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人需求层次研究

2016-03-16张雨倩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8期
关键词:阶梯居家养老

□文/张雨倩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人需求层次研究

□文/张雨倩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

中国已经走入“老龄社会”的道路,传统养老模式的缺陷显现,而居家社区养老成为目前较优的养老模式。由于社区的差异,积极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层次,给出不同的服务方案,不断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需求层次;养老服务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日

一、社会老龄化背景和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

根据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7%,则可称之为“人口老龄化”。相应的,这样的社会被称之为“老龄社会”。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步入老龄社会。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5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虽然城市老年人口只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30%左右,但其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更为严重,形势更是不容乐观。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老龄社会的迅速形成催生出了许多养老方面的难题。首先,现有的一些养老方式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自身的缺陷。传统的也是目前比较多的养老方式,比如去养老院等机构养老、老人在家由子女赡养等等。在中国,“叶落归根”是我们大多数人终生信奉的信条,有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去养老院,一方面这种养老模式会让老年人产生危机感,他们会认为这是家庭抛弃自己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自己“不中用”的体现;另一方面这种养老模式割裂了老年人的社交网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社区中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而在养老机构,通常老年人会被局限在一定的空间里,产生压抑的情绪。而由子女赡养的养老方式,对于子女来说,压力较大。其次,这也使得社会养老需求和供给之间产生不平衡。这一代的独生子女正在成长,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功能逐步退化。机构养老能力的严重不足也不符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总而言之,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正视的重要问题。为解决养老问题,首先要求的就是社区。社区与个人关系最密切、可达性最强,是连接个人和社会的最重要的一环,对老人来说更是如此。

二、社区差异和居家社区养老的内涵

受到发展过程和社情变化影响,中国社区最大的特征就是差异化。我国目前主要有两类社区,一类是农村社区,还有一类是城市社区,由于人口聚集特征,笔者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归入了前者。两类社区虽然都是居住社区,但由于地理环境、规模大小、人口特征、管理服务水平、工作内容及方式等方面的差距,导致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存在很大差别。社区是当地的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区域,所以住在一个社区中的老年人一般来说都有较强的共同性。目前,随着房地产行业蒸蒸日上,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或多或少的成为社区居民阶层的分配者之一。住在同一个社区中的人至少在收入上大致相同。但不可否认,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每一类社区中都有体现。

何为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笔者认为,居家社区养老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由社区依靠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提供老年人养老所切实需求的各项社会服务,让老年人幸福感最大化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可以说是最佳的一种养老模式。它的内涵如下:

(一)居家社区养老更多的还是依靠家庭供养。福利政策的普及使得城市中多数老年人有退休金的支持,加之子女的赡养,大多数老年人是有一定的基本生活条件的。而在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条件略显不足,居家社区养老可以通过社区的科学操作,合理分配国家给予的政策补贴,在老年人有经济条件的情况下,转移资金,合理利用,在老年人缺乏经济条件的情况下,更多的保障其基本生活。

(二)居家社区养老是在社区中的养老,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如此,尊重老年人的意愿,不用离开家庭,离开亲人,既保留了老年人的归属感,又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同时,由社区牵线,老年人能够享受更多的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养老服务。社区工作人员时不时的上门话家常,也让老年人不会太过孤独。

三、不同需求层次下的养老需求

针对社区差异和社区中老年人的差异,笔者将老年人晚年的幸福阶梯分为了三个阶段,最底层是第一阶梯的老年人,其对应的养老服务需求,笔者称之为基本保障层;中间是第二阶梯的老年人,其养老服务需求略大,笔者称之为精神升华层;最顶端是第三阶梯,也是需求最大但也是最抽象化的阶层,自我实现层。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三个阶层的需求差异做出解答,提出建议。

(一)基本保障层。面向第一阶梯的老年人,我们的目的是保障困难老人,给予经济支持。核心是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主要是针对农村基层行政单位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社区。居住在这类社区中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农民,后者为失地农民。他们缺乏城市社区中普及的退休金、医疗保障等其他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一层次的老人往往对于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很大,政府应多给予此类社区更多经济上的政策支持,社区科学合理利用,给予这些老人们生活保障和老年人的生活救助。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也主要从经济方面为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帮助他们申请并及时获得应当享有的基本生活权利与物质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庭人员的心理辅导,需要老年社会工作者以老年人及其家人为服务对象,帮助他们充分了解老年期个体的生理变化特征,并与心理咨询专家进行合作,缓解在老年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及问题,促使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在基本保障层的养老目标为:实现“老有所依”,社区在该层次的功能和任务是帮助和扶持老年人获得较好地生活保障。此维度着重老年人基本保障,重在配合社区基本管理与服务。对志愿服务而言,可从日常照料、陪伴慰藉入手。我们可以组织志愿者去社区中看望老年人,采用上门询问生活状况、谈心聊天的方式给老年人带去幸福感。对社会而言,可以组织社会募捐,以赠送生活必备品的方式给予老年人一定的支持。对政府来说,可以在社区中增设一些老年人工作机构,让老年人在家中做一些手工活,“以工代赈”,给予经济补贴。

(二)精神升华层。面向第二阶梯的老年人,目的是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核心是实现“老有所乐”。在基本生活得以维持的情况下,这一类老年人则更需要我们在精神上面的思想教育和活动策划,“人除了生理、安全等比较低层次的需要,还需要满足归属和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三大心理需要。”对老年人不想被年轻一代看作“老弱病残”的心理而言,养老机构提供“老有所伴”的条件,满足了老年人社会交往、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单身老年人也有更多机会找到“第二春”。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子女与老年人间的互相理解,积扱倡导家庭人员尊老、爱老的伦理传统;另一方面还要教会老年人如何改善与他人的沟通及学习有效的沟通方法,或介绍一位通过改变自己而与家人关系良好的老年人作为志愿者,与其交流沟通,传授有益的与家庭人员或与其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的经验,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在此层次的职能和任务在于提供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享受和情感生活。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契机,在社区举办时代主题类活动,做到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同时,关注老年人的情感升华。和家人的浓浓亲情、和老伴相携一生的爱情、和邻居、老朋友真挚的友情,会让老年人的情感有所寄托。社会要做好舆论风向的引导,让人们自发关注身边的“银发群体”。

(三)自我实现层。这一层是幸福阶梯的最终层,目的是为了让不同阶梯的老人们都能够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核心是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这一层较为抽象,怎样自我实现,老年人拥有很多我们不具备的优点。在社区成立老人自治小组,实现老人们的自我价值。老年人不应该被社会所遗弃;相反,老年人是社会的瑰宝,我们要不断努力,怀着让老年人朝着幸福阶梯的最高层迈步的心,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自我实现层的目标是实现“老有所为”,社区在此层次的职能和任务是呼吁和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该维度要取得的预期效果是有效发挥老年人在社区自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老年人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实现自身价值,做到老有所为,退而不休。

四、社区对老人不同需求层次提供的服务

在不同的需求层次下,老年人需要的社区服务差别是非常大的。社区在管理中应当扮演的角色、提供的必要服务、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也是不同的。笔者在这里举两个例子:一者是失地农民所组成的新型城镇社区,还处在城镇化进程中,这里居住的老人以第一阶梯的老人为主;二者则为条件相对优越的处在市区的老牌社区,这里的老年人明显与前者有差异,处在第二、第三阶梯,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但总的来说,社区不是单纯的管理者,而应该是组织者、引领者和呼吁者。社区需要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让老年人在社区养老中能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社区要在居家社区养老中提供必要服务。不同的社区根据自身的条件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在社区居家服务的开展与推进过程中,起主导地位,承担主要责任的主体是政府。养老服务是属于公共性质的服务,因此若失去了政府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支持,很难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可以看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面向第一阶梯——基本保障。笔者认为,对于物质需求大的社区,社区在角色扮演方面以组织者的身份为主。在养老服务方面,更多地需要社区依靠政策支持来统筹安排,加强城镇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做到资源整合,提高使用率,发挥综合效益。要研究制定社区的规划措施,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城镇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提供养老服务。城镇各类具有为老年人服务功能的设施都要向老年人开放。要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相关标准和规范,推动和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加快推进坡道、电梯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改造。不断提高社区的硬件设施配置。在政策支持下,寻找让老年人提升经济实力的方法。以保障基本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兼顾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面向第二阶梯——精神升华。相较于上一阶梯,这类阶梯下的社区往往物质条件较好,硬件设施方面更为优秀。在这种社区中生活的老年人家庭条件(此处特指经济条件)较好,他们所需要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安慰。社区在这里则需要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社区要策划出更多次数、更多种类的活动来安慰老年人空虚的日常。开展如兴趣小组之类的老年社团,让老年人在业余时间能够聚在一起,丰富业余生活。引领老年人开展的精神文化活动。但是,由于社区中分管老年人工作的工作人员与老年人比例并不协调,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区中所占的比例有相当一部分,而社区中专门服务老年人的工作人员却很少。有些社区,工作人员中仅有一名工作人员是在职的专门负责老年人养老服务这一块的工作。虽然社区的其他工作人员,在自己分内的工作之余,都会去协助照料老年人的日常。但是往往是工作量大、人员少。这样一来,社区养老服务势必会大打折扣。而在需要大量文化活动的社区,工作人员配置不应该少。一方面社区要投入更多专业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社会公益组织能够积极与社区合作,一起举办活动,作为志愿者为老年人送上了对于他们的祝福和关心。

(三)面向第三阶梯——自我实现。作为最后一个阶梯,笔者认为老年人实现自我实现是老年人发挥余热的体现。在具备了前两层阶梯的条件下,社区在这一层要注意得更多更复杂。进入21世纪,社区治理渐渐地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老年人作为社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需要被重视、被照顾的。社区在这层阶梯中则需要扮演好呼吁者的角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社区可以形成专门的分管社区养老的小分队和老年人自我管理小组。以社区牵头,一方面招募家政服务人员,另一方面选择“陪伴”志愿者。社区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同时,形成老年人自管小组。老年人自管小组与社区小分队平行。老年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们新一代的发展贡献过不可低估的力量。那么,他们的晚年就要由我们负责。社区的这个小分队开始当然还是由社区工作人员组成,他们有经验,跟老年人打交道的时间长,知道老年人的需求。在之后,就可以培养出一批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团队,他们关心老人、关爱老人、陪伴老人,就像老人们自己的子女一样,甚至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在做足准备之后,社区的养老服务分队成型。老年人自管小组整合日常运行时遇到的困难和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小分队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做出方案。两个小组加强协调,提高效率。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发挥部门联动效应,共同做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对于条件成熟的养老服务设施项目,要及时跟进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对于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建立联合督查制度,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部门在工作推进中的责任分工,让老年人切实地感觉到社区是他们家所在地方。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鉴国.社区工作.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精编通用教材.

[2]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社会学文库.

[3](美)博克斯著.孙柏瑛等译.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国家治理与政府改革译丛.

[4]赵立新.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

C91

A

本文系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编号:201610332031Y)

猜你喜欢

阶梯居家养老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爬阶梯
时光阶梯
有趣的阶梯
养老之要在于“安”
文明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