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及其建构对策

2016-03-16范根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民族国家政治

范根平

(钦州学院,广西钦州535011)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及其建构对策

范根平

(钦州学院,广西钦州535011)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它是将国家共同体中不同的族群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其突出表现为政治性、文化性、现实性等特征。国家认同建设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多民族构成的多元性、复杂性等原因,加之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侧重以西南边疆地区为例,探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建构的出路,即必须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传承民族文化以提升国家认同的文化内涵、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最终从整体上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国家认同;边疆地区;多民族国家;对策

国家认同问题涉及民族国家内各少数民族群体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它对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全球化打破了地域界限,文化多元主义异常盛行。此外,强烈的民族认同、不断暴露的政治腐败使多民族国家出现了诸如多元文化认同、多元政治认同和多元身份认同等多样化的认同形式,致使多民族国家内面临严峻的国家认同危机。因此,要重视和加强国家认同建设,不断整合、提升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国家认同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认同是基于人的心理、意识与信仰形成的,其逻辑起点源于人的自我认知[1]。认同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交往过程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认同是想象的,这种想象往往包含着冲突的两面:一面为‘同一’,即自我归类;另一面为‘差异’,即本行为体区别于他行为体的规定性。”[2]从这点来看,认同其本质就是追求价值共识并寻求同一的过程。人们正是在这种认同下,才形成和发展了各种社会关系。国家认同,泛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3],具体表现为一国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意识、荣誉感以及爱国主义的情怀。国家认同是将国家共同体中不同的族群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它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国家存在与发展的纽带。人们只有厘清自己的国民身份,知晓自身与国家之间的“唇亡齿寒”关系,才会主动去关心和维护国家利益。世界上多民族国家的本质要求,就是各个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倘若缺少一定程度的国家认同,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取得民族国家的形式[4]。

国家认同是具有差异性的民族成员通过相互承认而缔结成国家或城邦。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认同具有政治性、文化性、现实性的特征。首先,国家认同的客体决定国家认同是一种政治性认同。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能够公平合理地反映和处理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构成了人们理性认同的基础。一个国家只有赢得其民族成员最广泛的政治认同,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其次,国家认同的主体决定了国家认同是一种文化性认同。国家认同的主体为社会公民,公民体现了一种平等、开放、自由的主流文化,它是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共同追求在境内所有民族之间建立和发展的一种公民文化体系。不管你的种族、宗教信仰、生活传统是怎样的,作为国家成员的公民是平等、自由的;最后,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理性选择的结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特征。国家认同是一种建构性的社会认同,是对民族同源同宗自然归属感的一种超越,它既依靠族群成员的共同参与来组成,也是族群成员积极运用民主权利和交往权利实践的结果[5]。

纵观世界上各多民族国家,不难发现,推进国家认同建设一直都是那些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民族国家的建设包含了两个层面的任务:其一是实体层面,即确保民族国家是国内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构,且在其领域内拥有最高权威;其二是心理层面,即确保民族国家是社会成员最主要的政治认同对象,在该地域内居住的居民必须服从、忠诚于这个特定的共同体[6]。因而国家认同建设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加强国家认同建设,有助于打牢多民族国家成员的心理根基,增强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成员来源极为复杂,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心理、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稍有不慎势必殃及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加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就是要对那些存在的民族差异进行有效地整合,通过认同建设以夯实国家成员的社会心理基础,增进各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第二,加强国家认同建设,有助于多民族国家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之愿望。历史上无数次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当各少数民族群众从心里面真正认同了国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投身到国家建设的洪流中来,尔后这个国家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富强。推进国家认同建设,可以将各民族的期盼与追求凝聚在一起,形成各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进而汇聚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建设洪流。

第三,加强国家认同建设,有助于提升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挑战。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又主要来自于民族成员对国家的认同。中国有56个民族,超过13亿人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一种持久的、强烈的国家认同作为支撑,以不断激发各族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民族群众的智慧与力量。

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

西南边疆地区,一般指中国南方地区西部的广大腹地,主要包括四川省大部、云南省大部、贵州省南部以及重庆市南部等地区。该区地形结构复杂,高山环峙,地势起伏大,峡谷深切曲折,河水湍急。自古以来,西南边疆地区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有些甚至与跨国民族交错杂居。以云南省为例,这里居住有汉族、彝族、白族、壮族、傣族、苗族、回族、藏族、僳僳族、哈尼族、佤族、纳西族等23个民族,成为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一个省。在民国时代,当时的中央政府在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建立了西康省,将原有的土司制一并改为县级基层政权单位。为了巩固边疆政权,民国政府“重边政,宏教化,以巩固国族而统一”[7],通过加强边疆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权力对西南地区进行重组,同时融合现代化过程中各种要素,最大程度地实现国家认同的现代性转换。然而,由于西南地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家庭、村寨、村落为特征的封闭体系,在这样的环境下,少数民族群众的角色变化和身份变化异常艰难,他们对于国家的认识也是十分模糊。历史上,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时期,这里曾多次有“客民”大量移入,更有不少“犯人”流放于此,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等造成民族隔离与分化,阻碍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此外,目前中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历史上很少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如此广泛的领域同时进行巨大的转型。转型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阵痛,这将极大地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社会的一体化程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另一方面,国内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和利益矛盾不断凸显,威胁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稳定与安全。具体来说,当前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认同上面临以下挑战:

第一,全球化对国家认同的挑战。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过程,它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过程中,原先确立的民族国家体系被打破,民族国家作为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共同体的地位被削弱。正如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所言,“现代化、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使得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从较狭窄、较亲近、较社群的角度重新界定身份和特征”[8]。这种对“身份和特征”的重新界定,使一国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进行着重新的审视。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疆界淡化,超国家认同冲击着国家认同,进而给国家认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角色混乱。在多民族国家里,国家认同的核心之一是政治认同。通常来说,高度的政治认同有助于提升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但现实却是,那些致力于发展多民族的国家而言,正在形成的国家认同会受到其他政治认同的挑战,而狭隘的民族认同便是其一。民族认同是通过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血缘来维系,是“某个民族的成员相互之间包含着情感和态度的一种特殊认知,是将他人和自我认知为同一民族的成员的认识”[9]。而国家认同源自民族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它更多是靠制度来执行,并不是民族成员自觉性的行为。因此,相比民族认同所具有的深层性,在没有其他外在因素干预的情况下,民族认同比国家认同更容易被民族成员所接受。

第三,政治腐败削弱了国家认同的根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合法性的真正来源,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社会资本。一个良好的政府治理需要政府及其官员将国家权力用于公民的目的而不是用于自己的目的。众所周知,腐败是一种国际现象,每一个国家都可能出现,只是程度不同。政治腐败一直以来被视为当前各国政治发展的政治难题之一,同时给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蒙上了阴影。政治腐败亵渎了公民的信任,侵蚀了社会资本,最终损害政府的合法性。这种侵蚀从根本上威胁着社会群众对多民族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认同,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转轨的多民族国家和法治不健全的民族国家来说,这种损害尤为严重。一旦社会民众对国家合法政权失去信任的话,国家认同就会遭遇危机,尔后“国将不国”。

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对策

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设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涉及了诸多方面,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需要各族成员的共同努力,才会有所成效。对于西南边疆地区而言,加强少数民众国家认同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和人更好发展的历史使命,又包含了中国现实可行的道路选择。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国家,开始了寻求振兴的道路。这一百多年里,中国一直在致力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这才了结了这段“情缘”。中国何去何从,中国未来该如何发展?中国人民果断做出了历史选择,那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振兴中国。无数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蓬勃生机和兴旺发达,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成功的,是正确的。它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10]。

当前,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依旧落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仍然存在,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大多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占据绝大多数,很多地方都是国家级贫困区。西南边疆地区现实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形态,决定其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道路。要想从真正意义上解决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和内地间的发展差距问题,进而凝聚起基本共识和共同信仰,提升国家认同,必须牢牢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

第二,传承民族文化,加强价值整合,提升国家认同的文化内涵。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交叠共识在于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11]。据此看来,协调两者关系关键在于发展民族文化,通过文化认同实现民族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民族文化是民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各民族发展的差异导致了多民族国家内文化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增进了民族认同,但却不利于整个国家的价值整合。

因此,在尊重各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要通过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层面的整合,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具体而言:其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二要努力发展现代公民文化,扩大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缩小民族文化差异;其三要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保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三,围绕反腐倡廉,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八大指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12]。“反腐倡廉建设作为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性部分。”[13]腐败犹如瘟疫,严重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如果对其不加遏止,将会使党和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那么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将荡然无存,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也就无从谈起。腐败作为当前民众最关心、也是最深恶痛绝的事情之一,它已经成为损害政府形象和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反腐败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要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特别是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带头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反腐倡廉、拒腐防变自觉性,严格规范权力行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坚决反对一切腐败现象,做到干部清正、政府廉洁、政治清明。

[1]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金太军,姚虎.国家认同:全球化视野下的结构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6):7—8.

[3]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7.

[4]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J].学术探索,2009(6):36.

[5]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658.

[6]张燚.制度均衡:边疆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基础[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2):76.

[7]任勇.国家认同的中国逻辑——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的考察[J].理论探讨,2012(1):26—27.

[8]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2.

[9]黄建民.民族认同浅析[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3):18.

[10]张雷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J].高校理论战线,2013(1):4.

[11]王卓君,何华玲.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3(9):26.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

[13]包心鉴.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必由之路[J].新视野,2013(1):16.

On the Minority National Identity in Chinese Southwest Borderland and Its Building Strategies

FAN Gen-ping
(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Guangxi 535011)

National identity is a citizen of a country for thei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the motherland,moral values,ideal and faith,national sovereignty.It is the internal cohesion to unite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of th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its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olitics,culture and reality.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it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multinational country.Currently,due to China's multi-ethnic composition,such as diversity,complexity and in the special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national identity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makes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southwest borderland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namely we must firmly stick to the socialist road,inherit the national culture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and actively promote political reform,ultimately enhanc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whole.

national identity;borderland;multinational country;strategies

D616

A

1671-9743(2016)07-0050-03

2016-06-3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境血亲视域下西南边疆民众国家认同研究”(14XKS039);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生态视域下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研究”(2016BMCC10)。

范根平,1986年生,男,江西丰城人,助教,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社会治理等。

猜你喜欢

民族国家政治
我们的民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