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发展优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6-03-16周紫林杨双秀朱卫东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山区农业滇西保山市

周紫林,杨双秀,朱卫东

(1.保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2. 保山学院 图书馆,云南 保山 678000)

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发展优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周紫林1,杨双秀2,朱卫东1

(1.保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2. 保山学院 图书馆,云南 保山 678000)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策,发展生态农业是狭义滇西山区农业升级增效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虽然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规模小、辅助发展条件较差、劳动力技能素质较低,但其具有山区农业特色鲜明、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供给潜力巨大和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等优势。因此,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并推广多种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市场化运作,为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辅助条件;提高山区农业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推动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继续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助力山区生态农业发展。

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

狭义上的滇西仅指云南省怒江以西的区域,狭义滇西山区就是保山市和德宏州的山区区域,此区域位于横断山区南部,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比较温暖,与缅甸接壤,境内多高山峡谷,其中有驰名中外的高黎贡山,有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槟榔江、龙川江等江河流经,森林覆盖率保山市为62 %、德宏州为67.1 %,“保山市山区面积占该市的92 %,德宏州山区面积占该州的85 %”[1]。

生态农业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它按照生态学、经济学的原理,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吸收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把发展粮经作物生产、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相结合的产供销一体化的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能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首位,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强调走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这为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然而,当前狭义滇西区域(仅包括云南省德宏州和保山市)发展生态农业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山区面积大、工业和建筑业正在高速发展、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少、农业经济效益低等。因此,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探讨狭义滇西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优势及其对策,对于提高该区域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发展生态农业是狭义滇西山区农业升级增效的必由之路

发展生态农业对于狭义滇西山区能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该区域农业升级增效的必由之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有利于满足城区居民需求,推动山区生态农副产品的供给

目前,狭义滇西区域的城区农副产品市场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一方面是许多城镇居民对饲料养殖的猪、鸡、鸭、牛、羊、鱼肉购买量明显下降,一些农贸市场的猪肉、鸡肉等肉产品在赶集日的下午5点还未售完,一些大棚蔬菜、草莓、人生果等也出现难卖的情况,而生态农副产品如龙海土猪肉、水库鱼、隆阳区闵家山蜂蜜、腾冲红花茶油、德宏傣味撒撇、茶叶等需求量显著增加,省内集市上非常畅销,省外销售数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广大山区生产出来能够供应到城区的生态农副产品数量增长缓慢,常常受到规模小、收购商或中间商少、产品缺乏宣传、运输不畅、消费者怀疑是否为生态产品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狭义滇西山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满足城区居民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又能促进这些产品供给的增加。

1.2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推动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狭义滇西山区加快发展山区生态农业,既能留住并利用青壮年农民,改善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家庭稳定,又能可持续地发展山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狭义滇西山区外出到新疆采收棉花、到广东等省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工较多,降低了留守农村的家庭劳动力质量和数量,还影响了一些农民家庭的稳定。并且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突出,以保山市为例,保山市2010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12.62 %、2015年预计达14.7 %[3]。另外,农村人口拥有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非常少。以此看来,此区域的山区农业成了老、弱、病、残农业,前景堪忧,只有通过发展山区生态农业,才能解决狭义滇西山区的这些问题。

1.3有利于山区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增进山区农民收入和健康长寿

狭义滇西山区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植被破坏、涵养水源防旱灾、固土防泥石流防洪灾、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防控环境污染,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山区发展“牲畜—沼气—粮经作物”循环经济能够生产大量的生态无公害农副产品,生态产品的销售能大幅度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也能增加山区农民对生态无公害农副产品的消费,有利于健康长寿,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狭义滇西山区发展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成为其农业升级增效的必然选择。

2 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发展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山区生态农业生产规模小,未形成示范性很强的发展模式

狭义滇西山区面积广大,山坡、半山坡、丘陵、沟谷较多,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农户单干+村民小组部分劳动力帮工”的方式,生产规模小,种植业养殖业都是相互模仿跟风,虽然有诸如善洲林场林下种植黑木耳亩收益1万多元[4]、丙麻黄牛养殖、德宏奶水牛养殖等发展模式,但还没有形成一些具有很强示范性与操作性的生态农副产品生产模式。

2.2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辅助条件较差,商品化率低

狭义滇西山区道路虽然是畅通的,但道路较狭窄、等级低,不利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也不利于发展山区观光农业和吸引客人体验采收农产品。山区农产品的收购点少、销售中间商少、产品的广告宣传程度太低,商品化率低,很多城区居民购买山区生态农产品不方便。

2.3从事山区生态农业的劳动力技能素质较低,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

狭义滇西山区从事生态农业的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参加本地农业科技培训或政府组织到外地进行科技培训的较少,劳动者总体技能低。掌握较高技能的大多是当地“能人”,这类人有钱、有技能、有经营致富理念,但却不愿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其他农户,而且山区农产品加工作坊或企业较少,规模也较小,产品深加工度低,附加价值小,产品价格较低,农户获利少。

3 狭义滇西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狭义滇西山区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农业特色鲜明且市场需求旺盛、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且供给潜力巨大、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的优势。

3.1山区农业特色鲜明,市场需求旺盛

狭义滇西山区人口密度较低、远离城市、工业对土壤和作物的污染少、农产品施用农药化肥少而施用农家肥较多、日温差较大,孕育了山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态、安全、优质、健康和稀少,山区的粗粮、核桃、板栗、茶叶、蜂蜜、水果、药材、反季节蔬菜、野生食用菌、木藤编织品、黄山羊、黄牛、土猪、土鸡、水库鱼等运到集市上销售,只要城镇居民确信是山区生态农产品,就比坝区和城郊农产品更加畅销。这种旺盛的市场需求反映了城区居民收入增加后“管住嘴、迈开腿”健康理念的形成,产生了对坝区与城郊大棚蔬菜、速生畜牧养殖等高产农副产品质量及对人体健康的担忧。

3.2山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供给生态农产品潜力巨大

狭义滇西区域的保山市总面积为1.963×104km2、山区面积占92 %[4]、森林覆盖率达62 %、海拔535~3780.9 m、年均气温14~17℃、年降雨量700~2100 mm,德宏州总面积1.1526×104km2、山区面积占85 %[1]、森林覆盖率达67.1 %、海拔800~2100 m、年均气温18.4 ~20 ℃、年降雨量1400~1700 mm,此区域有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大盈江、瑞丽江、芒市河、南畹河等江河流经。因此,狭义滇西区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几乎是无旱无涝、森林覆盖率高、海拔差异性形成了立体气候,造就了山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山区适宜发展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核桃、板栗、茶叶、蜂蜜、水果、蔬菜等粮经作物,适宜于发展林下生态蘑菇种植、畜牧养殖、水库养鱼等产业,只要投入一定量的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搞好运输与销售,山区能够深入挖掘生态农副产品的生产潜力和市场供应量。

3.3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山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山区农业正在升级增效

狭义滇西区域的地方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编制了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产业规划,实施了一系列山区特色养殖、粮经作物种植项目,发展了一些山区初级农产品收购与加工企业,打造出以昌宁红茶、丙麻黄牛、龙陵黄山羊、德宏红木家具和红瑞柠檬[5]等为代表的生态特色农副产品,并将旅游休闲与山区农家乐生态农特产品相结合,深受游客欢迎,经济效益优异。而且,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改善山区劳动力结构和数量,正在推动山区农业的升级增效。

4 加快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综合考虑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优势资源条件,结合我国走生态良好道路的系列政策,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加快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发展。

4.1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并推广多种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为了改变山区农民守着“宝山好水”还低收入的局面,必须打造多种成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依照这些模式去壮大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一是“粮食+畜牧+沼气”模式。由于粮食价格低、农户出售粮食不赚钱,用粮食喂养猪、牛、羊、马、鸡、鸭等牲畜,打造好某某地“土猪、山羊、奶水牛、土鸡”等产品名号,吸引广大消费者,牲畜收入已成为许多山区农户三大项收入之一。利用牲畜粪便建设沼气池,沼气可用于煮饭做菜,沼液和牲畜粪便用于给庄稼地施肥,形成循环经济。二是“经济作物+龙头企业”模式。种植烤烟、香料烟、核桃、板栗、茶叶、蔬菜、甘蔗、小粒咖啡、药材、柠檬等经济作物,培育相对应的龙头企业以发挥其带动和支撑作用,这也是非常可取的模式。三是“林下经济+林产品”模式。依托山林资源,在森林中种植草果、黑木耳、香菇、石斛、花卉、林果、辣木、橡胶,饲养土鸡、放养土猪、放养山羊、养竹馏、养山鸡、养蚕等,适当采伐木材,打造一些家具和竹子藤蔓制品。四是“稻田、水库+养鱼”模式。山区利用稻田、水库和塘坝养鱼,所产稻田鱼和水库鱼颜色鲜黄、味道香美,市场十分畅销,有一些顾客还亲自驾车去养殖地采购。五是“综合开发”模式。根据具体的山区资源,实施粮经作物、畜牧、渔业、林产品综合开发,以其中的某一种为重点,其他的一种或多种为辅助。

4.2加强市场化运作,为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辅助条件

首先,加强道路规划及投资建设,提高狭义滇西山区道路等级、扩宽路面,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提供方便,促进山区观光、体验农业、农家乐的发展。其次,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和山区特色乡镇建设,围绕山区休闲养生、地方小吃、农副产品购物、边贸、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民族节庆活动等特色,配套建设旅馆、餐饮店、农副产品集市、文艺表演场所等,集聚人气,促进山区经济的兴旺。再次,培育山区生态“农产品+超市”、“农产品+中间商收购+农贸市场”、“农产品+ 农民协会或合作社+市场”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中间商、超市、农贸市场实现收购、广告宣传和销售一体化,提高了市场化运作水平。目前,山区生态农产品在保山市大昌隆超市、大尔多超市以及德宏“芒市财富大型购物中心”等非常畅销,“农超”对接、订单农业模式应大力发展。

4.3提高山区农业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推动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副产品生产是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产业的“第一车间”,事关整个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只有提高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才能实现高效益持续发展。地方政府、村委会、农业合作社应当加大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山区适用农机的普及率,聘请本地或外地农技专家、骨干亲自传授技术,聘请本地“能人”带头传授技能和经验,采取政府或村委会经费补助加农户自筹部分经费的方式到外地典型示范山区学习经营致富技能。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作坊,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和包装程度,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增收增效,推动山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继续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助力山区生态农业发展

继续加强地方政府生态滇西、生态城市、秘境滇西生态旅游建设,实施山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引导和扶持一批从事山区生态农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带动众多小微企业和中间商的发展。帮助山区生态农产品搞好品牌认证与标示工作,学习和借鉴遮放贡米、后谷咖啡、迪思坚果、高黎贡山茶叶、高黎贡山树蜂蜜(每500 g售价360元,很畅销)、善洲林场黑木耳、昌宁水鸡枞等成功品牌,开发出更多优秀品牌生态农产品,在滇西开发网、地方政府网站上开辟专栏推介这些产品,发展“互联网+山区农业”的商贸物流平台。增强产业项目和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力度,扶持农民工返乡发展山区畜牧养殖、经济作物种植与加工业,进一步挖掘山区农业潜力。加强山区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管理,适当鼓励林、地流转,促使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转包经营,采取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鼓励政策,实现土地资源的增值增效。

[1] 苏国有.打开山门说亮话 云南坝子经济揭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1.

[2] 刘秀艳,王丽静.再论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市场,2008(1):108.

[3] 赵明宽.对保山市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思考[EB/ OL].[2012-09-20] .http://yunnan.mca.gov.cn/article/zsxx/201 209/20120900358107.shtml.

[4] 保山市统计局.保山市“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动力与潜力研究[Z].保山市统计局,2015:13.

[5] 冯子讯,王贺.德宏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思想战线,2013(39):114.

A Research 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narrowly Western Yunnan’s Mountain Areas

ZHOU Zilin, YANG Shuangxiu, ZHU Weidong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oshan University, Baoshan Yunnan 678000, China; 2. Library, Baoshan University, Baoshan Yunnan 678000, China)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China’s current basic national policy.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inevitable choice for agriculture effi cient upgrade and achiev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lthough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narrowly western Yunnan’s mountain areas has small scale, poor development condition and lower labor skills, but it has distinctive mountain agriculture, rich agriculture natural resources, big market demand, big supply potenti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ctive support. Therefore, countermeasures can be taken are: to create and popularize various mountain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resource advantages;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aid for mountain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to improve mountain agriculture laborers’ skills and promot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and boost mountain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narrowly western Yunnan’s mountain area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0

A

1674 - 9200(2016)03 - 0069 - 04

(责任编辑杨爱民)

2016 - 03 - 16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狭义滇西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研究”(2015Y479)。

周紫林,男,彝族,云南普洱人,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山区农业滇西保山市
保山市隆阳区精品咖啡产业发展路径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保山市隆阳区10913例妊娠期妇女人体组成成分测定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保山市总工会:入户再遍访 查找问题补短板
浅论宋代四川山区农业开发
关于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汉源的山区农业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