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之探索
2016-03-16任福全薄利惠
任福全,薄利惠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401)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之探索
任福全,薄利惠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401)
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检验大学生是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标准。当今大学生虽然在理论上接受到更高程度的传统美德教育,但在认识观和道德践行上对传统美德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针对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缺失的现状,提出坚持全员传统美德教育的理念,要求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要共同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对策;大学生
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大学生作为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要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认知和践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践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积极性,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要共同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一、对大学生加强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美德中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爱国主义向来是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核心,是凝聚人们的精神力量。即便是在今天,爱国主义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的伟大力量。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中国要想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遭受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威胁,还要面对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1]。因而,我们只有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深刻理解本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刻,从而加深对本民族传统美德的认同,才能不断激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爱国守法、明礼诚信、修身养性。这些要求在价值观层面上与当今时代讲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在精神建设层面上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谋而合。第一,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精华着重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这也深刻地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德是与时俱进的;第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源泉,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源源不断地吸收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精华的过程中,创新与升华中国优秀传统美德而形成的价值体系。因此,在新时期,不断加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使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优良品德养成的基础
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仅是关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更是关乎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国优秀传统美德中的精华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过时,为此,当代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要脚踏实地地践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源源不断地加强传统美德的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加强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培养大学生美德情操和良好的文化习惯。将传统美德融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有利于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二、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的现状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态势,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展现出中国优秀传统美德。但是,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一些大学生的言行也出现传统美德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世界观上,较高的道德认知与较差的道德践行并存;在人生观上,讲求崇高的理想与淡薄的责任感并存;在价值观上,讲求奉献社会与利己主义并存。
(一)在世界观上,较高的道德认知与较差的道德践行并存
不可否认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理论认识层次较高,但是能真正落实到道德实践层面的却有待加强。大学生的言行有时会与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文化相矛盾,违反优秀传统美德规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比如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考试作弊、买饭插队、随地吐痰、图书馆里偷书等现象,说明大学生传统美德意识淡薄,个人美德水平落后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近些年来,某些大学生在学术上弄虚作假、在就业中随意毁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社会诚信风气的树立。对于大学生来说,仅仅懂得优秀传统美德思想“是什么”远远不够,只有将所学到的传统美德知识真正落实到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去,才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在人生观上,讲求崇高的理想与实际淡薄的责任感并存
大学生不仅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更是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进行自己的人生规划时的确具有积极的价值观,比如创业精神、人生理想;但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只是有一个理想的高度,却缺乏实践的力度和强烈的责任感。进入大学阶段后,大学的学习生活节奏与中学时期相比的确有所放缓,部分大学生因此放松了对自己理想目标的追求,甚至把本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完成的学业,寄托在别人代劳的基础上,把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在游玩上,完全将自己上大学前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忘得干干净净。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把自己崇高远大的理想挂在嘴边,可在学习生活中,却会说“理想”“信念”“抱负”等是离自己太遥远的事情,不去理会,事实上把读书学习的目标调整为仅是为了将来得到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得到个人金钱物欲上的满足。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在人生观上求崇高的理想与淡薄的责任感并存。
(三)在价值观上,讲求奉献社会与实质利己主义并存
有些大学生会在言语上着重指出为国奉献的精神,但凡是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真正触及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时的选择问题上,则会明显看重自己利益[2]。在多数现代大学生的思想中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追求个人利益的得失,对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漠不关心,有时甚至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利益获取私利。这种世俗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的道德选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这种价值取向体现在就业问题上较为明显,有的大学生不是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将福利待遇如何作为首要择业条件。在他们的眼中,没有考虑国家和集体这些的因素,而是首先考虑的是自己,从而出现为了达到自己的私欲而不顾他人、不顾社会乃至不顾国家的情况。另外,在大学生中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又很容易导致大学生贪欲的膨胀,给社会、国家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的对策
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和继承这些美德,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美德教育新模式,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精华,使之在社会转型期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开辟出一条新路。
(一)以社会为依托,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在全社会范围内应该形成尊重和热爱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良好氛围。首先,社会要引导大学生多阅读一些与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相关的经典书籍、多培养一些与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有关的业余爱好,使中国优秀传统美德能够根植于大学生这一深厚的土壤,实现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其次,社会可以利用寒假和暑假的时间以社区教育为阵地,开展大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使大学生对传统美德教育产生深刻的理解,不断完善和发展社区传统美德教育对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的功能[3];最后,社会还可以通过社区树立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的先进典型,并且建立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基地。
第二,注重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和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清朝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其国不如先灭其史”,着重指出文化历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在面临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文化思潮渗透的严峻形势下,首先,必须要有意识地去保护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普及传统美德和民族历史知识,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切实可行的制度去完成;其次,社会要加大为普及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和民族历史知识做出重大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的奖励力度;最后,还可以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民间文化艺术的弘扬,以此来感染和激励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践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
第三,充分重视现代传媒技术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美德中的作用。首先,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体与社会共生并相互促进,在社会公共舆论领域内,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新闻媒体要正视自身对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社会责任;其次,现代传媒技术要做到不歪曲历史、不夸大事实、严肃对待、充分挖掘,不断推出优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新时代的作品和节目;最后,现代传媒技术要做到将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精华传播给社会大众,以便对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正能量的舆论影响。
(二)以学校为中心,发挥引领作用
在1994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4年8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两个文件中都特别强调,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认识,学校德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4]。
第一,学校要加强课堂教育。首先,传统美德的课程形式要灵活多变、针对性强、教育目标明确,要体现大学生对传统美德的需求和身心的发展状况[5];其次,高校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主题鲜明的传统美德讨论活动;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优秀传统美德专题学术报告会、优秀传统美德知识竞赛等活动,深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美德的认识,从而完善他们优秀传统美德的知识体系。
第二,学校要加强高校教师传统文化修养,发挥教师的影响力。汉代大儒董仲舒曾提出:“善为师者,顾美其道,有慎其行。”可见,作为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把身教与言教紧密结合以来。古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次,要求广大教师时刻以自己高尚的传统美德去影响学生和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积极性。最后,广大教师要不断研究学习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知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充实提高自身的传统美德素养。
第三,在开发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美德资源时,学校的教育手段要与时俱进,要重视互联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教育机构可以设立大学生文化网站,制作富有传统美德特色的网页,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美德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开设“民族文化”网站,向学生推荐高质量的品牌网站,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最后,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在大学校园内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图书馆、校史馆,以及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现代传媒的巨大作用,以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美德。
(三)以家庭为基础,发挥影响作用
家庭要重视对子女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形成良好家风。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着重指出要重视家庭教育。可见,在国家层面上已经有明文规定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传统美德教育的理念,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且要为孩子树立好传承传统美德的榜样。
第一,孩子的点滴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和终身老师。首先,家长要认识到在孩子的道德认知过程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树立正确的传统美德观,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把传统美德落实到实处;其次,家长应该重视在家庭生活中营造一种有利于孩子积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良好氛围;最后,家长在对大学生子女进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要让子女从身边、从小事中体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
第二,家长应该用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去引导孩子,而不是随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言一行。首先,家长要教育孩子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常怀感恩情怀和奉献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其次,家长不能仅仅认为自己的孩子取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自己的教育方式就是成功完美的,教育孩子不只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最后,家长在孩子成长的点滴过程中要摆正心态,充分认识到知识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必须把知识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三,家长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首先,家长应该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弘扬中国优秀美德当成一种习惯,并且要积极学习传统美德的知识体系;其次,家长不能只进行中国优秀美德的言传说教,还必须按照优秀传统美德的规范要求去行动,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起到表率作用;最后,在关心子女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关心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认识和养成,使大学生从小就生长在一个以父母为榜样的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以个人为重心,发挥关键作用
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力量,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发挥内化的作用。所谓内化,就是要求大学生重视传统美德的学习,自觉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让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文化底蕴,进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第一,大学生要学会做到“慎独”。首先,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遵守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其次,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自觉做到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花草树木、排队上车、自觉给有需要的乘客让座,等等;最后,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做弘扬传统美德的优秀者。
第二,大学生要做到自我反思。孔子的弟子曾参提出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修养方法,首先,大学生要做到每天都能自觉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合理之处,一旦发现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应该在第一时间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并常记心中,要真正做到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再犯同一个错误;其次,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依赖更多的是自己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要切实保障在自我的成长历程中做到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为自我传统美德修养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恒心、有毅力,真真正正做到自我反思。
第三,大学生要做到修身为本。首先,大学生不能凭借自己具有较高的学历,就自以为自身的传统美德修养水平高于常人;其次,大学生只有紧紧抓住“本”,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加强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修养;最后,在课余活动中多参加与优秀传统美德相关的专题讲座、活动,参观周边的纪念馆、红色旅游革命根据地、名人故居,从而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传统美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总之,积极探索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使大学生传统美德的观念与当代精神文明融合、与共产主义道德要求接轨尤为重要。为此,要坚持全员传统美德教育理念,也就是确立以社会为依托,发挥影响作用;以学校为中心,发挥主导作用;以家庭为基础,发挥引领作用;以个人为重心,发挥关键作用的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策略。同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具有正确的认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1]华兴夏.价值观多元化视野中的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J].阅江学刊,2O12(1):54-55.
[2]杨坤.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的选择[J].世纪桥,2OO4(4):115-116.
[3]王会.新形势下对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培训,2OO4(4):153-159.
[4]习近平.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R].2O14-2-24.
[5]田立志.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OO4(5):22-23.
(责任编辑:韦家朝)
G641
A
1008-5254(2016)01-001-05
2O16-O1-O6
任福全(1953-),男,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簿利惠(199O-),女,山东东营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O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