、事物)等义,显然是借英语civilization(文明)的词义。
8.政治
《文化术语》译作decree and governance/politics,“政”指统治者规定的法令、制度、秩序;“治”指对百姓的管理、治理,是“政”的具体实施。近代以降,“政治”转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或个人在国内、国际事务中采取的政策、措施和行为等。《现代汉语词典》“政治”是指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可见,古代汉语“政治”主要是decree and governance(政令和治理)义,而现代汉语更多为politics(政治)义。
三、词语共时传播的相对性
语言共时系统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语言之间接触、借用、传播等行为所反映的冲突和差异。语言之间词语的借用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借词(loan word)可以丰富语言的词汇系统,并通过词汇进而丰富语言所指称的文化概念。词语借用传播的语言相对性问题主要表现在词语翻译借用的方式和流向方面。
(一)词语翻译借用的方式
借词的翻译通常有音译和意译两种方式。例如英语单词telephone和internet翻译成汉语,“德律风”和“因特网”为音译,“电话”和“互联网”即为意译。《文化术语》为推广传播中国思想文化概念而翻译汉语术语为英语的方式,采用意译的150条,音译的47条,还有4条半音译半意译。由于汉语与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异太大,汉语通常是以意译借入西方语言的词汇,而西方语言较多采用音译方式翻译汉语的词语。
1.音译
文化术语的音译又分纯粹的音译和加意译注释的音译。
纯粹的音译例如:虚xu、仁ren、趣qu、情qing、理li、德de、中华Zhonghua、有无you and wu、阴阳yin and yang、五行wuxing、文气wenqi、体用ti and yong、华夏Huaxia、人文化成ren wen hua cheng、坤kun、乾qian、体ti、刚柔gang and rou、国体guoti、人文renwen。还有少数采用半音译半意译的方式,如:养气cultivating qi、画道dao of painting、道法自然dao operates naturally、九州nine zhou(regions)。显然纯音译的术语如果不通过释文和引例说明,其词义是不能直接表达和理解的。
之所以采用纯音译一般是因为该词语既无现成的外语词与之对档,又不能以简单短语诠释。例如术语“阴阳”的本义指物体对于日光的向背,引申为天地之间性质相反的两种气和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如天阳地阴、君阳臣阴、夫阳妻阴等,阳贵阴贱、阳主阴从等。汉语音韵学术语称浊音为阳、清音为阴,或称鼻音结尾韵母为阳、元音结尾韵母为阴;而在西方语言中,“阴阳”(male and female)属于语法的性范畴(gender category),如法语的阳性名词用冠词le,阴性名词用冠词la,和中国语言的“阴阳”所指不同,实难词对词地翻译。
因此为便于理解,多数音译的术语会加上英语的注释。例如:社稷sheji(gods of the earth and the five grains,土地神和五谷神),道dao(way,道路),天tian(heaven,天),元yuan(origin,端始),中国Zhongguo(China),中庸zhongyong(golden mean,黄金分割),等等。
2.意译
因为汉语的词和英语的词不具有等义性,所以完全以两种语言词对词意译的术语很少,这类意译词如:艺术art、逍遥carefree、浑沌chaos、辞达expressiveness、王king、学learn、文学literature、都metropolis、自然naturalness、义righteousness、诚sincerity、一the one。由于汉英语言之间没有基本义、隐喻义、语境义都等义的词,因此词对词的意译词必然存在语义转达交换的缺失和偏差。
如上所举,“艺术”原指儒家六艺及各种方术,这是所译英语词art所没有的语义;近代西方艺术学传入中国后,艺术成为人类主观精神与物态化作品相结合的技艺与创作,成为专门的学科,涵盖各类艺术,这后起的汉语词义才与art词义相符。
“逍遥”一词语出庄子之篇名,意指人的心灵可以超越于形体无法逃避、无可奈何的境遇之上,消除对于物的依赖,进而达到心灵的自由、无碍,语义远较英语carefree一词的无忧无虑、不负责任之义更加深邃致远。
“一”《说文解字》释为“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即古汉语的本义并非数词,而是指万物的本体或本原,天地未分之时的混沌状态;也指事物的统一性,与“多”“两”相对,意在强调有差异或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统一性,这与英语基本义为数词的one也大相径庭。
“都”作为汉语的“国都”义与英语的metropolis(首府、大都会)词义部分重合,但汉语可用有无宗庙区分“都”与“邑”(有陈列祖先和前代君主牌位的宗庙的城叫做“都”,没有宗庙的叫做“邑”),即“都”有显示贵族统治者祭祀祖先的宗法制度的地位和标志义,是英语的metropolis一词所没有的。
古代汉语的词多为单音节,一字即一词,因此双音节或多音节术语基本是短语不是词,在翻译为英语时,也多采用双词或多词的短语相对译。如“四书”four books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五经”five classics是《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八卦”eight trigrams是由“阳爻”和“阴爻”不同排列组合合成的一套符号系统,用以理解和阐发自然与社会的运行变化及其法则。
尽管短语翻译术语可能比词对词的翻译更加确切,但是语言之间词语的相对性差异仍然明显存在。例如以下词语即使采用短语的意译方式也很难传递汉语文化术语的准确含义。
“封建”(feudal system),意为封邦建国,指古代帝王将爵位、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亲戚或功臣,让他们在封地内建国。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或专制帝制居于主导地位,而封建制则成为一种辅助性制度。汉语的“封建”与英语feudal一词反映的欧洲封建制度相差较大。
“科举”(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即通过分科考试选用官吏的制度,是隋朝以后1300年间中国最主要的“选举”方式,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极其深广的影响也是无法完整准确地翻译为英语的。
“风雅颂”(ballad,court hymn,and eulogy),是《诗经》中三种依体裁与音乐对诗歌所划分的类型。“风雅”后来由诗歌体裁转喻为典雅与高雅的事物。
对于四字格类的文化术语,由于字词语素多,概念多,因此多用表述的方式意译。例如:“居安思危”,be on alert against potential danger when living in peace;“和而不同”,harmony but not uniformity;“唇亡齿寒”,once the lips are gone,the teeth will feel cold;“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缩略),self-cultivation,family regulation,state governance,bringing peace to all under heaven,等等。
字面义和隐喻义差别大的术语常用多义方式意译。例如“海外”的字面义是outside the four seas(四海之外),指代的是overseas(国家疆域之外或国外);“江山”的字面义是rivers and mountains(河流和山岭),指代的是country or state power(国家或国家权力)。
类似的多义意译式术语还有:“干城”shield and fortress(盾与城)/dukes and princes(喻诸侯,以及国家政权、理论主张等的捍卫者);“形而上”what is above form(形体以上的事物)/the metaphysical(元物质的、形而上学的);“形而下”what is under form(形体以下的事物)/the physical(物质的);“画龙点睛”adding pupils to the eyes of a painted dragon(为画好的龙点上眼珠)/rendering the final touch(在紧要处着墨);“化干戈为玉帛”beat swords into plowshares(铸剑为犁)/turn war into peace(变战争为和平)。
也有的多义意译是分列该术语的古义与今义。如“革命”古义是“变革天命”(changing the mandate),今义为现代的“革命”(revolution)义;“政治”古义是“法令和治理”(decree and governance),今义是现代意义的“政治”(politics);“国家”古义是“家—国”(family-state),今义是“国家”(country)的英语意译义。
(二)词语翻译借用的流向
词语的翻译与借用实际是一种概念信息交换的过程,由于词语翻译的语言流向事实上是不对称的,即强势语言会向弱势语言输入更多的词语或概念。就汉语和英语的词语翻译借用和概念交换而言,英语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据统计,现代汉语70%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是西方语言的借词,并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类汉语的西语借词先由日语翻译,再通过日语汉字词的形式传入中国。*王彬彬:《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上海文学》1998年第8期。
1.汉语借入的词语
词语的借用不仅可以借入原语言所没有的词项,同时也可能对已有词语的语义产生隐性的影响。例如上述《文化术语》的部分词语往往兼有传统的汉语本义和来自西语意译的新义。除上文列举的“政治”、“经济”、“革命”、“国家”、“艺术”等术语外,再举数例说明。
“法治”的传统义是“主张君主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法令、规章来治理民众和国家(与‘人治’相对)”;近代以降,“法治”因西学东渐而被赋予新的rule by law(法律规则)义。
“人道”的传统义为“为人之道,指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天道’相对)”,所以译作way of man;近代以后,西学东渐,它演变为以尊重和关爱人的生命、幸福、尊严、自由、个性发展等为原则的行为规范和权利,相当于英语humanity(人道、人文)义。
“人文”的传统义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既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与“天文”(自然的运行状态和规律)相对,因无对等英语词语而音译作renwen。近代以后,受西学影响,“人文”演变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也相当于英语humanity(人道、人文)义。
2.汉语借出的词语
汉语的词语和概念有多少通过借词翻译到英语等西方语言呢?据一项比较权威的调查统计,收词60多万的《牛津英语词典》正式收录的汉语借词仅394个。*陈胜利:《〈牛津英语词典〉中的汉语借词数量研究》,《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其中包括音译词293个,占总词量的74%;意译词84个,占21%;其余约5%为galingale(高良姜)、kaolin(高岭土)、tea(茶)、sinseh(先生)、Japan(日本)、macao(赌博游戏)、Tangut(西夏语/人)、hao(毫)、mandarin(中国柑橘)等间接借词,chop-chop(快快)、chop-stick(筷子)、pidgin(事务)、samshoo(三烧酒)等洋泾浜英语词,以及bing(茗)、latinxua(拉丁化)、moc-main(木棉)等废旧词。如按借词的词义类别划分,数量较多的有饮食(61个)、族群语言名称(46个)、政治思想宗教(41个)、人物职务(34个)、文化(29个)、器物(26个)、瓷器(20个)等。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借词,如confucian儒家、tao道教、wu-wei(道教的)无为、mohism墨家学说、iching《易经》、t’aichi太极(拳)、pa-kua八卦、shen神、p’o魄、qi(哲学上的)气、te德、ming命(运)、li礼、yang(阴)阳、yin阴(阳)、feng-shui风水、kungfu功夫、qigong气功、martialarts或wushu武术等,皆可作为当前推广传播中国思想文化概念术语英语翻译的借词基础。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多为从不同时期和不同方言借出的词语,因此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多样化。如按借出年代统计:
16世纪以前(1599年以前)只有8个借词,即galing ale高良姜、cham (khan,han)可汗、Japan日本、li里、litchi荔枝、typhoon台风、Tangut唐古特(西夏)语/人、bird’s-nest燕窝(汤)。
17世纪(1600—1699年)有25个借词,例如Formosan台湾人/话、ginseng人参、lü(音乐)律、tea茶、monthly rose (tree)月季、Tang唐朝、yang(阴)阳、yin阴(阳)、chop-stick筷子等。
18世纪(1700—1799年)有40个借词,如bohea武夷茶、bing茗、ketchup番茄酱、kaolin高岭土、petuntse白墩子(白瓷土)、longan龙眼、t’aichi太极拳、tao道教、yamen衙门、mandarin中国柑橘、Peking北京绸子、macao赌博、feng-shui风水等。
19世纪(1800—1899年)的借词增加到124个,如kowtow/kotow磕头、pidgin事务(pidgin也有“洋泾浜”义)、chop-chop快快、paper tiger纸老虎、confucian儒家、p’o魄、qi(哲学上的)气、kylin麒麟、wu-wei无为(道教倡导的主张)、mohism墨家学说、no can do不能做、te德等。
20世纪上半叶(1900—1949年)吸收汉语借词114个,如Macanese澳门人、chowmein炒面、erhu二胡、so-na唢呐、Pong中国佬(蔑称)、subgum什锦、kuomintang国民党、martialarts武术、tea egg茶叶蛋、gow鸦片(<膏)、hutung胡同、mah-jong麻将、Sun Yat-senism三民主义/国父思想、silk road/route丝绸之路、kuo-yü国语、acupuncture point穴位、money tree摇钱树、long march长征、worker peasant工农、latinxua拉丁化、zhuyinzimu注音字母、moon cake月饼、ganbei干杯、labour hero劳模、Yenan延安时期的等。
20世纪下半叶以来(1950年以来)吸收汉语借词83个,如Maoism毛泽东思想(主义)、putonghua普通话、brain washing洗脑、minyuen民运/民援、mant’ou馒头、ganbu干部、sanfan三反(运动)、wufan五反(运动)、rectification (campaign)整风运动、renminbi人民币、reform through labour劳改、ve-tsin味精、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the hundred flowers百花齐放、tatzu-pao大字报、thousand-year (-old) egg变蛋/松花蛋、splittism分裂主义、walking on (or with) two legs两条腿走路、pinyin拼音、work point工分、snake head蛇头(专门组织非法偷渡从中谋财的人)、white terror白色恐怖、capitalist road资本主义道路、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red guard guard红卫兵、struggle meeting斗争会、capitalist roader走资派、Mao(毛式)中山装、bare foot doctor赤脚医生、pakpai白牌车(香港非法出租车)、shaolin少林(武术)、moon flask(抱)月瓶、gang of four四人帮、qinghaosu青蒿素(疟疾药)、taikonaut太空人(宇航员)等。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词语的音、形、义极其不规范,可反映英美人在其母语中吸收汉语词语的价值取向。
由于借词来自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汉语(旧借词主要出自闽南方言和粤方言),借词的语音系统非常混乱,如在清音浊音、送气与否、尖音团音、平舌翘舌、舌面舌根、元音—鼻音—塞音韵尾等汉语特色语音方面,既不分古今,又方音混杂;借词的翻译方式没有什么章法,采用音译还是意译相当随意;音译词的拼写也无序地兼用了威妥玛字母、国语罗马字、台湾通用拼音、台湾闽南语拼音、港澳粤语拼音等多套拼音系统,但是唯独没有或极少使用我国法定的《汉语拼音方案》,间接说明这些汉语借词非从现代中国大陆借用;还吸收了no can do不能做(类似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pidgin事务(据说是中国人business的错误发音)、chop-chop快快、chop-stick筷子、samshoo三烧酒等洋泾浜英语词。
英语中汉语借词词义方面带有负面信息的词语过多,比如以下涉及中国地名和族群名的称谓。
Pong是澳大利亚对中国人的蔑称“中国佬”,既因汉语词常会发“ong”音,也因英语词pong有“臭味”义;错误地诠释“中华”的词义,如“中”middle (empire,kingdom,land,nation)“中(国)”和“华”flowery (empire,kingdom,land,nation)“花(华)国”;用具有殖民色彩的Formosan(福摩萨)指称台湾人/话,用歧视性的Miaotse“苗子”指称苗族;某些中国地名的指代也显得不够恰当和贴切,如Shanghai上海鸡、Nankeen南京布、Peking北京绸子、Macao赌博、Oopack湖北红茶(<湖北/Wubeg)、Honan河南绸/瓷、Shantung山东绸、Mandarin(本义是官方、官员、官话)中国柑橘,等等。
现代政治术语的汉语借词的负面信息更加明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英语的词汇。例如:brain washing洗脑、minyuen民运/民援、reform through labour劳改、sanfan三反(运动)、wufan五反(运动)、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tatzu-pao大字报、capitalist road资本主义道路、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red guard guard红卫兵、struggle meeting斗争会、rectification (campaign)整风运动、capitalist roader走资派、gang of four四人帮等词语。
以上分析所列举的词例均选自最权威的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中近400个静态的汉语借词,即时英语媒体中正在动态意译和使用的中国相关语汇,仍然显示出明显的负面信息倾向。例如airpocalypse空气末日、Beijing cough北京咳、straight man cancer直男癌、Peking pound北京镑、Chinawood中国坞、rotten women腐女、leading dragon领头龙、naked phenomen裸现象、leftover women剩女、budget husband经济适用男、square dancing广场舞等*ELLEMEN睿士:《为了读懂中国,外媒造了哪些英文词汇》,新浪教育,http://edu.sina.com.cn/kids/2016-01-04/doc-ifxncyar6275892.shtml.,这些与中国当前诸如雾霾、腐败、土豪等负面现象相关的词语,一定程度反映了西方媒体看待中国问题的倾向甚至偏见。
四、结 语
本文以文化术语是概念的语言指称,文化术语的交流传播会受所属语言的明显制约的语言相对性观点,通过考察古今汉语词汇系统集合与同形异义词语的历时差异,以及中西语言词语基本义、隐喻义、语境义转达交换的共时差异,说明拟订梳理、诠释、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的“传播工程”,将面临一系列语言相对性的现象和问题。
比如《文化术语》第一批发布的201个词语中,有89个未收入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这就意味着这些词语所指称的思想文化范畴并不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使用;而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的112个文化术语一般也兼有汉语传统的本义和来自西方语言意译的新义,相比之下,译自西方语言的词义正在取代其汉语本义而成为共时层面新的基本义。说明20世纪初期“国语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汉语欧化取向,以及日语汉字形式的西方语言借词大规模进入汉语的实践,已经促使现代汉语的词汇基本脱离古代汉语而衍生为一种新的话语体系,这种情况无论对汉语母语人的语言文化传承,还是对汉语及其指称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都将产生比较消极的影响。
词语翻译从意译、音译到直接使用西方语言的字母词,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汉语欧化或国际化的三个阶段。据有关专家的观察和搜集,目前甚至中国的官方场合都在十分普遍地使用以下英语缩略的字母词:WIFI (wireless fidelity)无线局域网、无线网络、无线上网;PM2.5 (particulate matter 2.5)细颗粒物、可入肺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K (player killer) 对决、单挑、一决高低;3DP (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 三维打印;4G (the 4th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第四代通信系统;APP (application) 应用程序、应用软件;PPT (power point) 文稿演示软件、幻灯片;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首席执行官、行政总裁、总经理;POS (point of sale) 销售点终端机、刷卡机;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费者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SUV (sport utility vehicle) 多功能越野车、多功能运动车;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Logo商标、徽标、标识或标志。*李学军:《中文里经常夹带的英文词和缩略语,你中招没?》,《参考消息》2016年3月4日。
这一现象对汉语的深刻影响在于,这些英语原文的缩略词基本没有合适的汉语词语可以替代和称说,其指称概念因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不得不经常使用,并且使用者完全可以不知道这些英语词语的真正含义(比如DNA脱氧核糖核酸的专业术语义)而准确无误地在纯粹的汉语语境下使用。
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流向至少在词语翻译的层面是不对称的,即英语处于汉—英词语翻译和信息交换的绝对强势地位。尽管已借入英语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词语,可作为当前传播中国思想文化术语英译的借词基础,但是与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相比数量太过悬殊,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带有负面信息的词语所占比重甚高,且汉语借词的音、形、义都极不规范,也从某种角度反映出英美人在其母语中吸收汉语词语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硬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国际影响也在不断增强。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曾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于国宁:《这些年,我们“出口”的汉语词汇》,《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2月2日第5版。维基百科和Twitter(微博客)等国际通用平台是现今广为各种语言采用的数据和联系管道,应当容许和鼓励利用全球通用平台增加汉语和其他语言的链接,借此提升汉语的枢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吴玉慈:《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怎么算出来的》,财新网,http:// opinion. caixin. com/2015-02-26/100785663. html.目前方兴未艾的国际汉语传播热也为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Th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al Terminology and Language Relativity
Huang Xing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China)
The cultural terms can be viewed as the concept of a language,so the dissemination of certain terms would be severely restricted by the language translation. The diachronic language relativity on Chinese show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vocabulary systems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while the synchronic language relativity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hows that their words are not considered to have the same importance. As far as language translation is concerned,English takes the more dominant position. Thus the modern Chinese words such as “politics,economy,society,culture,nature and country” are all combinations of meanings,containing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aning,but also the new one from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All above wil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erminology.
Terminology;Cultural Dissemination;Language Relativity
黄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