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源头风险防控对策分析

2016-03-16王爱晶

物流技术 2016年8期
关键词:源头农户农产品

王爱晶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40)



基于供给侧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源头风险防控对策分析

王爱晶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40)

通过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存在源头界定不准确、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批发分散化小规模情况严重、食品安全链条的相关者利益不均衡等问题,建议将食品安全源头的污染治理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推进食品产业供给结构调整,扩大食品产业经营规模;加强物联网设施设备建设,激励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应用信用体制建设成果,促进产业相关者间良性协同。

食品安全;供给侧;风险防控;追溯体系

1 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是国内外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战略之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政府的食品安全职能逐步明确,然而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与日俱增,对食品的要求已从温饱、味觉进而转向注重安全、改善健康的更高要求,对纯天然、无污染、高品质的食品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欲望。然而食品的供给侧远未对食品的消费侧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一方面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更多关注的是生产、流通环节暴露的各种问题,而忽视了食品来源这一源头;另一方面,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得到快速应用,但其全程需要进一步完善定义,只到“田地”和“农户”还不够。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学者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研究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建立源于20世纪70年代疯牛病的爆发,20世纪90年代欧盟国家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提出了食品可追溯体系(Food Traceability System)。Yoav Saring(2003)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了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作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够产生稳定的、持续的信息流,一旦发现问题,消费者就可以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将食品召回。Sandman(1987),Slovic(1992),Smith(1997)研究表明,食品产业链源头质量安全风险较高,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天然毒素、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环境因素等。Starbird(2007)研究认为,食品安全需要从生产供应源头进行全程控制。Carvalho(2006)研究认为,当前发达国家禁用的高毒农药、化肥在发展中国家仍在大量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及其食品化学污染。Pinotti等(2011)研究认为,畜禽是否采用安全原料喂养,影响甚至决定人类食品安全。Caswell(1998),Buzby(1999)研究认为,市场收益驱动、管制要求及售后惩罚促进加工企业。Hobbs(2003)认为,追溯体系能够有效降低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质量安全交易和管理成本。管理食品安全,Henson(1998),Starbird(2000)则还认为,承担食品安全社会责任能提高企业声誉并因此带来收益,Hutter(2007)认为政府政策制定和消费者认知及行为影响食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Tompkin(2001)提出保障食品安全是企业社会责任,应强化政府监督检查。Souza Monteiro(2010)指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并不能直接决定可追溯食品的市场需求,在不同的主体角色之间,应当形成一个成本共担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来使得生产者供给与社会最优供给达到平衡,从而使得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充分发挥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Sarig等(2003),认为应加强严格的市场监管或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2.2我国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研究起步较晚

黄伟忠等(2006)研究了现代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提出主要由企业标识、动物标识、动物产品标识、信息记录、保存及传递、法规标准、监督管理体系等六个方面构成。修文彦(2008)指出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应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遵循国际通用准则角度,实施全面的档案管理;二是符合我国国情角度,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时机和范围要分别做规划。邓勋飞等(2008)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从产地身份编码与安全生产信息、流通条码设计与信息跟踪、安全生产与溯源平台等方面对体系进行了设计。赵荣,乔娟(2011)“不能实现优质优价”是农户最大的担忧,也是阻碍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周洁红(2006)、江激宇等(2012)研究表明,菜农认知、面积、收入、学习培训、加入产业组织、政策法规、舆论、收益、认证等对质量安全控制影响显著。刘畅等(2011)和谭天明(2011)研究都表明,食品产业链源头质量安全风险较大,最严重的是加工环节非法添加、要素使用不当或环境不卫生,以及种养环节农兽药、化肥、激素等不合理使用,严重、恶劣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也多发于加工及生产环节。可以看出,国内关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源头的风险防控研究甚少。葛毅强等(2003)研究认为,大量分散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和小作坊,缺乏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能力和意愿,制约整个食品行业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王玉环等(2004);何洋等(2012)认为政府应该在追溯体系建立与运行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姜励卿(2008)研究了政府行为对农户参与可追溯制度的意愿和行为,调查显示政府部门主要在技术辅导、资金支持、政策引导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实证研究表明政府的行为是现阶段推动可追溯制度建设的重要力量,显著影响了农户参与追溯的意愿。

3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源头风险因素分析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目标日益明确背景下,食品安全的政府职能逐步清晰,在政府分段监管的模式下,要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除了要物联网技术广泛被应用外,更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同时需要实现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上的对接,从而增加了食品全程可追溯体系推行的难度。

3.1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源头界定不准确

当前食品安全追溯之所以存在着诸多困境,并不是简单的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目前来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源头的界定不准确比较明显;源头违规风险监控时效性弱、源头尤其是农户参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意愿弱等问题。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壤和水域遭遇重金属污染;普遍存在过量的化肥使用;养殖场添加剂和抗生素滥用等未纳入食品追溯体系。而对这些方面的治理,对于提高供给侧结构改革效率与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发展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紧迫。

3.2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批发分散化小规模情况严重

我国食品结构中90%是食用农产品,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品种多、场地开放,当前我国约有两亿多个农户,基本直接参与农产品市场交易,交易量很小。同时,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流渠道,我国的农产品70%以上经过批发市场进入百姓的菜篮子。然而,我国批发市场普遍规模较小,信息化程度低,物联网技术落后,大多数农产品的来源追溯难。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分散化小规模情况严重。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规模势必会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并带来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风险隐患。产业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1)加大食品安全监控的管理成本,降低食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手段应用效果;(2)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食品市场的低端产品供给过度,造成不必要的浪费;(3)弱化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行为;(4)降低了食品安全惩罚制度的执行力度。

3.3食品安全链条的相关者利益不均衡

从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的现状来看,农户、食品加工企业、物流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等多方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政府和消费者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他们对企业提出要求和期望,政府针对食品企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以强制性手段迫使食品企业遵守法律法规。然而对于农户和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作为承担社会责任压力,并且解决社会责任问题的主体机构,需要做出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满足政府和消费者的诉求,同时缺少发言权,尤其是农户违规的成本极小,因此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不高。

4 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对策分析

在新常态背景下,过去凭借低劳动成本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将转化为寻求通过创新驱动提高生产率,需要对供给结构进行调整,对资源错配的产能进行改革,同时在需求上要培养与现在收入相对应的居民消费。

4.1将食品安全源头的污染治理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农产品的源头污染治理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应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应该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化肥和激素等使用量等数据作为衡量指标并向社会公开,改变以前仅注重量的评价情况。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农协直接进城开农贸市场与超市,减少中间环节,实行农产品的种植或养殖过程透明、可追踪。同时,进一步提高消费者保护意识、改善人文社会环境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与之有关的环境污染、各种直接与间接造成农业及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要素滥用、违法操作、恶意添加等质量安全问题,逐步开展规划治理。通过行业自律、社会舆论等规范制度的建立健全,促进食品行业有效自律和社会公众有效监督,逐步有效控制食品产业源头乃至全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4.2推进食品产业供给结构调整,扩大食品产业经营规模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农业及食品产业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状态,压缩常规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加大市场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供给,鼓励农农联合,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现代化生产程度。培养健康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者产品安全意识。充分应用和推广信息产业的成果,对整个食品链的各个环节实行信息化管理,政府在食品链中各个环节只充当调节者的角色,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监管为主、农户和食品加工企业自我监管为辅、消费者团体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4.3加强物联网设施设备建设,激励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

加大物联网设施设备建设,如:完善农村物流设施、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广新技术应用,如:农产品储运设备冷藏冷冻技术、保鲜技术、溯源技术等;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物流信息系统等;激励农户参4.4应用信用体制建设成果,促进产业相关者间良性协同

与食品追溯体系。建立准入机制,推动行业监管,减少政府的监管成本。加大检查与处罚力度,提高违约成本等规范农产品相关主体行为。公开食品安全信息,减少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正确选择,避免市场上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现象的发生,使假冒伪劣的食品没有销售渠道。只有实现农户、食品加工企业、物流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等多方利益均衡,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转化为整个社会的责任实现问题,通过多方合作与渗透,实现多赢。

不断完善现有食品的信用体系,提高农产品的种植及养殖、食品的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方面的安全可靠度。农户和食品企业信用越高,其提供的产品的质量就越符合对消费者健康的承诺,越拥有良好的信誉度和经济回报。政府只需做出准入规则,规定进入市场的产品的最低质量水平,达不到最低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允许进入市场,政府对个人信用市场的监管设立质量下限,确保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以此,来减轻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并改进个人信用市场运行效率。

[1]王慧敏,乔娟.农户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行为与效益分析—以北京市蔬菜种植农户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2).

[2]陈松.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3]王慧敏,乔娟.农户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行为与效益分析—以北京市蔬菜种植农户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2).

[4]周洁红,姜励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中的农户行为分析—以蔬菜种植户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5]王慧敏,乔娟.农户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行为与效益分析—以北京市蔬菜种植农户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Countermeasures for Source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Food Safety Tracing System Based on Supply-side Adjustment

Wang Aijing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Business, Guangzhou 510040, China)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we pointed out the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ood safety tracing system in China and then suggested to include the place of origin pollution governance into thefood safety tracing system; adjust the supply structure of the food industry and extend the operational scale of the food industry; reinforce thedevelopment of the IOT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and encourage the farmers to partake in the food tracing system; and use the producer creditsystem to promote the benign collaboration in the industry.

food safety; supply side;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racing system

F203

A

1005-152X(2016)08-0056-03

10.3969/j.issn.1005-152X.2016.08.016

2016-07-05

王爱晶,副教授,广东省重点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广州市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源头农户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常回源头看看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