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书院模式下实施学业导师制度的思考
——以潍坊学院为例
2016-03-16李艳霞金波昌
李艳霞,金波昌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住宿书院模式下实施学业导师制度的思考
——以潍坊学院为例
李艳霞,金波昌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住宿书院制的实践对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具有深远意义,而学业导师制是书院模式的内涵和灵魂。以潍坊学院为例,就其在书院模式下学业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情况和面临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进一步完善学业导师制的可行性建议,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住宿书院制;学业导师制;思考;建议
在高校实行住宿书院制管理模式,是在继承发扬我国传统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之举。[1]住宿书院制是以学生生活社区为平台,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良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大力推行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创新人才。[2]探索书院制管理模式在高校的运行,其实践对于中国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住宿书院模式下,实行学业导师制是确保书院特色内涵的必要举措,但在这个新型管理模式下,学业导师制的实施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其工作开展进行思考。笔者就以潍坊学院为例,探讨住宿书院模式下学业导师制工作的开展,以期为书院进一步的相关优化工作提供思路。
一、住宿书院模式下实施学业导师制度的意义
相较于专业学院管理的重点为学生的专业教育,书院管理的重点则为发展通识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3]学业导师制为书院制发展通识教育的核心。从学校选聘优秀的学者、教授、骨干教师等,利用开设课程、讲座、论坛、个体辅导等团体或个体辅导方式与学生交流,在学业指导规划、大学生生涯规划、创新教育、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书院制管理的特色就是为学生在生活社区开辟了本科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学业导师制的实施则是架起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桥梁。[4]目前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师上课来、下课走的现象,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对知识一味的讲解传授,缺乏学生的参与反馈,课下也缺少与学生必要的沟通,师生关系日趋冷漠。而在书院实施学业导师制,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打造了一个温馨自由舒适的生活社区,让来自第一课堂的优秀教师们,在第二课堂用他们的丰富的学识、严谨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言传身教,师生之间充分交流,加强沟通了解,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书院的目标是打破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限制”,培养更适应社会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这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受到他们的各个独特的学术熏陶。涉及人文、自然、科学、哲学、艺术等各方面知识,文理相互交融碰撞,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天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学生见识,不同的专业知识互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
第三,在书院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导师制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等,对学生因材施教,极大的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各种辅导方式中被导师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潜移默化影响,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更能将关注点投入到不断学习中,去更好得提升自身素质,以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住宿书院模式下实施学业导师制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本校在书院成立之初便确定了学业导师制,制定了工作制度,成立了学业指导办公室,从学校各个专业学院中选拔优秀教师担任,以确保能在书院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因为学生人数较多,学业导师有限,主要采取开设通识讲座、导师值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团体或个人辅导,开设的讲座涉及到大学生科研训练、礼仪、历史、生理健康等方面,同时在导师值班过程中,有不少同学前去就学业、心理、情感等方面和导师交流学习,导师制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就目前的实践成果来看,距最初设立书院的目标(在书院内,导师与学生充分交流,畅所欲言讨论学问;学生有机会能面对面接触大师级教授;书院成为一个全天候的教育基地[5])相差甚远。经思考,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学校层面的学业导师管理机构。国内的大学都是行政化管理,书院和二级学院同属于处级单位。因为书院没有教师,学业导师势必来自于各二级专业学院,一方面这就需要不同学院书院之间相互合作,但不同专业院系之间的壁垒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不同专业的融合;另一方面部分学业导师是二级学院的领导担任,因此仅靠相同行政级别的书院进行管理是不可行的。
第二,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各二级学院书院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普遍存在教师、辅导员、学生甚至包括部分学业导师本身对“书院学业导师制”一知半解的现象。虽然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学业导师相关的政策文件,但缺乏相应的宣传动员,各二级学院和书院对此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学业导师制”比较陌生,缺乏对该制度的认同,这就直接导致开设的“通识讲座”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效果。
第三,缺乏宽松的师生比。书院学生组成为学校的全体大一新生,人数众多。而学业导师均是来自各专业学院的优秀教师,人数有限。因此一个导师需要辅导的学生数目较多,师生比紧张。导师与学生交流不够充分,指导效果会大大下降,学生也会对“导师制”失去信心。
第四,目前的学业导师工作制度只是从工作方式、工作职责去阐述,缺乏具体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去监督和管理导师。没有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导致导师的工作会呈现自由散漫的状态;导师们本身还兼有教学和科研的压力,工作繁忙,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考核体系评价他们的工作,很难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完善住宿书院模式下学业导师制的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专门的学业导师管理机构。学业导师制的管理涉及到人事、学生管理、教学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个二级学院。因此为了更好在书院模式下推进学业导师制,有必要在学校层面设立一个专门的学业导师管理机构,去指导统筹学业导师制的实施,协调解决其在实施过程的面临各种问题,保证书院模式下学业导师制的顺利开展。
第二,加强对学业导师制的宣传动员。对学业导师制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等相关制度政策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解读,使学业导师制的概念深入人心;公开选聘优秀的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并将选聘上的学业导师的工作事迹制作宣传栏,引起全校人员对学业导师的关注,加强对该制度的认同感;学业导师开设的通识讲座在开讲之前,利用海报、广播等宣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去关注参与,进而能更积极踊跃去与导师们交流。
第三,充分调动一切师资资源,利用多元化沟通方式。尽管书院学生人数众多,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紧张,但对学业导师的选聘仍要坚持严格的标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业导师的作用,体现学业导师制的意义。可以充分调动一切师资资源,如暂时不具备学业导师资格的年轻教师、高年级优秀学生,以老带青,形成一个学业导师团队,以缓解紧张的师生比。针对现在 95后大学生的特点,学业导师在与他们交流时,也可不限制在面对面交流,充分使用网上沟通如电子邮件、QQ、微信等多元化方式,在贴近与学生心理距离的同时,也能充分利用一切现代化沟通工具,大大提高了效率。
第四,加强学业导师培训,提高学业指导能力。定期对学业导师进行专门业务培训,提升导师们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导师们的内部工作交流,对工作中遇到的个案、问题,加强讨论,集思广益去解决;学校为学业导师的能力提升提供便利条件,提供外出学习交流、考证的机会,这不仅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业导师的指导水平,而且能使导师们对该制度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五,完善学业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在学业导师工作过程中,开设的讲座、对学生的沟通指导等都需要形成规范的工作记录作为考核依据;同时,综合每学年末学生、导师本身、书院对学业导师的工作评价。根据这些量化指标对导师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不仅直接对应学业导师们的工作报酬,也将直接作为导师评优评先、职务提升、职称评聘的重要标准,提高学业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作为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之举,住宿书院模式下推行学业导师制必然会面临很多质疑和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去调整完善,才能使这项举措发挥更大的效力,更好得为学生服务。
[1]王雁冰.中国大学新型书院研究——基于大学书院案例分析[D].苏州大学,2014.
[2]曹洁.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湖北大学, 2014.
[3]李昕,党冰清,孙俪玮,等.高校书院制教育模式下通识教育问题案例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11:154-157.
[4]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3,34(8):76-83.
[5]田建荣,现代大学实行书院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3,1:60-62.
责任编辑:孙延波
G640
A
1671-4288(2016)04-0100-02
2016-03-25
李艳霞(1986-),女,山东聊城人,潍坊学院弘德书院讲师,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