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权威推崇与东北经济
2016-03-16武警北京总队二支队支队长徐宏辉
文/武警北京总队二支队支队长 徐宏辉
文化权威推崇与东北经济
文/武警北京总队二支队支队长徐宏辉
东北计划经济体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以及自身的文化特质,使得员工对体制有强烈的依赖,尤其是对权威过分推崇,产生权力崇拜的情绪,掣肘其经济转型发展。要解决这一困境,应注重降低体制内偏好的影响,扭转文化中的权威崇拜。
文化特质 权威崇拜 东北经济
人民日报今年5月9日的文章《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引起轩然大波,直接提到“东北和一些资源型省份的经济依然比较困难,有外电称为两个世界。”文章中甚至使用“断崖式下降”“全面衰退”“塌陷”等凶狠字眼。实际上,东北经济自上世纪国企改革以来,惨淡的现状并没有明显的改变,除去经济结构的局限之外,东北自身的文化,尤其是对权威的过分推崇,也是掣肘其经济转型发展的因素。回顾东北文化的形成,分析这种文化特性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对于我们解决东北经济的困境,有一定的帮助。
权威性推崇在东北文化中的形成
一个地区的衰败兴起,既有经济上的因素,也有文化上的影响。正如马克斯·韦伯在其著名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的思想: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决定了这个社会发展模式和路径方向。回顾东北的历史,其独特的经历,创造了其独特的文化,在东北的成长发展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因此,需要考虑东北文化在这种转变中的作用。东北文化的内容多种多样,在此,笔者简要叙述和经济转型相关的文化特质,即过分的权威性推崇是在东北产生的。
(一)闯关东的开荒阶段
闯关东运动见证了中国的大移民时代,丰富了东北的文化和人口,为这块处女地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在这片黑土地上,既有日俄在东北的势力分歧,也有外来移民为争夺生活资源进行的残酷斗争,后者尤以“胡子”这样的绿林强盗为代表,深深影响了几代东北人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下,东北的文化中对于以暴力为表象的强大势力有所顾忌,甚至直到今日,作为个体的个人,有时也故意给自己贴上“社会人”等标签,以获得社会其他成员的敬重。残酷的开荒阶段,虽然锤炼了东北人顽强不屈的坚韧性格,但也导致其对强大暴力的敬畏和对个人能力的怀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东北地区更容易接受权威的指挥。
(二)建国后的计划时代
建国以后,计划经济是我国发展的主要模式,这个时期,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成绩显著,工业化发展成绩很高,有共和国长子之称。东北地区物产富饶、劳动力人口多、地理上离工业化苏联较近,这些都为东北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也使东北成为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典范。
斯坦福大学Andrew G.Walder教授,在其名作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中,论证了计划经济中工人对于体制内的依赖:1,国营企业中的工人从这一关系中获得社会身份,并享受国家提供的特殊供应和福利;2,计划经济中工人缺乏自主的工作选择权力,所以他们对体制有强烈的依附性;3,计划经济中,工人的事业前景,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他的领导。
计划经济体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使得员工对这个体制有强烈的依赖,觉得体制内职位是身份象征,并且产生权力崇拜的情绪;作为计划经济十分成功的地区,今日的东北即使计划经济已经消失,这种文化特质仍旧存在,并对今日经济的模式埋下深深的隐患。
(三)国企改革后的时期
改革开放后,东北的经济渐渐脱离计划时代政府的支持,在市场经济中,其生产不合理性被放大,逐渐被市场抛弃,大量国企走上末路,导致非常严重的人口失业。但人们思维中对体制生活的偏好尚未消失,理想单位范围继续局限于体制内,公务员这样的铁饭碗受人追捧,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下,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成为东北地区很多人身份的象征,影响了东北地区人们的行为,降低了其在经济领域的尝试,也减少了经济领域的机会,过多的人才涌现体制内或本地区外。
东北文化特质在经济中的影响
自闯关东时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移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了富饶的东北,但艰苦的生活导致的巨大竞争,使东北地区表现出“不尊奉王道教化久矣”的野性精神,使人们对于权威的推崇却不断加深,直到今日,依旧如此。这种对权威的推崇,有时也演变成对权威的迷信,深深危害了经济转型的努力。
当前我国经济正努力实现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在服务型经济中,最先进的部分之一就是创新型经济,从全球的经验来看,该领域以美国的硅谷为代表。回看硅谷的发家史,可以发现,那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城市将会有美好的未来,这样城市的基本要素包括:一个重要的研究所,至少一部成功的发家史,高科技人才,合适的态度,风险投资,基础服务。这些要素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而对权威性的推崇,对于以上要素的形成都十分不利。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使得员工对这个体制有强烈的依赖,在这种文化指引下,难以产生适合高科技人才的态度,风险投资也难以形成,这都难以为科研发家创造出路。这种困境,最终会导致以下结果:东北地区高科技人才的流失,知识型产业尝试的失败,体制内职位取向的加强。这种恶性循环下,东北的经济模式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勉强维持,经济领域的创新难以获得成功。
正由于这样的原因,东北地区仅能继续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在第二产业市场减少的情况下,不得不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低端领域苦苦挣扎,努力创造经济进步。而这两种努力,都难以产生高端的服务业经济体,整个东北经济在此基础上难以获得明显进步。
文化视角下东北经济的出路
东北文化有艰苦奋斗不断拼搏的底蕴,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一种对体制内生活的集体偏好,导致了当前经济难以获得明显起色。要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应注重降低这一体制内偏好的影响。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解决这一问题:
(一)政府的引导
建国以来,在政府的帮助下东北在计划经济时代取得显著成绩,政府的引领作用在今日的东北仍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从市场进行资源分配的角度上看,创新性服务业的业务虽不能由政府管理,但政府在资源投入、培训人才、开扩市场、宣传引导等方面仍可以大有作为,政府的引导可以使该地区的人才敢于尝试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一旦这种尝试开始,政府通过适当程度的支持,很有可能创造一些成功的企业,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引导人才进行该领域的尝试。
(二)人才的引入
当前,由于东北地区经济结果落后,个人发展机会减少,大部分年轻劳动力流失,每年净流出人口达200万人,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加重,造成东北地区人才的真空。东北的经济转型,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建设,政府若建立有效机制,为创新型人才创造更低的创业门槛,提供良好的支持制度,创造更佳的广阔市场,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而这需要一系列政策制度的配套。
(三)教育的变化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对于权威性推崇这一文化特质,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进行修正,在学校教育中降低权威性推崇,管理方面适当放宽,教育方面更多的进行相信个人能力的引导,逐步纠正权威性推崇在东北文化中的比重。在更长久的历史上为东北的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四)国际化合作
东北地区临近俄、日、韩三国,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我们走出自身的困境。合理的引导创新型外资企业进入东北,发挥东北自身的优势,构建联通俄、韩、日的经济贸易网络,扩大东北经济的市场,提升该地区文化底蕴,增强个人实现自身的机会。
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东北的成长,见证了她儿女们的奋斗,从开荒时期的艰苦奋斗,至计划经济时代的巨大成绩,到今天转型升级的经济困境,近两百年来,东北这块土地供养了大量的流民,见证了多民族的融合,担起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重任,也经历了当前惨淡的经济困局。虽然当前形势不容乐观,但长久以来,东北儿女都有向困难挑战的决心与勇气。东北经济仍有重新崛起的机会与勇气。
责任编辑 / 蓝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