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探讨

2016-03-16黄传伟陈伟杨硕时香丽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22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就业指导毕业生

□文/黄传伟 陈伟 杨硕 时香丽

广西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探讨

□文/黄传伟 陈伟 杨硕 时香丽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本文针对目前国家对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及实行精准就业服务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广西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建立帮扶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就业服务档案、利用新载体、树立正确就业观等途径提出建议。

毕业生;就业;精准就业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9日

一、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近两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根据广西教育厅发布的《2015届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7月31日,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总数170,638人,就业人数较2014年同期增幅为5.84%,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9.96%,全区高校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在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59.86%,在广西区内就业人数占67.68%,主要流向前三位为:南宁、柳州、桂林。存在总体就业单位层次不高、毕业生对薪酬满意度不高等问题。2016年,全区毕业生人数达到20.5万人,毕业生人数进一步增加,同时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供给减少,部分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脱节,加上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热衷于在大中城市就业,而基层单位、艰苦地区大量需要人才,毕业生不愿意去等造成的不匹配,多因素表明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广西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服务现状。一是不断丰富就业服务的内容,通过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不断创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改革就业指导课程、举办校园招聘会、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及扶持等;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就业帮扶,落实“一次个体咨询、一次优先推荐、一次技能培训、一项就业补贴”措施。为创业毕业生提供孵化基地,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创业;三是强化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意识,提高就业指导水平。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师资培训、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组织指导老师到企业推荐毕业生等。

二、加强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的必要性

(一)国家稳定大局的需要。我国的扶贫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过不断的努力,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201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中共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瞄准贫困户,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并实行动态管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帮扶做出明确的指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事关亿万家庭福祉,事关经济转型升级,事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局。就业不仅是毕业生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贫困家庭毕业生作为弱势群体,在就业竞争力、心理素质、就业机会的获得等方面与普通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有效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重点工作之一,如不妥善解决好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服务是高校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加强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的精准服务,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校毕业生状况要与高校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挂钩。广西教育厅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划拨给各高校经费预算的参考标准之一,同时与招生计划挂钩,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招生计划人数的增减。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好,直接影响毕业生个人发展,同时学校的社会声誉受影响,考生填报志愿比较注重学校的口碑,如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或者就业质量不好,直接影响到考生的生源质量,生源质量不高,进而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可见高校招生、培养、就业是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贫困家庭毕业生在广西高校所占比重比较大,加强精准就业服务不仅是提高毕业生求职成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途径之一。

(三)提高贫困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大多数出生在农村或者山区家庭,父母文化水平偏低,没有殷实的家境、不会拓展人脉,学生只能靠自己。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压力,交不起学费或者生活费比较紧张,一部分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比较单一,在性格类型和心理特点上存在问题,造成与人沟通交流比较困难。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就业。因此,加强对贫困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贫困毕业生实施就业帮扶,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服务关注度低。随着毕业班人数的增加,高校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大,这就给学校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就容易出现只注重整体就业率,顾全大局,而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没有引起就业管理部门的充分重视,开展的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在就业指导、就业保险、就业帮扶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缺乏时效性,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就不能得到较好保障。

(二)帮扶措施针对性不强。贫困家庭毕业生的特殊性,高校在给予就业帮扶时仅是简单的从经济上进行帮助,在执行“一次个体咨询、一次优先推荐、一次技能培训、一项就业补贴”更多的是象征性地安排学生参与活动,未能把大多困难学生帮扶到位、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未能详细了解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服务,受制于师资人数,“一对一”帮扶政策可操作性不强,与学生交流较少,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三)缺乏长远帮扶机制。精准就业服务应该是一项长期工程。高校在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到接触专业知识,再到树立职业生涯意识、最后寻求目标工作这一过程并没有做到实行就业观的动态引导及跟踪服务。高校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进一步提升精准就业服务效果。在就业服务的时间安排上往往只注重毕业当年,没有规划到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当中,各项帮扶工作基本从毕业当年才真正贯彻落实。

(四)部分贫困家庭毕业生等靠要思想严重。新时代毕业生就业观念呈现新的时代特点,90后成为大学生主流,一方面90后毕业生尚未真正踏入社会,没有真切感受到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部分学生找工作不积极,存在有业不就的情况,同时就业价值取向有偏颇,未能形成多元化的就业观念,就业视野较窄,局限于地域、工作环境等而无法实现就业。高校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就业服务的效果不好。

四、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帮扶机制。高校实施校院(系)两级“一把手工程”和领导联系制度。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并通过建立校院两级目标责任制,形成“领导主抓、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就业帮扶要根据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方案,低年级注重专业背景及基础知识的教育,高年级重点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的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并做好就业相关的准备,鼓励其参加各种就业活动,提升就业能力。在毕业学年,高校定期召开精准帮扶就业工作推进会,针对个别就业极其困难的学生,实行“多对一”帮扶责任制。高校各部门群策群力,实行协同跟进指导和重点帮扶,把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工作保障。一是积极外出开展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和推介活动,通过校友、合作企业等多方资源为毕业生推荐工作;二是充分利用就业实习基地,切实推行实践育人工作。确保每一学年都能安排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需求,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三是举办各类型免费的就业培训班,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培训班,如办公软件的运用、商务英语实操、办公礼仪等这些在日常工作中非常实用的技能;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科课程设置,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五是积极为贫困家庭毕业生申请求职补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费用,通过补贴,解决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从经济上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工作。

(三)摸清帮扶底数,制定帮扶计划。高校应对贫困家庭毕业生做好摸底调查,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筛选,力求做到摸清学生家庭情况、求职愿望、个人技能、培训需求。对贫困家庭毕业生建立就业服务档案,做到“立卡有台账,帮扶有记录”,并根据学生的求职意愿,如就业区域、就业行业、就业岗位、薪酬标准、工作要求等基础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有的放矢,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通过分析学生的特点,确立他们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帮扶计划,可以开展就业咨询、就业经验交流、就业政策讲座等活动。优先推荐贫困毕业生就业,向毕业生提供三个以上优质岗位信息,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登记并开展跟踪服务,离校后与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做好信息对接,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效果。

(四)创新载体,提高精准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高校应根据90后毕业生的性格特点,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实行精准就业服务。大力推进就业工作网络平台建设,通过网站用人单位可以在线注册、发布招聘信息;学校就业部门则可以在线进行资格审查、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并可以通过短信、邮件形式向毕业生推送就业岗位;毕业生可以在线注册并填写、上传求职的个人相关信息及简历;用人单位可在线浏览和查询各专业毕业生信息和学生的求职简历,毕业生也可在线浏览用人单位的相关情况和招聘信息,从而搭建起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相互沟通交流的信息通道,为毕业生提供更为贴心和快捷的服务,简化就业管理流程,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同时,加快手机APP应用的开发,使学生在办理就业工作手续时简洁高效,加快就业信息大数据的建设,使学生就业意愿和用人单位需求能高效匹配,通过qq、微信、短信实行就业精准匹配和精准推送。

(五)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是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不定期安排培训,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同时聘请一批优秀的校外职业指导老师、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经理、优秀校友作为校外就业指导师资团队;二是高校要充分利用就业创业课程和课外就业活动,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了解掌握国家及地方有关优惠政策,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电话、邮件、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解放思想,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择业观,鼓励学生敢为人先,勇于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去开创事业,积极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和“特岗教师”等基层项目,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郭云贵.我国高校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分析[J].学术交流,2013.10.

[2]陈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

[3]吴桂彬.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8.

[4]雷国慧.精准扶贫机制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开展实施[J].山西青年,2016.11.

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工科院校高质量就业实现途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GB250)

F24

A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就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城市贫困家庭的孤独感分析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环首都贫困带农村贫困家庭识别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