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

2016-03-16胡玲玲

环球市场 2016年32期
关键词:耕地整治土地

胡玲玲

铁岭市土地开发整治管理中心

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

胡玲玲

铁岭市土地开发整治管理中心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耕地数量锐减,质量退化,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如何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研究。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开展了大量工作,以望突破当前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面临的困境。从耕地质量等指数变化角度,厘清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土地整治项目区影响耕地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科学、精准地实施土地整治,为实现土地整治由“重数量,轻质量”向“数量、质量并重”的转变、实现耕地质量水平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

以往土地整治大多是以增加耕地面积为目标,这无法准确衡量耕地质量提升程度;因此,土地整治工程不仅要考虑耕地面积增加,同时也要考虑耕地质量的提升。本文构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耕地质量等别确定方法,旨在对耕地质量做出客观评价,全面、科学地评价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提升的影响程度。

1 耕地质量内涵研究

关于耕地质量的确切内涵,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耕地质量是复杂、综合的概念,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与时空特性。刘友兆认为耕地质量是构成耕地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环境条件状况的总和,表现为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耕地环境状况的优劣以及耕地产品质量的高低。李丹认为耕地质量由本底质量、健康质量和经济质量3个部分构成。本底质量是指耕地质量的自然属性;健康质量是衡量耕地质量系统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健康发展,维持生态系统发展的需要,具体是指耕地质量的环境属性;经济质量是用来衡量经济发展对于耕地质量所带来的影响,具体是指耕地质量的区位属性。赵登辉等认为耕地质量是耕地的综合属性,由耕地肥力和耕地位置两方面决定。张露等认为土地质量包括土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经济质量和管理质量。土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环境状况;土地的经济质量指土地的经济属性,反映土地的产出能力和区位条件;土地的管理质量是指土地的社会属性,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2 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变化的机理

本研究的土地整治范围为农村地区的土地整治,以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及土地复垦三类土地整治项目为研究重点。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耕地分等因素进而引起耕地利用等指数的变化。《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给出对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的12个推荐因素,其中与土壤质量有关因素有7个: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有效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和障碍层距地表深度;与农用地利用条件有关因素有灌溉水源、灌溉保证率以及排水条件;与地形地貌有关因素有地表坡度和地表岩石露头度。

(1)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不同。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项目在资金投入、新增耕地面积和投入工程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继而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不同。代光银等对邛崃市不同整理类型土壤肥力保持价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肥力每公顷保持价值均比土地整理实施前有所提高,三种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整理的土壤肥力价值保持最高。

(2)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土地整治的土地平整工程影响了耕地的平整度、规则度和集中连片度,针对土壤质量的障碍因素,采取不同的改良工程措施,如表土剥离、客土回填、土地深翻等地力保持和改善工程,改变土壤中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剖面构型、表层土壤质地、盐渍化程度、土壤酸碱度等耕地质量因素。

3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主导性原则

土地的性质有很多种,有的是起主导作用的性质,有的性质则是根据主导性质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在选择耕地质量评价因子的性质的时候,要尽量选择相对稳定的评价因子。同时,评价因子相互之间要关联性小,不同的评价因子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避免选择的评价指标是相互的延伸指标,同时避免相互重复和重叠。

2)区域性原则

根据实地调查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该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切实体现研究区的实际现状,并且能够准确合理地反映评价区域土地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该体系建立的指标应包含研究区域的绝大部分特点,如果使用同一衡量标准去对不同的区域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不能充分反映各地耕地质量的特点,评价出来的结果对该研究区域也起不到指导性作用。

3)稳定性原则

耕地的质量是由多个不同的因素相互影响的,不同因素的影响作用均为耕地质量评价时所需要考虑到的方面。因此,在对评价因子进行选择时,需要选择对耕地质量产生长期影响的稳定因子,易发生改变的因子不适宜作为评价指标。

3.2 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质量评定方法

开展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首先需要获取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相关资料,这是后续评价工作的重要基础。针对评价任务,主要收集的资料包括土地整治项目区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整治项目立项材料、项目规划资料、项目竣工图、自验报告等;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县(市、区)耕地质量等别补充完善成果(文本、表格、图件、数据库等成果),及其他相关资料。

评定底图是构建数据库的重要基础,也是做好与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工作的重要平台。对于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因为耕地图斑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已经反映,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或耕地质量等别图为工作底图,通过更新底图的评定因素来完成项目区耕地质量的评定。对于新增耕地项目,以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图为评定底图来评定耕地图斑的质量等别。待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认定后,需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赋予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所反映的每个耕地图斑。

3.3 定级评价指标修正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土地利用限制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制度、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各区域耕地质量分布特征不同,土地整治所采取的工程措施也具有一定的差别性,土地整治工程不仅影响了农用地分等因素,同时改变了分等以外的其他耕地质量因素,因此基于我国不同区域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探讨针对土地整治项目特点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在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补充相关农用地定级影响因素,提出基于原农用地分等指标与定级指标体系修正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探讨一种能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开展前后耕地质量差异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提供理论指导。

3.4 土地利用系数修正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地利用系数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评价土地的社会平均利用水平,在耕地自然质量的基础上测算与耕地自然质量与利用水平相结合的耕地利用质量指数,即耕地利用等指数。耕地的利用水平既与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有关,也与人们对耕地利用的投入、管理水平有关,反映了在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人们利用耕地进行农业生产获取的实际产量,也反映了人们利用耕地的能力和意愿。根据土地的生产力理论,耕地的实际粮食产能水平受土地本身质量(自然质量)、农业经营中投入的资本(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水平(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其中,劳动力和资本可作为后天对土地的生产投入,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比较大,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集约化水平能使潜力相同的土地表现出不同的生产能力,从而获得不同的土地产出。

3.5 分等定级与地力综合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国土部门农用地分等定级与农业部门的耕地地力评价的共性在于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而当前农用地分等、定级与地力评价的指标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的依据与标准不同,不利于当前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的管理,针对分等定级与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异同,建立服务于国土部门和农业部门的统一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耕地分等、定级与地力综合评价指标选取过程采用的是专家直接打分法,该方法是充分发挥专家对问题的独立看法,然后归纳、反馈,逐步收缩、集中,最终产生评价与判断。

基于当前我国大力开展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背景下,以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为指导,满足土地整治引起的耕地质量变化评价为需求,论文界定了涉及的相关基本概念,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影响应区分不同土地整治项目类型。应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复垦作为未来土地整治的重点类型,强化培肥和地力建设提升措施。高标田是指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1] 宋景超. 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2] 罗睿,何腾兵,李博,朱红苏,刘眭. 土地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的等级评价:以凤冈为例[J]. 贵州农业科学,2016,03:86-91.

[3] 高星,吴克宁,陈学砧,周智,于潇,魏洪斌. 土地整治项目提升耕地质量可实现潜力测算[J]. 农业工程学报,2016,16:233-240.

猜你喜欢

耕地整治土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保护耕地
我爱这土地
专项整治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专项整治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