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顶层设计研究
2016-03-16鲁君谊
□文/鲁君谊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顶层设计研究
□文/鲁君谊
(铜陵学院会计学院安徽·铜陵)
作为研究性大学和专科院校、高职的夹心层,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环境正在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以铜陵学院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进行顶层设计的理念与做法,包括如何探索与修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战略举措等方面。
地方应用型高校;顶层设计;转型
原标题: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顶层设计与内涵建设研究——以铜陵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9月20日
目前,我国高校发展存在同质化倾向严重、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另一方面企业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因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拟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2015年1月,安徽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将安徽省高校分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三类高校建设。同年10月,铜陵学院被批准立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那么,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推动地方本科高校顺利转型,建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顶层设计”,使学校在众多同类型大学中脱颖而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顶层设计”(TOP-DOWN)是源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理念。针对某一特定研究对象,运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自上而下进行总体战略的构思与设计,着重强调设计对象定位的准确性、结构的优化性、功能的协调性与资源的整合性。该理念提出后,很快被应用于信息科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成为其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地方本科高校想要提升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在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取得成功,必须要进行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针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战略举措等一系列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的全局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构想与设计。缺乏顶层设计,学校发展就会迷失方向。
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如何进行顶层设计,推动地方本科院校顺利转型?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把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本质,就是要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该类学校的定位:以全面服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以应用型学科和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双能型师资”等为重点,以省市共建为抓手,集聚社会资源,形成校企、校校、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其核心是地方性、应用型与高水平。
下面以铜陵学院为例,系统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在向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转型过程中,进行顶层设计的理念与做法。2015年10月,铜陵学院成功获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立项,这对于铜陵学院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经过充分论证,铜陵学院认为高校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系统的、全局的观点出发,认真做好校内顶层设计,对决定或影响学校转型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制定宏观实施战略和具体解决方略,即将“顶层设计”理念运用于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确定发展目标、明晰转型要义等方面,对涉及转型的诸多重点、难点领域稳步推进,逐一突破。
(一)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和纲领,具有文化建构、目标导引的重要价值,对高校的发展有着长远而全局的影响。在向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尤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解决好“办什么学”和“如何办学”的问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学院先后开展了四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逐步明晰。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铜陵学院明确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以凝练特色为重点,继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战略,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协同育人、提升质量,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指高校根据自身历史发展条件、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发展特征,准确把握服务面向与发展目标。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曾说过“高等教育忌讳单一的模式”。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要坚持准确的办学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当前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改革中走出一条差异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从2006年开始,学校经过一系列发展规划的确立,明确了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性大学的发展定位,紧紧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性”三个关键词。“高水平”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新、办学特色鲜明上,具体体现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内部管理和教师学生的个体特色等诸多方面,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在“应用型”方面,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能力。在“地方性”方面,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大力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推进科技创新,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服务。
(三)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高校对于自身长期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造性思考,体现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奋斗目标。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准确定位自身办学特色,科学定位学校发展目标,明确自身办学方向,并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铜陵学院的总体建设目标为:以安徽省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为引领,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三个核心要求,深化改革,融入地方,产教融合,实现“五大显著提升”、建成“四大高地”,即: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建立,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区域创新合作平台逐步建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开放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办学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总体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将学校建设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与地方产学研优质资源相协同的科技创新高地、与地方产业升级及技术创新需要相融合的社会服务高地、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相呼应的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内知名度较高、省内一流、财经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力争成为全国转型发展示范校。
(四)发展任务。为了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其向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转变的发展目标。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其办学定位、围绕发展目标,构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关键要素和发展任务:如建立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构建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对接行业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服务区域发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深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等。
铜陵学院将紧紧围绕“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这一目标,大力推进“五个校园”建设,全面落实“十大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体系。打造特色与优势学科,改革传统学科,培育新兴学科,促进优势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注重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优质专业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铜陵学院在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改造传统专业,优先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以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为重点建设专业,发挥示范作用,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重点打造一批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服务贸易、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5个应用型专业群,力争新建金融学、市场营销等2个以上国家级特色专业或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新建电子商务、经济学、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等10个左右省级特色专业或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比例不低于50%。积极推进专业评估认证试点工作,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学科专业设置评议机制。力争在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学科实现专业硕士学位点突破。
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要把培育既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又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作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路径。要把培养教师的学术理论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铜陵学院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中青年教师培养、“双能型”教师培养力度,到2020年,副高以上职称、硕博士学位比例分别达到40%、90%以上,“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80%以上,35岁以下专任教师挂职锻炼达95%,具有国外学习、培训、研修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0%以上,高层次人才与团队获得新突破,着力培养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5个以上。学院以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为目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厚植人才成长土壤,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形成能够支撑地方应用型大学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3、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在提倡高校分类发展的今天,地方高校需要根据其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铜陵学院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4、科学创新平台。“研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则浅”。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必须要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术研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一线,做到“寓教于研、研教融合”。同时,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独特的学科优势、师资优势与地方优势,积极开展智库建设,与政府、企业、高校之间共同开展合作研究,为政府的决策、企业的生产、重大课题的攻关等,提供有价值、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在转型过程中,铜陵学院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质量、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科研评价机制、激励分配机制和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制度,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科研水平。围绕皖江城市带和铜陵市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平台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集成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5、社会服务功能。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教学、科研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应依托优势学科,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效地体现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建设目标,铜陵学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密结合国家、安徽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应用型科学研究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强化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五)战略举措。战略举措是为了贯彻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实现发展目标,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而采取的重要对策。铜陵学院在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抓住本校加快深度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目标,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科学研究与积极服务社会等方面实施了有效战略举措。
1、立足优势学科专业,培养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依托学校财经学科的特色优势,在继续做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础上,加强校级专业硕士点培育,力争获批省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单位。强化应用型专业建设,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按照“以重点专业对接支柱产业群”的原则,优先发展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工科、文化创意、服务业类专业,逐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凝练专业特色,促进相关学科重新整合优化,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2、建立应用型教学团队,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紧缺高水平应用型教师,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继续实施“双百计划”、“名校名师名企工程”和“一小时人才圈工程”,柔性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培育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逐步形成若干个学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
3、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创新人才模式深入转型。深化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重构学习流程,鼓励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专业链与产业链、教学过程与企业流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建立以提高应用水平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加快课程模块化体系建设,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4、加强应用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加强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优化学校学术委员会结构,尊重并支持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学术职权。不断完善科研考核与奖励、科研经费、科研平台、创新团队、智库建设、学术交流、学报等方面管理制度,持续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强化学术带头人培养工作,建立起以“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为引领的塔型科研人才梯队,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能力。
5、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着力构建优势突出的人文社科基地和新型智库。重视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培育基地,进一步整合校内智库资源,联合省内外高校、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高管,积极建设省级智库,遴选一批重点研究项目,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和安徽区域创新驱动需求,注重对安徽经济转型升级和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深度融合。
三、结语
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是一个持续、艰苦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型提升过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要紧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差异化的办学理念,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凝练和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为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铜陵学院坚持思想引领和理念创新,开展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改变对传统学术研究办学思路的沿袭与路径的依赖,精确把握以应用型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组织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积极建言献策,使全校教职工在“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内容和水平上达成共识,为学校顶层设计奠定了思想基础。通过学习动员与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审议审定等一系列工作,学院制定了《铜陵学院章程》、《铜陵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对于如何进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即在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健全内部治理体系,提高办校治学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校,突出以德育人、以美塑人。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义.中国地方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J].中国大学教育,2016.1.
[2]阎光才.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4.1.
[3]张平华.基于科教融合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4.
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zdjy126)
G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