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的环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实践

2016-03-16超,汪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理工学院宜兴产教

徐 超,汪 瀚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3)

产教融合的环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实践

徐 超,汪 瀚*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3)

产教融合是培养环保产业所需应用型人才、促进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以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为基础从创新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和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产教双方互惠共赢的局面。

高校;产业园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1 研究背景及基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也是应用型高校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主要有以下2种模式:①校企合作建立研究院。由于研究院主要任务是以技术服务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其本身也是一个企业,经济效益和科研成果产出是考核研究院的重要指标,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的培养不是研究院的主要任务,因此研究院实际上承担不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②“依托企业”组建实习实训基地。将实习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要求,但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是生产和经营,培养学生不是主要任务,而且企业生产还存在淡季和旺季,不可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安排实习实训;任何企业都有其生命周期,随着企业的改制、转产、消亡,实习基地的生命周期将随之调整,校企合作的关系还要重新建立;企业产品类别往往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训练也就不够系统。比如,生产风机的企业可能不生产噪声屏障,为完成对学生的系统训练学校往往要跨地区建立多个实习实训基地,给教学及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在企业建立的研究院或实训实习基地一般不具备为学校提供相应教学、生活设施的能力,学校安排学生在此开展实践教学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加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缺乏,服务企业的能力不足,高校与企业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要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突破现有模式,在产教融合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予以创新。为此,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和湖北理工学院产教双方通过联合办学在如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形成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创办于1992年,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环保产业为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湖北理工学院是湖北省第1批转型发展试点的本科高校,也是我国最早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从1997年开始,湖北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到宜兴实习、实训和就业,他们“来得了、下得去、能上手、留得住”的特点,深受宜兴环保企业的欢迎,目前在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就业的湖北理工学院环保类毕业生累计超过500人。近年来,虽然全国培养的环保人才绝对数在增加,但本因更加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企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14%)远低于事业单位(47%),导致了产业人才结构短缺,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1]。为将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建设成“环保资源整合者、新兴产业集聚者、生态经济创意者、低碳形态引导者”,推动中国环境产业发展,同时也推动湖北理工学院转型发展, 2014年5月校企双方根据国家、江苏省、宜兴市有关产业发展需求决定联合兴办湖北理工学院宜兴工程学院。2014年9月1日,湖北理工学院宜兴工程学院顺利开学,并将学校定位于以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成果应用为主的教学科研机构。

2 研究方法

2.1 创新办学机制

2.1.1 产教融合机制的创新

协同育人是新型本科院校兴校之策;改革创新是新型本科院校强校之源。宜兴工程学院拥有教学楼、实验综合楼、学术报告厅、篮球场、网球场、室内游泳池、学生宿舍、专家宿舍、教师宿舍、食堂等设施,教学、实验、生活设施齐全,所需硬件和部分运行经费由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提供。园区及高校通过双方成员共同组成的董事会对学校进行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由湖北理工学院选派,全面负责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通过在宜兴注册成立的“宜兴中宜环保技术培训中心有限公司”为社会提供服务。学院每年向董事会报告办学情况,并提出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由董事会出面协调解决学校在办学中出现的困难。这种“高校-园区(政府)-企业”产教融合的合作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园区(政府)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扮演“桥梁”和“纽带”的角色,没有给高校、企业另外增加经济负担,而且园区(政府)还可通过服务的方式支持企业的发展,这种由“高校、产业园区、企业”共同合作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深受企业的欢迎。

2.1.2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转型发展的难点之一。宜兴工程学院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提出师资队伍建设计划,部分教师由湖北理工学院选派,另外一部分教师由宜兴工程学院根据需要在园区中选聘。为解决选聘教师的后顾之忧,按照“管用分离”的原则,即园区负责选聘教师的编制,学院负责培养、考核、使用选聘教师。这种方法解决了传统的由企业选派教师参与教学的教师“身份”问题,突破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

2.1.3 开放办学,扩大交流

拓宽学术视野、扩大合作交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宜兴工程学院这个平台为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来园区学习提供相应的服务,加强了与国内其他高校的交流和合作。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落户园区的外国企业建立了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外高校的合作关系。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宜兴工程学院由于建在产业园区,与产业联系密切,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独特的优势。

2.2.1 改进理论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采取“三讲结合”,即“学校教师主讲、企业专家辅讲、专家学者专题讲”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理论教学的质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2年来,学校先后30多次组织师生到企业开展现场教学,先后开展专题讲座25场,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理论教学质量。

2.2.2 调整实践教学标准

实践教学标准的调整遵循“三项依照”原则,即“实训依照操作要求,设计依照工艺要求,创新依照市场需求”,采用“学校练、企业做、师傅教”的方式进行。具体改革措施为:①学校根据教学的需要与企业联合设立机电控制、水污染控制、工业废气处理等综合实验室,实验设备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设备的实际工作运营情况来进行设计,使实验实训的内容和环境更加接近企业的工作实际;②学生在园区企业完成岗位实习;③90%以上的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企业,并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通过教学过程的改革,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2.2.3 对接产业链,建设专业链

针对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环保产业发展对环保装备制造、环保设备营销、环保设备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专业链建设遵循“一主三辅”,即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主,以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市场营销等专业为辅共同为环保产业链培养人才。按照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学校在非环保专业增设了与环保相关的课程并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将原先的单一环境工程专业为环保企业服务拓展到以环境工程为主的专业群为环保产业链服务,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2]。

2.2.4 改善教学条件

为促进教学改革,宜兴工程学院设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其成员中企业园区的专家占专家总数的60%,主要负责专业建设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了由22家园区企业和研究院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对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承担落实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同时还建立了15个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了5位企业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参与教学。

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依托产业办好专业,办好专业提升学业水平,以优质学业为基础提高就业质量,在就业基础上提升创业成功率的“产业、专业、学业、就业、创业‘五业一体’”人才培养理念。

2.3 创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方法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创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方法,以及与园区、社区的协同,形成了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联动”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新模式。

2.3.1 立足校区,强化引领,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学校长期重视理论教学,始终保持理论教育的系统性,牢牢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充分掌握话语权,同时学校还特邀宜兴市委党校的相关专家讲授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时政专题,丰富了理论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理论视野。

2.3.2 依托园区,结合专业,力促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学生的思想教育受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青年学生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3],必须利用好工业园区这个大舞台来帮助、启发、教育学生。学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一起,与就业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学校先后邀请环境科技工业园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为学生作了“从销售视角谈创业”、 “职场发展与人生规划”、“噪声与震动控制”、 “城市污染土恢复关键技术及展望”等讲座,让学生通过讲座了解当前产业和专业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创业就业做好了专业铺垫和心理准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仅是一种内在静态的心理状态、自觉意识、情感体验或素质,更是一种基于心理过程的外在、动态的社会责任行动[4-5]。学校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依托产业园区在“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节点上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交流、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了大学生学以致用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学好专业知识打下了基础。

2.3.3 服务社区,心怀感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学校组织大学生积极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服务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学校连续3年为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宜兴市素食文化博览会等社会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次数达到700多人次,加深了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2016年7月,宜兴市遭受了百年以来最严重的洪灾,学校师生主动投入到防汛抗洪的队伍中,与社区、园区一起为宜兴的防汛抗洪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4 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五进”模式

要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先形成产教双方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格局。达到该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与园区产教融合必须实现“五进”,即“学校校园进产业园区,学校经费进园区预算,学校发展进园区规划,学校科研进产业研发平台,学校成果推广进园区企业”,实现产教双方深度融合。

3 结果

3.1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由于学校建在产业园区内,为实现“工学交替”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了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理论教学实效。例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6年毕业生考研通过率较2015年同类学生提高了20%。学校办在产业园区内,增强了企业和学生间的相互了解,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而且学生就业岗位与自身专业的符合度非常高。

3.2 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的事业也得到了发展, 依照“宜兴模式”在湖北滨江新区开办的湖北理工学院滨江学院已经开始招生;学校教师编写的《中小企业环保设备运行管理手册》获国家环境保护部第一批全国环境保护优秀培训教材奖;学校申办的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已经于2016年开始招生; “湖北理工学院-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研究生工作站”获批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获批为“十三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湖北理工学院“湖北省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为省级工程中心;“湖北理工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被评为国家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宜兴韩国工业园,湖北理工学院与韩国大邱市、启明大学的产学合作项目已经启动,2016年11月应邀选派学生赴韩国参加国际创新创业比赛,打开了国际交流的窗口。

3.3 形成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

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实现了双赢,形成了产教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宜兴工程学院为基础组建的环保联合大学已纳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规划;宜兴工程学院成为“江苏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成员单位;以宜兴工程学院为基地的国家环保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已通过了专家现场考察;宜兴工程学院与鹏鹞集团、凌志环保有限公司、凌泰环保有限公司、泰源环保有限公司在产品开发、工程中心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已经展开。湖北理工学院在宜兴就业的500多名毕业生中,有超过20%的毕业生已成为当地企业管理层和技术层的中坚力量,有15%以上的毕业生通过先就业、再创业,在宜兴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其中,仅环保行业年均产值超过1 000万的企业超过20家,有近10家企业在废气焚烧炉、废液焚烧炉、汽车工业废水零排放、石化废水处理、煤矿废水、电力行业废水、曝气设备制造等领域居于国家甚至国际技术领先地位,为园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4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湖北理工学院与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通过产教融合为环保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仅在2015年,宜兴工程学院先后接待省部级领导12批次,接待来访院士2人,接待国外来宾5批次,接待清华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兄弟高校来访10批次,与企业、园区开展交流活动32次。环保部、科技部等部门的多位领导、专家对湖北理工学院与中国宜兴环保工业园的产教融合成绩表示肯定,《中国教育报》、《中国环境报》、《科技日报》、《无锡日报》、《宜兴日报》、《东楚晚报》、中央电视台、宜兴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我院相关活动进行了多次采访、报道,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等官方网站也对宜兴工程学院的转型发展和教学改革进行了报道。

2年来,宜兴工程学院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学院先后获得湖北理工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党支部”;无锡市“‘五四’红旗团(总)支部”、黄石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宜兴市“‘五四’红旗团(总)支部”;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 “公共技术服务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众创空间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生也获得了“宜兴市优秀共青团员”、“宜兴市诚信之星”和“湖北理工学院优秀毕业生”等多种荣誉称号。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产教融合是培养环保产业所需应用型人才、促进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产教双方通过不断创新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定能够建立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实现产教双方的互惠共赢。

[1] 王妍,柴蔚舒,李宝娟,等.我国环保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5(10):24-28.

[2] 余戈理.行业有需求,学校立即有响应[N/OL].中国教育报,(2016-05-16)[2016-05-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6/c_128985924.htm.

[3]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15-07-27)[2015-11-08].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1507/t20150731_197069.html.

[4] 魏进平,魏娜,张剑军,等.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11.

[5] 魏进平,冯石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和提高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4):153-160.

(责任编辑 高 嵩)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Based 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XuChao,WangHan*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he applied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The sustainability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alls for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mechanism and talents training mode,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o benefit industry and education mutually.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mechanism,talents training mode,model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deep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aiming at realizing the target of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dustry.

university;industrial park;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talents training;mechanism innovation

2016-10-14

201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392)。

徐超,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机电传动控制、高等教育管理。

10.3969/j.issn.2095-4565.2016.06.014

G642.0

A

2095-4565(2016)06-0061-05

*通讯作者:汪瀚,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环保技术应用。

猜你喜欢

理工学院宜兴产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宜兴釉陶
江苏理工学院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武昌理工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理工学院简介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