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类学:“老字号”研究的四个阶段和范式转变
2016-03-16李宇军张继焦
李宇军, 张继焦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028;2.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企业人类学:“老字号”研究的四个阶段和范式转变
李宇军1, 张继焦2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028;2.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老字号研究五年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其间“老字号”的研究实践始终与企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一个阶段是试探性研究时期,第二个阶段处于边干边学的摸索时期,第三阶段的研究深度、广度和高度得到不断扩展,第四个阶段引入“社会结构转型”理论,形成了一套自成一体的创新研究视角,实现了企业人类学的范式转变,引领人类学民族学走出困境,使其学科地位从配角变成主角。
企业人类学;老字号研究;范式转变
一、撰写本文的缘起
企业人类学不属于企业管理、经济学等经济管理类学科,却要调查研究“老字号”,对此很多人都不理解。无论是在学术界(如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领域),还是在企业界、政界,都有人发问:什么是企业人类学?从人类学角度研究“老字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如何做老字号研究才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全国各地,特别是各个城市,都有或多或少的“老字号”*例如,目前浙江省仍在经营的老字号企业大约有400家左右,其中,国家级的“中华老字号”91家、浙江省级的老字号233家,以及杭州市级的老字号78家;2009年,在天津市有113家首批荣获“津门老字号”企业称号;截止2011年底,上海共有经过认定的中华老字号180家。,相应地,也就出现了不少的“老字号”研究成果。我国人文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对“老字号”研究的各种出版物非常丰富,大致包括八个研究方面。*八个研究视角包括:商标和品牌价值、法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营策略和市场营销、民族文化内涵、企业市场竞争力、历史学和文献学的方法、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视角等。参阅张继焦《企业人类学的创新视角:老字号的研究现状、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创新》2015年第1期)。这些成果多来自历史学、企业管理学、法学(关注“老字号”的品牌商标)等不同的学科。但是,到目前为止,从企业人类学角度研究“老字号”的学术成果,相对比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老字号”研究五年记:四个发展阶段
从2010年底启动到2016年初为止,笔者及同事从企业人类学角度对“老字号”的学术探索历时五个多年头,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差不多一两年上一个台阶。
(一)“老字号”研究的第一阶段(2010年底—2011年9月)
笔者等对“老字号”研究的第一阶段始于2010年底。那时,笔者开始策划“老字号”调研项目,2011年初开始启动,逐渐形成了涉及13个省区市研究团队,到第二年(2011年)9月第一本“老字号”皮书正式面世了。我们做“老字号”研究的学术基础是什么呢?因为2003年笔者曾经编过一本《商贸民俗词典》*全书约30多万字,原计划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此事搁浅了。,里面涉及很多的“老字号”、老幌子等。这本词典至今没有正式出版,但钻研“老字号”、老幌子等的种子在自己的学术生涯里埋下7年之后,才冒出了做“老字号”研究的树芽。为什么这个树牙这个时候会破土而出呢?其学科基础在于关于企业人类学的第一篇中文论文在2009年发表了*张继焦《企业人类学的实证与应用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而且中国学者领衔的企业人类学得到了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的认可,并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张继焦《企业人类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企业人类学:学科体系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新诞生的企业人类学需要一个实际的研究对象作为学科生长的新土壤,“老字号”被选为了这门新兴学科实证研究的对象或科学研究基地。在“老字号”研究的最初阶段,我们了解到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已经对“老字号”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主要的研究任务是了解“老字号”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特别是“老字号”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转型问题。[1]
在开创研究的第一阶段,为了彰显我们这些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非经济管理类研究者的特长,我们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老字号”企业的现代转型。比如,在第一本“老字号”皮书中,我们用六章的篇幅,分别从现代公司治理水平、市场竞争力、信息化水平*在张继焦等编著的《数字化管理:应对挑战,掌控未来》(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中“第四章 企业如何逐步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第三节 实施数字化管理系统: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指出:第一阶段为企业自身诊断需求分析阶段,第二阶段为系统选型购买阶段,第三阶段为系统导入阶段(第89-101页);“第十九章 基于网络化的数字化管理方式”的内容包括:“第一节 企业内部:集成管理系统”、“第二节 由内至外:集成数字化管理”、“第三节 基于Web的电子商务:未来的数字化流程管理”(第443-463页)。、技术创新能力、社会责任能力、企业与政府关系等六个方面,观测了“老字号”的发展程度和能力。[2](PP.179-244)譬如,严锦梅将“老字号”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简单数据处理阶段。这类“老字号”企业只配备了极少量的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使用方式只限于简单地记录或处理相关的数据,还没有在企业内使用任何信息管理系统。例如,上海老半斋酒楼开业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几位扬州籍的银行界人士创办,以经营镇扬风味菜为特色,原名“半斋总会”,曾改为“半斋菜馆”;因为街道对面开了一家“新半斋菜馆”,于是,又改名为“老半斋酒楼”。2011年我们在上海的调查显示:老半斋酒楼目前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信息化的道路上还停留在简单数据处理阶段。第二个阶段:企业局部信息化阶段。这类“老字号”企业内的一些部门配备了适量的计算机,并各自拥有了独立的信息系统,如采购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但是,这些部门的管理系统之间在功能上不能相互关联,在信息流通方面也不能相互交流和使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些各自为战的“部门壁垒”或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譬如,成立于1952年11月4日的中国书店,以经营古旧书刊、古文献为主,是一家集对各类古旧图书的收购、发行、出版、拍卖为一体的国营商业企业。2011年我们在北京的调查显示:中国书店处于局部信息化阶段,已建立起了销售信息化系统和建立公司网站。它的业务涉及收售古旧书刊、碑帖拓片,经销新印古籍,复制出版中国古籍文献,并为读者补配残书和单年单卷的报刊等,因为还没有建立起整套完善的信息系统,企业内部的采购、销售、资金流动、库存等各方面信息不能及时流通、共享。第三个阶段:企业内部信息集成阶段。这类“老字号”企业已经拥有全套信息系统,采购、生产、销售、库存和自动化办公管理等信息可以在各业务部门之间共享和流动,“信息孤岛”或“部门壁垒”已经不存在。例如,北京盛锡福1911年始创于天津,1930年代开始在北京设立分销处。目前经营的帽品有8个系列(如时装帽、休闲帽、裘皮帽、针织帽、儿童帽、礼士帽、棒球帽、草帽等),有近4000个花色品种。2011年我们到北京盛锡福帽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盛锡福已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并建立了公司网站、开展了网上销售等,其所拥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虽然没有达到如ERP*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0年提出,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物流)、人力资源(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系统,可以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公司的系统化管理。参阅张继焦等编著《数字化管理:应对挑战,掌控未来》“第二十章 数字化管理的未来:ERP与电子商务”,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第341-489页。等国际先进管理系统的水平,但基本上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流通与共享。第四个阶段: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集成阶段。这类“老字号”企业采用了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而后经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日渐演变为“供应链”;是在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及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构成一个面向最终顾客的完整电子商务供应链,目的是为了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参阅张继焦等编著《数字化管理:应对挑战,掌控未来》之“第十四章 供应链管理:对进(购)、销、存的数字化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第327-369页。、CRM(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是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9年提出的概念,是一个获取、保持和增加可获利客户的方法和过程,也是选择和管理有价值客户及其关系的一种商业策略,CRM要求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哲学和企业文化来支持有效的市场营销、销售与服务流程。参阅张继焦等编著《数字化管理:应对挑战,掌控未来》之“第十五章 客户关系管理:关注与客户长期的买卖关系”,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第370-382页。等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等合作伙伴共享相关数据和信息资源,进而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充分地整合、利用。比如,北京稻香村食品公司的前身是“稻香村南货店”,创立于1895年。早在1998年,“稻香村”就开始使用信息管理系统。2003年,开始运用ERP来支持管理升级。如今,稻香村生产经营400多个品种的食品,拥有一个现代化食品加工中心、上百家连锁店和300多个销售网点。ERP的运用实现了数据的实时获取,使得稻香村庞大的销售网络和生产、库存等实现了一体化,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管理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始建于1853年的“内联升”,是国内历史最悠久也是规模最大的手工布鞋经营企业。2000年,开发了门店销售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2004年,上线了生产管理系统,与分销系统实现无缝连接;2006年,将业务模式在系统中固化;2008年9月,启动了ERP项目;2009年6月,ERP正式替代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负责日常运营;2010年,运用客户关系管理(CRM)对顾客数据实现了高效管理。2011年我们对13个省(市)的调查表明:半数以上“老字号”企业(占51.1%)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是处于信息化管理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企业局部信息化阶段,虽然企业内部一些部门已建立起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等,但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仍存在着“信息孤岛”等现象。[2](PP.201-211)
又如,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认为,“老字号”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多少,决定了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反映了企业发展的不同程度和规模。[3]根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少,殷鹏把“老字号”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分为四个类型或发展阶段:“自顾型”企业、“少责型”企业、“多责型”企业和“全责型”企业。第一,“自顾型”企业的经营规模通常不大,发展比较缓慢,只能维持自身的经营。2011年我们调查得知,此类企业有近20家,占整个调查的“老字号”企业(300多家)的5.7%。第二,“少责型”企业的规模有所扩展,开始出现生产和营销人员,企业开始成长,可以承担一些社会责任。第三,“多责型”企业的规模较大,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管理机构,关注经销商、供应商与消费者的需求。第四,“全责型”企业的规模庞大,管理机构复杂,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分工细致,有的企业甚至还设置了社会责任管理部门。我们的调查显示:“少责型”的“老字号”企业比例达到70%。即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老字号”企业在四个发展阶段中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第二个阶段。[2](PP.189-200)
再如,从“老字号”研究的第一阶段起,我们一直在探讨“老字号”的竞争力、长寿秘籍和发展前景。*参阅张继焦、李宇军《中国企业都“富不过三代”吗?——对“老字号”企业的长寿秘籍和发展前景的社会学分析》,《思想战线》2012年第4期;张继焦《从企业人类学视角破解老字号的长寿之道——以百年老字号“清华池”为例》,《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张继焦《企业人类学视角:“老字号”的长寿秘诀与“伞式”发展模式》,《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学界和很多中国人对中国企业有如此长的寿命感到很好奇,有时也有些自卑,不少国人不相信中国有这么多百年以上的长寿企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特别是在与日本学者的交流中,他们经常会显示出对中国有如此多的“老字号”企业的疑问。在探讨“老字号”的竞争优势、长寿奥秘之类的问题时,我们借用了企业管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弥补了人类学的知识不足,解答了国人和国内外学者对老字号的疑惑。
从企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来看,“老字号”研究的第一个阶段(2010-2011年),是人类学试探性地研究“老字号”的时期。我们试图以人类学为学科主体,积极地吸收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医学、食品科学等学科的知识,比如,上文提到的对企业信息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竞争力、长寿奥秘等的探索,打通了人类学与很多不同类别学科之间的关系,对“老字号”企业进行了多学科的探讨,是初步形成“老字号”研究框架和研究团队的阶段。
(二)“老字号”研究的第二阶段(2012年底—2014年3月)
纵观全国,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意识越高,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越强;相反,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居民的参保意识就越低,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和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越低。
隔了两年,到2013年,“老字号”研究才进入第二阶段。因为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笔者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学一年。这个时期“老字号”研究中断了一年时间,也可以说是我们对如何做“老字号”研究进行了一年的思考。2012年11月,“老字号”研究重新启动,我们用了大半年时间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到2013年8月形成了书稿,本来准备在2013年年底推出第二本“老字号”皮书,后来推迟到了2014年3月才正式出版。*张继焦、刘卫华主编《老字号绿皮书——老字号企业案例及发展报告No.2(2013-2014)》,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因此,从2012年底到2014年3月,是笔者跟自己的团队研究“老字号”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是第二本“老字号”皮书。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试探性研究之后,第二个阶段的研究设计是:有明确的研究重点,以便集中时间和精力深入钻研,而不再是泛泛地做全国性调查研究。因此,这个阶段的调研目标以“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方面”为主。“一些地区”,指在广东、浙江、辽宁、天津、云南、北京等省、市开展重点调研;“一些行业”,指被调查“老字号”企业应主要来自行业为医药、食品、餐饮等三大行业;“一些方面”,指对“老字号”企业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企业社会责任、传承和创新等三大方面。
第二阶段体现出了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扎根深入研究。因为“老字号”研究只有把根扎得深一点,树苗才能长得更加茁壮。我们依然以人类学为主,但初步掌握了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专业科研能力得到了加强;我们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医药、食品、餐饮等三大行业中的“老字号”,深入探究其企业社会责任(有6篇论文)、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有5篇论文)、传承和创新(有4篇论文)等三大方面。比如,2008年,毒奶粉事件曝光之前,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龙头的三鹿集团,拥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生产的乳制品有9大系列278个品种,被誉为“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连续15年全国销量第一。“三鹿事件”的直接结果是该企业资产被冻结,工厂停产,员工下岗,召回奶粉总量超过10000吨,退赔金额约达7亿元以上。[4]“三鹿”这个价值近150亿元的品牌,在2008年9月之后的几个月内就成为负资产达11亿多元的破产企业。“三鹿事件”爆发以后,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热度较高的一个话题。郭宏珍撰文分析了“三鹿事件”的前因后果,指出“三鹿事件”凸显了企业社会责任危机,也引发了企业界对社会责任的深思和重构。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丰富,不仅要求企业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上加强自己的责任心,严把质量关,做一个负责的经营者,而且要承担起社会的所有责任期待,提高企业责任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意识,真正做到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5](PP.157-174)又如,黄孝东、李培志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探讨老字号医药企业——天津达仁堂的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指出“老字号”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持续发展,需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并依此引导企业发展。如果刻板地遵循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和炮制技术,医药类“老字号”企业将会丧失发展活力,很快被现代市场经济所淘汰,传统技艺也将变成对传统的“记忆”。“达仁堂”的独到之处在于通过开放的、多元化的方式培养企业传承人使传统技艺具备一种“活态”特征;通过申请专利、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与保护工作使传统技艺始终具备焕发新活力的潜质;通过不断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与生产设备,以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保持传统技艺持续增值。因而,第二个阶段,也可称为“扎根研究”时期。
在第二阶段,我们的研究对象从中国大陆扩展到了境外的老品牌,如韩国现代汽车、香港八珍、马来西亚传统杂货店等。比如,高崇研究的是一家香港老字号——“八珍”。“八珍”立足香港超过80年,以生产销售甜醋、酱油等调味品为主要业务,从一个小小的传统杂货铺,发展到今天有三个工厂(香港地区两个,内地一个),产品超过50种,分销网络涵盖香港地区、中国大陆、美国、澳洲、加拿大、新加坡、文莱、英国等世界各地。“八珍”之所以能够活到今天,主要原因之一是20年前平稳地实现了领导层的交接。“八珍”在面对家族代际转换和遗产分割的时候,因为有共同的家族情感作为基础,顺利地完成了领导人的接替,秉承了家族精神。“八珍”生意的延续有稳定的经营场所作为物理空间基础,也很重要。“八珍”很早就自行购买店铺物业,减低租金持续攀升的压力,避免很多老字号因为承受不了高昂租金而被迫结业的后果。[5](PP.258-266)
打通人类学与不同类别学科之间的知识关系,虽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却对企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非常重要。进入“老字号”研究的第二个阶段(2012年12月-2014年3月),我们依然在积极地探索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融问题,其中,在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企业社会责任、传承和创新等三大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比如对上文所述的“三鹿事件”分析,作者在探讨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同事,也对乳业供应链进行了分析。乳业供应链是指与乳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其中包括饲料原料、饲料加工、饲养繁殖、牛奶收集、牛奶加工、牛奶的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奶源是乳制品行业供应链的起点,也是后续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保障。“三鹿事件”的发生,客观上也让乳制品企业经营者逐渐认识到,上游供应链的管理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的好坏,他们开始重新深刻检讨供应链上游环节,平衡产业链条,加强奶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就国内而言,乳业的上游奶源供应商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企业+(奶站)+农户”的传统模式和“企业+规模牧场”的探索模式。[5](PP.164-167)又如,对上文所述的“八珍”案例分析,由于作者身居香港对八珍做了扎实的深入调查,找出了“八珍”做甜醋发家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基础和民间习俗等。主要原因之一是1930年代初期和1940年代中期“二战”之后的两个时期,大批年轻人从内地到香港寻找工作机会,婴儿出生率随之上升,香港出现了两轮“婴儿潮”,致使大众对甜醋需求大增。在广东、香港等华南地区有个传统习俗,刚生了孩子的产妇要食用甜醋滋补身体。民间认为,甜醋可以帮助补充产妇的营养,滋养身体和增强体力等,“八珍”甜醋价廉物美,普罗大众都买得起,需求旺盛。[5](PP.259-261)
“老字号”研究的第二个阶段依然处在边干边学的摸索时期,我们以人类学为主,逐渐积累多学科的知识,并将之用于实际案例的探讨当中。我们在第一阶段初步形成的“老字号”研究框架发展,到了第二阶段,其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变得越来越厚实和丰富;我们在第一阶段初步形成的研究团队,发展到了第二阶段,团队人员分布基本稳定下来,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有所扩展。
(三)“老字号”研究的第三阶段(2014年3月—2015年9月)
从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的一年半时间,是笔者跟自己的团队研究“老字号”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是由一系列“老字号”研究论文集结而成的第三本“老字号”皮书。*张继焦、刘卫华主编《老字号绿皮书:“老字号”企业案例及发展研究报告No.3(2015-2016)》,中国市场出版社,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为这本“老字号”绿皮书写了序言。李培林指出:“老字号”品牌是中国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凝聚着数代人艰难坎坷的奋斗历程。这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商业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弥足珍贵。[6](PP.1-2)这本“老字号”新皮书的出版,从总体上回答了人们对企业人类学和用人类学来研究“老字号”的一些疑惑,是一项有一定的学科理论支撑的“老字号”研究成果。
经过2013年“老字号”研究的第二阶段的重点调研,在2014年进入第三阶段。我们逐渐意识到“老字号”研究不但要体现出个案研究的深度,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高度,如对城市发展与“老字号”的关系、企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与“老字号”研究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第一,我们意识到:不能只把“老字号”企业作为个体来研究,要在城市发展的框架下看“老字号”发展。我们曾分别从“自下而上”[7]和“自上而下”[8]两个视角,探讨“老字号”、老商街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老字号”企业不再作为个体企业来看待,我们进一步延伸到“老字号”与老商街的关系、“老字号”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我国各地的各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街,虽然分布于天南地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但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都同样地面临着旧城改造或城市更新问题。*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生态、空间、文化、视觉、游憩等各种环境的改造与延续。1858年8月,荷兰召开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和工业出现了向郊区迁移的趋势。面对这种整体性的城市问题,西方许多国家纷纷兴起了一场城市更新运动。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始于1960—1970年代的美国。1990年代,吴良镛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角度,讨论了城市“有机更新”和“有机秩序”问题。*参见吴良镛《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建筑学报》1991年第2期)、《菊儿胡同试验的几个理论性问题——北京危房改造与旧居住区整治》(《建筑学报》1991年第12期)、《展望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从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困惑谈起》(《城市规划》1991年第5期)、《“抽象继承”与“迁想妙得”——历史地段的保护、发展与新建筑创作》(《建筑学报》1993年第10期)。2000年以来,城市规划学者们对“城市更新”提出了多种不同观点。*参见张更立《走向三方合作的伙伴关系:西方城市更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城市规划》2004年第4期),吴良镛《北京旧城保护研究(上篇)》(《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第1期)和《北京旧城保护研究(下篇)》(《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第2期)。城市的老商街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累而形成的,既不可再生,又难以复制,更不易替代。老商街文化一旦形成,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商业经营和消费行为模式。费孝通曾指出:“强调传统力量与新的力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是必要的,因为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真正过程,既不是从西方社会直接转渡的过程,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干扰而已。”[9](P.1)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商业街越来越重视商业街文化的再造。2014年12月,笔者在海南省调查时考察了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街区。*海口骑楼老街主要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中山路、新华路、长堤路等五条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发源地。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20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大量投资。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约39座,是国内现今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骑楼建筑群。这个历史文化名街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到1930年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海口大厦”、“大亚旅店”、“远东公司”、“泰昌隆”、“梁安记”、“云旭记”和“广德堂”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那些拥有一批“老字号”的“老商街”,自然地带有独特的文化特质,这有利于提升老商街的竞争力,也有利于保持城市的竞争力。当然,我们对老字号企业自身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老字号”企业随时都面对着外部的双重压力——来自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市场竞争,需要将企业内外部已有的传统优势与新生的现代优势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和竞争实力。[1]
第二,我们还意识到:搞“老字号”研究,要与企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相结合。有一篇论文将企业人类学与“老字号”研究结合起来分析,其标题是“企业人类学的创新视角:“老字号”的研究现状、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这篇论文探索了从人类学角度研究“老字号”的特别之处,不但丰富和促进了企业人类学这门新兴学科,而且赋予了“老字号”研究的学科支撑和现实的学术价值。企业人类学眼中的企业既有其经营赢利性的一面,也有其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面,我们对企业的经济性和社会性两大方面都进行探究。我们通过创立国内和国际的“老字号”研究网络、建立中国自己的“品牌企业案例库”、建立“老字号”企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等,正在创立一套企业人类学研究“老字号”的学术体系。[10]最近两年,笔者还写了几篇关于企业人类学的论文,其中有两篇专门讨论企业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一篇的题目是“企业人类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11]另一篇的题目是“企业人类学:学科体系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12]这两篇探讨企业人类学学科体系的论文,都把“老字号”研究的相关成果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老字号”研究的第三阶段体现出企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与老字号研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辉映,不但反映了“老字号”研究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等在不断扩展,而且表现了从具体的“老字号”研究到抽象的企业人类学理论提升之间的连接关系。“老字号”研究之树在企业人类学肥沃的土壤中健康茁壮地成长,即将开出喜人的理论之花。
(四)“老字号”研究的第四阶段(2015年10月—)
2015年10月,第三本“老字号”皮书的公开出版,既标志着老字号研究第三阶段的结束,也意味着第四阶段的开始。在这个阶段,我们认真总结了五年来的“老字号”研究的经验和知识,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形成了最新的研究框架,即下文所述的:从企业人类学角度,探索“老字号”的四个研究层次。
随着这个新颖的研究框架推出,“老字号”研究不但有了理论基础,也有了更多的分析工具。我们预见到四个方面:1.我们的“老字号”研究团队将不断扩大,更加有活力,因为将有更多地方的学者参加进来,将有更多的年轻学人参与进来;2.我们的“老字号”研究将继续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3.今后“老字号”研究的学术水平将有一定的提升;4.我们的“老字号”研究还将继续下去,并成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老字号”研究四个发展阶段的小结
本文所述的“老字号研究五年记”(2010年底到2016年初),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个试探性研究时期。试图以人类学为主体,广泛吸收了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医学、食品科学等),打通了人类学与很多不同类别学科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了“老字号”研究的分析框架和学术团队。第二个阶段处于边干边学的摸索时期,我们对“老字号”的调研越来越扎实深入,我们的多学科知识的积累变得越来越厚实和丰富。这些调研经验和知识的累积对企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都不可或缺。第三阶段不但反映了老字号研究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等在不断扩展,而且表现为老字号研究与企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的结合变得越来越紧密,理论之花呼之欲出。第四阶段认真总结了五年来的“老字号”研究的经验和知识,从企业人类学角度提出了一个四层次的“老字号”研究新型分析框架。[13]总体来看,五年多来,“老字号”研究的学术实践始终与企业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两者相互促进,不但深化了“老字号”的经验研究,而且持续地充实了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提升了企业人类学的理论水平。
三、结语:从企业人类学角度,探讨“老字号”
的研究范式转变 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具有中国文化特有的“老字号”企业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国企业人类学者对“老字号”的研究没有停留在对“老字号”企业的故事描写和案例分析阶段。我们基于本土“老字号”的调研,进行了大胆地思考,开展了理论创新实践。
(一)“老字号”研究的新型理论基础和范式转变
2015年7月,我们斗胆提出了“企业人类学标志着人类学的第四次革命”,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正在发生转变,引起了一批年轻一代人类学者的思考和讨论。*2016年6月26日-7月3日,第五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研修班在云南省大理大学举行。笔者是从国内外邀请来的7名授课老师之一。在这次讲课中,笔者首次提出:企业人类学的兴起标示着人类学的第四次革命。此前的三次革命分别是:第一次革命是对原始民族的研究,此标志着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产生;第二次革命是对农民社会的研究,此标志着人类学开始进入探究现代农村社会的学科门类;第三次革命是对都市社会的研究,此标志着人类学跨入探索现代化都市社会的征程。从那时起,我们开始进一步思考“老字号”研究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等问题。特别是,出于对企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范式的思考,促使我们找到一个可以支撑和促进人类学研究范式转变的经济社会学理论。这个理论就是24年之前,李培林创造性地提出的“社会结构转型”理论(或称“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理论)。他认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转型时期,在国家干预(有形之手)和市场调节(无形之手)这两只手之外,还存在着第三只手,即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这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也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其主要观点体现在三篇论文中: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再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5第1期)。
这个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点明了社会结构性因素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它与政府、市场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市场,市场的作用逐渐从社会里分离出来,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此,笔者认为,社会结构性因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或者用两个概念来表述:一个叫“大社会”,或称广义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指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包括政府、市场与社会及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作用。因为在中国这个没有完成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等现代化过程的国家,政府、市场与社会这三者经常混在一起,三者之间的界线还没有分离得很清楚。另一个叫“小社会”,或称狭义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即政府、市场之外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无论是“大社会”还是“小社会”,都是看不见的手。这样,我们可以把“大社会”看成“另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把“小社会”看成“另一只看不见的小手”。有了这个宏观的理论视野,我们就可以使企业人类学和包括“老字号”研究在内的所有企业研究发生研究范式的转变。总之,“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理论推动人类学经典的整体论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看待和分析资源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现代各种的组织和企业(包括各种“老字号”企业)。企业人类学引入“社会结构转型”理论,作为其新的基础理论,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变。
(二)引领人类学民族学走出困境:学科地位从配角变成主角
在企业人类学这个名称出现之前,在人类学研究工商业类组织的80多年时间里,曾经有过四个不同的名称,如工业人类学、组织人类学、工商人类学、经营人类学等。这些看上去很实用、可以赚到钱的学科,为什么没有在人类学民族学界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学在工业、组织、工商、经营等领域的研究中,都是充当了配角。无独有偶,人类学的其他一些分支学科,如法律人类学、政治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医药人类学等,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在这些交叉学科中,人类学作为辅助学科,人们只是利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来协助分析法律、政治、艺术、医药等其他领域的内容。在工业人类学、组织人类学、工商人类学、经营人类学等名称下,组织学、工商管理学、工业研究、行政管理学等居于主导性的地位,人类学只是一个居于次要地位的配角。在此种情况下,人类学更谈不上理论创新,或者形成新的研究范式了。在企业人类学中,我们强调了人类学的主导性;企业人类学的兴起,使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地位从配角变成了主角。企业人类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研究范式,在当今全球人类学中是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一项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探索工程,为中国人类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理论探索任务。从2010年底以来的5年多时间里,以中国学者为主,我们从企业人类学角度对“老字号”的学术探索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公开出版了三本“老字号”皮书、发表了一系列的“老字号”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对“老字号”的研究不同,企业人类学眼中的“老字号”既有经济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更有政治性的一面。在“社会结构转型”理论指导下,我们提出了一套自成一体的创新研究视角。我们提出这套既有中国特色又与西方接轨的新型理论体系,不但引发了企业人类学自身研究范式的转变,也必将引发国内外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不但可以在世界学术舞台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而且可以在国际上争得一定的学术话语权。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我们新一代学者共同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的人类学理论和学派。
[1]李宇军,张继焦.中国“老字号”企业的经营现状与发展前景[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
[2]张继焦,等.老字号蓝皮书——中国“老字号”企业发展报告No.1(201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李宇军,张继焦.从价值链角度看企业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J].思想战线,2011,(3)
[4]沈默.“三鹿奶粉”供应链管理缺失和优化对策[J].企业活力,2008,(11).
[5]张继焦,刘卫华.老字号绿皮书——老字号企业案例及发展报告No.2(2013-2014)[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李培林.老字号绿皮书·序言[R]//张继焦,刘卫华.老字号绿皮书:“老字号”企业案例及发展研究报告NO.3(2015-2016).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5.
[7]张继焦.老字号、老商街如何重拾竞争力[N].中国民族报,2014-09-12(6).
[8]张继焦.“自上而下”的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老商街、老字号的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9]费孝通.江村经济(1939)[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10]张继焦.企业人类学的创新视角:老字号的研究现状、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J].创新,2015,(1).
[11]张继焦.企业人类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2]张继焦.企业人类学:学科体系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3]张继焦.走出研究范式的困境:企业人类学的“四层次分析法”[J].广西民族大学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责任编辑:山 宁)
Enterprise Anthropology: Four Phases and Paradigm Shift of the Time-honored Brand Research
LI Yu-jun1, ZHANG Ji-jiao2
(1.Institute for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8, China;2.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There are four developmental phases in the “five-year records of time-honored brand research”, in which the stud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anthropology, including preparatory period, learning-by-doing period, further expansion period in the aspects of depth, breadth and height, and self-styled system with creation, introduced by “soc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theory”. It is supposed to achieve the paradigm shift of the enterprise anthropology, guide the enterprise anthropology out of the dilemma and change its minor role into the leading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nthropology; time-honored brand research; paradigm shift
2016-08-2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治理”(2016-2020)的研究成果。
李宇军(1966-),女,河北遵化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张继焦(1966-),男,海南海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企业人类学研究。
C29
A
1674-2338(2016)06-0095-09
10.3969/j.issn.1674-2338.2016.06.013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