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发展的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
——以扬州软件信息产业为例
2016-03-16王万川刘晓明黄兴海
王万川,刘晓明,黄兴海,钱 俊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产教融合发展的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
——以扬州软件信息产业为例
王万川,刘晓明,黄兴海,钱 俊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职业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研究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发展背景,分析扬州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开展产教融合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构建四方联动体制机制、校企协同育人和校企双赢合作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扬州软件信息产业实现产教融合的具体路径,为扬州职业教育如何开展产教融合做了有效探究。
四方联动体制机制;校企协同育人;扬州软件信息产业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发展背景
1.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的定义,目前没有唯一标准。产教融合的官方说法最早见于2011年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的要求,随后逐渐演化为“产教融合”。[1]近两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学界对产教融合的研究逐渐多起来,但始终未给出明确解释。对于产业和教育的合作,将其表述为“产教融合”更具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融合相对于结合更具有时代特征,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的特质。在当前我国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区域融合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等诸多融合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提法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其次,“融合”相对于“结合”更能体现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融为一体的关系。[2]融合能够充分反映当前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需要两者的有机交融、协同发展的新趋势。
最后,“产”和“教”的提法,扩大了主体的范围,融合发展的层面得到提升。“产”代表整个国家的产业,包含了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教”代表整个教育学界,包括教育的管理主体、实施主体和受教主体等,外延更加宽泛。
2.产教融合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1)实施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正处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需要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提升产业价值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
(2)推进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推进现代学徒制的重要途径。经过多轮教学质量评估和多批次的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建设之后,职业教育发展特征已经从扩大规模转为内涵式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实施产教融合是大势所趋和主要路径。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校企深入合作、协同育人,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加强产教融合,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迫切需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发展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阶段。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要求产业要和职业教育对接,加大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既是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产业和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扬州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2014年扬州市服务业发展报告》的数据,作为扬州五大产业之一的软件信息产业2014年全市实现总产值(或业务收入)420亿元,同比增长46.7%。根据《2016年扬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最新数据,2015年全市软件信息产业实现业务收入达588亿元,同比增长40%,这是软件信息产业连续6年实现业务收入增幅超过40%。[4]2015年扬州市开发区“智谷”被省经信委认定为“江苏省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开发区也是江苏省确定的三个大数据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已经聚集了一批以谷歌跨境电商培育中心、中兴云计算中心、金山云等公司为代表的大数据企业。截止到2015年1月全市累计认定软件企业210家,登记软件作品528件,两组数据均位列全省第五,苏中、苏北第一。
随着扬州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力推进跨江融合发展,作为高新技术服务业,扬州软件信息产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扬州基本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和苏南特别是南京、苏州相比,扬州软件信息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
1.业务收入差距较大
扬州2015年软件信息产业业务收入588亿元,根据最新统计[5],2015年南京软件信息产业业务收入达4125亿元。再看看经济体量最大的苏州市,2016年软件信息服务业收入超1800亿元,约占全省1/4[6],两市的产业发展规模和产值远远超过扬州。
2.高端人才缺乏,龙头企业偏少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由于历史及文化的原因,使得扬州对于软件名企和领军人才的吸引力大大低于南京和苏州等苏南交通发达地区。以南京为例:聚集了IBM、思科、微软、华为和中兴等一大批世界名企。而扬州在这方面还需要通过大力改善交通设施建设来破解困境。
3.产业载体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扬州已经拥有一个省级软件信息产业基地,江都、邗江等区县也有自己的软件园,但是和苏南相比,数量和规模偏低,为形成产业聚集效应,特别是高水平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扬州甚至整个苏中、苏北地区都为零。
三、产教融合推动扬州软件信息产业跨江融合发展的路径
1.开展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既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普遍共识。而软件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服务业,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也迫切需要开展产教融合,以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
(1)软件信息产业是以智力密集型为主要特点的产业,对于从业人员的智力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这是其区别其他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原因是很多软件产品的设计主要还是依靠程序开发人员的思想和创意来实现,对于硬件设施需求较低。
(2)软件信息产业相比传统的机械、化工等产业,其专业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更新要快很多,一般3年左右就会有新的技术诞生,这就要求产业和学校要加强合作,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校企共同制定和调整专业设置,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
2.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
(1)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四方联动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产教融合,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知识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建立产教对话机制、搭建产教融合实施平台。行业对于产业发展前沿、企业人才需求和市场运作规律等方面最为了解,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重要路径。企业是产业发展和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的需求单位,因此,企业要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两个方面全程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学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与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和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专业服务产业并融入产业链搭建桥梁。
(2)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推动校企协同育人。软件信息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有着自身的新特点:作为智力密集型企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软件信息产业技术更新周期短,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就扬州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现状而言,正处于提档增速阶段,对于人才和技术创新的需求比较凸显,因此,区域内的高职院校要把握机遇,主动与软件信息产业对接,了解产业发展动态;积极与软件企业合作,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教学。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环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程,这样才能培养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改革,实行教师深入企业兼职开发工程师、企业工程师进入校园参与课堂教学,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实现校企协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建立“人才共培、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双赢合作保障机制。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虽然已经推行多年,但目前还是表现为学校热、企业冷。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挖掘双方合作的内在动力。目前,扬州已经成立软件信息产业联盟和职业教育集团,在行业层面双方应该加强合作,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引导作用,为企业和职业院校间的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为双方实现深层次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校企双主体间要建立“共培、共担、共享”的合作运行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共同参与,培养义务共同承担,技术攻关联合开展,合作成果共同分享,从而增强合作双方的动力,特别是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四、结 语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具体到扬州软件信息产业而言,要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政府做好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行业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为企业和院校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载体。扬州的职业院校要抓住当前扬州打造“中国软件名城”的机遇,积极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形成厂中校模式,增强校企合作动力,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推动扬州软件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跨江融合发展。
[1] 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1-43.
[2] 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2014,(35):79-81.
[3] 鲁昕.职业教育要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5-2-3.
[4] 季煜.扬州五大基本产业全线发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50%.[EB/OL].(2015-2-18),http://www.yznews. com.cn/news/2015-02/18/content_5473431.htm.
[5] 南京中小企业网.2015江苏软件业实现爆发增长 规模居全国前列.[EB/OL].(2016-1-26),http://www. njsme.gov.cn/ccms/zwxx/9544.jhtml.
[6]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服务业稳健发展,铸就苏州“三二一”产业新格局[EB/OL].(2016-2-16)http:// www.fgw.suzhou.gov.cn.
2016-07-15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宁镇扬同城化视阈下扬州软件信息产业特色发展研究及对策”(2014SJD722)
王万川(1987-),男,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综合科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