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推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6-03-16李青松
李青松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环境设计专业推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李青松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导师制教育模式不但适合于研究生教育,也可以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教育阶段推行,此模式综合了英国导师制教育模式优点,结合古代师徒制教育,建立在“小作坊”式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符合中国艺术教育的特点。
导师制;师徒制;小作坊
导师制最初于14世纪产生于英国牛津大学,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在他建立的新学院中首次实行,是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其教学核心是师生对于学习观念不同理解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合作能使他们获得独自无法获得的成果。自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改革之后,导师制开始成为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后来这一模式被运用于我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中。
一、英国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与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可借鉴之处
近年来我国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全日制教育通常是教师完成课业内容后,不会再及时主动地督促和辅导学生课后专业训练,放任其课外活动,由此造成学生应付学业也得过且过,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全面提升。英国本科阶段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学导师制教育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1.师生关系密切,提供更多学生与老师接触和沟通的机会
本科阶段导师制师生之间的密切接触,于学生而言,不仅要“为学”,而且要从导师那里体悟“为人”的哲理;于教师而言,可以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必要的科研活动的同时,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以德育人,让学生在这种接触中形成对自己的信赖,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学生的心理与人格,对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全面负责。这在大学生道德水准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高的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2.训练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
英国人对理性主义的执着追求由来已久,深受绅士文化影响的英国贵族阶层十分崇尚人“生而自由”这一观念,他们“对任何未被经验证明的事物,都习惯于用一种冷淡的、漠然的态度对待,决不像有些民族那样轻易地热烈拥抱一种新理论或扑向一种新事物。”因而他们倡导批判思维,维护思想自由,反映在教育上则表现为强调学术自由,导师非常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目前我国大多普通本科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育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被动的学习压制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满堂灌”式教育迫使学生麻木地接受新事物,逐渐丧失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精神,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中国古代“师徒制”教育和环境设计“小作坊”式教育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普通本科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采用大班全日制教学模式,学生生源渠道多,个体差异明显,其文化基础、专业素质等参差不齐,以教师为中心的大班教学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个体成长,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古代“师徒制”教育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教学,“小作坊”式教育主要是相关专业人员举办的培训班、工作室。这两种教育模式对环境设计类专业在本科阶段推行符合中国国情的导师制教育都有很好地启发作用。
1.古代“师徒制”教育模式优势分析
师徒教育模式是魏晋南北朝乃至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说:“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师徒制”教育注重技艺传承,不论是社会下层的手工艺工匠还是社会上层画家都强调师承关系,在画行内形成技艺传授和师法的教育机制。师者往往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私密亲授技艺而不与外人知道,传授时师傅会利用言简意赅、要领突出、朗朗上口的口诀结合经验进行教学,另为其弟子提供其收藏的画谱等范本,用以临摹借鉴,达到让弟子见多识广,为其艺术发展储存知识,进而达到再创造的目的。古代“师徒制”教育模式在根本上简化了艺术传承的环节,在最简单的基础上做到了最复杂文化的传承。
但是这种模式同时也局限了艺术在更大范围上的传播与创新。师傅将师承来的技艺原样又传授给徒弟,只知承袭前人的成就,而徒弟也是惟师命是从,如此古代艺术也就很难有大的突破性创新。所以要挖掘和认识具有历史局限性的“师徒制”教育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古人的成功经验,将其作为一个参照点和借鉴。
2.环境设计“小作坊”式教育模式优势分析
作坊的原义指的是工具比较简陋,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场所,“小作坊”指的是参与人数少的作坊。环境艺术“小作坊”式教育模式是采用小班教育的方式,一般人数在20人以下,它不但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得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实现了全社会对优秀师资的共享。
“小作坊”式教育是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教师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项目,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在课堂教学中直接传授实际工作经验。“小作坊”式教育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古代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它将实际项目搬到课堂,而课堂则以工作室的形式存在,大多数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在此接受专业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则在实践过程中适当注入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把实践现场当做课堂,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自主承担并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使其在提高专业应用技能的同时,也能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在扩招过后生源不是很充沛的今天,“小作坊”式教育模式的优势还是可以借鉴到大学本科的教学中的。
三、环境设计专业推行本科阶段的导师制教育模式可健全和完善目前的教育机制
环境设计专业在本科教育阶段引入导师制,是在保留高校原有德育教育机构的基础上,每位导师负责10个左右学生的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教育工作,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有目的专业训练,培养专业素质,并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明确地规划。
1.环境设计专业推行导师制教育是对英国导师制教育模式优点的良性吸收
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令人堪忧,大班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一则学生人数众多,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悉心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实现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逐一教学;二则学生因个人对专业技能技法的领悟能力不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吸收和消化教师所传授的技法,因个体差异而千差万别,教师又不可能对众多学生进行全面辅导,及时纠正或者适时提高其专业技能技法,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致无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大学毕业生。
环境设计专业在高校本科阶段推行导师制教育首先要缩小学生规模,每10个左右的学生配备一名导师,这样导师才有精力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去指导学生的生活,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师生双方的互动拉近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距离,导师才可以身体力行,以自身做表率,影响并教育学生的德育和智育。这样也便于导师熟悉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有益的个别指导,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专业特长。另外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对于学习观念的不同理解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可以适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事物和处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其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
2.环境设计专业本科阶段的导师制教育依托于“小作坊”式教育模式
英国导师制教育和“小作坊”式教育模式从本质上讲都源自于各自国家文化特征的师徒式教学,他们分别都将师徒式教育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产生更适合在当时社会生存的教育方式,从而产生了这两种教育模式。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不论是全日制教育还是民间个人开办的培训班,都脱离不了师徒式教育的本质,但全日制教育中由于学生规模较大,教育工作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学生的学习也与社会实践脱节,纯粹地为学习而学习,毕业后才进入社会寻找实践机会,这就丧失了就业竞争力,这也是教育工作者不愿看到的结果。而源于师徒式教育的“小作坊”式教育模式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环境艺术专业本科阶段的导师制教育依托于“小作坊”式教育模式,能够健全和完善自身的教育机制。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性充分发掘其潜能。导师制教育采用小班授课方式,师生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导学”关系,导师比较容易发现和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可以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专长与爱好去学习。孔子在《雍也》中提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教学过程中,导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不同的指导,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有所不同,顺应学生的爱好发展其特长,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2)“愤悱启发”,能力本位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导师制教育的教学特点是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导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民主教学的形式,即师生的平等关系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此时导师则可以利用能力本位教育,根据学生理解能力的大小、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程度,给予适当地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化为智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培养人才非常有效。
(3)课堂“小作坊”化,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课堂“小作坊”化即是与相关企业合作,将社会工作项目引入课堂,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完成。这种教育方式紧扣社会实际,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来。学校应开阔渠道吸引企业,使其能够提供切合现实需求的工程项目或课题,借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际项目的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感知和适应能力、就业能力等,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只关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社会的直接认知和了解的弊端,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总之环境设计专业在高校本科阶段推行导师制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它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优势,利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导师以身作则,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做到言传身教,以自身的修为和素养影响学生,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制可以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专业人才,充分体现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同时也符合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
[1] 李茂标.牛津大学:导师制与创新人才培养[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6,(7):56.
[2] 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51.
[3] 应跃兴,刘爱生.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与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9,(3).
[4] 杨靖.古代美术“师徒制”教育模式利弊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016-08-17
2015年廊坊师范学院教学改革课题“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模式研究”(K2015-12)
李青松(1976-),男,廊坊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