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世界梦”

2016-03-16阮宗泽

国际问题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外交命运共同体

阮宗泽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世界梦”

阮宗泽

〔提 要〕 中国有两个梦想:一个是“中国梦”,一个就是构建“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机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呈现,是中国在问鼎世界强国之际的政策表达,旨在回答“中国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之问。这一思想立意高远,为21世纪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关 键 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梦、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新华网,2015年12月31日,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31/c_1117643074.htm。(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习主席洞察世界格局深刻演变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大势,全面阐述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即“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是中国在问鼎世界强国之际的政策宣示,旨在回答“中国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或“什么是中国的世界梦”。这一思想立意高远,大气磅礴,既是超越“零和博弈”的中国国际秩序观,又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的继承和弘扬,为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本文将主要分析习近平主席倡议构建“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内涵、生成的背景和蕴含的意义。

一、习近平外交理论和实践的核心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表示,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这既是中国的世界观,也是中国的“世界梦”。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观大势、谋大事,不认同“国强必霸”逻辑,积极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价值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主席走到哪儿,就把“命运共同体”带到哪儿。2013年3月,习近平在俄罗斯演讲时表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全文)”,新华网,2013年3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3/24/c_124495576.htm。(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同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发表演讲时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3]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2013年4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4/07/c_115296408. htm。(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2015年12月,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阐释了“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互联网观。[4]“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新华网,2015年12 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16/c_1117481089.htm。(上网时间:2016 年1月1日)习近平还表示自己最近很喜欢“命运共同体”这个词。

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强调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5年9 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5-09/29/c_1116703634.htm。(上网时间:2016年1 月1日)之前,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对“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的四项原则: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1]“博鳌亚洲论坛举行开幕式 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全文)”,中新网,2015年3月28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28/7166267.shtml。(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从双边命运共同体,到地区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从时代潮流的大视野审视中国、亚洲和世界,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涵,并勾画出了如何建设这一共同体的路线图。

近年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拉美国家、非洲国家、东盟国家等都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并提出“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针对不同听众,习近平主席巧妙借用颇富哲理的民间谚语,以别人听得懂的话来讲述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如:“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这是“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政治新道路;“水涨荷花高”,“独行快,众行远”,“一棵树挡不住寒风”,这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经济新前景;“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这是“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安全新局面;“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新气象。[2]“习近平62次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深入阐述该理念”,中新网,2015 年5月18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5-18/7284327.shtml。(上网时间:2016年1 月1日)以上种种表述非常接地气,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容易入脑入心。

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习近平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内核。外交部长王毅指出:“新型国际关系侧重回答中国主张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国家关系;命运共同体则进一步回答中国追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具有更加丰富的政治、经济、安全、文明、生态等多方面内涵。这个重要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肯定和欢迎,正在成为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又一面重要旗帜。”[3]王毅:“201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新华网,2015年12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12/c_128523606.htm。(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

二、“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互为机遇

首先,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联,“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梦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中国有两个梦想,一个是“中国梦”,一个就是构建“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而“中国梦”的实现将为世界带来红利,对人类发展具有世界意义。

今天的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凝聚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国梦”的实现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紧密相联、互为机遇。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同在华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就谈到中国的发展与命运共同体的相互关系,指出“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新华网,2012年12月5日,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2-12/05/c_113922453.htm。(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在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地球村”时代,只有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同舟共济,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实现互惠共赢。

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顶层设计,主场外交、点穴外交、多边外交等点面结合,灵活务实,刚柔相济,使中国外交一年一个新台阶,步步推进。

基于这样的认识,面对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形势,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更具全球视野和天下情怀。习近平夙夜在公,对外交的投入前所未有,旨在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首脑外交”全球布局、精耕细作,深化并拓展了与各国的关系。习近平充分利用各个国际场合或国际讲坛,讲“中国故事”,向世界说明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讲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生动讲述“中国梦”对世界的意义。习近平指出,要“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注重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和贯彻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出和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1]“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11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4-11/29/c_1113457723.htm。(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

2015年,中国外交持续发力,对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这一年,习近平进行了8次出访,包括四大洲14个国家,参加9次国际会议,成果丰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正式挂牌,“一带一路”取得早期收获,中国出资600亿美元援助非洲,人民币成功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国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美国国会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方案,中国份额占比将从3.996%升至6.394%,排名从第6位跃升至第3位,在全球经济中的权重上升。中国与韩国、澳大利亚自贸协定于2015年12月20日生效。这些成绩的红利不仅惠及“中国梦”,亦将惠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梦。习近平表示:“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2]“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

其次,世界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3]“习近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新华网,2013 年3月1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19/c_115083820_2.htm。(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同喜,与世界同悲。作为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拓展中国在全球公域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在制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2020年后气候变化安排”两大全球议程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并积极应对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类全球性挑战。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深刻阐述了“五位一体”的国际秩序观,第一次将生态体系引入国际秩序语境。

2015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决定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今后5年,中国将为各国培训2000名维和人员,开展10个扫雷援助项目;将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将向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部署首支直升机分队;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部分资金将用于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1]“习近平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并发表讲话”,新华网,2015年9月29日,http:// 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116705308.htm。(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强调,要推进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义利相间,以义为先”的原则,同各国一道为实现2015年后发展议程做出努力;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将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将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2]“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全文)”,新华网,2015年9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9/27/c_1116687809.htm。(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中国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愿意尽最大努力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

2015年11月底至12月初,习近平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呼吁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要确保国际规则的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同时要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在谈判的关键时刻,习近平同奥巴马通电话,为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实质成果发挥了引领作用。《巴黎协定》落槌后,习近平再次应约同奥巴马通电话,强调中方愿同包括美方在内有关各方保持协调合作,确保协定有效实施,拓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双边务实合作,更多更好惠及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中国为达成巴黎气候协议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

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议题都充分阐述了中国看法,发出了中国声音,涵盖政治、经济、安全、人文、全球治理、环境、发展、反恐、防扩散、维和、妇女、应对自然灾害等议题。这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议事能力与参与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增强了中国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赢得了国际赞誉。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的丰富。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并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013年1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第一次鲜明地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辩论法,亮明了底线。习近平强调必须树立新的大局观,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3年6 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6/25/c_116286091.htm。(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

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外交思想与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呈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大国关系上,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在国与国相交上,要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与各国广结善缘,打造覆盖全球的多姿多彩的伙伴关系网和越来越大的朋友圈(见下表);在地区争端上,中国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必须处理好与其他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中国与74个国家或组织的多种伙伴关系

中俄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俄罗斯是习近平迄今为止出访次数最多的国家。2013和2014年,习近平接连访俄,2015年5月和7月两次出访俄罗斯,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及赴乌法出席金砖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普京也于2015年9月初访华,出席中国庆祝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两国领导人密切交往,频繁会晤。12月中,李克强总理在北京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共同主持中俄总理第20次定期会晤,签署了30余项双边合作文件,丰富和充实了中俄互利合作关系。中俄两国在联合国、20国集团、金砖国家层面密切合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保持协调与沟通,充实和深化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开创性。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经济体的中美两国能否和平相处,将决定21世纪中美关系以及世界的未来。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美时提出要构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倡议。同年11月,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2015年9月,习近平第一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增信释疑、聚焦合作、面向人民、开创未来。在美国进入大选以及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复杂背景下,中美领导人均强调要继续扩大合作,有效管控分歧。王毅部长说,此访“将为今后更长时期中美关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国内发展目标创造更多机遇,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起到示范作用。”[1]“奏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最强音——外交部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新华网,2015年9月29日,http://news. 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116709877.htm。(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已成为指导中美关系的基本原则。庄园会晤、瀛台夜话和白宫秋叙这些别具一格的会晤方式,是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载体。尽管通向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将蜿蜒曲折,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中欧全方位对话合作既深且广。2014年3月,习近平对欧盟总部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倡导同欧洲建设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2015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40周年。9月下旬,习主席成功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签署约400亿英镑大单。英国表示要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随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接踵访问中国。中国与英、德、法三国领导人密集会晤,探讨合作,保持了中欧关系热度。6月底至7月初,李克强总理赴欧盟总部出席第17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访问比利时、法国。中欧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与欧洲发展规划、国际产能合作与欧洲投资计划、“16+1”合作与中欧合作“三个对接”。欧盟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2年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突破6000亿美元。欧盟累计在华投资已接近1000亿美元,2014年中国对欧投资首次超过欧洲对华投资。

“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周边外交从经略走向塑造,更好地维护亚太和平稳定。中国周边总体稳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但并非风平浪静,近来一些域内外国家勾连,在南海兴风作浪。一些域外国家插手南海,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挑拨中国与邻国关系,以便从中渔利。2013年10月,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对中国周边外交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加强顶层设计。2015年4月,习近平赴印度尼西亚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时,提出加强亚非合作,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中国与东盟互为发展机遇,是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双方致力于打造“钻石十年”,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商签“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双方世代和平共处提供制度框架和法律保障。中方坚持“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避免对中国与东盟关系造成干扰。同年11月,习近平分别访问越南和新加坡这两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关键国家,进一步撬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

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贯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2015年10月,李克强访问韩国,并出席在首尔举行的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日韩三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超过16万亿美元,占世界20%以上;三国对外贸易额近7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额的20%以上。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机制是推动东北亚合作的重要平台,然而在2012年5月第五次会议之后,日本政府右倾化导致中日、韩日关系恶化。时隔3年,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重启,有利于改善关系、管控分歧,促进东北亚和平稳定。2014年11月,李克强在东亚峰会上曾表示愿与地区国家建设亚洲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2015年11月,李克强出席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18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18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10届东亚峰会,并访问马来西亚。总之,从中亚到东南亚、从东北亚到南亚,中国领导人的足迹遍布周边地区,走亲访友拉家常,“从周边先行起步”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亚投行、亚太自贸区等新倡议无不让人耳目一新。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有着同呼吸、共命运的独特关系,因此中国必须大力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分享发展机遇,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2015年,中国外交的布局谋篇均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年初以中拉论坛为开篇,年末以中非合作论坛作收官。中拉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与中阿合作论坛,成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三大板块,与“一带一路”倡议两翼齐飞,覆盖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2015年12月初,习近平对津巴布韦和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并在约翰内斯堡和南非总统祖马共同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发表了题为《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的讲话,表示中方愿在未来3年内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习近平主持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并作总结发言,强调将本着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继续同非洲国家一道开拓进取,为实现中非共同发展而不懈努力。任凭国际格局调整演变,中非平等互信、相互支持的兄弟情谊不会改变;任凭经济形势跌宕起伏,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不会改变;任凭时代社会发展变迁,中非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不会改变;任凭出现各种威胁挑战,中非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坚定意志不会改变。[1]“习近平同南非总统祖马共同主持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全体会”,新华网,2015年12月6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06/c_1117367224.htm。(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2015年12月,中国政府发表第二份对非洲政策文件,全面阐述了中国对非政策新理念、新主张、新举措。[1]“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全文)”,外交部网站,2015年12月5日,http://www. fmprc.gov.cn/web/zyxw/t1321556.shtml。(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经过15年的努力,中非贸易额由100亿美元跃升至2200亿美元,中国对非投资存量也从5亿美元跃升至近300亿美元,在非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超过3000家。[2]“习近平开启2015外交收官之旅开辟中非合作新机遇”,人民网,2015年11月30日,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5-11/8076951.html。(上网时间:2016年1月1日)中国过去从未殖民非洲,现在以真诚合作赢得了非洲国家的信任,中非互利合作成果斐然,有力地回击了一些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抹黑。

四、结语

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大力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传承基础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抓铁有痕。习近平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动地呈现了中国的“世界梦”,是继“新型国际关系”后推出的又一重大国际关系理念,超越了历史上大国争霸的“零和博弈”窠臼。中国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积极劝和促谈、勇于担责、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对违反国际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精神的错误行径,中国敢于说“不”同样是负责任的表现。世界千差万别,未来的世界不仅应当建立在“求同”之上,而且应建立在“存异”之上。同在一个“地球村”,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日益增多,需要从全球层面来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正从大国走向强国,作为崛起的超大型国家,中国面对着“为山九仞”的考验。随着中国的利益全球化,挑战也在全球化。中国的强国之路将崎岖不平,明枪暗箭、险滩暗礁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鉴于此,中国必须善于并巧于创造机遇、讲信修睦、突出重点、稳扎稳打。在共同构建“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更精致、更生动、更出彩。

【完稿日期:2016-1-1】

【责任编辑:曹 群】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6)1期0009-1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820

〔作者简介〕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外交命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命运秀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