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早期思想与日本流行语境研究述评
——鲁迅早期思想研究的历史反思之一

2016-03-16孙海军

关键词:国民性尼采鲁迅

孙海军

(南阳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鲁迅早期思想与日本流行语境研究述评
——鲁迅早期思想研究的历史反思之一

孙海军

(南阳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近年,日本流行语境对鲁迅思想建构之影响,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中日学者的诸多研究不仅廓清了鲁迅早期思想生成的日本语境,而且洞察到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独特维度。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研究视角的狭隘化甚至单一化等问题。对鲁迅思想与日本语境之研究,不仅要注意考察其发生影响的某些“基点”,更应对鲁迅个体生命体验所构成的“场域”作整体考察与辨析。

鲁迅;早期思想;日本语境;述评

鲁迅在日本学习、生活七年有余,其间不仅实现了其弃医从文的人生转折,更发表了《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提出的诸多主张构成鲁迅思想的起点,更成为其日后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理论支撑。随着学界对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视,日本流行语境对鲁迅思想建构所产生的影响,理所当然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自1970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学者在该领域均取得不少创获,逐渐廓清了鲁迅早期思想生成的日本语境,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直面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文化转型,以及整个社会思潮呈现出的“去政治化”趋向,新一代鲁迅研究者逐渐走出了战后由竹内好等人建构起来的鲁迅阐释模式。鲁迅的意义逐渐由文学与革命、亚洲近代化等命题转向一种作为研究对象的知识性存在,这种看似下降的回归,在某种意义上恰恰给了新一代研究者进行独立研究的可能。鲁迅早期思想建构与日本流行语境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步展开的,这一课题也成为日本鲁迅研究者的关注焦点与研究重点,加之日本学者细致、严谨的工作,多次推进了该课题的研究,其中尤以北冈正子、伊藤虎丸等人最具贡献。

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就鲁迅《摩罗诗力说》中涉及的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波兰三诗人、裴多菲等所谓摩罗诗人的材料来源,做了详尽考证与细致辨析,进而指出:“《摩罗诗力说》是在鲁迅的某种意图支配下,根据当时找到的材料来源写成的。”对于文章材源的考辩,并非北冈正子开展这一研究的最终目的,在考镜源流的基础上,“将材料来源的文章脉络和鲁迅的文章脉络加以比较检查,弄清鲁迅文章的构成情况”,以便“从中领会鲁迅的意图”*[日]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何乃英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前言”第2页。,由此可知,“鲁迅的意图”才是其考证研究的价值归宿。可以说,北冈正子的研究基本实现了这一设想。譬如,北冈正子在谈到鲁迅为何研究、翻译当时较为冷僻且资料缺乏的波兰和匈牙利诗人时,指出:“鲁迅这时不在奴隶及其主人关系的主从位置转换中寻求救国之道,而在以人类精神进化为基调的新价值体系的创造中寻找出路,这种特异思想所光照的世界,与西欧以及追随西欧的后进国家的图式完全不同。”并在此意义上肯定了鲁迅思想的“先驱意义”。*[日]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第213页。如果说《〈摩罗诗力说〉材源考》重点还在材源考辩的话,那么《鲁迅——救亡之梦的去向》比较研究的分量则明显加重。北冈正子注意到,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是通过否定性人物的存在来确认真正的“人”的形象的,换言之,鲁迅采取了不同于原材料中关于摩罗诗人的叙述方式,在北冈正子看来,“这是以鲁迅对本国历史和社会现实之否定性认识为媒介而创造出来的‘人’的形象”。青年鲁迅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认识,这与他对进化论的理解不无关系,即“他所思考的人类精神进化的目标并非成为眼前存在的那种强者”。在鲁迅看来,欧洲列强侵略行为背后的“兽性”,中国国民性中的“奴隶性”,从人类精神进化的角度看,必将遭到淘汰,由此彰显出鲁迅进化观的特质:“鲁迅这种人类进化观是通过否定那种奴隶变成主人再君临奴隶之上的上下循环封闭之价值体系而建立起来的。”*转引自赵京华:《周氏兄弟与日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78页。总之,北冈正子的考证研究虽有流于琐碎之嫌,但对于廓清鲁迅早期思想的来路及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很具贡献,正如赵京华所言:“文献资料的挖掘与考辩固然是北冈正子的工作重心,但并没有仅仅止于此,她同时更注重材料考证辨析基础之上的文化比较、关系史分析和对鲁迅思想独特性的判断。”*赵京华:《周氏兄弟与日本》,第73页。

伊藤虎丸对鲁迅早期思想建构与日本流行语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考察鲁迅经由日本语境所接受的尼采等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及其与西方资源、日本语境之间的差异;其二,探讨日本明治时代文学对鲁迅思想建构与文学创作之影响。伊藤虎丸指出,作为亚洲后进国的文学者,“鲁迅和日本文学拥有共同的尼采形象”,即是说,鲁迅和日本文学一样,“从尼采那里接受了并非‘反近代’的‘近代’思想”*[日]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李冬木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1页。。但鲁迅又与高山樗牛等人存在较大差异:“……鲁迅从尼采的个人主义思想中吸收的,是包括国家、道德和科学在内的欧洲近代文明的根本精神,是这种文明的‘神髓’。”*[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孙猛、徐江、李冬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6页。比较而言,伊藤认为鲁迅对尼采的理解更接近于内村鉴三,特别是在其对“主观之内面精神”的强调方面。内村鉴三曾指出:“文学不是那样的意思……而是我们心中的纯真”,认为要有伟大的文学,必须培养所谓“世界精神”。此外,他还提出过“伟大文学即气魄”的命题,认为气魄“能支配人体,使其临世而面无惧色,坚持正义,不顾舆论的嚣噪,拒绝富贵,轻视官爵,这是伟大文学家最宝贵的特征”。在伊藤看来,内村的上述说法与鲁迅的观点非常一致:“鲁迅说的心声、内曜,其实就是内村所讲的纯真。至于培养世界精神的观点……也是鲁迅当时的一个重要看法。”*[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第251页。伊藤虎丸首先梳理出明治时代日本思想界对尼采的阐释与传播所形成的“尼采像”,再由此探讨鲁迅所受到“明治尼采”之影响,不仅发现了两者思想的“结构性”相似,也由此辨析出鲁迅的独特性:“他所接受的尼采思想与日本文学的情况相同,不是‘反近代’思想,而是作为欧洲近代精神的‘个人主义’。”*[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第48页。在谈到鲁迅进化观的特征时,伊藤虎丸则重申了北冈正子的观点,“鲁迅在承认这一‘自然之必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尼采式的‘凭意志超越自我’的契机投入其中,人之历史因此不再是被动的被规定的东西,而是‘意志’不断抗拒‘必然’从而自我实现的过程”*[日]伊藤虎丸:《鲁迅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李冬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92页。。经过以上一系列考察,伊藤虎丸最终认识到鲁迅的尼采观与日本流行的“尼采主义”之间的异同:鲁迅的尼采观,作为个人主义、19世纪物质文明批判、天才超人说、进化论的一种的尼采主义等等,尽管全都可以在当时的日本文学中找到根据,但是鲁迅较之这些在日本文学中的尼采主义,是深入一步地把握了尼采,因而发现了“个性尊严”这一普遍性价值。*[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第53页。伊藤虎丸的上述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作为媒介的日本语境是如何影响到鲁迅对西方思想的吸收,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鲁迅尼采观与日本流行的尼采主义之间的区别,进而辨析出鲁迅早期思想的独特性。此类研究很见功力,也很有说服力,其研究成果目前已得到学界一致肯认。

工藤贵正则从鲁迅早期的翻译作品入手,探讨鲁迅受到日本流行语境的影响及其超越。在谈到鲁迅为何选择翻译雨果的《哀尘》时,工藤贵正说:“鲁迅之所以被雨果这篇作品吸引而产生翻译的念头,是因为雨果的《水夫传》序中表现了鲁迅当时特别倾心的与进化论有关的思想。那就是:‘宗教、社会、天物’为‘人之三敌’,亦为‘人之三要’。而讲到‘天物’,也讲到‘宗教’与‘社会’,特别是反映‘社会’的《随见录——芳梯的来历》,正如思轩所说的那样,‘其文淡宕而有远韵,本篇似更优于《哀史》一层。’较之《悲惨世界》,也许这是鲁迅更为中意的素材。”在进化论盛行的年代,对这种对抗关系的叙写,某种意义上更能激发起作为主体的人的反抗意识,在天/人的二元对立中,青年鲁迅无疑更倾向于对人之主观力量的强调。工藤贵正认为,《地底旅行》的翻译意图与此相似:“都是从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出发,再次具体表现了‘尚武之精神’和‘希望之进化’。”*[日]工藤贵正:《鲁迅早期三部译作的翻译意图》,赵静译,陈福康校,《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1期。由此可知,青年鲁迅对翻译文本的选取一方面受到日本流行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这种取舍中又内蕴着自己的“意图”。北冈正子、工藤贵正等学者在对鲁迅思想资源进行考证研究时,均注意对其意图的理解,无疑彰显出鲁迅在利用日本相关材料时的主体性特质,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特质,其根本还在于鲁迅生存其间的现实中国对他那一代学人所提出的时代要求,所以对鲁迅早期思想的研究不仅要辨析其材料的来源,更需关注其取舍背后的意图,只有准确洞悉了这种意图,鲁迅思想的整体走向才能清晰呈现。

随着中日两国间文化交流的展开,更多大陆学者有机会进入日本语境,他们通过对当年报刊资料的爬梳,进而发现了一些前人所忽视的材料,加深了鲁迅与作为媒介的日本思想文化之关系的研究,在这一领域,李冬木、潘世圣等旅日学人近年的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注意。李冬木在“鲁迅与明治日本”框架下展开了一系列实证研究,首先是对鲁迅国民性问题缘起的考证。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鲁迅与两本日本书(即《国民性十论》和《支那人气质》)为线索,梳理鲁迅国民性问题的源起及其与明治日本国民性思考之间的关系。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系日本近代以来漫长丰富的国民性讨论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本,影响迄今不衰,李冬木根据芳贺矢一在当时日本思想界的影响,加之又是鲁迅所在的“独逸语专修学校”的兼课教师,因此断定“在这样的情形下,《国民性十论》引起周氏兄弟的注意便是很正常的事”*李冬木:《芳贺矢一<国民性十论>与周氏兄弟》,《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芳贺矢一对鲁迅发生影响的内在理路:“鲁迅由芳贺矢一对日本国民性的阐释而关注中国的国民性,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吃人’事实的注意。”*李冬木:《明治时代“食人”言说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至于《支那人气质》,李冬木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支那人气质》中“非原本内容”的剥离与分析,特别是对以“羽化生曰”为标志的夹注内容的剖析。在李氏看来,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涩江保译《支那人气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构成了Smith著《Chinese Characteristics》作用于鲁迅的‘原形态’”,李冬木并以涩江保对《二十四孝》的注释为例,指出:“涩江保以汉语原文入注,对于鲁迅这个初学日语的读者来说,很有可能具有回向原文内容的导引功能,而且注释文本内容本身也很可能给鲁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此外,在李冬木看来,日译本注释中关于“硕学黑格尔”思想的介绍,也极大影响到鲁迅思想之形塑。鲁迅在早期论文中提出的“剖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尊个性而张精神”“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等主张不仅留有尼采等人的影子,“而且也正和黑格尔批判的中国只有‘客观’,没有‘主观’,缺乏人的精神自由相一致”。*参见李冬木:《关于羽化涩江保译〈支那人气质〉》(上、下),《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4、5期。

关于鲁迅与明治“尼采”之关系,李冬木则一改既有思路,“尽量减轻鲁迅成为‘鲁迅’之后关于‘鲁迅’的庞大阐释在相关对此前那一部分的历史观察方面所构成的影响”。同时在方法上引入“周边”的概念,将明治“尼采”视为“浮现在周树人周边的一个焦点并且自带一个周边”,从而突破了既有研究框架。在具体研究内容上也屡有创见,如通过《文化偏至论》与桑木原翼《尼采氏伦理说一斑》相关内容的比较研究,李氏指出:“《文化偏至论》中出现的那段‘尼采’,并非作者‘迅行’或‘周树人’对尼采‘原文’所做的归纳和概述;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把别人的归纳和概述翻译成汉语,‘拿来’到自己文章中的产物。”又以德语、丸善书店为线索,详尽梳理出“那个叫做‘明治’的年代所赋予‘尼采’的一种存在形态”,最后指出,周树人在自己的文本中所摄入的就是“这一‘尼采’的时代形态”。在如此宏阔的时代语境中来研究鲁迅经由明治“尼采”与尼采的相遇,不仅还原出明治“尼采”的实存形态,更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将鲁迅与尼采绾结在一起,“从此‘尼采’及其‘个人主义’,便也同样作为一种方法被他带入到汉语的语境中来”*李冬木:《留学生周树人周边的“尼采”及其周边》,《东岳论丛》2014年第3期。。这一成果无疑再次推进了伊藤虎丸等关于鲁迅与明治尼采的研究。此外,李冬木还提出“鲁迅接受进化论其实主要不是来自严复而是丘浅次郎”*参见李冬木:《鲁迅与丘浅次郎》(上、下),李雅娟译,《东岳论丛》2012年第4期、第7期。的观点,考证了《物竞论》对鲁迅的影响*李冬木:《关于〈物竞论〉》,《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3期。,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展开。

潘世圣谈及鲁迅早期思想形态与周边背景环境关系的两篇文章同样值得重视。在《鲁迅的思想构筑与明治日本思想文化界流行走向的结构关系》一文中,潘氏对鲁迅早期思想的三大板块,分别考察其与日本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关于进化论,潘文认为,鲁迅“到日本后,进一步感受到进化论作为最先端的思想学说和时代思潮在日本的流行风尚,充分吸收和利用了明治日本思想文化界对进化论的宣传、介绍和研究,最终确立了进化论在其思想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关于个人主义,潘文指出,“鲁迅所接受的个性主义主要是尼采哲学这一系统,并且基本是在留日期间完成的”,从总体上来说,“鲁迅在文章中所构筑的尼采像与明治日本思想文化界对尼采的把握大体上是对应的”。至于鲁迅何以主张浪漫主义文学,潘文认为,这“同明治日本的思想文化界,尤其是当时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有很大关系”,哲学上的主观主义、文艺上的浪漫主义是当时思想界的两大表征,所以“明治日本的文学思潮是鲁迅浪漫主义文学观形成的重要来源之一”。总之,鲁迅留日期间的几篇论文“与日本明治文艺的整齐对应性,说明了明治文艺为鲁迅的思想构筑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潘世圣:《鲁迅的思想构筑与明治日本思想文化界流行走向的结构关系——关于日本留学期鲁迅思想形态形成的考察之一》,《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4期。。在《关于鲁迅的早期论文及改造国民性思想》一文中,潘氏探讨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立人、非物质重精神等思想与日本流行语境之间的关系。潘文指出:“自明治前期开始,国民性·民族性·国民精神已经成为日本思想文化界的重要概念和流行话语,成为启蒙学者的一种普遍的思想装置,形成了普及于整个思想文化界的重要思潮”,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民性→社会的进步发展这样一种认识图式”极大影响到鲁迅国民性批判的思想理路与立人方案的提出。至于“非物质重精神”,潘文认为“从本质上说,鲁迅的非物质重精神,是取之尼采,取之新康德派”,但日本知识分子对忽视主体性及国民精神建设之现象的批评及一些关键语词(信念、理想、人心、天才、意志力、精神、个性等),也构成鲁迅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相关背景。基于以上分析,潘文认为“改造国民性也好,立人也好,非物质重精神也好,均是稍早些时候西欧或日本思想文化界的流行风潮。鲁迅的介绍和见解实有所本”。*潘世圣:《关于鲁迅的早期论文及改造国民性思想》,《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9期。潘世圣对鲁迅早期思想与日本流行语境之关系的考察,廓清了鲁迅早期思想建构的相关语境,对于准确认识与公允评价鲁迅早期思想的独特性及整体趋向具有重要意义。

汪卫东则通过对《论无政府主义》(署名蚊学士)一文的仔细考辩,指出“鲁迅有关施蒂纳的言述,其材源就来自该文,而且属于直接转译过来的”,“蚊学士对施蒂纳的论述,作为鲁迅的材源,几乎是逐句、整段的转译”。在汪氏看来,青年鲁迅对于并非名文的蚊学士之文的垂青,本身就是一种慧眼独具的行为,而且“对于蚊学士文中之施蒂纳,鲁迅取其‘极端之个人主义’,而舍其无政府主义的背景和归属”*张鑫、汪卫东:《新发现鲁迅〈文化偏至论〉中施蒂纳的材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5期。,这一舍一取就足以看出鲁迅对主流话语的态度,其中尤以无政府主义所主张的暴力活动为明显。在这一点上,鲁迅与蚊学士取相似看法,由此可见青年鲁迅卓尔不群的思想个性,鲁迅所瞩望的不是当下一蹴而就的所谓暴力革命,而是以“尊个性而张精神”为内核的“立人”运动。此外,方长安对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二者关系的考察*参见方长安:《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4、5期。,陈玲玲对鲁迅易卜生观形成中日本因素的发掘*陈玲玲:《留日时期鲁迅的易卜生观考》,《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2期。等,均极大拓展了鲁迅早期思想建构与日本流行语境的研究。

在鲁迅思想建构过程中,日本不仅扮演着西方思想“二传手”的角色,青年鲁迅对西方思想的关注与吸收,大都是通过日本流行语境进行的。但更重要的是生活其中的现实感受带给青年鲁迅的鲜活刺激,因此,作为媒介的日本语境对鲁迅早期思想的生成,毫无疑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不亚于作为“原典”的西方资源。因为日本语境在转译、吸收西方资源过程中已经或多或少注入了日本本土的思想因素,所以日本语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媒介,事实上已经构成鲁迅思想建构的另一资源。所以,深化对鲁迅早期思想与日本流行语境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中日两国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不仅逐渐廓清了鲁迅早期思想生成的日本语境,而且在指出鲁迅早期思想“实有所本”的同时,也洞察到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独特维度。

但在近年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正视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研究视角的狭隘化,甚至单一化。鲁迅思想是在日本语境中逐渐生成的,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这种关系独立出来,作静态的纯考证研究,无疑放大了日本语境对鲁迅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在鲁迅早期思想生成的背后,至少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其一,鲁迅南京求学期间接触到的以《天演论》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物理、生物、地质等自然科学为主体的新学知识,这些不仅为鲁迅容受日本语境所阐释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一种“先在理解”,这种“先在理解”对于鲁迅经由日本语境理解西方思想之影响不可小觑。在上述诸人的研究中,北冈正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考察鲁迅与日本语境所绍介的摩罗诗人时,还着重分析了严复《天演论》对鲁迅在日本语境中选择、理解思想资源时所产生的影响*赵京华:《周氏兄弟与日本》,第80-81页。。其二,提到日本语境,通常想到的只是日本主流思想的言论氛围对青年鲁迅所发生的影响。事实上,这个纯粹的日本语境只是围绕在留学生周树人“周边”的多种语境中的一种,留日中国人所形成的两种语境同样不可忽视,即流亡者语境和留学生语境。流亡者语境包括梁启超等维新派与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党两大阵营,而留学生语境又大致对应着上述改良与革命的分歧,且大都在1903年前后经历了一个从赞成改良到投身革命的思想转变过程,言论氛围很是活跃*关于留日学生经由1903年拒俄义勇军事件逐渐从赞成改良而转向革命的具体情况,参见李泽厚:《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93-297页。。鲁迅与日本语境的接触很多情况下是通过上述两种路径间接实现的,这两种语境对鲁迅思想的形成无疑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对鲁迅与日本语境的研究绝不能停留在纯粹的狭隘的日本主流语境中,不应忽视青年鲁迅通过流亡者语境与留学生语境所接受的日本思想之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对鲁迅早期思想的研究,首先要放弃从“鲁迅”向“周树人”倒推的研究思路,回到作为清国留学生的周树人所处的真实历史语境,不仅要考证其文章的材源与思想的来路,更应当“辨析鲁迅在这一日本文化氛围中所进行的哪怕是细微的筛选”,这样的研究对于准确评判鲁迅早期思想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有着更加重要的价值”*李怡:《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8页。。即是说,在强调鲁迅早期思想与日本流行语境一致性的同时,更要善于发现鲁迅思想的独特个性,鲁迅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绕不过去的思想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鲁迅思想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其与同时代中国思想家的区别,同样表现在其与日本语境乃至西方资源的差异上。其次,不应对鲁迅思想与日本语境作孤立的、静态的纯考证研究,应当把鲁迅在日本的个体生存体验纳入研究视野,并注意考察“先前的经验”对鲁迅容受日本语境所给定的条件及设下的限制,“日本体验的实质内容也理所当然地包含了中国过去的人生体验,在鲁迅从日本当时的文学文化读物中选择等等之类的语言的,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观念的师承问题,而是鲁迅在什么样的认识经验下认可了这一类的语汇和概念”*李怡:《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第129页。。最后,考察鲁迅早期思想与日本流行语境的关系,还应将留日中国人群体所形成的言论氛围、知识语境纳入考察范围,特别是流亡者与留学生所形成的两种语境。鲁迅不仅是留学生语境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这一语境的获益者,而梁启超、章太炎等晚清人物汇成的流亡者语境对于鲁迅思想建构的影响更其重要。总之,对鲁迅思想与日本语境的研究,不仅要注意考察其发生影响的某些“基点”,更应对鲁迅个体生命体验所构成的“场域”作整体考察与辨析。

(责任编辑:王学振)

A Review of Studies on Lu Xun’s Early Thought and the Japanese Pop Context——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Lu Xun’s Early Thought Studies(I)

SUN Hai-jun

(SchoolofLiteratureandHistory,NanyangNormalUniversity,Nanyang473061,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influence of the Japanese pop context on the cultivation of Lu Xun’s thought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for numerous studies by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 have not only clarified the Japanese context for the formation of Lu Xun’s early thought but also gained some insight into the unique aspect of Lu Xun as a thinker. Nonetheless, there have also arisen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narrowness and even the singleness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As regards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 Xun’s early thought and the Japanese contex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not only inspect some “basis” capable of exerting certain impact but also holistically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field” constituted by Lu Xun’s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s.

Lu Xun;the early thought; the Japanese context; review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CWX02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14-QN-642)

2016-06-10

孙海军(1982-),男,江苏南通人,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鲁迅与现代思想文化研究。

I206.6

A

1674-5310(2016)-09-0012-06

猜你喜欢

国民性尼采鲁迅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
熊培云:我不认同“国民性”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