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2016-03-16任春华
任春华,庞 达
(哈尔滨理工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学术理论研究部,哈尔滨 15008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任春华a,庞 达b
(哈尔滨理工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学术理论研究部,哈尔滨 150080)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影响。文章阐述了大数据的内涵与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分析了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大数据时代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树立大数据思维,提升大数据处理能力,缩小“信息鸿沟”;其次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开辟网络教学平台,克服大数据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技术困难;同时还要发展教育大数据,驱动教育模式改革,推动个性化教学真正实现。
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可信计算等一系列新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个大规模生产、储存、分享、应用数据的大数据时代逐渐开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将对我国高校未来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而随着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程的实际运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可能成为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课程之一。在大数据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将面临巨大的变革压力。清晰地认识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并基于这些挑战主动变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是摆在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
虽然当前无论是学术界、商业界、IT界还是各国政府都一致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开始步入大数据时代,但对于大数据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大数据时代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征,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通常的软件工具进行捕获、管理的数据集合。[1]一些学者认为,数据规模至少应在10 TB至1 PB以上,才能称为“大数据”[2]。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判定大数据的依据除了数据规模,还应包括数据产生的速度以及数据种类的丰富程度。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强调数据在规模与种类上的迅速增加,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搜集、整合、交换与分析,可以发现在原来小规模数据中难以发现的新知识,创造出新的价值源泉,因此,大数据是指在海量数据搜集基础上人们获得的新的认知及创造出的新的价值。也有学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根本上源于人们数据搜集和处理技术的飞跃式提升,因此大数据应界定为“在数据密集型科学环境下的一套用于超大规模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及知识再发现的信息处理范式的统称。”[3]笔者认为,大数据概念提出的根本意义在于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和不断普及,使人们有机会可以对人类社会各个层面的各类信息进行全数据、全方位、全程化地细致记录与存储,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共享可以获得以前“小数据”时代无法发现的知识、现象与价值规律,进而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理解方式及生活方式,对“大数据”含义的界定应体现出数据规模、技术、价值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大数据可界定为: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人类数据获取运用能力的显著提升,由此带来的海量信息资源的记录及其价值的创造性发现,以及在二者影响下人类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3]大数据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数据”时代,这一大数据时代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海量数据的自动记录与储存。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整个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状态被全方位、全程化地自动记录下来,由此产生海量的、多种类的、碎片化的数据存储。第二,数据流动加速与信息透明度大大加强。大数据时代一切因技术原因导致的信息壁垒将大大降低,这使数据在不同个体、地区间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信息透明度加强,反映数据产生及变化的时效性显著提升。第三,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整体人类行为的可量化、全数据分析。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的全数据记录,正如舍恩伯格所说大数据可以实现“世间万物的数据化”。第四,个体隐私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个人信息将被更便捷地采集和存储下来,人们的行为将时刻暴露在“第三只眼”的监控之下,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将失去“隐藏”的空间和能力。[4]
二、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及其现实应用无疑将给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带来巨大冲击,相应的,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理解方式也将产生很大转变,由此带来对既有教育方式、教学模式巨大的变革压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思想政治知识的传播载体,又是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传授平台,更是为青年大学生构建主流价值认同和道德精神家园的主阵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诸多严峻挑战。
1.大数据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有教学模式
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通过课堂上教师单向讲授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地位。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的被动接收者地位将大大改变。移动网络、智能手机、iPad等智能网络设备的普及化、大众化,信息流通的速度和广度将急剧提升,海量的信息资源将通过各种现代化设备和手段被发掘、记录和储存下来。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愈发便捷,途径愈发增多,成本大大降低。这决定了他们原来单纯的知识接收者地位将发生改变。他们可以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或提出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认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教师原有的主导地位。同时,相对于海量信息数据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查阅和理解所有的相关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对既有专业课知识把握不准确,理解不到位的情况。教师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通过网络上的自学来获取知识,这样往往就会导致学生“逃课”,课堂出勤率降低的情况,使原有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2.大数据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环境
大数据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而也改变了高校整体教学环境。英国学者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时代已经撼动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5]15从根本上,大数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在于,它改变了人们获取和积累知识的方式,使学生对政治知识、价值理论、道德观点的认知不再完全依托于课堂教学。
外在环境中各种形式的数据资源,文字、图片、音视频文件等等通过微博、微信、微视听等各种媒介以极快的速度即时性、高频率传播,构成了一个覆盖所有人的大数据环境,而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又都深处于这个宏观信息环境中的微传播场域之中,其思想时时刻刻受到这个场域中的信息的影响。在客观上,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构设了全新的教学氛围与外在环境。这个全新外在环境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瞬时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掌握了信息化通信设备,即可实现实时互动交流,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更快,受网络舆论影响更深,思维方式和情绪情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也更深。
3.大数据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效接收的难度
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储存,教师和学生同样面临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一方面,教师在面对这些信息时不仅难以精准把握其中所蕴含的合理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难以准确把握学生所接收和认可的信息、观点,以及学生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在大数据的环境中,大学生受到来自网络、新媒体、传统媒体各个方面信息的冲击与覆盖,其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会对其思想和价值认知产生影响,与这些信息相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短时间接收到的信息反而被淹没了,在大学生心中往往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也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正确认知的方向。尤其是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错误普世价值在网络上传播渗透,一些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造成价值迷茫、信仰缺失或者思想偏激,加大了他们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难度。
三、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它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例如,大数据云传输和云共享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共享的成本与门槛,不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很容易搜索到国内其他地方的教师是怎么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有哪些经验和教训,甚至可以搜寻到国外相关的教学视频和资源,对于丰富备课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再如,高校内学生管理者可以建立学生管理共享信息平台,通过辅导员管理、党支部教育、寝室管理、图书馆服务等各部门联动实现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的监督与记录,以此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兴趣爱好等;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QQ等多种网络交流平台,随时搜集校园时事舆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有赖于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大数据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与帮助。在大数据时代,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创新是翻转课堂的实现。翻转课堂以教师设计的教学视频为核心内容,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学生在视频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对学习成果、心得进行交流分享[6]。在这一过程中,翻转课堂的实现就依托于大数据提供的强大网络视频共享平台。除此之外,大数据还可以为个性化教学的实现提供充分的学生信息数据,为案例教学与合作教学的实现提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实践数据。这些都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具有积极促进意义。总之,大数据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将给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创新带来诸多可能,这种可能正在被国内外高校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逐渐实现。
2.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完善提供了精准的衡量工具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的合理评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丰富数据资源和强大技术支持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精度与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课上信息接收效果的正确评估。依靠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情、反应进行记录,再运用现代神经心理分析技术分析学生是否接收了课堂上教师传达出来的有效信息,是否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有意识的记忆和理解。除了记录学生的课堂反应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记录学生在课下的实践活动。“理解于心,外化于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佳效果的体现。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校园内,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学校各有关管理、教学、服务部门的信息联结起来,整体记录学生在课堂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联系学校党务部门获取学生政治思想情况,对学生是否在课外将课堂上所接收的知识、所倡导的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行记录,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四、大数据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大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最为重要的载体,它的教学效果与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和青年大学生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为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其教学模式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创新与自我完善。客观来讲,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挑战与冲击,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形势下,所有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勇于担当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让大数据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工具、新载体、新方法、新途径,我们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取得大家所期待的成果。
1.树立大数据思维,提升大数据处理能力,缩小“信息鸿沟”
大数据时代,教师不再占有信息优势,如果思政课教师在对大数据的运用与大数据知识的掌握上处处落后于人,那么也将使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失去现实生命力和生动的说服力,导致被学生选择屏蔽。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大数据思维,提升大数据处理能力,缩小大数据所可能带来的“信息鸿沟”。首先,要形成全面性思维,培养模糊性思维,建立开放性思维。提升自身信息接收的广度与深度,通过数据之间的抽象、概括、综合推理,到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与行为习惯,寓精确于模糊,建立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多样信息的感受力和价值判断力,以开放的心态与不同意见的人交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创设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环境氛围,共同探讨、发现、解决问题,形成共同经验,产生情感共鸣,内化价值理念。其次,要增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缩小“信息鸿沟”。尽可能地广泛搜集与课程相关的数据信息,既包括原来传统的文本化结构性数据,又包括网络、社交媒体上的图片、音视频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强化数据筛选、分析能力;提升数据识别能力和价值判断甄选能力,知道什么数据信息是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什么知识内容可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数据把握、解释能力,对搜集到的数据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与运用,并能够基于此对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教育。
2.大数据技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辟全新的教学平台和育人渠道。首先,以大数据为依托,构建思政课教学的微课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微课就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以在线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内容精短、主题鲜明的教学内容。”[7]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程教学具有生动性、简洁化、形象性、精品化等特点。它的教学目标、方法、任务设置更为精准、灵活,同时加入了学生反馈、评价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针对性,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形式。其次,探索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自主查询、学习资料完成知识学习,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向学生传授所学知识应如何具体应用,从而实现理论学习、价值内化与实践践行的有机结合。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是网络知识库和大数据云搜索、云计算技术的运用。翻转课堂可以使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认可程度外显出来,是传统课堂讲授方式的有益补充。学生在网络上收集信息知识的过程就是知识得到吸收和内化的过程,而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主题的交流、互动,又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心中得到强化和巩固,促进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同时,在翻转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信息共享、集体备课,不仅可以弥补教师在相关知识上的认识缺漏,还可以加深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促进二者的心灵沟通,实现教学相长,精神共鸣。
3.发展教育大数据,驱动教育模式改革,推动个性化教学真正实现
教育大数据,简单来讲就是指“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以及根据教育需要采集到的,一切用于教育发展并可创造巨大潜在价值的数据集合。”[3]教育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教育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领域。传统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信息只通过有限的方式(文字记录、口传心授)记录、储存、积累下来,许多宝贵的资源湮没于时空之中。在大数据时代,移动通讯、云计算、云储存、普适计算等新技术逐步融入教育全过程,在不影响师生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实时、持续地采集、记录微观的教学数据,如学生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不同主题的反应、关注度等。这些数据信息可以汇总到统一的大数据教育信息库中,作为推进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战略资源。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如课堂教学效果有限、学生课堂兴趣不足、关注度、出勤率低等,而教育的大数据库恰恰可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完善的现实依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教育大数据汇集,可以发现、挖掘出以前根本看不到或被忽视的教学细节,对这些混杂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并与其他领域的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可以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对学生的教学安排更符合学生自身的个性需求,从而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次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只有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大数据的挑战,克服困难,在快速变革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抓住历史机遇,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创新。
[1] 百度百科.大数据[DB/OL].(2012-10-05)[2016-04-08].http://baike.baidu.com/link?url=_GAviJOkN4fIsrjvg K1z67Cv5s-ipDB_Rvyg8dZtJKngrNMRboZNxqmG-wdIZuO9b LNuwCV8h9smHjVI_puslR-NycJtUFMVeTmr7-m0FtytMl0XLcJa3QUREocpCOSv.
[2] 陈明奇,姜禾,张娟,等.大数据时代的美国信息网络安全新战略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2,(8):33-35.
[3] 吴锋.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出版革命及面临挑战[J].出版发行研究,2013,(8):66-70.
[4] 庞达.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变革[J].出版与印刷,2015,(4):2-5.
[5]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6] 楚文波.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J].信息与电脑,2015,(13):181-182.
[7] 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50-61.
【责任编辑 贺 晴】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REN Chun-huaa, PANG Dab
(a. College of Marxism;b. Editorial Board of Theoretical Study,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80,China)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big data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big dat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of big data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large data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is basi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nnovation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irst need to establish a big data thinking, improve data processing capability, reduce the “information gap”; secondly, to rely on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open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o overcome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big data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data driven education mode reform,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big dat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ode
G646
A
1009-5128(2016)22-0079-05
2016-09-22
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2015B007)
任春华(1963—),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庞达(1986—),男,山东临清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术理论研究部编辑,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