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问题及路径研究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2016-03-16李万佳
李万佳,刘 帅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问题及路径研究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李万佳,刘 帅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依据,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针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及提升困境进行调研、分析,以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形成阶段、实践阶段和延伸阶段为主路径,提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合理化方法和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和发展。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方法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有效途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竞争力的新世纪优秀人才。[1]德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头等大事,德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201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的道德修养、职业能力、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对“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落实具有深远意义。
(二)深化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与主渠道的交互作用,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要求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
2015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修订情况。新《规定》在原规定基础上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研究宣传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各个环节;要求辅导员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运用理论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同时,《标准》中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9项职业功能,针对辅导员工作内容、相关理论知识及能力要求制定了相应标准。职业能力的提升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面临更大挑战。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
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案研究、访谈等方法在辅导员和学生层面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进行调研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
1.辅导员职业满意度及学生期望值调查
调查显示,79.17%的辅导员表示对目前的工作比较(非常)满意,54.17%的辅导员表示入职动机源于喜欢高校的工作环境,认为职业稳定性强,25.00%的辅导员认为这一职业能够使个人价值得以体现,还有部分辅导员认为职业特点与个人的知识、能力、特质匹配度高,职业的发展环境好且发展空间大。
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总体评价较高,其中85.24%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很高)的威信,84.93%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有着比较(非常)重要的作用,86.76%的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较(非常)高。学生对辅导员职业的适合性别无明显倾向,92.09%的学生认为年龄段为21-40岁更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56.34%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76.56%的学生希望每学期与辅导员交流在10次以内,56.32%的学生认为每学期1-5次为宜,面对多元化的交流方式,48.71%的学生更喜欢面对面与辅导员进行日常交流。
2.辅导员职业能力基本情况调查
在对辅导员9项职业能力基本情况调查中,85%左右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较好(非常好),相比之下,有1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5.37%)、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15.22%)、理论与实践研究(14.92%)、学业指导(14.00%)、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14.00%)等方面处于一般水平。调查中,64.58%的辅导员表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比较了解,仅有6.25%的辅导员表示非常了解,77.08%的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时间外,每天坚持与本职工作相关学习不到1小时,仅有22.92%的辅导员每天会进行1-2小时及以上的相关学习。66.67%的辅导员平均每年至多发表学生工作相关论文或主持参与研究课题1篇(项),侧面反映出辅导员对职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投入不足。
3.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调查
在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评价调查中,学生认为山东农业大学辅导员应着重提升的前三项职业能力依次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67.28%)、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55.56%)、党团和班级建设(55.56%)。此外,学生认为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49.47%)、学业指导(42.16%)、危机事件应对(35.46%)等方面也需进一步提升。在辅导员职业能力自我评价中,认为自身相对薄弱的三个环节依次为理论与实践研究(60.42%)、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41.67%)、危机事件应对(37.50%)。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由于角度和需求的不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侧重点有着明显差异。
4.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现状调查
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和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日渐加大,97.91%的辅导员认为学校比较(非常)重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如:山东农业大学实行“6+1”(“6个一”+“1个媒体平台”)辅导员队伍精培工作法。“6个一”,即加强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的6项举措:一室(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一赛(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沙龙(辅导员工作沙龙)、一课题(学生工作研究课题)、一培训(政治和业务培训)、一活动(辅导员“四访”活动)。1个媒体平台,即反映“6个一”工作的展示平台,包括《山东农大报》开设的“学工微论坛”“辅导员工作手记”专栏和“山农思政”微信公众号。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保障。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目前,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化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倡导。2013年,国家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以下简称《规划》),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认可不断增强、鼓励政策不断出台、发展机会不断丰富,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1.高校辅导员角色意识问题
角色意识是指个体或团队根据自己身份所折射出来的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辅导员的角色意识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衡量:一是明确程度,即对角色义务、权利、规范等方面掌握和理解的清晰度;二是坚定程度,即自觉按照角色标准履行角色义务的坚持度;三是优良程度,即执行角色要求过程中与社会规定的契合度。调查中有58.33%的辅导员角色意识较为模糊,对角色定位没有清楚认识,缺乏职业的认同感。《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进行了具体阐述。但只有34.5%的辅导员表示对岗位职责和工作范畴比较(非常)明确,48.10%的辅导员表示对职业权利和义务的认知程度并不清晰,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
2.高校辅导员角色超载问题
角色超载是指在自身角色的扮演中难以承受过多的角色要求和期待,“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是辅导员职业的真实写照。《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本、专科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设置总体上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但实际工作中难以达到规定比例。面对千头万绪、复杂的校园事务性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37.50%的辅导员表示自身能力难以满足工作需求,疲于应对日常工作;64.58%的辅导员认为最大的困扰是辅导员相关理论知识不扎实;85.42%的辅导员表示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科研。辅导员职业能力出现诸多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深度,导致辅导员角色超载。
3.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问题
角色冲突是指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适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标准》指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辅导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教学科研任务的承担者,又是院校基层事务的执行者、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者、各类校园活动的组织者,等等。62.50%的辅导员表示不能很好处理多种角色间的矛盾和关系,从而导致角色间冲突。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同事、家长、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辅导员角色有着不同期待和要求,当辅导员无法兼顾或满足多方面期待和要求时即引发角色内冲突。总之,若不能科学地解决辅导员角色冲突问题,职业能力的提升更无从谈起。
4.高校辅导员角色异化问题
角色异化是指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与自身的角色定位、职责和功能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偏离。《标准》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以“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作为职业守则;了解掌握辅导员工作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职业知识。调查中,大部分辅导员表示无法满足职业守则和职业知识的基本要求,产生不同程度角色职能偏离和职能践行异化,存在政治素养不过硬、理想信念不坚定,道德意识淡薄、专业精神缺乏,知识结构失衡、知识素质欠缺等严峻问题,角色异化严重阻碍了辅导员角色功能的发挥。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实践阶段和延伸阶段。
(一)形成阶段
1.树立辅导员角色意识,增强职业归属感
辅导员角色意识关键是准确把握职业定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也取决于该职业的角色定位。《标准》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树立角色意识,首先要把握好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的关系,做到亦师亦友,既要发挥人生导师的导向性、约束性和权威性,也要体现知心朋友的对话性、包容性和平等性。其次要把握好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求辅导员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最后要有科学的、全面的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职业倾向、性格特点、优势劣势等,是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所在。
2.提高主动成长意识,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主动成长是指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心里有数进而作出决定,辅导员应提高主动成长意识,转变思想观念,有足够的道路自信,认识到辅导员工作不仅是谋生职业,更是伟大的教育事业,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光荣使命。而思想的转变要在具体行动中得以体现,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牢记职业守则,时刻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发展放在首位,不忘初心,不断前进。辅导员要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在学习、工作、实践和思考中明确自身成长方向,结合自我认知和工作实际,侧重选择《标准》中辅导员9项职业能力为发展方向,以“目标金字塔”的科学性为基础向专家型辅导员目标迈进。
(二)实践阶段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薄弱环节
增强理论自信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必由之路,56.25%的辅导员认为加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标准》要求:“辅导员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结合9项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和工作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完善职业能力短板,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
2.注重培训实效,完善工作平台
2013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提出:“到2017年,基本形成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符合辅导员成长成才规律、规范科学的培训机制,基本构建起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81.25%的辅导员希望学校能够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93.75%的辅导员认为增加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是促进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标准》中针对辅导员的培训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许多高校也初成体系,如名师名家报告、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工作沙龙、学生工作论坛、辅导员工作手记等,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训和展示提供丰富的平台,为辅导员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3.重视科学研究,鼓励创新精神
理论与实践研究是辅导员基本职业能力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要“以生为本”,了解学生根本需求,将实践上升为理论,把经验上升为科学。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观点,运用调查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研究。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立学生工作专项研究课题,要求辅导员明确科研动机,发现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和突出难题,鼓励辅导员创新,突破束缚,创新性开展理论研究。同时,坚持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统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探索实践学生工作的新规律,把理论研究的真正意义落实到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和解决学生工作实际问题上来。
(三)延伸阶段
1.加强政策保障,完善考评机制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政策也相继出台,为辅导员的选聘准入机制、培养培训方案、工作职能设置、考评考核指标及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导向,推动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建立充分的制度自信。《标准》中对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的9项职业能力提出了工作内容和具体要求,高校应依据《标准》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量化考核标准,建立奖惩机制和晋升渠道,明确学生工作发展方向,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保持辅导员队伍工作的高效、稳定。
2.提倡终身学习,发挥传带作用
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马卡连柯说过:“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标准》中职业守则要求辅导员坚持终身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一生、持续学习的过程。辅导员应主动学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方法和相关知识,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开阔视野、创新工作,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不仅是《标准》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基本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需要。学生工作与时俱进,辅导员队伍的新老交替代表着学生工作精神的传承,部分高校采取“导师制”模式,聘请工作经验丰富、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工作者对年轻辅导员予以指导,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传帮带”体系,促进年轻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和辅导员队伍建设。
[1] 董晨.守成与创新[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12).
[2] 李霄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5,(7).
[3] 李琳.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与提升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3).
[4] 朱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探讨与研究[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4,(10).
[5] 宋超英.社会学原理[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91.
(责任编辑:张连军)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6.005
2016-10-18
李万佳(1987-),男,黑龙江加格达奇人,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硕士。
G641
A
1009-2080(2016)06-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