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2016-03-16何小红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文/何小红(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
贵州省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文/何小红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提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村落遭到严重的破坏,其存续及保护发展成为热点问题。本文以贵州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以期对贵州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及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传统村落;贵州;保护;开发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2日
一、背景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传统村落正逐渐消失,面临着现代化的严峻挑战。据学者冯骥才先生介绍,21世纪初我国的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锐减到271万个,这对我们传统的农耕国家来说是个惊天的数字,它显示了村落消亡的势头迅猛和不可阻挡,也表明了采取和践行对传统村落积极而有效的对策刻不容缓。截至2014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贵州省占426个。
二、贵州省传统村落概况
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一个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畲族等共居的省份。贵州省目前共有426个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总数的16.7%,总数量在云南省之后,居全国第二位。就目前贵州省大多数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而言,总体出现由于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无针对性的管理保护模式等诸方面原因,一些传统村落正日渐消亡,加强其保护力度迫在眉睫。
三、贵州省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一)贵州省传统村落历史沿革研究。贵州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农业省,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贵州省传统村落历史沿革方面的研究是近几年来传统村落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博物馆文物专家吴正光的《领略贵州古村落古韵》,主要从自然环境、历史流年、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美丽外观、鲜明个性、丰富的内涵等方面对贵州省的古村落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对我们了解贵州省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民族特色等方面有很大的参考价值。2009年张姗的《贵州地扪侗寨的历史地理研究》,对地扪侗寨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村落选址、建村环境、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阐述,让读者更好地认识传统村落的形成过程,其保护与开发模式建议,也对当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贵州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建筑形态研究。贵州省地形复杂多样,村落的空间格局、建筑形态各异。贵州省对村落形态研究较早的有李志英的《黔东南南侗地区侗族村寨聚落形态研究》,对黔东南地区村落的选址、空间格局进行了阐述。村落建筑形态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侗族村寨的相关研究较多,如《黔东南地区侗族村寨及建筑形态研究》、《侗族村落建筑的生态意蕴》等,从村落形态呈现出来的空间结构、景观布局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考察。在贵州省村落空间格局方面:李亮(2013)以第一批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贵州省古村落为例,运用了较为专业的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测算了传统村落体结构类型和各区域的分布类型,综合分析了贵州省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县际分布、区域分布的结构特征,对贵州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贵州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传统村落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20年以来,在贵州省传统村落各个方面的研究当中,村落文化景观方面的研究内容最为丰富,主要包括保护和开发利用两方面。文化集体记忆是维持传统村落得以延续的一种方式,罗德启在《中国贵州民族村镇保护和利用》一文中提供了贵州民族村镇保护和实践的一些具体有效的办法,建议摸清家底,明确重点突出典型,在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总体上的保护,并提出建立生态博物馆群的建议。蒋盈盈在《浅谈贵州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中提出综合性保护村落文化景观,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方面,《多民族地区村落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的思考》、《传统侗族村落的农业文化涵义与保护策略》、《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针对苗族、水族、布依族等,有专门的研究资料。2013年王伟在《国际环境法视野下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研究》中从国际的角度,明确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在保护和利用过程当中的责任和义务。《美丽乡村建设与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着眼于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等背景,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贵州省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方法及开发模式。
(四)贵州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保护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来,贵州省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方面的研究是两个热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有所涉猎,但并不多。在古村落旅游开发、发展及规划方面,主要研究有《贵州民族村镇旅游开发模式分析》、《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省思》、《贵阳市周边地区特色村落规划方法研究》、《浅谈贵州传统民居村落的特点及发展》等。在贵州省传统村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以蒋焕洲《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为代表,提出了旅游项目形式单一、品牌不明确、社区居民参与度低、村落卫生差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开发理念,突破深度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村民参与机制等对策。在保护方面,《在文化旅游中保护贵州的古村落》指出,贵州省传统村落数量多、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明显,民族民间文化濒临消亡的危机,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文化专题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村。记者管弦、涂涌等各自在《贵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贵州升级传统村落保护》(2015)等文章中明确了加强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性、方法及意义。
(五)贵州省传统村落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建设方面的研究。贵州省第一批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馆是雷山县苗族聚居的朗德上寨,建于1985年。随后于1997年中国与欧洲的挪威合作,在贵州省建立了四处生态博物馆,即六枝唆嘎村、黎平堂安村、锦屏隆里村、花溪镇山村。在民俗博物馆研究方面,吴正光的《谈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对贵州民俗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以及对民俗传承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及其对村落的保护作用方面研究较多,如《生态博物馆理论在景观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西南少数民族村寨景观的低碳性研究——以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环境、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描述,探讨了生态博物馆景观保护的有效途径。陆景川在《贵州生态博物馆与古村落保护》一文中指出,贵州的“生态博物馆”建设要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文化与经济相协调发展。江南在《生态博物馆导向下的旅游开发及文化保护——以地扪为例》(2010)中对生态博物馆的资源进行了解读,对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指出其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并提出了开发和保护的对策建议。肖明艳在《基于贵州生态博物馆的村落旅游探讨》(2013)中,提出了生态博物馆建设需同旅游发展结合的观点。
(六)其他。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社会资本状况研究:陈皓(2013)以扰绕村为例,对社会资本概况进行探究,分析了新时期背景下扰绕村社会资本的变迁和重构,得出了其社会资本影响因素的结论,提出其获取途径。黔中地区典型历史村镇的调查与分析:顿明明以贵州省青岩镇、镇山村、本寨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对黔中地区历史村镇的独特性和多元性特色进行分析,目的是使大家对村镇历史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有一定认识,更加重视其保护。村落自组织与乡村精英型塑:贵州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定贵(2010)以贵州安顺市九溪村为个案,把它放在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就村落内部如何利用自组织去型塑乡村精英,以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发动力问题进行探究。资源配置研究:吉首大学研究员罗康隆(2012)以贵州黄岗侗族村落为例,从社区时空规序共识方面来探讨村落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
四、述评与展望
(一)述评。贵州省传统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数目多,占到16.7%,其地位的重要性明显。贵州省传统村落的研究,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文献及研究成果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整体上看,贵州省传统村落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处在探索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灾系统方面的研究不完善。贵州省地势起伏大,陡峭的山地环境,临水而居的聚落选址,隐藏着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隐患。大部分村落是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火灾隐患系数大。2014年贵州剑河地区百年苗寨失火,大量历史悠久的传统民居被毁,就是血的教训。到目前为止,对贵州省传统村落的防灾体系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几乎为零。
2、推动贵州省传统村落发展的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薄弱。推动贵州省传统村落的发展,旅游开发、建设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是多种发展传统村落的重要方式方法。而针对建立完整有效的动力机制体系,推动贵州省传统村落的健康发展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为薄弱。
3、多学科综合运用较少。传统村落的研究可涉及多个学科,比如说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民族学、生态学等。贵州省传统村落数量多、地域特征明显,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能更好地为贵州省传统村落的研究服务,使研究更加深入。
4、研究区域呈现一种不平衡趋势。从已有的文献看,贵州省传统村落在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地区,以侗寨、苗寨的研究占据了大多数,而其他集聚地研究较少,造成研究在区域上的不平衡。
(二)展望。为了更好地推进贵州省传统村落的发展,更好地推进贵州省传统村落的研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值得关注:
1、针对性推荐防灾减灾措施,对贵州省传统村落实施更好的保护。贵州省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多发的一个省份,研究防灾减灾体系特别重要。在保护规划、建博物馆、多元主体保护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建树。而针对预防天灾人祸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2、如何使贵州省传统村落从输血到造血,利用其民族特色的明显优势来发展村落经济。传统村落要发展、村落经济要发展,村落进行维护维修,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以及社会的支撑,应更多的利用好自身优势,创建一套可持续发展体系,推动自身发展。
3、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保护之间的矛盾。贵州省传统村落集聚分布地区产业发展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部分地区旅游业有一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发展,对贵州省传统村落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为传统村落“建档”[N].光明日报,2015.3.4.
[2]吴正光.领略贵州古村落风韵[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1.
[3]张姗.贵州地扪侗寨的历史地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4]罗德启.中国贵州民族村镇保护和利用[J].建筑学报,2004.6.
[5]陆景川.贵州生态博物馆与古村落保护[J].凯里学院学报,2007.2.
[6]陈皓.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社会资本状况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3.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批准号:2013BA J10B08)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