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爱者、对话者、引导者:家长的多维身份及其自主建构

2016-03-16熊金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家长

熊金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关爱者、对话者、引导者:家长的多维身份及其自主建构

熊金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随着时代的变化及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家长身份体现其关爱者、对话者与引导者三种主要身份的调整、变化与维持,从而达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形成家长身份的多维性与建构性并存的特性。关爱者身份通过确立、维持及亲近与远离的协调而得到实现;对话者身份通过认识儿童自我的未论定性、激发儿童自我的真实表达及养成“让…自立”的对话智慧而得到实现;引导者身份通过理解与开放中的引导、自由而亲昵交往中的引导以及为了孩子发展的引导而得到实现。

关爱者;对话者;引导者;身份建构

身份是个体身处世界中不同社会环境或人际环境的自我显现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多样化的对话关系的统一体[1]。家长身份是家长与孩子交往时的语言、行为或态度所显现出来的自我存在方式,具有多维性与建构性。首先,家长是孩子进入成人世界的第一个陪伴者及引路人,家长既要陪伴孩子在亲密氛围中自我成长,又要引导孩子在亲密交往中自我超越,因此家长同时兼具关爱者、对话者、引导者这三重主要身份,其中关爱是基础,对话是途径,引导是目标,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并综合发生作用。其次,初为父母的家长面临身份转换与学习为人父母的需要,他们在学习与探索中逐渐获得称职的家长身份,而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在与孩子的不同交往情境及家教内容方面,家长也必须随之调整其身份状态,体现家长身份的自主建构性。因此,探究家长身份的多维性及其自主建构是家长教育的主要内容。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压力加剧,各种社会关系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儿童面临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多元选择性及不确定性,家长的多维身份因而呈现异化现象。首先,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教育投入较多,使孩子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孩子感受到家长更关心他们的成功与未来,这些家长作为关爱者身份变得异化。其次,成长于社会快速发展时代的两代人之间代沟日益加大,沟通日益艰难,家长对话者身份变得异化。最后,随着年轻一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超过父母,父母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在信息化时代受到挑战。时代持续处于变化之中,孩子处于成长变化之中,许多家长却只凭借本能或者其原生家庭的家教传统履行家长职责,导致家庭教育问题凸显,因此,家长身份的认识、调整与转化迫在眉睫。

一、家长关爱者身份的建构与实现

在家庭交往中,家长肩负着关爱和教育孩子的双重责任。关爱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认同与支持,教育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与促进,家长既要在关爱中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又要在关爱中实施对孩子的言行规范与价值引导,即以家长关爱者身份作为其家长身份的基础与目标并存。

1.家长关爱者身份的确立

在亲子交往中,家长首先确立自己的关爱者身份,在孩子面前以亲密交往者的生存姿态出现,使孩子在爱的亲密氛围中实现自我的改变与成长。换言之,亲子之间爱的情感关系可以滋养孩子,使孩子形成自信、开放与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从而奠定孩子健全成长的意向性基础。范梅南也指出亲密关系对孩子成长的促进作用。“这种指向内心的亲密的情感气氛促成了孩子的外在兴趣、好奇心、探险性和独立意识。特别是因为体验到了亲密和关心的好处,他便能由此寻找他自己的成长个性。”[2]来自外在的关爱能使孩子内心形成亲密的情感,而这种内在的情感能促成孩子的成长动力与素质,形成好奇心、探索性及独立意识等形成孩子健全成长的品质,从而指引孩子发挥自我潜力,发现成长个性。因此,爱的情感体验构成孩子成长的基础,家长的关爱者身份奠定其家长素养的基础。

家长的关爱者身份必须在家长理性的自我意识中得到提升,这种家长养育能力的有意识培养可以避免对孩子的溺爱或爱的缺失。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得出一个结论: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育和教学任务都不可能完成。家长教育学,即父母关于怎样培养子女成人的初步知识,是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3]家长要认识到相互关爱的亲子关系建立的重要性,要反思自己一言一行中可以改进的方面,超越家庭名誉或自我权威目的的功利性或自私性关爱行为,杜绝随意、盲目而无原则的关爱行为,自我反思其施爱的合适性,主动学习家长的职责,用真诚与切实的关爱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成长。这些施爱能力的获得需要家长拥有一颗童心,从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认可孩子,才能做到真正关爱孩子,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引领作用。

2.家长亲近与远离的身份调整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家长的关爱者身份也有不同的姿态与内涵。在童年早期,孩子的交往世界相对局限,对家长的依恋较多,家长的关爱与干预正是他们的需求,他们以家长作为榜样力量与成长标准,对家长充满无条件的爱与崇拜。而随着儿童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自我判断的能力逐渐增强,想要通过实现自我主见来证明自我。特别是到了青春期,他们渴望在家庭中确立自己的自我身份,渴望获得自由与自主的权力,自认为知识丰富而渴求摆脱家长的影响,从而容易把家长的关爱误认为过度干涉,并开始寻求与家长的分离。但他们渴望独立又不具备独立的能力,因此,他们一方面寻求与家长的分离,另一方面又依赖家长的关爱。青春期孩子经历爱与分离的矛盾性成长的过程,家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理解孩子的这一特性,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满足孩子的独立需求,不以权威者身份强制安排及设计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在不干涉孩子生活的情况下给予更多情感关照,使孩子既有独立发展的空间,又具备在爱的关系中成长的安全感。

家长必须超越本能意义上的关爱,学会在相互交往及理性觉醒中及时意识到这种爱的分离意愿。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指出,母爱从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本能,在母亲眼里孩子是自身的一部分,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但这种爱随着孩子的长大必须有所调整。“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是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4]母亲在交往实践中真正从孩子出发,理解并适应这种爱的分离,成全孩子的自我寻求意识,成全孩子的成长。“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4]家庭教育中情感关系的建立在先,心智引导在爱中得到升华,关爱者身份的实现意味着在孩子需要时主动付出,在孩子有独立意愿时适度远离。

3.家长关爱者身份的维持与实现

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进行适度远离不是一种爱的减少,而是以一种艺术的方式维持其关爱者身份。甚至因为青春期孩子的敏感,家长更应该在调整自我身份的基础上施加更多有意识的关爱,以避免孩子对关爱行为的误会,也避免家长因为对孩子的过高要求而减少关爱行为。家长可以对孩子具有成长的期待,可以适当确立其管理孩子的目标,但家长首要的职责是确保孩子的健全成长;因而这个时期的关爱行为可以表现为认可、安慰、鼓励、支持、商量、问候、信任等。原则是根据孩子的接受度调整关爱的方式,即在自主建构中维持及实现其关爱者身份。

家长的关爱者身份主要通过关怀、尊重、了解及责任心等途径来实现,家长关心、了解、尊重孩子,对孩子负有真诚的责任心和关爱之心,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爱,最终培养孩子的关爱能力,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及享受生活的能力。弗洛姆指出,真正的爱是一种内在创造力的表现,表现为是否具备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是否具备责任心并了解人。他进一步指出,母爱是对孩子的生活做出毫无保留的肯定,一方面要使孩子热爱生活,另一方面要使孩子感到活在世上的幸福[4]。这些都是家长的关爱对孩子成长发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当前家长恰恰出现这方面身份姿态的缺失,他们在重视智能培养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较少关注孩子爱的能力的培养,使孩子的生命意识与爱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出现今天社会上所发生的孩子身心不健康或轻生现象。因此,对孩子情感能力的培养是家长关爱者身份实现的重要一环,家长关爱不仅是导向儿童成功的路径,更应该是导向孩子情感与精神等各方面成长的基础。这种身份的实现需要家长素养的提高,需要家长具备对自我身份进行调整与建构的能力。

二、家长对话者身份的建构与实现

孩子渴求关爱,渴望被理解,却会因为理解视阈的偏差难以达成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意愿。两代人之间由于认识水平和世界观的差异而容易使对话遇阻,相互理解及对话方式的调整是达成理想对话的桥梁。

1.认识儿童自我的未论定性

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亲子之间难以达成理解与对话,他们因为不够认识孩子而无法实现平等对话。比如,家长像对待私有财产一样设计与安排孩子的成长,同时他们又按照成人的认识标准要求孩子,使孩子既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又承受他们年龄难以承受的压力。

家长把孩子看成未完成性的主体,认识到孩子的独立个体性与不完美性,是发展中的人,才能开启对方,使双方进入真正对话之中,在双方表达、协商与情感共鸣中产生对所交谈事情的新认识,从而达到共同成长。“不能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一个沉默无语的认识客体,一个虽不在场却完全可以完成定性的认识客体。一个人的身上总有某种东西,只有他本人在自由的自我意识和议论中才能揭示出来,却无法背靠背地下一个外在的结论。”[5]家长不把孩子看成客体对象,不预先判定孩子,不把孩子看成完成性、论定性的个体而给对方设定一个框架,“这框架使他得到完成,又仿佛令他窒息”[5]。每一个孩子都是成长中的个体,不能用判定性的评价框定他,使他在外在判定中失去成长的自由与个性化,影响其内在潜能的发挥。每个个体都是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存在,家长的开放性对话意识能打开孩子发展的通道,从而实现其自然的发展。因此,接纳孩子的一切,让孩子在自由的自我揭示中思考与改进,对话才能真正发生。“在亲子关系中,家长担负着培养亲情与引导孩子自我教育的双重责任,因此家长必须平衡自己对孩子的主观情感和客观引导之间的矛盾,既要体现家长对孩子的爱与尊重,呵护孩子的情感需求,又不能无原则地认可孩子或放任孩子的自我表达。”[6]家长意识到家庭中的情感元素,意识到孩子在家庭中的自由渴求与依恋需求的相互交织,不以自己的标准苛责孩子,而是在与孩子的积极对话中实现其自我成长。

2.激发儿童自我的真实表达

家庭对话在认识到孩子的未论定性基础上展开,而实现的途径是激励儿童自我的真实表达。家长引导孩子不盲目抗拒家长,也不盲目服从,而是在对话冲突时试图在解释自我及说服父母的意图下寻求自我。不管孩子表达的观点是否正确,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这种自我理解、相互理解、自我意识及自我寻求。只有在自我真实进入具体情境中,进入对自我的意识中,他们才能在思考、选择、认识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外在的灌输与教导无法实现已有一定自我意识的孩子的内在认同,教育者提供给孩子自我阐明、自我揭示的空间与自由,孩子才能自我领悟与习得。

家长激励孩子真实评价家庭关系,真实表达自我,在相互敞开中自我认识及相互影响。“只有采用自白性的自我表述方式,才能给一个人做出符合他实际的最后定论。”[5]孩子在自我表达中自我揭示,通过自白性的内心冲突与对话,反复思考、阐释与尝试性表达,最后才能勇于表达出内心的真实自我。这种逐渐敞开自我、揭示自我的过程既提供教育者理解青少年的情境,也为孩子找寻真实自我提供空间。“要想揭示和描绘自我意识,只可用探问和激发的方法,不能给这自我意识规定一个事先确定了的、已经完成的形象。”[5]家长采取积极对话的态度,不以先知先觉的知识拥有者身份出现,不事先判定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对与错,而是通过探问与激发的方法,让青少年通过自我意识与自我揭示而思考自我完善的措施,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3.养成“让…自立”的对话智慧

许多家长没有及时认识到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当代孩子的成长特性,而是受原生家庭或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控制者而非对话者家长身份,倾向于在孩子面前树立刻板而威严的形象,使用成人口吻直接讲道理或命令孩子,孩子因为尊敬或畏惧而表面服从家长的教导,实际却无法得到真正成长。面对当代青少年自我表达与独立意识较强的特性,家长必须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的能力,倾听孩子,以真正对话的方式相互探讨及解决问题,尊重孩子想独立的意愿而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这一“让…自立”的家长意识使孩子因为被认可与信任而愿意思考对策,从而联系自我平时的表现进行反思,从而培养其自立及自我成长的能力。

家长及时自我觉醒,主动调整或改善交往方式,并养成“让…自立”的对话意识,这种身份态度的形成建立在家长对话智慧的基础上。“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mindfulness)。这是人的崇高使命。”[2]家长回退自己并倾听孩子,以便能真实了解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反能力与自立能力,真正做到朝向儿童与关心儿童发展的对话理念。因此家长只有不断寻求自我的改变及对话者身份的转换,才能真正做到开放与平等对话的姿态,孩子才会表达出他们对父母的真实渴求,比如对父母向导作用的认同,要求父母提供自我发展空间的意愿,希冀父母不强迫或轻视他们的意愿。家长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理解孩子的年龄特性与成长诉求,通过谈话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通过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经验分享与意义协商了解年轻人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家长通过反观自身并自我内化而调整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养成对话的智慧,从而宏观指导,培养孩子自主发展的能力。

三、家长引导者身份的建构与实现

当今家庭结构已发生变化,致使家庭教育的问题也随之变化,例如:有些家长对独生子女情感关注过多而影响其价值引导;有些家长因为忙于生计或赚钱而对孩子缺少关爱,也影响其引导者身份的实施。关爱是家庭亲情维护的主要内容,对话是亲情维护与价值引导的主要途径,而价值引导才是家庭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基础,在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中、在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的形成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7]家庭是孩子进入世界的第一片天地,家庭孕育孩子在世存在的基础与人格养成的基调,家长才更能运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引导成长,家长的引导者身份无以替代。

1.理解与开放中的引导

有些家长意识到自己引导者身份的重要性,却因为引导的方式与内容不合适而容易导致亲子冲突,使引导无效。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家长以自己的前意见掌控孩子,从而较难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较难理解他们及他们的独特世界,更难理解所发生的事情。“谁想理解,谁就不能一开始听任自己随心所欲的前意见,以便尽可能始终一贯地不听错文本的意见——直到不可能不听到这些意见并且摧毁任意的理解。谁想理解文本,谁就得准备让文本讲话。”[8]理解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一开始就以自己的前意见理解事情,要自己具有判断前意见合法性的能力,要让孩子说话,而且不让自己的前意见影响自己对孩子话语的理解。家长不带偏见地倾听孩子,在理解孩子及所发生事情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孩子。

家长在具体教育事件中意识到自己的前意见,并使这种前意见开放性地与孩子及教育事物接触,引发自我对前意见的刺激,使自我在前意见与对话情境的交互中得出对事情的正确理解,也使相互理解成为可能。伽达默尔提出读者不能听任随心所欲的前意见,但他也指出在理解中要有正确的前意见的介入。“受方法论意识引导的理解必不会力图简单地得出预期判断,而是要意识到这种预期判断,以便能控制这种推断并从事物出发获得正确的理解。”[8]在亲子交往中,家长既不完全听任孩子的意见,也不以自我主观意见决定事情,而是针对事情使双方自我呈现,使双方通过对话对事情达成一致意见。理解总是对事物的理解,但理解的过程是教育双方的前意见及所面对的事情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学会在对象中认出自身的他在性并因而认识自己和他者。”[8]教育者在与孩子和教育事物的相遇中反思自己,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他在性,帮助认识自我和他者,这种跳出自我来反观自我的方式使正确理解成为可能,只有意识到自己的前意见,孩子或教育事物才能在自我的他在性中显示出来,才能使它们的实际真理得到表现,也就是达成理解。

家长搁置自我前见,开放性地进入孩子世界,使相互理解提供可能性,而谈话时的态度也决定理解的成败。在亲子交往中,家长和孩子都容易受情绪或态度的影响而无法面对事情本身,使相互理解受阻。当代青少年自我感较强,习惯以平等主体姿态面对家长,使期待尊重与服从态度的家长感到自尊心受挫而萌发对孩子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及其作用于孩子而引发的逆反情绪影响亲子双方回到事情本身的可能性,使相互之间理解的难度增加。“一切相互理解和一切理解的目的均在于达到在某事上的一致。”[8]家长要以大度的胸怀与理智的心态面对孩子及教育事件,家长首先是智慧的引领者身份,然后才是世俗生活者身份,如果家长总是不能超越世俗而上升到教育者身份,就容易陷入常人的生活而无法引导孩子的自我教育。因此,直面教育事件而避免主观情绪的介入,使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达到纯粹状态是理解得以实现的原则之一。

2.自由而亲昵交往中的引导

家长意识到“90后”、“00后”孩子所追求的轻松而快乐的生命态度,有所调整自己的固有观念,在对话中放下权威者的身份姿态或改变对方的意图,才能吸引孩子真正进入交谈,在一种轻松的、诙谐的气氛中,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营造亲密的关系与对话氛围,在这种自由而亲昵的交往中实现情感的交流与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双方跨出平时面对面交流的常规习惯而进入网络平台,忘却固有自我身份认同的约束,使双方在新奇的环境中实现自由而亲近的交流;比如,家长改变平时直接说教的方式,运用亲切的问候、夸赞、关心、真诚表达自己等谈话方式,以夸张幽默的语言渗透对孩子价值观或习惯的影响。总之,家长适当改变自我而适应孩子的一个较好方式是不寻常的对话环境和亦庄亦谐的说话方式。巴赫金称这种状态为“狂欢式的世界感受”[5]。“在狂欢式中,一切被狂欢体以外等级世界观所禁锢、所分割、所抛去的东西,复又产生接触,互相结合起来。”[5]在微信、QQ等对话平台中感受并习惯自由与亲密氛围之后,才开始在生活中逐步改变交往方式,逐渐赢得较好的谈话效果。

在家庭对话中,家长有时迎合青少年的嬉笑氛围或主动营造插科打诨的氛围,在自由气氛中逐渐进入对严肃思想的思考与引导,实现在亲密关系中共同追求真理的目的。“苏格拉底所以能够发现思想和真理的对话本质,前提条件就是对话的人们之间产生了狂欢式的亲昵关系,人们之间的任何的距离全消失不见。”[5]在苏格拉底对话中,谈话的地点通常在广场、酒宴等公众场合,大家相互之间产生自由而亲密的接触,然后才开始谈论正义、勇敢、节制等严肃话题。家长改变以前严肃、直接、说教的对话方式,代之以诙谐、关爱、积极表达自我的平等对话者形象,以实现孩子在对话中自由、幽默、关爱、自信表达自我的形象,从而引导孩子积极追求精神向上,只要双方形成自由而亲昵的交往方式,对话的形式和效果都会发生变化,对话引导双方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改变就随之发生。

3.为了孩子发展的引导

当今家长受功利化思潮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偏重智识培育而使孩子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家长偏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或快乐成长。家长应该回归理性,不片面追求孩子的成功或智能发展,而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和幸福生活正确引导。家长身份不只是教育者身份,而是肩负亲情维护、亲密交往和教育引导三方面平衡发展的多维身份。家长关爱孩子过度会影响教育引导的实施,而偏重教育引导又会使孩子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孩子的发展关涉身体发展、道德发展、智能发展、审美发展等各个方面,各发展层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全面、完整发展的个体;家长作为亲情的化身,在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亲密氛围下的健全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家长必须深切意识到这些身份状态,首先在家庭教育中真正到位,然后运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实施引导。由于认识不到家长的特殊身份,有些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不到位,缺乏必要的陪伴与正确引导;有些母亲在孩子发展中保护过度,影响孩子的自我发展;有些父母亲不理解孩子而无法实施对话式引导。因此,家长素养的提升是家长身份实现的途径,家长应该通过有意识学习来提升其正确引导孩子的能力。

但引导者身份的获得不只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是一种自我改变式的身份建构。家长真正回到孩子,以关爱的理念与对话的途径,根据交往情境实施自我身份的机智转换,才能逐渐养成家长的引导智慧。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相关知识的影响下,尝试理性地改善亲子关系,但效果不明显,只有家长能深切意识到自我家教观念的局限,在与孩子的真实交往情境中理解和认识他们,才能改变或调整自我的身份意识,自主建构不同维度、不同阶段与不同情境的身份认同,才有可能实现引导孩子的目标。“一方面,教育者需要为了儿童的幸福随时准备站出来并接受批评。另一方面,教育学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活动,它必须愿意对它所做的和所代表的随时质疑。”[2]家长勇于接受质疑与批评,随时调整及完善自我,通过身份调整真正回到孩子的世界,领悟孩子的需求与成长的真谛,在探索中引导孩子,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长身份的自主建构是一种能力体现,家长必须具备在具体情境中探索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关爱者、对话者与引导者身份的调整、变化或维持中保持三者的动态平衡,形成家长身份多维性与建构性并存的特性,实现家庭的引导式教育。斯宾塞告诫家长们,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任务,家长要多用心钻研与思考,使自己变得富有耐心及有意识克制自己,在改变自己的情况下适应成长中孩子的各种性情的变化。“你不但要经常分析孩子们的动机,还要分析自己的动机,分清楚哪些内心的想法是由于做父母的真正关怀;哪些是由于自私,好安逸,想压服。”[9]家长既要认识到真诚关爱孩子的重要性,理性分析自我内心的真正动机,又要认识到分析孩子的内心需求与想法的重要性,通过随时调整自我来适应孩子的成长与变化;家长既要意识到自我作为情感与德行引领者的责任,又要在爱的关系中引导孩子的身体与精神的成长;家长既要做到关爱与引导孩子,又要意识到对话是实现有效关爱与引导的基本途径;家长既要成为孩子成人之路上的陪伴者与引领者,又要实现自我成长式的身份建构。

[1]Hermans,H.J.M.The Dialogical Self in Education:Introduction[J].Journal of 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2013(2):81-89.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8,12,15.

[3]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287.

[4]弗洛姆.爱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64,63,60-61.

[5]M.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97,97,93,93,176,177,187.

[6]熊金菊.教育对话与儿童自我的寻求[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122-126.

[7]瞿博.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教育研究,2016(3):95-100.

[8]汉斯-格奥尔塔·伽达默尔.诠释学II: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5,75,80,71.

[9]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3.

The Identities of Caring,Communicating and Guiding:the Multidimensional Identity of Parent and the Self Construction of It

XIONG Jinju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With the change of times and the diversity of society,parent’s identity is embodied in the regulation,change and maintenance of three main identities,which are the balance of loving,communicating and guiding,thus making the parent’s identity multi-dimensional and constructive.The loving identity is carried out by establishing,maintaining and moderating the distance of parent’s loving.The communicating identity is carried out by knowing the incompleteness of child self,activating child’s express of real self and cultivating the dialogue wisdom of“let them be independent”.The guiding identity is carried out by understanding and opening,communicating in freedom and closeness and the goal of the child’s development.

identity of loving;identity of communicating;identity of guiding;self-construction

G785

A

1671-6124(2016)05-0108-06

2016-07-05

熊金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家长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建构游戏玩不够
身份案(下)
家长请吃药Ⅱ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