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社会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及思考

2016-03-1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5期
关键词:理念经济建设

孟 祥 健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0)



【政治与哲学文化研究】

新中国社会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及思考

孟 祥 健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0)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进入全面建设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理念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演进,演进阶段分别是: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是发展的核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以及“五大发展理念”。总结与反思中国社会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实践。

社会发展理念;经济增长;全面发展;GDP主义

社会发展理念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理念主要是引导社会实践的发展,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推动社会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其演进过程进行梳理、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也要在这种演进过程中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理念进行深入思考。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借鉴苏联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发展理念。

第一,关于发展的迫切性。建国初期,国家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发展成为第一要义。历史上,受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新中国要屹立于世界,就必须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实力,建设强大的军事国防。

第二,关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而自然界是当时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源泉。“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有生必有死,即自然物有成必有毁之法则。”[1]194毛泽东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只有充分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才能改造自然。“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社会、人类本身 (即人的身体)都是永远认识不完全的。”[2]326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全面,才能不受制于自然,人类只有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才能改造自然。早期改造自然是为了发展经济,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但后期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出现了失误。

第三,人民主体思想。人民主体思想体现在发展理念上主要是强调发展依靠谁以及发展为了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民服务”诠释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充分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实力是基础,决定着其他一切领域的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人民,“中国经济建设的基点,是深信人民群众蕴藏着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智慧”[3]6。即使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较弱,毛泽东仍然重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为了能更好地改善民生。”[4]6人民共享虽然在后期的实践中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但发展为人民理念此时已经得到关注。

第四,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进行,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思想,并提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新中国成立初期,正确的社会发展理念在前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后期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受到影响,毛泽东一系列较为符合现实的社会发展理念没能在实践中继续发挥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一大二公”“不断赶超”等等这样脱离中国社会客观实际的发展理念,这样的发展理念没能深入、成功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二、 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理念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是发展的核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

(一)经济增长是发展的核心

发展就是提高经济水平,扩大经济总量。文革十年,国民经济有所下降,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国家的经济水平对于各个领域有着决定作用。世界的经济发展让中国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尤其是周边“四小龙”经济水平的突飞猛进让中国感到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当时中国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没有成为中心话题,环境和资源的成本远不及经济效益所带来的实惠,而且当时的经济能力不足以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当时的人民普遍贫困,发展经济能直接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可以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这一时期国家的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特征。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成为时代的主题,发展市场经济是为了突破经济体制的束缚,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发展重点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邓小平指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尽可能地搞快点”“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5]375。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教育、国防等等才能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只有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只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才能及时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发展区域上实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5]374此时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了效率就必须提高经济发展的总量和速度,区域经济发展波浪式推动,实行先富带后富。沿海经济基础相对于内地较为雄厚,内地要支持沿海地区的发展,沿海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带动内地的发展,“点、线、面”的结合与推进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开放。在发展手段上,主要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增长。我国主动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资本主义国家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先进的发展手段值得我们借鉴,既可以弥补我国某些不足也可以加强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在开放中我们才能提高经济水平。在发展的层面上,开始兼顾人与社会的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5]367物质虽然重要,但没有精神内容的物质文明是空洞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把发展的最终目标放在人民的身上,人民可以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念

从国内情况来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全面发展的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追求经济效益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出于发展的需要对自然的不断开发造成了生态的失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反思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成为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目标,但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趋暴露,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社会发展中的公平问题等等。国内现实和国际情况决定了中国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之前开始贯彻实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念。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要全方位发展,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个方面,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追求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发展区域上,实施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为了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放在东部沿海地区,但这种非均衡的发展带来了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东、中、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拉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当时提出先富带后富的同时,也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在发展的手段上,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规范人们的行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发展标准、发展手段。“以人为本”规定了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以人民为本”,这个原则即把人看作是发展的手段,也把人看成是发展的目的,人民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享有者。科学发展观规定了发展的标准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资本主义社会强调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至上的取向导致其选择的社会发展的标准是少数人的利益即个人利益;社会主义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多数人利益即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逾越现实的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们不能超越现实的生产力水平,立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没有现实的物质基础,违背历史规律的,但我们发展的终极目标仍然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坚守理想信念,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实现。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始终注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实现人的价值,科学发展观是在现实的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各项社会建设,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手段,即统筹兼顾。改革开放近40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诸多不和谐现象。必须要从国家层面进行宏观统筹,解决各种矛盾,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四)新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一,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创新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个方面。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改革开放是我国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在这一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创新是新型工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泉。

第二,协调发展理念。社会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以及社会系统与自然、人与其他系统之间在发展速度、比例、顺序等方面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既要有侧重点,又要兼顾各方。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整体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融合,重视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工业化升级,重视国家的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使发展具有整体性。

第三,绿色发展理念。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当中,必然要与自然发生关系,这种关系要么是对立的,要么是和谐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要遵循自然规律,若是忽视自然规律,不择手段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就会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小觑,已成为阻止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要重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第四,开放发展理念。开放发展就是要处理国内与国际的两个大局,使中国与外国和谐互动。我国已建立起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我们要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开放水平。

第五,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社会主义的发展强调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此外,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共同富裕是衡量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影响社会和谐的严重问题,在某些领域则更为凸显,因此共享发展已成为发展的迫切要求。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从而确保人民创造的财富由人民共享,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逐步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坚持、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理论成果;五大发展理念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实践,重视人的发展问题,达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三、中国社会发展理念的总结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起到了引领作用,成果显著,在实践中总结有益经验和反思某些缺陷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社会发展理念是否先进,在于其是否根源于客观实践,是否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人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先进的社会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毛泽东基于新中国的客观情况提出一系列社会发展的理念,涉及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虽然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没能深入贯彻和推进,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社会发展理念,也为改革开放之后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教训,结合当时中国的客观情况,提出经济增长是发展的核心,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经济水平,取得了重要成效。实践不断深入,问题亦不断凸显,人们开始反思一味强调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国内的实际和国外的发展状况,不断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五大发展理念,这些发展理念都是源自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史和现实已说明,这些发展理念引领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在社会发展理念的演进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也得到落实,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层次逐步得到提高,人不仅是发展的手段亦是发展的最终目的,贫富差距得到了控制,社会公平得到保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发展的成果也由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理念的演进过程其实也是规律性与目的性逐步统一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统一性的过程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不得不指出,中国社会的发展理念中也有某些不足,GDP主义就是典型。“假如有这样一种医学理念,认为人的健康只有一个指标,就是体重增加,它所主张的也只是不择手段地增加体重,至于其他指标及各器官、系统的生长,不仅不重要,而且通通要服从体重增加。可以想见,这种理念不仅在医学界会遭到全面反对,就是所有具备正常心智的人也会唾弃它。但是,这个理念却在经济学界得到了滋生的土壤,不仅形成一种理念,而且还在中国成为‘主流’,这就是 GDP 主义。”[7]目前中国某些领域存在的GDP中心主义主要是以西方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来参照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认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具有普世性,GDP主义一段时间内在西方创造的经济奇迹,一度使很多人迷失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增长是GDP主义的核心。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而此时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增长即GDP的增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不发达是建立不了先进的生产关系,一些人正以此为理论基础,强调“补资本主义的课”,他们认为,生产力不能得到发展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创造经济奇迹,就是追求GDP。GDP主义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第一,人与自然矛盾突出。GDP主义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了发展不考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中国工业的基础较为薄弱,为了发展只能从自然界中获取大量的原材料,开发和利用自然,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失衡,而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问题以及认识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缺失或不足,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1990—1995年环境恶化速度快,1995—2000年在上一时间段的基础上持续恶化,态势减缓,2000—2005年恶化态势有所上升,2005—2010年又有所减缓。中国的环境现状是总体持续恶化,局部改善,治理小于破坏,生态赤字继续扩大,其速度有所减缓。”[8]第二,出现价值观迷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若一个社会以追求GDP的高增长为主要目标,其价值取向便会偏向利己的个人主义。GDP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总量,物质就是一切,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拜金主义、自私自利倾向不断显现,局部范围内的腐败现象也是价值观扭曲的结果。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在中国这种倾向不容小觑,其危害会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的各个领域。第三,社会不和谐。GDP主义强调不惜一切代价的经济增长,在现实中造成了社会不公。GDP主义虽然强调经济增长,促进发展,但并不代表普遍富裕。GDP的增加并不表明人们的收入增加,现实中甚至掩盖了收入的降低,贫富差距虽然不断缩小但依然存在。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障碍,消解两极分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关注弱势群体,消除社会不公,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在理论中还是实践中都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社会的发展理念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世界发展进程中的有益经验。由此,中国社会的发展理念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实践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其中的部分缺陷也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被克服。

[1]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7] 刘永佶.GDP主义批判[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4):31-35.

[8] 孙东琪.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态势及其空间分异分析[J].地理学报,2012,(12):1599-1610.

【责任编辑刘蓉】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inking on the Concept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PRC

MENG Xiang-jian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00,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Chinese society entered a period of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Chinese society has being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ractice, and the evolution stages are: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Economic Growth Being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Five Development Idea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up. Summarizing and refl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ractice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oncept of social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GDP doctrine

D602

A

1009-5128(2016)15-0032-05

2016-07-1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问题论争研究(14AZX001)

孟祥健(1988—),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

猜你喜欢

理念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