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武夷学院转型发展之启示
2016-03-16李宝银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李宝银(武夷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武夷学院转型发展之启示
李宝银
(武夷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摘要:基于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的六大特征,即办学地位凸显重要性、办学模式导入双元制、专业课程突出应用型、科研工作强调实用性、师资构成彰显双师型、合作办学注重国际化进行分析,以此为借鉴,提出了武夷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六大路径。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武夷学院;转型发展
2015年11月7日至26日,以福建省教育厅陈国龙副厅长为团长的高校办学治校能力高级研修班一行20人,赴德国进行培训和考察,收获颇丰。既详细了解了德国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又学习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经验做法,特别是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模式对我校向应用技术大学整体转型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概况
德国地处中欧,按行政划分为三级,即联邦、州(共16个)、地区,人均国土面积约为0.004 37 km2/人,人口密度约为228.837 44人/km2。该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四,在欧洲,其名列首位,其中工业属该国高度发达的产业。而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享有盛誉。
成立于1386年的海德堡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的发端,为德国学术型大学的建立奠定思想基础;1810年,柏林洪堡大学创办“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确立了德国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高等教育发展迈入了新时期;二战后随着应用型高等院校建立,逐渐形成了学术型高等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1998年起使用英文名称为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中文的准确名称应当是“应用科学大学”。德国现有各类高校392所,其中应用科学大学类215所,占54.8%。
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办学地位凸显重要性
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属于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被定位为与“Universitt”即学术性大学具有同等价值,强调职业实践是应用科学大学进行科学教育的办学理念。这种办学理念通过培养目标上体现,即成立应用科学大学之日起将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能独立地完成职业活动为目标,通过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训练充分的职业活动,使培养的学生成为中高级技术人才。在理论知识方面,虽然应用科学大学所培养的学生低于学术型大学的学生,但是应用科学大学的毕业生善于开发、应用技术于职业活动中,德国的工商管理和经济界将这种人才称为“桥梁式的职业人才”,即理论知识在职业活动中的转化应用。
(二)办学模式导入双元制
“双元制”是德国最重要、最基本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也是最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所谓“双元制”是将学生的时间分为两个元,其中一元为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地点在企业;另一元为培训学生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地点在职业学校。通过“双元制”的办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的部分时间留在企业并使学生接受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将学生的部分时间留在职业学校并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来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该模式将学校、理论、知识、动脑、教育、专业与企业、实践、技能、动手、就业、职业分别相对应结合起来,而这些紧密结合的关联性特点贯穿于每个培训活动环节中,体现出定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特点,具有缩短学生步入企业的“适应期”和减少企业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的优点。
“对应用科学大学‘双元制’改革的建议”的决议于1996年由德国科学委员会通过,该决议首次认可学生的应用科学大学学习地点也包括企业,且在企业中学习是应用科学大学整体学习的组成部分,从而实现部分教学活动从学校转移到企业,另一部分继续由学校承担的教学模式,这也称为双元教学。通过实施双元教学,使企业深入地参与教学活动,可开展的形式多样,如企业实习(主要形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再如由企业根据实际生产需要提出相关待解决的研究性问题,学生通过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现有的实践生产技能解决这些生产问题。另外,可建立高校教师与企业代表合作形成专题讨论的一种形式,由双方根据专业内容提出问题,学生组成解决问题的小组,通过讨论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企业参与的教学活动形式还可用通过定期聘用师傅、技工给学生授课,将实践技能知识引入课题,并参与对学生的考核。
(三)专业课程突出应用型
在专业设置方面,与传统大学比较,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具有突出专业针对性、按工程领域划分专业、灵活性强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是突出专业针对性的专业设置。主要体现在工程科学领域,这是应用科学大学设置的重点学科(如机械工程、建筑工程、电气工程等领域),还有比如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工业设计、信息科学等专业领域。
二是专业划分根据工程领域划分。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根据这办学目标的特点,专业一般不按学科划分,而是根据工程领域或技术甚至工艺领域划分。如在工程科学领域,专业划分为30多种,有矿山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工程塑料技术专业、机械技术专业、技术健康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媒体印刷技术专业、服装技术专业、运行技术专业、园艺技术专业、机械技术专业、食品技术专业、材料工程专业、船舶运行技术专业、酿酒技术专业等;再如语言科学领域,设置了应用经济外语专业(又分为笔译、口译)。
三是专业设置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经济飞速发展,应用科学大学在专业的设置、专业方向的拓宽都非常注重。
以考察的特里尔应用科学大学为例,其设计学院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类课程均与数字媒体技术及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密切融合,形成了应用性很强的跨学科新兴课程,同时促进了不同学科间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另其环境学院比肯费尔德“零排放”校区(Birkenfeld Zero Emission Campus)的所有专业均以促进经济、技术及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课程设置融合技术、信息、经济和法律等学科,如:环境规划与商业管理专业(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融合了环境工程与商学管理两个学科,环境与商业导向的计算机科学专业(Environmental and Business Oriented Computer Science)融合了环境工程、商学和计算机三个学科。
与传统大学比较,应用科学大学的课程设置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专业教育具有典型性,与传统大学教育相比,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新生入学后就进行专业教育,其中基础课程的内容根据专业来选择,这是由于新生在进入大学前已经进行了12至13年的基础教育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二是课程设置科目类别较多、面相对较宽、教学安排紧凑、理论教学宽而浅,但要求严。
(四)科研工作强调实用性
2011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建设路线被联邦教育科技部划分了四个方向:一是服务于青年一代;二是服务于企业;三是服务于创新科技;四是服务于变革中的社会。具体来说,开展科研的目的包括三项:
一是增进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交流。应用科学大学一般都建立有校企合作中心,该中心主要在于校企研讨会的举办、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帮助企业研发新项目、新技术,及时为其提供相关的科研成果、技术等信息,共同推进地方企业在跨界科研项目方面的开展;帮助企业实现更优的生产流程和更合理的管理结构,汇集专业知识的重点领域和新的技术领域进行交流、对话,使学校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为其提供帮助;了解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为科研方向指航,了解当地经济的特点。通过交流活动,也使其它机构了解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建设发展水平以及专业课程结构,增加更大沟通机会,促进更深入良性合作。
二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关系。无论是史太白技术转化服务中心(由应用科学大学引入的),还是“科研资助计划”(由联邦教育科研部启动的),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建立、维系一个良性运转、持续发展、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促进计划”使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建立多方科研合作,从而搭建成全方位的支持平台,进而使高校与区域经济产业界双方形成深入且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是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毕业生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培养学生的岗位和目标,这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它致力于通过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掌握在职业实践中独立应用科学方法及其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使学生在最后毕业时通过毕业考试(由国家规定),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其职业定位是具有专门职业技术的工程师类职业以及高级应用型的技术工作人员。
(五)师资构成彰显双师型
从教人员必须具备学术性、实践性两方面的条件(根据德国《高等教育总法》有关规定),才能被聘为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其一学术性,指聘任具有博士学位的从教人员,不过艺术类专业除外,这类专业的从教人员允许在未获得博士学位的情况下被聘为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其二实践性,被聘为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需在专业从事实际工作达5年以上(含5年,其中3年在校外)。在从教期间,教授可以到企业(一般是专业对口单位)从事相关研究或实际工作半年,即“研究休假”,一般四年一次。通过实施“研究休假”这一政策,使教授了解企业最新的动态及面临的问题,扩充和更新专业知识。
应用科学大学所聘任的一批兼职讲师或者教授一般来自产业部门和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学有专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通过聘任这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学者作为应用科学大学的兼职教师,实现高校与产业界、社会的联系,将最新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理论引入高校并传授给学生,避免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也从产业界、社会方面获得更多的可能资助,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六)合作办学注重国际化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学校与国际机构、组织之间的合作及学校内部组合,开拓具有国际化的专业,开设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课程,采用国际化的学位专业体系,实现了专业国际化,并出现了高技术的岗位群。而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变化,专业的变化主要涉及到的领域有新的生产、学科交叉等。
如考察的路德维希港经济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该校于2008年由该城市的教育高等专业学院与经济高等专业学院合并而来。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东亚学院的国际合作项目,专门培养面向服务于韩国、日本和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交流的人才,设计有大量的东亚文化课程且坚持小班模式教学,并与上述三个国家的相关大学开展学分互认和交换项目,尽可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东亚文化。
三、对武夷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整体转型的启示
通过21天的学习考察与一段时间的思考实践,梳理武夷学院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办学过程中对应用技术大学(相当于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认识不足,长期停滞在传统办学观念上,未能寻出一条适应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路子。二是办学模式创新不足,特别是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双师型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方式等研究不够,还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三是对高等教育供给侧研究不足,尤其是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性科技结构性办学改革的研究力度不够,推进内涵式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针对办学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武夷学院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
(一)坚持亲产业的办学理念
学校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闽北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瞄准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着眼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性科技的供应侧改革,依托地域特点,发挥后发优势,探索实践“亲产业、跨学科、重应用”的办学理念;坚持完善“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培育形成“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育新型工科”的办学特色;“打造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1-2]。
(二)构筑跨学科的专业集群
不断推进学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高度融合,构建6个专业集群:生态食品产业专业群,服务南平千亿食品产业;旅游养生产业专业群,服务南平千亿旅游养生产业;智能控制产业专业群,服务南平千亿机电产业;生物资源利用专业群,服务南平千亿竹产业和五百亿生物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群,服务南平特别是武夷山文化创意产业;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服务武夷新区、延平新城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启动应用型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
(三)搭建接地气的科研平台
不断提升学校现有平台建设水平,积极培育国家级平台。推进校企多元、多形式合作,着力搭建与地方产业行业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师生围绕地方行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和专利申报,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一县一特色”的对接模式,不断拓宽渠道,促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建好“朱子学研究中心”,打造国内朱子学研究高地;整合学校宋明理学、生态文明、旅游文化等多个国家级、省级研究平台资源,持续推进宋明理学、武夷文化、武夷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区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工作,形成一批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相结合的创新成果,促进地方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四)建设重融合的产业学院
进一步创新办学机制,以“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创业、协同发展”为目标,在构建对接产业、行业跨学科专业群的基础上,根据合作的对象及功能需求,组建了多种形式的产业学院:与福建圣农集团合作共建圣农食品学院(校企综合型)、与福建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太阳电缆学院(校企订单型)、与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中旅学院(校行合作型)、与武夷山市政府共建朱子学院(校地合作型)、与台湾中华海峡两岸教科文交流学会共建玉山健康管理学院(校台联合型)、与香江集团等大型茶企通过2011协同创新项目共建武夷山茶学院 (协同创新型)六大二级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双方资源,组建一支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开辟高校理论教育和企业实践教学的道路,共同为在校生提供实际条件,共同设计和实施教学,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行业和职业适应性。根据专业特点探索出方向对接、岗位对接、项目对接、作品对接等合作育人模式。[3-4]
(五)推进贴需求的双创工作
以满足地方产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双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养成和意识自觉,注重学生职涯规划和学涯实现相结合,注重学生多重职业能力培训,不断造就“斜杠人才”。集全校合力有效推进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武夷山)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配合圣农集团,利用我校外省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做好“大武夷鲜美味”省外加盟店员工培训工作。
(六)打造三能型的师资团队
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建设一支既能讲理论 (讲师),又能指导实训(技师),还能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工程师)的“三能型”的团队。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培养教师的机制,确保年内选派50名左右教师深入企业(行业)一线;注重学习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经验,选派一批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到境外(特别是德国、瑞士等)高校或相关机构学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聘请100名左右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引进50名左右台湾的博士或紧缺专业硕士到我校任教;柔吸引进50名左右双师型专家教授到我校任教。通过以上举措,不断灵活机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校任职或兼职。
参考文献:
[1]李宝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路径:以武夷学院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4(1):1-4.
[2]李宝银,郑细鸣.革命老区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究[J].教育评论,2014(8):8-10.
[3]李宝银,汤凤莲,郑细鸣.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发展方向与机制探索[J].教育评论,2015(5):24-25.
[4]李宝银,汤凤莲,郑细鸣.产业学院的功能设计与运行模式[J].教育评论,2015(11):3-6.
(责任编辑:白琳)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5-0001-05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福建省2014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社科A类项目(JAS14772);福建省2014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项目(JAS14624)。
作者简介:李宝银(1962-),男,汉族,教授,武夷学院校长,博士、博导,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Enlightenment of the Pattern of German Applied Sciences University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yi University
LI Baoyin
(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bstract:The paper analyses six characteristics of German applied sciences university,there a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tus of running a school,the introduction of dual system of school running mode,applied professional courses,pract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double division type of teachers,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In this reference,the paper put forward six ways to develop Wuyi University'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German;applied sciences university;Wuyi University;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