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医学家王叔和的几个问题辨析

2016-03-16谭良啸王晓乔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太医仲景张仲景

谭良啸,王晓乔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41)

三国医学家王叔和的几个问题辨析

谭良啸,王晓乔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成都610041)

王叔和作为医学家,编撰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他不是晋太医令,而是三国太医令;他整理的不仅有《伤寒论》,还有《金匮要略》;他不仅著有《脉经》,还有养生理论著述,在饮食养生方面,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堪称是一位养身医学家。

王叔和;三国太医令;《金匮要略》;《脉经》

关于医学家王叔和,在医学界和史学界都有几个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需要分析辩白,以便明确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

一、王叔和不是晋太医令,而是三国太医令

关于医学家王叔和,现在医学界和史学界的认识是:晋朝的太医令。如通行《脉经》著作的署名均为“晋·太医令王叔和”,通行的魏晋专史也多是这样的认识。这不对,应该改成“三国·太医令王叔和”为是。

王叔和,名熙,高平人(今山东邹城,一说山东济宁)。他总结前人关于脉诊、脉象等脉学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撰了《脉经》一书。该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关于脉学的经典著作,其影响和意义深远。

由于史书无传,王叔和的生卒年月、生活时代、活动范围,以及他的事迹,都只能从其它文献中去寻求。

最早提及王叔和的是魏晋人皇甫谧(215—282)。他在著作《针灸甲乙经》的“序”中说:“近代太医令王叔和”。这“近代”,以前因皇甫谧的传记列于《晋书》,因而被人们定为晋代,王叔和也就成为西晋人。近年不少学者考证认为,这“近代”当是三国时代,王叔和应为三国曹魏的太医令。皇甫谧生活的时代在汉末、三国、西晋初年,他的《针灸甲乙经》一书撰写于曹魏甘露年间(256—259)[1]18。于三国时期撰写而成的著作所说的“近代”,当然不可能是此后的西晋,只能是三国或汉末。因而余嘉锡先生经考证认为,《针灸甲乙经》“其书撰于魏末,而称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是叔和之官太医令,当在魏时,其年或较长于(皇甫)谧”[2]647。认定王叔和主要生活在三国时代是合理的。

而三国时仅曹魏设置有职官太医令。东汉和曹魏都有职官太医令,品秩不高,为六百石,第七品。《后汉书·志》第二十六《百官三》曰:“太医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诸医。药丞、方丞各一人。本注曰:药丞主药,方丞主药方。”该条注引《汉官》曰:“员医二百九十三人,员吏十九人。”后汉朝廷供养着一支庞大的医生队伍。据考,三国时曹魏有太医令和药丞,而蜀、吴则无[3]1387。王叔和为官太医令,当是三国曹魏的太医令。

关于王叔和的事迹和著作,最早见于东晋人高(张)湛的《养生论》。据《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二《方术部三》中介绍说:

王叔和,性沉静,好著述,考核遗文,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4]

唐时,甘伯宗的《名医录》云其:

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说。[5]1

宋代的《医林列传》介绍其生平事迹较之前详细一些:

王叔和,高平人也。性度沉静,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养生之道,深晓疗病之源,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屙,纤悉备具。咸可按用,凡九十七篇。又次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6]8-13

王叔和身处汉末三国乱世,心境恬静,无意于仕途名利,而精意于方书方药,穷研问诊切脉,深晓养生疗病之道,成为一代名医。王叔和的《脉经》一书,《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著录曰:“脉经十卷,王叔和纂”。医学名著《脉经》,人称该书“咸可按用”。他编次的张仲景著作《张仲景方论》三十六卷,因战乱散失,原貌能觅,有学者考证后认为,《隋书·经籍志》里著录的《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等医书,即是他编次的《张仲景方论》[7]243。

此外,《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还录有《王叔和论病》六卷,他还有关于养生方面的著述,可惜都没有流传下来。

王叔和生活在汉魏之际,与张仲景生活的时间有交叉,二人有无关系呢?余嘉锡先生认为他可能是张仲景的亲授弟子。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说:“以余考之,王叔和似是仲景亲受业弟子,故编定其师之书。”他经过引证文献资料推测:“使叔和果与仲宣同族(王粲字仲宣,高平人,为王叔和同乡,疑为同宗),又与仲景弟子卫汛交游,当可亲见仲景。……疑叔和亦尝至荆州依(刘)表,因得受学于仲景,故撰次其书。其后刘琮以荆州降,乃与仲宣同归曹操,遂仕于魏,为其太医令。此虽无明文可考,然可以意想而得之者。”[2]647李经纬先生也认为:“由于王叔和与张仲景生活的年代相距不远,余嘉锡认为他可能是张仲景的亲授弟子(见《四库提要辨正》),然无确证,存疑待考。不过仲景曾为王仲宣‘候色验眉’,而仲宣为叔和宗人,故王叔和很可能与张仲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其医学事业亦当比较了解。”[8]93他认为,王叔和即便不是张仲景的弟子,也是深受张仲景医学思想影响的一位后学医家。

正如余嘉锡先生所推断,王叔和在襄阳生活过。据《襄樊(襄阳)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一书载,襄阳城南约2公里许,岘首山下有一古墓,“为晋太医令王叔和墓,封土堆高2~5米,底径8米。……1984年被襄樊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襄樊市文物保护单位。”[9]534

二、整理的不仅有《伤寒论》,还有《金匮要略》

王叔和作为医学家,在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编撰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二是整理、编次张仲景的医学经典《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显用于世。

关于“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究竟包括哪些著作,皇甫谧说得很含混,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只是《伤寒论》,而忽略了还有《金匮要略》。这不妥。王叔和整理、编次的张仲景的遗著既有“伤寒”也有“杂病”两部分。他是《伤寒杂病论》得以传世的功臣。

张仲景所著的《伤病杂病论》共十六卷,分“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书成后,因汉末三国的兵燹战乱,散失不全。王叔和或见到过此书,或在行医的过程中接触到该书散乱的篇目内容,他用之临床,疗效神奇,甚为惊异。于是,处处留心,对之进行收集,然后加以整理、编次,集成《张仲景药方》十五卷、《伤寒论》十卷。由于他心静情专,精通医术,擅长诊脉,经他整理的这些书卷,使张仲景散失的医书以接近原貌的形式,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所以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事施用。”

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知他整理、编次的《伤寒论》,共十卷,二十二篇。因此,《伤寒论》一书在扉页上,明白题为“张仲景著,王叔和撰次”,从古至今皆如此。然而,《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却不知所踪。

北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一部张仲景的书,名叫《金匮玉函要略方》,共上中下三卷。该书上卷讲伤寒病,中卷讲杂病,下卷记载了方剂和妇科病的疗法。神宗熙宁年间,朝廷乃令孙奇、林亿等人对该书进行校勘、整理。关于校勘、整理的情况,他们在《金匮要略方论·序》中曰: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乃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所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10]13

孙奇、林亿等人删去该书的上卷,因其内容在《伤寒论》中已有,因此把该书的中、下两卷编为上、中、下三卷。为方便临床应用,把原下卷的方剂部分,分列于各种症候之下;同时,还搜集各家医书中载录的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以及仲景之后的一些医家良方,分类附于每篇之后,名之曰《金匮要略方论》,后人简称为《金匮要略》或《要略》。其实,这就是王叔和对张仲景《伤病杂病论》“杂病”部分的整理、综合。

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考证认为,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也是王叔和整理编撰的《伤寒杂病论》的另一种版本。他说:“王叔和所编次者,为《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论》十卷,本无《金匮玉函卷》,详见《伤寒论》条下。”在《伤寒论》条的考证中,他继续说:“盖叔和既撰仲景平生著述以为《药方》十五卷,又取伤寒杂病别行以为十卷。其后别行者,为后人所瞀乱,林亿等校之,即今之《伤寒论》,其本已失叔和之真。其后王洙得之于馆阁,除其上卷之论伤寒者,而传其中卷之论杂病,下卷之方药,并疗妇人者,既今之《金匮要略》。盖王洙所得,实叔和所编张仲景之残本,今蔡某所得,既系叔和之真本,固宜有《金匮要略》附在其内矣。”《金匮要略》也属于王叔和所编次的张仲景的医书[2]644-650。钱超尘先生也认为:王叔和编次的《张仲景药方》十五卷,保留了《伤寒杂病论》的全部内容或主要内容[11]30。

因此,有学者得出结论说:“在北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得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共有三卷。在英宗时,由林亿等人对这部书进行校勘,将上卷伤寒部分分出,书名叫《伤寒论》;把中卷和下卷分成三卷二十五篇,书名叫做《金匮要略方论》。”[6]

余嘉锡先生考证后指出:“王叔和所编次者,为《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论》十卷”。因为《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载《张仲景方》十五卷,无作者名,而《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则明确《张仲景药方》十五卷为王叔和撰,《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又直接改为《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余嘉锡先生还进一步考证得出结论,《金匮要略》也应该包括在王叔和撰次的仲景书中。也就是说,王叔和对张仲景著作的整理、编次是较全面的,只是由于流传中佚失不全,而使后人无法窥其全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王仲荦先生说:“王叔和除了撰写《脉经》以外,还对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做了细致的整理工作。”[12]1047这一结论,才是对“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的正确认识,才是的王叔和功绩的公允评价。

对张仲景著作的整理、编次,王叔和是很下功夫的。由于王叔和整理《金匮要略》这一认识至今被医学界所忽略,因而也没有多少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学者们都围绕《伤寒论》进行了评价。如李经纬先生认为:“因王叔和有可能是张仲景的弟子,至少时隔不远,故当较多地保存了该书原貌。王氏对《伤寒论》的研究亦颇有功夫,他从脉、证、方、治几个方面着手,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一般认为,现行成无已本《注解伤寒论》中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和书后部分《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均系王叔和所增,将这些篇章与其所著《脉经》有关诸篇相参,此说确有可信之处。在此诸篇尤其是后八篇中,王氏突出研究了仲景治法,将仲景所用汗、吐、下、温、刺、灸、水、火诸法加以分类比较,进行分析,很切合临床运用。”[8]93这一评价是有见地的。对于《伤寒论》,王叔和没有停留在汇集、整理上,而是进行了研究、补充,因而成为该书的编撰者之一。

王叔和对《伤寒论》的整理,得到当时和后世的充分肯定①关于王叔和对《伤寒论》的整理,历代也有少数人持否定态度。《四库提要》关于《伤寒论注》说:“明方有执作《伤寒论条辨》,则诋叔和所编与无己所注,多所改易窜乱……国朝喻昌作《尚论篇》,于叔和编次之舛,序例之謬,及无己所注、林亿所校之失,攻击尤详”。《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二《子部三》,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45页。。直到今天,任何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的封面及扉页上都标明:“张仲景著,王叔和撰次”。这就是对王叔和所付出劳动的认同。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被历代奉为中医经典的著作得以流传至今,王叔和功不可磨。

可惜的是,王叔和整理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功绩被忽略,这是不应该的。

三、不仅有《脉经》,还有养生理论著述

前所引史料说:王叔和“洞识养生之道,深晓疗病之源”。因为他在饮食养生方面,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堪称是一位养身医学家。

据《太平御览》七百二十引晋人高(一为张)湛的《养生论》曰:

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文,洞识摄生之道,尝谓人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当时或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飡令人彭亨短气,或至暴疾。夏至、秋分,少食肥腻饼臛之属,此物与酒食瓜果相妨,当时不必即病,入秋节变,阳消阴长,寒气总至,多至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而不违者皆以病至之日,便谓是受病之始,而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岂不或哉?[4]《千金方》卷二十六《食治篇》录河东卫汛记:

高平王熙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又食噉鲑肴,务令简少。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至暴疾,仍为霍乱。又夏至以后,讫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臛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妨,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2]645

王叔和是被誉为“洞识摄养之道”的医家。他特别强调在饮食方面进行调摄,提出“食不欲杂”,“寻常食饮,每令得所”,不可乱吃,适可而止。“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多飡令人彭亨短气,或至暴疾”。他指出,从夏至到秋分,因气候关系,应少吃油腻食物,若不加以节制,当气温凑然变化时,将会诱发各种疾病,甚至死亡。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以食制养的系统理论。

可惜王叔和的这些养生著作没能较完整保留下来,使他在中华养生学上的地位被忽略。

四、《脉经》发展和构建了中医脉学理论

关于脉诊,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的记载。以后在《黄帝内经·经脉篇》《难经》书中和扁鹊、华佗、张仲景的行医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关于脉诊的理论和运用。在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保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等,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医书《脉书》等有关于经脉、切脉的著作。这些是最早形式的医学文献,反映出古代医家在诊断和治疗上对经络、脉络的认识和切脉的较高水平。

(一)《脉经》的编撰

在3世纪中期,王叔和筛选《内经》《难经》及扁鹊、华佗、张仲景等着名医家有关脉论的精华(如《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录有华佗关于“脉经”的著作),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的临证经验,编撰成《脉经》一书,使脉学理论系统化、规范化。他在书的序中说: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辗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间。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斥兹偏见,各逞己能。致微痾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原,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5]13

王叔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深深体会脉诊的复杂性,掌握极难。所谓“脉理精微,其体难辨”;脉象的差异、手指举按的轻重都关乎诊断的准确。而医生诊病用药,是人命攸关的大事,前代大师仓和、扁鹊、仲景都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差异和疑问。而以前的论述,晦涩深奥,极难掌握。所以,他汇集古今医经和名家关于脉诊的“精论要诀”,融入自己的体会、经验,撰写了《脉经》一书。

《脉经》共十卷,九十八篇,10万1千多字,系统地继承了三国之前的脉学成就,并对之进行全面梳理,是脉学的集大成者,发展和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隋唐时,“太医署”把《脉经》列为学医必读之书;宋代在典校古医经方书时,高度评价此书说:“观其书,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痾。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祥悉,咸可按用。”[5]11因而该书被列为《中医七大经书》之一。

(二)《脉经》在中医学上的贡献

1.首次把脉象归纳为二十四种基本形状,并对其名称进行统一

脉象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在这之前的古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虽记载有十多种脉象,但零散而不明确。王叔和首次把各种脉象进行归纳,明确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二十四种脉象,统一了脉象的名称。

2.确立对二十四种脉象形状的标准认识

为了便于行医者脉诊,王叔和对二十四种脉象在指下不同的感觉和特征(脉的体状、搏动征象及变化),进行了具体、形象、准确而有区别的描述,确立了对脉象形状基本标准的认识。他确立的这些认识标准,是对脉象描述的规范,为后世所遵从。

王叔和确立的二十四种脉象,基本上概括了循环生理、病理上所能出现的脉象,也基本上反映了新搏的频率与节奏、血液浓度、血液速度、血管紧张度及心搏量等生理、病理变化。在1600多年前,我国脉学有这样的科学成就,确是令人称叹的[13]17。

3.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

该书提出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华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缓与迟等八组相类脉象,每一组两种脉象相类似,而各自的主病不同、轻重不同、预后也不同,区别、对照八组相类脉象,不至于混淆、重复,使医家能够辨认、掌握,才不会误诊,贻误治病。这对后世辨脉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

4.独取寸口为切脉法

关于切脉法,在王叔和之前,有“遍身诊”、“三部诊”、“寸口诊”三种。如《内经》的脉法为“三部九候遍诊法”,三部即上(头)、中(手)、下(足)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处,都要切诊。而张仲景的脉法又为“三部诊法”,即切“人迎”(喉结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趺阳”(背部胫前动脉)三部。王叔和总结前人经验,在《难经》寸尺两部脉法的基础上,“独取寸口”,规范切脉部位。他提出腕后拇指侧高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的三部脉法,并以三部各取浮、中、沉三种脉象为三候,合为九候,形成最早的寸口三部九候脉法。一般情况下,只进行寸口切脉,若病人两手无脉或病情危急,才切人迎、趺阳和太溪(足内踝后侧经后动脉)。王叔和的这种寸口切脉法简便易行,实用价值极高,一直沿用至今。

5.首次对两手六脉所主脏腑问题提出较为明确的定位诊断

该书提出寸、关、尺三部左手依次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次候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的脏腑分配观点,确立了寸关尺脏腑分候,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脉学诊断学,基本上为后世医家所采用。

6.脉、证、治统一论

王叔和主张对脉象主病机理进行概括,结合脉、症、病机、治疗进行总结,不是孤立地论脉,而是将脉诊、脉法与病症、脏腑主病、治疗大法、方药等有机结合,通过“脉”来认“证”,最后解决“治”。他的以脉论证、脉证兼施的原则,是对辩证论治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7.将切脉与脏腑经络辨证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针灸经络学理论

古代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肤骨节,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人体内在的变化。该书将切脉与脏腑经络辩证结合以脉论证,指出针灸的原则和方法;对脏腑二十个俞、募穴部位、主治及刺灸进行论述;对奇经八脉的循行起止与病证作了系统总结。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8.治学态度谨严,对前人文献的引用均注明出处

书中七、八、九卷的内容引自《伤寒杂病论》。由于二书相距时间近,因此该书的这三卷内容最接近原著,可信度最大。这对后世校理《伤寒杂病论》起到了弥补和纠错的作用。

《脉经》集三国以前脉学之大成,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为中医脉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对中医脉诊、中医针灸学、诊断学仍有指导意义。王叔和不仅是脉学家,也是一位有贡献的针灸学理论家。

一千多年来,《脉经》的影响已远播海外。隋唐时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古代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937—1037)的医学名著《医典》中的脉学,明显受到《脉经》的影响,书中的切脉部分,基本上是引用的《脉经》的内容。《医典》直到18世纪仍为欧洲习医者的必读之书。14世纪时,波斯一部关于中国医药的百科全书中,就介绍了王叔和及《脉经》。1661年,波兰人卜弥格曾把《脉经》译成拉丁文在欧洲出版。英国著名医学家芙罗伊尔(1694—1734)受《脉经》的影响,研究脉学,发明了一种给医生用的切脉计数脉搏的表,还为此写了一本叫《医生诊脉的表》的书,于1707年在伦敦出版。17世纪时,《脉经》被译成英文、法文,在西方的影响更大了[14]720。由此可见,王叔和的《脉经》对世界医学有所贡献,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黄龙祥.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洪饴孙.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 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 贾君,郭君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 张仲景.伤寒论[M].杨鹏举,注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7] 郑建明.张仲景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李经纬.中医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9] 叶植.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

[10] 张仲景.金匮要略[M].何 任,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1]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12]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3] 刘冠军.中华脉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14] 罗宏曾.魏晋南北朝文化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陈道斌)

K236

A

2095-4476(2016)10-0005-05

2016-02-22;

2016-09-06

谭良啸(1944—),男,重庆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三国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太医仲景张仲景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皇上的药太医的汤
太医不好当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加强仲景医药文化建设 打造仲景国际医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