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精神探索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中国道路
——国家文化软实力高峰论坛暨《文化软实力研究》创刊发布会综述

2016-03-16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实力语言文化

肖 波



以科学精神探索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中国道路
——国家文化软实力高峰论坛暨《文化软实力研究》创刊发布会综述

肖波

2016年6月5日,“国家文化软实力高峰论坛暨《文化软实力研究》创刊发布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湖北大学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教育、政治、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等多学科角度,聚焦文化软实力建设前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努力深化文化软实力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探讨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智慧。

文化软实力创刊高峰论坛综述

2016年6月5日,在《文化软实力研究》杂志创刊之际,文化领域数十位一流专家学者齐聚武汉大学,纵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中国道路,拉开了多学科融合、科学探索文化软实力的大幕。

一、聚焦文化软实力,以问题为中心打造高端智库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日益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我国“十三五”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事关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湖北大学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由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文化软实力研究》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国家文化软实力高峰论坛暨《文化软实力研究》创刊发布会”,分别从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教育、政治、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等多学科角度,聚焦文化软实力建设前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努力深化文化软实力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探讨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智慧。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同志致欢迎辞时指出,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方重镇,武汉大学在文化软实力研究方面拥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和良好的学术基础,联合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吉林大学等多个高校科研机构,于2012年成立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近期又创办了学术期刊《文化软实力研究》。今后要努力把《文化软实力研究》办成品牌性的学术期刊,努力将《文化软实力研究》办成交流共享的平台,努力使《文化软实力研究》成为国家高端智库。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邵明义先生表示,《文化软实力研究》创刊正逢其时,希望编辑部的同志们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切实肩负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使命,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持学术立刊,把文化软实力研究打造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型智库。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化软实力研究》主编骆郁廷教授提出,开展文化软实力研究,一是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凝练和弘扬的研究,着力探索、培育、弘扬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兴国之魂、育人之本。三是要加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促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创新文化业态,发展创意文化,创造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和产品。四是要加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五是要加强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对话,深入研究、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有益成果和各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做法。聚焦关键问题,努力把《文化软实力研究》办成国内外有影响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杂志。

据悉,《文化软实力研究》为双月刊,于2016年6月正式发行。该刊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旨在汇聚国内外本领域的学术力量,围绕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化、核心价值与文化育人、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文化产业与公共政策、文明对话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新与文化改革、语言战略与语言能力等研究主题,开展学术研究、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总结。创刊号开设了文化时论、文化纵深、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文明对话与文化传播、域外观察、一线调查等栏目,发表了一批著名学者的论文。

二、文化自信、意识形态与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说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如何深刻理解与科学认识“文化自信”?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研究员畅谈“文化自信与中国道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问题,先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年会上,他都发表了谈话,这六个谈话基本上涵盖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有关文化的思考和思路。一个核心问题或者说他讲的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怎么增强当今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怎么建设和发展当今中国的文化问题。陈晋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生长土壤,文化自信是走好中国道路的精气神。文化自信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组关系特别值得重视 :指导理论自信与中国道路,核心价值自信与中国道路,政治文明自信与中国道路,文化传承自信与中国道路,文化自信和中国道路都面临着现实的挑战,文化自信与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

约瑟夫·奈重新在哈佛大学讲文化软实力,只有12个人听到学期结束;他到中国来讲,好大的礼堂满满的,把走廊都坐满了。可见我们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特别重视。如何充分发挥学术的力量,助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邬书林先生指出 :文化软实力的本质是知识的力量,希望我们的杂志紧紧围绕着文化的本质去陈述事实、去宣传真理、去百花齐放,在碰撞当中使各种各样的知识力量迸发出来。要按照杂志的规律,把《文化软实力研究》与时俱进地办好。国际学术期刊的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如果没有创新思想、没有创新内容是不能刊登的。二是这种刊物不仅是武大的,而且是中国的;不仅是中国的,而且应当是世界的,要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三是办好杂志运行机制和体制上是有规律,要同行评审,要有很强的编委会,要有编辑的方针和编辑的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思想。相信由武汉大学来办这件事情,一定会成功!中国出版协会会关注这件事情、支持这件事情,一起争取把这份杂志办好,并通过这份杂志让更多杂志按照规律去办事。

文化软实力体现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各国文化软实力的比拼有非常深厚的意识形态因素。意识形态与文化软实力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邓纯东研究员提出 :“充分发挥好国家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或者是前提”,国家意识形态确保了我们国家的成功,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否提升、能否增强、能否成功,决定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能不能落实、能不能实现。文化软实力最好的载体,所有的理论、学术、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事的方式,决定于它的灵魂,决定于贯穿其中的价值观;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能不能提升,必须解决好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西方文明的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来自传统文化和来自西方文明中的概念,吸取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益的成分;要排除和抵制那些体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属性的政治性的东西,来创造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当代中国文化,来丰富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讲文化软实力,得在思想的意义上讲。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指出 :文化是以文教化,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发展要正确认识礼和史的关系,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源自当代中国人的实践,是当代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问题的价值阐释;正确认识古今关系,好古也要喜今;正确认识中西关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不能生搬硬套;正确认识依托关系,一元指导和多元发展;正确认识内外关系,把知识内化为人的一种心性,化知识为德行。应该倡导一种道术而不是方术,应该是耳目鼻皆有所用,各有所明,而不是各得一察焉以自好。

如何认识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学术类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认为 :从研究对象看,文化软实力研究可以分为理念、现状、对策三个层次,分别关注一种文化何以和怎样成为国家软实力、世界各国的文化软实力的状况、怎么样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研究类型看,文化软实力研究是一种智库性的研究,以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为基本要求,是以现实课题为中心和纽带的跨学科联合攻关,是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从学科视域看,涉及国际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教育学等学科的视域;从学术纵深看,文化软实力的学术纵深是发散的,在分散的情况下找到主流与核心,这对学术期刊的发展是一个挑战。

三、传统文化、中国语言与文化软实力

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提出 :要把国学引导上路。国学中包含的主要是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文明修养、文化教化就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国学养育人的心灵,具有平民化和草根性的特点;国学中有国家治理的经验和智慧,有民间教化和信仰的培植;国学在民间正日渐复兴,文化认同和伦理共识是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健康的法治需要文化认同、伦理共识和终极关怀的配合。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现代化,其精神根基都在自身的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基础上,比如基督教在西方的作用、东正教在俄罗斯的作用、印度教之于印度、伊斯兰教之于阿拉伯国家。中国当然要以历史上形成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作为主体,作为文化土壤和根基,我们对中国文化的重建当然是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但是我们首先是要读懂中国的古书,要了解中国的文化。

从儒家思想中国统传角度来讲,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文明重建的过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方朝晖教授从传统文化谈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他认为儒家讲夷夏之辨、王道反对霸道,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从国学或者儒家思想传统来看,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去关注 :一是今天社会盛行一种不安定的情绪;二是现在这个社会要建成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行业价值的建立非常重要;三是社会风气的问题,风俗在儒家看来是衡量一个社会最最重要的根本;四是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信仰。

文化软实力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中国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今天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走向繁荣富强的内在动力。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教授提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增强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典范体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是对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信不移,是人类文明主流的自觉认同,是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解析文化软实力?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何晓明教授从传统文化重要命题“和而不同”的角度谈对文化软实力的理解 :既要大开国门迎接地球村五颜六色的八面来风,也要鼓励要用中国思维、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褒扬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也要欣赏小桥流水、风花雪月的生活情趣、闲情逸致;既要讲究严格精细、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也要追求圆融通达、慈善悲悯的人文情怀;既要肯定工具理性、知识就是力量,也要相信价值理性、性格改变命运;既要倡导公共道德、表彰贡献,也要保护个人利益、尊重隐私;既要鼓励精神锤炼、品行修养,也要强化纪律约束、法律规范;既要学习历史、慎终追远,也要破除因循、开拓创新;既要表扬先进、奖励成功,也要宽容后进、允许失败;既要讲求项目事功、事业成败,也要关心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既要积极争取交流讨论,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也要坚守底线,保护独立意志、自由思想。

当今世界最重要两个特性,一是全球化,二是文化多元化。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更好地与世界对话。如何适应世界发展的趋势?如何有效培养更多跨文化人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就跨文化人才培养的问题指出,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要求现代人具有在不同文化间穿行的能力,具备基本的多元文化知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应该注意 :一是提倡多语种,要实行三语(方言、普通话、外语)教育;二是在语文教育当中要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形成完善的礼貌系统和雅正语体系统,具备在文化间跨越的能力;三是体验教育、本土根的教育和信息化手段的教育应该成为跨文化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几个方面。目前跨文化人才培养有几个问题 :一是单一主义理念,除了教普通话以外,我们什么都不关注,比如方言的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的问题等等;二是本世纪全世界的语言90%就要灭亡,整个人类的智慧随着语言的灭亡,没有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三是现在的国际话语权不够;四是我们比较重视自然科学发展,一直忽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一种文化的贡献实际和它的载体的语言的形式贡献是有直接关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也是一种软实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黄行研究员阐述汉语对现代世界文明的贡献,任何的文化必须是以语言为载体,国际学界、国际组织对语言的贡献的评价有几个主要因素 :语言的使用人数、国家经济实力、信息产量、信息质量、语言中心性指数、人类知名人数的数量、现代媒体。前三个指标使用人口、经济实力和信息产量,汉语排第一和第二,而后面几项分别排到第14、第10、第20和第10位。汉语或者汉语使用者对人类整体知识的贡献比较小,是导致汉语处于知识网络边缘地位的根本原因,因此说明语言影响力或对现代文明的贡献主要取决于它的文化软实力。当然,语言本身也是一种软实力,语言影响力既与传统语言之中的翻译活动密切相关,也与新兴的维基百科、推特等电子信息平台的语言数据和渠道的占有量有关。

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语言学应该能够做一些事情。语言强弱系国运,语言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教授解析语言学领域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努力的方向 :语言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与当代文化建设、语言关系的调试与国家语言文化认同、国民语文教育语言人才的培养、网络空间语言的生活规划与治理、语言文化挑战的应对、港澳台语言文字协调、语言文化传播的方略、全球华语的传承与发展等问题。发掘利用语言中的文化资源应该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保障,调试语言关系、促进语言社会和谐、增强国家语言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民向心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怎样增强华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是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传承,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竞争力的独特蹊径,有大量的问题等待相关学者去努力。

四、文化传播、文化自省与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又要优化战略布局。”传媒文化软实力是整个文化软实力当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把中国故事讲好是传媒文化软实力建构当中的核心要素。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指出,中国国际传媒能力建设是一个整体建设的工程,要有很好的顶层设计,要有一种全球观,要以价值统领,技术要先进,要以不同用户为中心,产品要多元化。有理说不出,说出传不开,传开又留不住,可能是现阶段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建设当中非常核心的问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抓住媒体融合的机会,要做到时度效三个方面的统一。

当我们谈文化软实力的时候,一要关注国内,二要和国际结合起来。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门洪华教授强调 :软实力要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结合多个学科。大国崛起有基本规律,观念创新是先导,文化是积淀,经济是基础,军事是保障,制度是延伸。当前中国在全球化状态之下的崛起面临的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软实力的竞争和战略的竞争。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的塑造能力、国际形象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自信和文化安全是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两个最大的问题。增进文化软实力,要强调硬实力的基础性作用,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要优化和完善我们的发展模式,要强化国际制度的参与能力,要以国内形象的建设促进国际形象进一步改善。未来的中国在关注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软实力,尤其是夯实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各种文化建设应该上升到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度,才能达到目标。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教授提出,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三个坚持”,坚持前进方向、工作导向、“两个效益”的统一。要处理好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三个体系的关系,我们需要转变文化管理的理念到文化治理。文化治理的关键是厘清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的效果如何。“一臂之距”的管理、负面清单管理、市场作用管理,都是值得借鉴的重要管理方式。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获得欢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今并用、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研究文化软实力,有必要去探寻其命题真值。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列生研究员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中国语境条件下问题转换的产物,必须将其理解为与中国问题背景的真实命题,在美国已经不是真实命题,在美国已经被否决了。如果要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文化软实力命题的应用,或者命题的言说,就必须克服习以为常的普在性顽症。追求文化软实力的命题真值力,要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旗帜鲜明地说到或者做到国家软实力远不止于文化软实力,不要将文化软实力命题处置为排他性文化建设命题。恰如其分地命题归位是最大限度追求命题真知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而也就是最大限度追求文化软实力建设有效性的一条逾越不过去的学理红线。一切口号化的言说方式,一切违背科学规律和知识法则的操作行为,一切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不负责任的形式主义甚至投机主义的写作狂欢,一切没有问题意识、使命意识和挑战意识的拍脑袋出场方式,都应该逐出命题探讨的学理语境,都应该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场予以清理。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沈壮海教授作在会议总结时强调,围绕着文化软实力这个重大的问题,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完成它的研究任务,唯有跨学科的关注才有可能把这个任务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7日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大会并发表讲话,这是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学术动员 :动员学者们研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问题,为如何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建言献策,拿出学理性的支撑;动员学界共同发力,来推动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学术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学术的软实力到底根源在哪里、特色在其主体性和原发性、到底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继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主体内容最大增量、话语体系、学风问题,这些方面都是从文化软实力角度学习总书记讲话的时候应该关注的重要核心内容,都有待于学理性深入的探讨和展开。文化软实力要靠人推动,也要靠人来代表,所以要把人的建设摆在第一位。讲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只有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才能拿出经得起时间、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东西来。

Explore the Chinese Road of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Development with Scientific Spirit—SummaryoftheNationalCulturalSoftPowerSummitForumandtheFirstIssueofStudies on Cultural Soft Power

XiaoBo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Summit Forum and the First Issue ofStudiesonCulturalSoftPowerwas held in Wuhan University on June 5th,2016. Scholars and experts from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Tsinghua University,Remin University of China,Sun Yat-sen University,Wuhan University etc.,gathered to discus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f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frontier from various aspects,such as philosophy,history,literature,language,art,education,politics,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media.The forum gave a good chance to discus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road of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enhance the study on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Cultural Soft Power;First Issue;Summit Forum Summary

肖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主要研究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实力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实力抢镜
语言是刀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