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办企业以市场的逻辑运营发展
2016-03-16本刊评论员
文 / 本刊评论员
让校办企业以市场的逻辑运营发展
文 / 本刊评论员
目前中国高校企业资产总规模已接近4500亿元。相关专家预测,依现有速度发展,未来几年内将可能突破万亿元。
长期以来,这些资产庞大的高校企业的体制改革工作远远滞后于国企改革整体布局,进一步明确由谁来监管校办企业、理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8月15日,方正集团发布公告称,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方正集团立案调查。去年1月,方正集团曾发布公告称,包括董事长魏新、CEO李友在内的多名高管都在协助相关调查。近期的公告则显出“调查”已经覆盖整个集团层面。
方正集团为北京大学校办企业,目前业务领域涵盖IT、医疗医药、房地产、金融、大宗商品贸易等产业。方正集团官网显示,截至2015年总资产为1988亿元,总收入805亿元,净资产537亿元。
有媒体曾做过统计,仅2014年一年时间,全国范围内至少有39名高校领导被立案调查,2015年又有41名高校领导被中纪委通报,高校的一把手占比近半。这些被调查和通报的案件当中,不少都和校办企业利益输送有关。
据估算,目前中国高校企业资产总规模已接近4500亿元。相关专家预测,依现有速度发展,未来几年内将可能突破万亿元。长期以来,这些资产庞大的高校企业的体制改革工作远远滞后于国企改革整体布局。其中一个原因是,无论这些年如何改制,高校作为校办企业的出资人兼监管人,对于改革也就缺乏动力,以至于这么多年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改制,高校作为“选择管理者”的权力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进一步明确由谁来监管高校企业、理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已是当务之急。
实际上,我国绝大多数大学都是由政府主办,高校的经费来源基本是国家拨款。在某种意义上高校仍相当于政府的下属机构,将其资产统一纳入政府国资监管体系之中,本就是国资监管的应有之义。
有学者认为,将高校校办企业纳入政府国资监管体系,不仅有利于理顺监管体制、铲除腐败土壤,也有利于学校自身腾出手来专心搞好科研和教学。一些地方高校也有过成功尝试,譬如江西江中制药,以前是江西中医学院的校办企业,后来逐步改制,纳入了当地国资委的监管并成功上市。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学者们建议将校办企业纳入“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国资管理体系中。
将校办企业纳入国企改革整体布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在此基础上,校办企业应建立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改制、引入战略投资人,让校办企业以市场的逻辑运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