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派武侠小说与网络武侠小说主题表现及差异
——以金庸与小椴武侠为例

2016-03-16潘小玉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潘小玉(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新派武侠小说与网络武侠小说主题表现及差异
——以金庸与小椴武侠为例

潘小玉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新派武侠与网路武侠同属武侠小说范畴,它们的主题表现存在共性,也有差异。它们都共同注重“侠义”、“爱情”、“友情”、“归隐”主题的表现,但在共同主题表现下,又存在着各种不同。主要体现为“侠义”主题在内涵诠释上的不同。“爱情”主题在表现模式与深度上的不同,“友情”主题的理解不同,主人公最终命运“归隐”主题的寓意不同。这些共性与差异使二者在武侠观念上表现出了不同风貌,这主要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差异所致。从金庸“射雕三部曲”到小椴武侠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主题表现上的差异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武侠小说;新派武侠;网络武侠;主题表现

1955年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在香港发表是新派武侠小说的滥觞,出现了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等诸多武侠小说家,创作了大量优秀乃至为经典的武侠小说作品,到1981年金庸封笔,1984年梁羽生“封刀”,1985年古龙逝世,告一段落。然而这并未预示武侠小说的终结,相反网络武侠应运而生,网络武侠通过网络这一新的传播媒介在世纪之交复兴,呈现出与既往武侠小说不同的文化景观,形成了一种新的武侠风格。网络武侠最早始于新派武侠小说的电子化,1995年有人将《神雕侠侣》完整地录入到网上,成为网上第一部完整的著作。1997年以后越来越多的网络写手参与网络原创武侠中,小椴的《杯雪》、孙晓的《英雄志》、凤歌的《昆仑》等均为优秀之作,出现了小锻、沈璎樱、沧月、凤歌等为代表的一批网络武侠作者[1]。

从新派武侠到网络武侠,武侠创作出现了新变化,不仅是从武侠小说传播载体上,由纸质版到电子化、网页化,同时也在武侠创作观念、价值思考、人性的探索等方面出现了变化。那么他们在主题表现上又有怎样的变化呢?新派武侠以金庸为“盟主”、“宗师”,而小椴被称为“大陆新武侠一代宗师”,是网络武侠的领军人物之一,本文将以金庸“射雕三部曲”与小椴武侠为对象对二者的主题表现及其差异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以管窥豹,进而看到新派武侠到网络武侠在主题表现上的差异变化,主要从“侠义”、“爱情”、“友情”、“归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千古文人侠客梦:“侠义”主题的异同审视

(一)“侠义”主题的共同表现

武侠小说离不开“武”与“侠”,无论新派武侠的金庸,还是武侠新秀小椴,以及其他武侠的作者均在不同程度、不同视角地刻画着武”与“侠”。从金庸“射雕三部曲”与小椴作品可看到“侠义”主题是他们极力表现的共通之处。

“射雕三部曲”中最突出“侠义”主题的为《射雕英雄传》,主人公郭靖身上所展现的是金庸笔下最为推崇的一种“侠义”精神,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郭靖是一个“正格”的侠者形象,他的所作所为一直延续到《神雕侠侣》为国为民与城同亡,是充满儒家和墨家精神的侠之大者,杨过更多地追求个体精神自自,是带有道家气质的逍遥之侠,张无忌是个无英雄气概的的侠,与郭靖、杨过相比,他的身上更多的是游离不定和顺其自然,但不掩其侠之风范。幼时蝴蝶谷救常遇春,为救明教弟子甘受灭绝三掌,光明顶一战保全明教一派,在万安寺救下中原六派,以德报怨,化解了明教与正派的恩怨[2]。

小椴长篇武侠《长安古意》中“侠义”,主题的表现最突出,贯穿全文的主要人物是裴红权,她为完成丈夫生前遗愿将一部《肝胆录》送往所嘱托人之手,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保护裴红权孤儿寡母的余果老、胡大姑、商裳儿三个弱小的“侠才”,余果老六旬有余,在任何镖局不敢保裴红权镖下挺身而出,一个人保镖,力毙东密杀手“五牲五刹”、苦战并劈了密宗高手龚海。胡大姑为保护裴红棂母子,力战永归堂杀手,最后力诛十七人而亡。商裳儿眼盲,却收养着十六个孤儿。一老、一丑、一弱三者身上体现出了“侠义”精神。

综上所述,耻感思想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国,均须臾不可离也。正如印光大师所言:“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与圣近,无与兽同。惭耻之服,无得暂卸。”意思是:“耻”这个字,会带来无穷的利益。心中总是怀有耻感,就接近于圣人的境界;如果心中没有耻感,就与禽兽相同。惭愧羞耻这件衣服,不可一刻脱卸下来。

从金庸“射雕三部典”到小椴网络武侠《长安古意》、《洛阳女儿行》中,“侠义”精神从不芳踪杳渺,“侠义”是武侠不可磨灭的精神,也是武侠小说一直以来倍受读者热衷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一,“侠义”主题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补充和丰富了中国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之发扬。

(二)“侠义”主题表现在内涵上的不同诠释

“侠”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意象,武侠小说离不开“侠”,“侠”是什么呢?如陈平原说:“侠是一种历史记载与文学想象的融合,社会规定与心理需求的融合,及当代视界与文类特征的融合。”[3]可见侠义而非一种具体人或物,而是在于“侠义”精神内在渗透和外在感染。新派武侠和网络武侠都对“侠义”精神主题的表现从不同的视角在进行着诊释.

金庸“射雕三部曲”中郭靖、杨过、张无忌身上的“侠义精神显著却又各不相同,陈墨将金庸小说中的“侠”的形象分为四种,即“儒之侠”、“道之侠”、“佛之侠”与“无侠”。并将三人分别赋予不同的“侠”类。郭靖是“儒之侠”;杨过是“道之侠”;张无忌则是“佛之侠”。郭靖为国为民,死而后已;杨过深情狂放、至性至情;张无忌慈悲忠厚,纯朴无我。

从小椴的作品我们可看到的网络武侠视野下传统江湖善恶分明局势的破散,江湖已经是混沌一片了。网络武侠中“侠”所倚仗的正义精神也受到了质疑和解构[4]。在“侠义”精神上对新派武侠小说有了一定的超越,“侠义”被进行了再度诠释。《杯雪》中骆寒身上“侠义”精神表现就不是那么浓烈,更多地表现的是他那种对友情、知己的执着,而缇骑总领、辕门袁老大身上表现了一定的“侠义”精神,但他站在朝延立场整肃江湖,清除以武犯禁的江湖人士,手段强硬狠辣,然其所作所为并非为私人利益,而是为地方安宁,虽然他为江湖人士所唾所惧,但他亦是侠者的形象,身上充满整肃法度,规范秩序还百姓朝延一片安宁的“侠义”精神。“侠义”精神在易敛身上也有所体现,他独自调配三支义军粮草,抗击外族,但他完全是一个不会武之人,是一个没有“武”支撑的“侠”者形象。《长安古意》中“侠义”精神主题的表现最突出,余果老年近七旬还毅然接下裴红权的镖,为保孤儿寡母力战东密杀手,胡大姑为保孤儿寡母,不惜用同归于尽的“鱼肉大法”杀尽敌人。余果老是老,胡大姑是丑,商棠是瞎,小稚是幼,在这一系列弱小的形象上小椴着力浸润了“侠义”精神,与金庸“射雕三部曲”相比,郭靖、杨过、张无忌都是当世强者形象,由此可以看到对“侠义”精神的解释,二者是存在着差异的,金庸展现了一种博大、深厚、复杂、个性的侠者及“侠义”,而小锻展现了一种人生不弃、无畏、不舍、不灭的精神“侠义”追求。

二、永恒的“爱情”:“爱情”主题表现的异同

(一)“爱情”主题表现的共同热衷

20世纪30年代,顾明道所作《荒江女侠》中首次把武侠和情爱融为一体。继此先河,新派武侠将“爱情”这一主题表现推向了一个极致,特别是金庸,仅从“射雕三部曲”可见一斑。

在小椴武侠的作品中,爱情主题依然是其着力表现的,同样展示了“爱情”这一主题在武侠中的魅力。《洛阳女儿行》以索剑双侣的传奇展开,并辅之以阿妹与韩愕的情感纠结,结局二人各在天涯。短篇《弓箫缘》写一段边塞情缘,李雍容与朝廷密使陈渐偶然结下情丝,老五喜欢李雍容,但二人却“襄王有梦,神女无心”。而李波之死,最终造成了李雍容与陈渐情难合一,李雍容继续远走为“义寇”过自由生活,结局却耐人寻味。短篇《青丝井的传说》也是表现爱情主题之作,终南派掌门之徒张晓骥与魔教公主江湖第一名女卢绊儿的生死之恋,不容于江湖,不容于正道的恋情,类似金庸笔下的令孤冲与任盈盈,张晓骥最后在青丝井旁被卢绊儿之父偷袭打落井下生死未卜,卢绊儿在井旁守了七年后突然消失了,一场绝恋就此绝迹,只留下各种猜想。

从金庸“射雕三部曲”到小椴作品,爱情主题的表现都极尽魅力,金庸的“爱情”主题表现充满着人性复杂之因素与味道,小椴的爱情主题表现了某种臆想的方式,二者的比较可看出新派武侠与网络武侠都在以不同的视觉共同表现着“爱情”这一主题。

(二)“爱情”主题表现的差异

金庸“射雕三部曲”分别展现了郭靖、杨过、张无忌三个的不同爱情形式,郭靖、黄蓉是标准的英雄美女式爱情,杨过小龙女是最感人的感天动地式爱情,张无忌与赵敏可说是一种欢喜冤家式的爱情。三部曲写爱情为最的就是《神雕侠侣》,孔庆东把《神雕侠侣》看作是“人类爱情文学史中的上上极品”[6],认为《神雕侠侣》是古今中外最悲惋凄惨的一部“爱情圣经”。

小椴武侠中“爱情”主题的表现,境界与气象及复杂磅礴程度难与金庸比肩,但却对这一主题的表现注入了新的因素,可以说小椴作品中的“爱情”加入了现代人的思索和审美考虑。

《洛阳女儿行》是一部突出“爱情”主题表现的小说,里面展现了韩愕身上的爱情,模式上类似金庸笔下张无忌的情形,是一男多女格局,但其表现不一样。以韩愕与方柠的爱情为主,他们是长安乐游原上“索剑双侣公”,本来是最和谐的一对,可二人身份各异,未知她身份时,他们“索剑为盟,神仙眷属”,但当韩愕进洛阳后发现他被骗了。之所以说在韩愕的爱情主题表现上加入了现代人的思辨,主要是韩愕终与方柠未结合,方柠始终留在洛阳城执掌家族事务,结局是一种残缺的,并且韩愕在与方柠相爱同时,对早前遇到的余婕也有男女之爱,另外韩愕对阿殊有青梅竹马之恋,还有韩愕有过一夜温存的夭夭,韩愕也一直留恋着,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一夜情的范式[7]。因此从结局到“爱情”维度之间,金庸与小锻的“爱情”主题表现是有差异的。又如在《杯雪》中的袁辰龙与萧如,萧如最后被杀而亡;《青丝井的传说》中的张晓骥与卢绊儿,张晓骥生死不知;《弓箫缘》中的李雍容与陈渐等,诸多“爱情”最终的结局尽充斥着一种混沌、模糊与残缺的意味,与金庸“射雕三部曲”中的郭靖、杨过、张无忌的爱情结局大有差异。

三、天涯共举杯:“友情”主题表现的异同

(一)共通的“友情”主题表现

金庸“射雕三部曲”中的友情主题表现不十分突出,《射雕英雄传》对友情主题表现只是浮光掠影,郭啸天、杨铁心两人同生共死之谊只出现于开场,还有江南七怪之间、全真七子之间都隐隐传达出友情情谊[8]。《神雕侠侣》中,友情主题表现弱化,杨过与后来的黑道各方有点交情,但不甚明了。《倚天屠龙记》中友情主题的表现有一定的份量,主要体现在“武当七侠”身上,金庸说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

小椴的《杯雪》表现友情主题最为酣畅,易敛与骆寒之间几近超越生命形式的友情,表现得极为感人,甚至已经超越的友情本身,已经达致一种精神之淬炼与修养,“天涯一旦成知己,沧海他年见此心”,二人倾心相知相交,骆寒为治易敛的病,炼制可以缓解易敛病情的神奇木杯,每三年炼成一个,送到易敛手中从不间断,三年又三年,期间二人未见面,却心神相寄,天涯共举杯相祝,所谓“神交”或许正如此。

(二)不一样的深度诠释

金庸笔下的那三位男主人公身上基本缺乏友情,主人公的友情是欠缺的,他们是孤独的。郭靖虽与杨康有着结义之情,却因世道之因让各自生长不同环境,造成二人最终走向各自的人生。杨过除了断臂后遇到大雕称一声“雕兄”后再无其他友情可寄之处,终只能与兽为友,不可谓不寂寞。而张无忌更是如此,在四个女孩间徘徊与游离,没有半个知己朋友,或许唯有杨不悔算是他的红颜知己。

小椴笔下的友情主题则较之突出且刻画细腻。《杯雪》里骆塞与易敛的真挚友情。《洛阳女儿行》韩愕与小计是一种近乎兄弟的知己之交,虽年龄有所差距,仍不失为一种忘年之交。《龙城》中冷丁儿与十七弟陈寄亦如此。而金庸“射雕三部曲”中对“友情”主题的表现淡化,极力展示了郭、杨、张三位的个人经历,小椴笔下友情主题甚至夹杂一种哥弟之间的亲情。《阳女儿行》中韩愕似哥,小计像弟;《龙城》中冷丁儿像哥,陈寄如弟弟;《开唐教坊》中肩押是师,像哥哥,李浅墨像弟弟,“友情”与“亲情”有在融合之意向。唯《杯雪》一部“友情”表现得真纯,但同样带着现代的气息,易敛与骆寒的“友情”更重在一种精神寄托形式,是一种理想的“友情”,不重形式,是贵在交心,是人生境界一种领悟。

四、主人公最终命运:“归隐”主题表现的异同

(一)“归隐”:武侠小说结局的一种共同理想

武侠小说的结尾,绝大多数都是好人得胜,坏人受到惩处,一切归于平静,主人公人物退隐江湖归隐山林。《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出现帮郭靖解了一次襄阳之围,之后就归隐终南山绝迹江湖;《倚天屠龙记》最后也是张无忌、赵敏归隐,别有意味的却是随之而至的周芷若[9]。金庸小说结局多是如此,而网络武侠有所改变,但也有所继承。

《杯雪》主要人物之一的骆寒一剑入江湖搅动天下局势,却在最后与袁老人决斗后,再次回归塞外,天下局势又回归原来的混沌,也是一种归隐主题的表现。《洛阳女儿行》中则是最后以小计、韩愕的离开为主人公结局,但方柠却仍在洛阳城里支撑韦杜二门家业,韩愕孤走天涯,归隐也成了他的宿命。

金庸笔下的主人公完成了使命,都离开了纷扰的江湖,以“归隐”来寄托余生的追求,小椴笔下的主要人物大多也“归隐”了,但只是一时的。

(二)“归隐”主题内涵上表现出的不同思考

郭靖、黄蓉直到第二部《神雕侠侣》,二人战死于襄阳,宣告他们命运的终结。杨过、小龙女最终是走向“归隐”一道的,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张无忌与赵敏也离开明教“归隐”了,他们身上都表现了一种历程的结束而超脱于江湖,走向个人对自由与宁静的追求。

郭靖、黄蓉之所以不归隐,乃是为了表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侠结局,舍身成仁,是当之无愧的大侠,至高的大侠在金庸笔下最终是要牺牲自我的。杨过与张无忌,并非金庸真正推崇的“侠”,金庸只是将他们塑造得更符合现实意义的常人,他们并非无社会责任,只是不愿过分负责,杨过与张无忌这类最终归隐正说明了他们更多地是关注自我的生命实现与自由。郭靖、杨过、张无忌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生命历程,他们的幼小、成长、挫折、武扬天下,功成身退,他们的归隐实质上代表着他们个人生命过程完成应有部分以后的自我享受。最终“归隐”,走向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人生超脱后的从容放弃。

小椴武侠中的“归隐”主题表现则是一种不确定,朦胧的倾向。《杯雪》中骆寒一剑西来致江湖乱,各股势力皆欲借其剑之利与江湖对头一战,以便坐收渔利,可到最终骆袁之战犹如西毒欧阳锋与北丐洪七公的最后比武,只比招式,且结局胜负不明,最终袁辰龙与易敛再续前盟,骆寒单人独驼归塞外,天下局势再回以前。故骆寒是“归隐”吗?可说是,毕竟他避居塞外大漠。也可说不是,每三年他就回淮上送那只木杯。《青丝井的传说》最后张晓骥与卢绊儿俱不知所踪。《龙城》中龙城一战后,三哥左坚失踪,冷丁儿答应娶小令,他仍是探马,又回到从前生活。

因此从小椴的作中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归隐”主题表现的不确定模糊性,他并不明确地展现主人公最后真真切切归隐,而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归隐”状态传达,更多的是一种人物命运的不确定表达,其主人公仍然处于一种仿徨、迷离的状态,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一种新的表达。

五、二者主题表现差异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的变化

金庸为新派武侠说的“盟主”,小椴为现代网络武侠的领军人物之一。前者创作时间在20世纪60至70年代,而后者的创作更多是在90年代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决定了武侠小说的主题表现有了新的变化。从郭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形象到杨过、张无忌,已可看到侠义精神观念在金庸笔下已经有一定转变,从“为国为民”形象到将个人自由与国家民族结合考虑。而如今网络武侠“侠义”精神观念的核心融入了更多的现代观念和时代特征,使得创作上更趋于对自由的超越,在观念上力图实破传统,张扬个性,舒展个人理想。通过小椴武侠小说来看,如《杯雪》中骆寒、易敛、袁辰龙诸人身上都具有侠义精神,但他们侠义精神观念更多是为知己之间倾心之交,易敛为义军军师尽职尽责,袁辰龙手握辕门力压江湖,展现了其袅雄手段与魄力,“侠义”观念在此受到消化和解构。小椴将“侠义”精神融到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侠义”观念在逐渐淡化。

从情感上看,金庸“射雕三部曲”与小椴作品的“爱情”与“友情”两大主题表现的异同中也可以看出在社会时代背景和人们普遍性价值观对二者的不同影响。就爱情主题的表现而言,金庸射雕三部曲,其中郭靖、杨过、张无忌,最终是一个大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而小椴笔下袁辰龙与萧如、陈渐与李雍容、阿榴与宁默石、张晓骥与卢绊儿等,或生离死别或因世俗观念不得而合,基本上都不是圆满的结果,不再遵循新派武侠较为圆满的一面。一定程度上看,这是一种凄迷、伤感的,更有现代意识和审美观的展现,作者不再试图以圆满结局换取读者的欢喜,而是传达作者个人一种别样情绪,一种人生惆怅。

因而通过金庸到小椴武侠小说主题分析,可以窥探新派武侠到网络武侠整体发展脉络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便是时代背景之下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网络武侠小说在不断地超越,不断从多种角度诠释,现代网络武侠对其的诠释注入的是现代人的思索,相对故事结局和人物形象刻画而言更多关注的是情感的表达。

(二)现代武侠观念的转型

从金庸“射雕三部曲”到小椴作品,二者差异背后的一个原因是现代武侠观念在转型。金庸武侠实际上是网络武侠创作的一个宝库,许多网络武侠创作都在潜行中遵循着他的创作结构、主题内容等。在新武侠中,“情”被提升到与“武”和“侠”并列的构成因素[10],极大增加了武侠小说的感染力及阅读趣味。而网络武侠又在新派武侠的基本构成框架上再添入具有现代气息的玄幻、科幻、网络游戏、动漫等因素,将武侠小说的创作空间推向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境界。

内容上,网络武侠的内容也源承于新派武侠小说,有对抗外族、江湖邪恶、社会不公、复仇命运、寻找灵宝等,然而网络武侠得益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形成多元化构局,内容涉及面极其广泛,远远超出了新派武侠的范围。一方面社会现代化导致文化的兼融性更强,另一方面网络武侠作者呈年轻化趋势,同时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为武侠小说内容上的丰富也提供了写作技术上的一定支撑。

与此同时,新派武侠小说的成就和辉煌及其影视剧武侠片的盛行,大大刺激着网络武侠的创作。在“金庸大侠”这座丰碑使众多现代网络武侠作者深受启发,激起了他们内心的侠骨柔情,他们试图一展自己的万丈豪情,故从新派武侠小说到而今的网络武侠小说,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转型之势,可以说是武侠小说创作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陈墨.新武侠二十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仕,1992:2-13.

[2]严家炎.严家炎论小说[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2-17.

[3]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40.

[4]汤哲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22.

[5]孔庆东.金庸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3-55.

[6]孔庆东.笑书神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41.

[7]苏晓芳.网络小说论[M].工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9-15.

[8]袁良骏.武侠小说指掌图[M].北京:新华出版壮,2003:9-16.

[9]廖向东.港合新派武侠小说与道家文化精神[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10]丁进.中国大陆新武侠小说研究述评[J].苏社会科学,1996(1).

Theme Performance and Differences of New-style Martial Arts Fiction and Network Martial Arts Fiction

PAN Xiao-y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Both new-style martial arts fiction and network martial arts fiction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martial arts fictions. There exist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theme performance. They both focus on "chivalry","love","friendship"," hermitage",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s,namely,different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s in"chivalrous",different theme appearance pattern and depth in"love",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friendship",and different meanings of"hermitage" about the ultimate fate of the heroes. The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make both fictions reveal different styles in the martial arts concept,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ages the authors live. These differences and reasons for such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from JIN Yong's novel Condor Trilogy to Xiao Duan martial arts fictions.

Key words:martial arts fiction;new -style martial arts;network martial arts;theme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53(2016)02-0075-05

收稿日期:2015-11-26

作者简介:潘小玉(1993-),女,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