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2016-03-16薛晓东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22期
关键词:报酬管理层盈余

□文/薛晓东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文/薛晓东

(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贵州·贵阳)

近年来,上市公司信息质量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决定了盈余管理的产生,我们从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管因素两个方面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对策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1日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盈余管理即为公司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在其进行盈余报告时对某些项目进行故意操控来实现其特定动机。盈余管理从表面上看是个会计问题,从更深层次来看,盈余管理涉及到的是公司治理问题。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运用一定的手段造成信息不对称。由于委托代理问题会一直存在下去,因此盈余管理问题也是一个长期问题。我们从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分析。

(一)外部客观因素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属性。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但我国现阶段的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竞争机制尚不完善,交易价格很难保证真正的公平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不可能有可信的衡量标准。公允价值的确定更多的需要依靠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缺少客观的量化标准,很难确定价值是否公允。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这一规定,对其加以滥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会计政策具有可选择性。企业的盈余是企业会计人员在会计准则和政策的指引下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对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获取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准确的数字运算,又需要合理的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所以,企业的盈余只是介于某个合理范围内的数据,而并非是客观、准确的数据,这也表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谨慎性是难以统一起来的。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准则的规定范围内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和程序。部分会计准则针对同一个项目提供若干种会计核算方法,供企业自行选择,如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企业一般选择能使自身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核算方法制定会计政策。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一旦该会计政策未能使企业获得最大化收益,企业便有可能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尽管准则规定会计政策变更的具体条件,但变更条件同样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为管理层提供了盈余管理滋生的温床。

(二)内部主管因素

1、为筹集资金进行盈余管理

(1)为首次公开募股进行盈余管理。企业要募集大量的资金,上市是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要发行股票,尤其是公司第一次发行股票时,它需要公司的财务状况稳健,业绩良好。在《公司法》中也明确的要求企业必须在三年内连续的盈利方能申请上市,因而企业为了上市,就会加强盈余管理和财务数据包装,从而“合法合规”地取得上市资格,并通过对企业盈余报表的粉饰,为企业股票价格的提升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为准备配股和增发新股进行盈余管理。为了能够获得更多投资者的资金,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会通过配股和增发新股这一途径。由于配股和增发新股需要一定的条件,管理层便会通过盈余管理调整报表,营造一种财务状况稳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形象,同时由于大部分投资者未能洞悉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因此认定此状况乃上市公司的真实状况,投入更多资金,希望获得红利或待股票价格上升后变卖赚取差价。例如,上市公司在准备配股时,证监会要求公司在最近三年内的净资产收益必须每年高于10%,而为了达到这一标准,很多上市公司就会通过盈余管理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满足配股标准的需要。

(3)为避免退市进行盈余管理。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就会盖上ST的帽子,上市公司连续3年亏损就要暂停上市(暂时保留代码和资格),如果之后6个月内仍继续亏损就要面临退市处理。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第一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会在第二年扭转局势,以免被扣上ST帽子;若第二年无法扭转,上市公司在第三年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盈余管理,以维持上市资格。因为市场对于未能满足预期的公司的惩罚更加严厉,特别是与预期仅仅存在较小差距时。所以,部分上市公司若预期未来业绩难以达到要求,便将本期利润降低,递延至下一年度,使利润平滑化。

2、从纳税的角度进行盈余管理

(1)避税动机。目前,我国的税法体制并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我国还出台了诸多税率优惠政策,存在多档不同的税率,目的是为了增强公司在选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时的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利用纳税筹划进行盈余管理,大多数未上市的民营私营企业会尽量降低报告上的净利润,从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对企业而言纳税就是企业的现金流出,减少税负就是变相的增加企业的营运资金。

(2)纳税动机。与大多数未上市的民营企业相反的是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会为多纳税而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会尽量提升报告上的净利润,表现出公司拥有很强的盈利能力。公司因利润增加所付出的税负成本是远远小于公司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所得的回报。增加纳税对提升上司公司的形象也是有好处的。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所存在的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情况,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为了其政治前途,往往也会把利润做大,多纳税,以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同和青睐,以在日后获得升迁的机会。

3、为规避债务契约对其带来的约束进行盈余管理。由于债权人和企业之间会签订债务契约,在债务契约中就会包含某些条款用来抑制管理层从事有损债权人最佳利益的行为,例如不能过度的发放股利,而且对超额贷款也坚决否定,甚至提出不能给亏损的企业贷款,因为以上这些行为都会稀释债权人债权的安全性。如果违反债务契约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因而很多企业就不可能轻易地违反这些约定,公司管理层就会想方设法避免违约,它们甚至尽量避免出现违约的可能性,一旦出现这种趋势,管理层的经营自由就会受到限制。因此,若企业所处的债务状况有可能导致违反债务契约时,企业就会对报告利润调整并增加,进而在降低违约风险的同时达到提高自身信贷级别的目的。

4、管理层追逐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报酬契约动机)。由于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产生委托责任关系,造成信息无法对称,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只能通过业绩考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掌握企业所有权的股东会与执行经营权的管理层便会约定一定的与业绩相挂钩的报酬计划,管理层因此也具有了盈余管理的动机。我们可以从显性报酬和隐性报酬两方面进行分析:

(1)显性报酬。显性报酬主要体现在管理层的年薪、分红的方面。股东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风险等,结合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约定一系列与公司经营业绩挂钩的报酬计划。一般来说,财务指标是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尺度,如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通过约定这些指标的增长幅度确定管理层的薪酬。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薪酬分红,会对财务数据进行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报表,使得相关财务指标与报酬计划相吻合。

(2)隐性报酬。隐性报酬与显性报酬相反,表现为非物质形态的报酬,如声望、升迁机会等。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良好,财务状况稳健,股东自然对管理层充满信心,便会寄予厚望;同时,国家和社会公众对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予以认同,管理层自然而然获得了非物质形态的报酬,甚至国家会授予一些荣誉称号,其职业发展道路更加顺畅平坦。

管理层为此也会通过盈余管理,以此获得隐性报酬。管理层追逐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部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动机,也是大多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在显性与隐性报酬的利益驱动下,管理层对盈余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动机。

二、应采取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合理利用会计准则的规定,选择及变更会计程序和方法是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需要对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由于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具有制约作用,即会计准则规范的业务面越广,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小,难度就越大。有针对性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会计准则,可以减少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弱化盈余管理的配股、保牌动机。目前,配股的条件只有“最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均在10%以上”,这个条件是过于简单并且是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单一财务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如果想要全面衡量公司的财务状况,相关监管机构要对公司的各项指标进行补充和完善。应该利用多个指标,建立一个能够综合全面反映公司能力的参考体系,实现对企业财务状况评价的科学合理。应变单指标为多指标体系,如增加核心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资产增长率等指标综合考察公司的能力,通过增量考核缩小操纵空间,加大操纵难度。与此同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要建立不同的参考体系,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公司的能力进行综合全面反映。

我国对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有严格的规定“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上市,”这虽然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但对于一些处于发展阶段的公司来说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很多处于发展阶段的公司难免会遇到发展难题,但并不表示这个难题就是永远无法解决的,暂时性的亏损也并不代表它丧失了发展潜力。纯粹基于会计数字的定量分析虽然比一些定性分析更为准确,但很难从长远角度去分析一个公司未来的发展状况。所以,在使用财务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也应使用一些定性的指标,比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发展潜力、未来盈利能力等。因此,在实施终止上市之前不仅要对公司实施定量分析也应该进行定性分析,防止片面化。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审计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审计。审计监督是有效堵塞盈余管理漏洞的有效方式。在我国主要是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提示和披露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就需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断完善审计管理系统,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责监督。对于注册会计师所在事务所的违规行为进行严重处罚,严格惩办,通过加大其违规风险来强化审计监督职能。从法律法规上引导注册会计师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加大违约成本来控制审计风险。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上市公司要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之间进行有效制衡,强化董事会职责,完善监事会功能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使董事会职能得以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应完善独立董事加强监督,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制衡作用。建立健全经理人市场,并建立经理声誉机制,对经理人造成就业和薪酬威胁。另外,提高经理人的理论水平和道德素质,以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避免其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五)全面加强监管执法力度。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违规处行为的罚力度不足,实效性太差,缺乏对伤害投资者给予补偿的规定,致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违规成本较低。即使处罚了违规公司,最终受罚的往往是上市公司而不是管理层或责任人,因此要加大对相关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追究违规人员的相关责任,对违规者要实现零容忍的态度,实行一票否决制。

综上所述,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是多种多样比较复杂的,本文从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两个方面选取了比较普遍的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以上盈余管理动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的动机也会更多元化,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会衍生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盈余管理动机,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1]丁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5.10.

[2]梁萧.盈余管理动机、手段与经济后果分析——基于南纺股份案例研究[J].新会计,2015.1.

[3]卢太平.张东旭.融资需求、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4.1.

[4]孙艳娜.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J].中国外资,2014.4.

[5]吴腊.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4.33.

[6]贾小鹤.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及管控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9.

F27

A

猜你喜欢

报酬管理层盈余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高级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债务杠杆的影响
医生的最佳报酬
谁没领到报酬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