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6-03-16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
□文/邵 佳(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
民族贫困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文/邵佳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
[提要]本文从民族地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入手,梳理国内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归纳民族贫困地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从创新课程设置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改革民族贫困地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门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民族贫困地区
原标题:基于市场需求的民族贫困地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4日
一、民族贫困地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2012年,作为武陵山片区四省边区第一个海关,湘西海关获批设立。湘西海关的设立,为湘西州乃至整个武陵山片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开放型经济需要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高级专门人才,以打破区域桎梏,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储备高级专门人才,一要依靠人才激励政策,吸引区域外的优秀人才;二要依赖本地高校培养,挖掘本地人力资源潜力。由于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人才引入难度较大,通过本地高校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从目前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尚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培训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要;二是过分注重理论传授,实践指导流于形式。因此,民族贫困地区高校要以国家创新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和区域外向型人才需求的市场导向为契机,顺应武陵山片区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国际商务电子化、网络化,特别是“跨境电商”的新趋势,围绕武陵山片区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开放和扶贫攻坚的新需求,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坚持以打造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旨,探索民族地区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新道路和新模式,为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门人才。
二、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评
国外学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确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二是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职业能力培养途径。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方面,国外众多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精确定位,培养目标包括:(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市场的了解,熟悉宏观经济、政治制度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2)使国际经济与贸易教育成为一种涵盖金融、营销、商业策略等的国际化教育,如耶鲁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3)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跨学科、宽范围的专业,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培养计划中描述的“使其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以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学习”。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方面,国外商科教育采用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包括在教学环节中大量使用案例分析,选定的案例年年不同,但都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并且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分析案例时常常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课堂气氛活跃;鼓励实地考察,一些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有国外经历;采用“实习制”,鼓励学生大量积累实践经验,将课程学习和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是国外商科教育的显著特点,学生应尽量多接触实例,使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交替进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独立学习、在校经验学习、同学互教、专题讨论等;模拟企业运作,由学生自己创建其功能与真实公司、企业十分相似的特殊机构,即“模拟企业”,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国际贸易工作流程进行模拟,为毕业后打开就业大门储备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国内学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探析目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二是从多维度探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在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中发现,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努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外向型人才,注重学生自立自强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培养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满足外贸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过程过分强调理论的重要性、缺乏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缺乏具有外贸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等。第二个方面的研究包括从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情况、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案例教学、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途径,形成合理的教学模式等方面讨论了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问题。
以上研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这些研究为民族贫困地区高校改革、创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但由于地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现有研究很少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本文基于区域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要,构建民族贫困地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逐步完善和落实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推进民族贫困地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民族贫困地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通过民族贫困地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中西部地区相关产业、部门和企业着力培养高级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熟悉和了解国际贸易的国际惯例和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政策、法规,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的研究技术;在能力结构方面,具备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分析能力、谈判能力和涉外交往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在素质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具备较高的政治和道德素质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优良的心理与身体素质。
四、民族贫困地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创新课程设置体系
1、创建“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优个性”的原则,创建“平台+模块”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平台划分为三大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等两大模块,“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等四大模块,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优化学生个性;实践教学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公共实践课程等两大模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围绕专业建设内容,打造“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群”、“本土化、职业化跨境电商业务课程群”等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其中,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运输与保险、外贸函电与报关实务;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群包括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法、货币银行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管理;本土化、职业化跨境电商业务课程群包括电子商务、国际营销、跨文化沟通、商业伦理、中小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重点围绕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构建符合专业特点和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课程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课程群包括“对外监管课程群”、“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课程群”、“跨境电商创业课程群”。其中对外监管课程群包括关税理论与实务、海关法规、海关统计、海关稽查、海关监管实务等;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课程群包括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务礼仪、国际惯例、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跨境电商创业课程群包括跨境电商概论、跨境电商操作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网络客服实务和网络营销工具。
(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上,研究并实施“教师主讲+外贸经理人参讲+专题讲座”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广泛吸收国内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先进教学方法,活化教学内容,增强知识渗透力和繁衍力。具体来看,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要求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挑选精华而又带有规律性的知识来讲授,既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又重视他们的实际接受能力,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方法的目的;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作为教学题材,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其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分析使得学生掌握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独立的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应用新建构的知识解决复杂而实际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该种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将对学生今后参与经济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手段方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本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开展空间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形式的应用与推广。
(三)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1、创新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按照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的思路,构建由学科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学科综合实验(实训)和创新与创业模拟构成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不断革新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加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实训)的比重。
2、搭建校内综合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依托民族地区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开展武陵山片区经济基础数据整理与分析、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与开放程度评价、武陵山片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其评价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依托吉首大学大文科综合实训中心,开展跨境电商模拟;依托吉首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实验室,开展进出口业务的操作、国际计算业务的操作、企业国际经营决策模拟、ERP沙盘模拟等创新实验(实训)。学生通过参与以上创新实验(实训)项目,切实了解武陵山片区、湘鄂渝黔片区(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情况、行业发展现状、企业国际化经营状况,模拟企业进出口经营决策流程,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构建校企合作良性循环机制。利用吉首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实施一系列计划,构建本专业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一是实施专兼教师建设计划。每年选派若干名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同时引进实习基地企业高管担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参与课程教学与专业建设;二是实施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设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由企业资助,在教师与企业导师合作指导下实施项目研究;三是实施多层次学生实习计划。让学生低年级时到实习基地网络中的企业开展课程实习,三年级时到实习基地网络中的企业开展认知实习,四年级时到实习基地网络中的企业开展毕业实习。
主要参考文献:
[1]M c N ai r,M al col m P.The case m et hod att he H arvard Busi ness School:Papers by present and past m em bers of t hefacul t yandst aff[M].N ewY ork:M cG raw-H i l l, 1994.139.
[2]宏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5.
[3]沈王仙子.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科技资讯,2010.16.
[4]郑军锐,李慧.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8.
[5]张琦生.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J].中国人才,2011.7.
[6]赵凤玉.以需求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J].前沿,2012.10.
[7]刘惠怡,艾亚钊.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6.
[8]王艳丽.基于国际化视角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5.9.
吉首大学校级重点教改课题:“基于市场需求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4JSU JG A 28)
G 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