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2016-03-16杜政春
1.杜政春 2.邬 凯
1.内蒙古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 2.内蒙古五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工商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1.杜政春 2.邬 凯
1.内蒙古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 2.内蒙古五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各高等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承担着为市场和企业培养优秀的工商管理型人才的重大责任,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型人才的综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模日渐扩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多重培养,使学生成长为适合社会市场并能为市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高效应用型人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我国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及造成原因
1.1 培养目标出现偏差
各高等大学往往比较注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现代工商管理行业中对人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了偏差,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理念和技能相对比较落后,达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当今时代,各工商管理企业中所需要的集决策、谈判、公关、战略等各综合能力于一身的人才,需要制定出新的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对人才进行高质量的培养。
1.2 培养体系不完善
现在我国各类型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课程体系采用的依旧是相对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程以及选修课这四大模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将课程联系不起来,感觉课程之间杂乱无章,缺少有机结合,到最后不知道他们到底要学什么,最重要的是采取的课堂模式仍然是教师传授,学生听讲的形式,没有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联系起来,培养体系不尽完善。
1.3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工商管理学生具备扎实良好的工行管理应用技能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载体,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教学目标模糊,未能体现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1.4 人才培养特色不明,形式单一
各大高等大学作为培养工商专业型人才的重要源头之一,往往对学生有着同样的教授方法、教授模式,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然后毕业一起进入社会这个大家庭,所以,这导致很多工商管理部门的人才技术水平不差上下,很少有接受过专业性培养的人才。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很多会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没能发挥自己才能,怀才不遇,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们作为技术人员在服务方面毫无特色,满足不了现代多样化、阶级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商管理部门的发展。
2、工商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首先是对人才的培养,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强调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因此,教育活动中,不能盲目地跟风模仿国外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方向,其设置首先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行业领域的职业实践需求出发,逐步对工商管理专业方向做出调整。其中,对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突出工商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专业知识的学习尽管极为重要,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当今世界,综合应用型人才更能符合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
2.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知识力、学习力以及创造力的社会。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水平的锻炼,目的都是为了接触现实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活动中,对人才的培养也要集中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够灵活应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广泛服务于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如企业管理的咨询工作、地方政府部门的公关政策制定等。
2.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构建出能力主导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另外,课程的设置要多样化,需要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更新,提高教材的质量,二是在授课方式上,要注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学习。
2.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应该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外实验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分析出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利用实习培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5 构建基于“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
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离不开创业实践载体。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发挥校企合作在创业教育中的推动作用。基于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要改变当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的现状,必须要构建基于“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通过校企不仅有助于培养创业型人才,还要在校企合作中,使企业获得利益,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企业发展的理论高度,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直接或者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通过校企合作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养的高要求,我国高校中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新的需要,故而需要加快改革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步伐,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和企业的用人需要。
[1]程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65.
[2]尹国琳,徐娜.浅议工商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轻工教育,2013,0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