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鹿原》中的宗法制度
2016-03-16付纳
付 纳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论《白鹿原》中的宗法制度
付纳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摘要: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是用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它可以凭借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施展它对整个社会的统治。通过对作者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所描述的20世纪初中国民间法制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白鹿原这一典型的宗法制度社会,准确的展现了白鹿原上宗法制度的存在与变迁,阐释了宗法制度两面性及其影响。
关键词:白鹿原;宗法制度;两面性
宗法制度是以一种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核心、以大宗小宗为准则、以仁义为精神要义、按尊卑长幼关系制定的封建伦理体系[1]19。陈忠实在看到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下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总结经验,将自己对宗法制度的见解和对当下国情的感受通过《白鹿原》而完整的体现出来,准确的展现了白鹿原上宗法制度的存在与变更,体现了宗法制度的两面性。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白鹿原》中所展现的一系列事件,探究20世纪初时中国民众的真实生活和在宗法制度的双重压力下人性的转变和挣扎,让人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和客观对待宗法制度。
一、《白鹿原》中宗法制度的存在形式
(一)白鹿原上的“最高法院”——祠堂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起初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2]。
《白鹿原》中曾多次提到祠堂,可见对于白鹿原上的人来讲祠堂是宗法制度的具体物化的形式,是族长行使法律权利,依法处置白鹿村上一切赏罚事例的合法机构。因为在白鹿原上祠堂中一般供奉的是本族历代的先祖牌位,能够慰藉祖先神灵,震慑人心,在这里容不得欺骗和反抗,只有遵从,它象征着权威,有着和封建统治者一样的权利,是占统治地位的,同时也是人们信仰的精神支柱,所以祠堂就成了人们心中最神圣、最公平的法制机构。在文中我们可看到族长白嘉轩在自己的儿子上学的时候就修葺了祠堂,并处理一切事宜。比如他在祠堂里展开的几次民间活动,就比较完整的保留和传播了以“祠堂”为依托的宗法制度的统治思想。同时也发挥了它的两大作用:一是召集全村商讨村内一切事务。无论是整修祠堂、制定《乡约》,还是惩戒田小娥和白孝文等人的奸情,又或者是当乡亲们为田小娥修庙的时候,白嘉轩都表示“这是本族本村的大事,该当搁到祠堂去议……”[3]176。二是举行村里的祭祀活动。祠堂本来就是来源于对祖先的祭拜,是祠堂最基本的活动,比如清明的祭祀、每家每户新娶的媳妇要到祠堂入族谱才能被全村的人认可、还有大灾大难后对族谱的改动以告慰祖先和刚过世的人们,而活着的人从此开始新的生活等事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出祠堂所代表的宗法制度在人思想里的根深蒂固。
(二)白鹿原上的“最高法律”——乡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思想道德和意识行为。在白鹿原上,族长实施管理本村的大小事务的依据就是《乡约》,可以说它就是白鹿原当地最高、最具权威性的法律,它根据实际情况对全村的人赏罚分明,不分地位高低,族长依据《乡约》,主要从礼俗相交、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三个方面来处理白鹿原上的一切大小事情,从而维持本村的正常生活秩序。
《乡约》出现于辛亥革命发生时,是当时中国最为混乱的时候,此时旧的秩序失去管理职能,而新的社会秩序又尚未建成,社会一片混乱,就连身为白鹿原上的族长白嘉轩说道:“没有皇帝了,往后的日子咋样过哩?”,就在这时《乡约》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动荡、人心惶惶的时候,《乡约》的到来就像一场及时雨,冲刷掉了人们心中的害怕、彷徨和恐惧,它就像一个纽带,牢牢联系着人心,告诫了原上的人该如何在动荡的社会上有秩序的生活下去。但它同时又制约和压抑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三)宗法制度的“最高执行者”——族长
在《白鹿原》中白鹿村的族长是由白嘉轩掌握着,并承担着处理原上的一系列事情。如果说祠堂是白鹿原上的法院,《乡约》是白鹿原上的最高法律,那么白鹿原上的族长就是法院的最高审判长,而且是世袭制的。因为族长是白鹿原上的核心人物,也是最有权力的,比如财产权、主祭权和惩罚权等多项最高权力,所以白嘉轩作为族长,时时刻刻都在牢记自己的职责,并运用自己的权力去维护整个白鹿原上安定和谐的秩序。比如,白嘉轩带领族人展开的“交农”事件;在发生白狼事件时,他团结全村的力量,凝聚人心,取得胜利;还有在惩戒田小娥等人的淫乱作风问题时,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是受罚之人而心慈手软,反而更是秉公执法,坚守宗法制度和祖训,纠正白鹿原上的不良风气。在种植罂粟时,起初他并不知道这是害人的东西,想的只是带领全族人过上好日子,后来发现时罂粟的弊大于利时,毅然决然、以身作则销毁罂粟,不让这害人的东西再出现在白鹿原上。白嘉轩就像一个“土皇帝”一样井然有序的治理着白鹿原,当然这里的“土皇帝”是个褒义词,是针对他对白鹿原做出的贡献而言的。我们不可否认在宗法制度的统治下白鹿原上的生活才会井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呈现出让人温情的一面,但是在有序的背后又有着残酷的一面。而正因为宗法制度这样的两面性白鹿原上的才会呈现出不同阶级层面的人物,并对人的思想、行为等方面产生了不同方面的影响。
二、宗法制度的两面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事矛盾的,都存在两面性,宗法制度也不例外。我们不可否认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宗法制度为社会的稳定,人们的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看到了随着社会的与时俱进,新型的社会制度不断的冲击着旧的社会制度,传统的宗法制度在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消极作用。陈忠实的《白鹿原》正是揭示了这种现象及其影响。
(一)以和为贵的扬善思想与人性的压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4]305人自出生的本性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环境的不同,人才有了好坏的差别。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所表现出来的宗法制度就是对人的本性起着一个约束、教育的作用,它要求人们尊重伦理纲常。宗法制度的存在让白鹿原上的百姓意识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对人的思想道德,意识行为产生规范性的引导。比如在革命带来之前,原上的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各家各户随着时令出工做活。鹿三身为白家的长工,白家人欣赏他的忠厚老实,不仅为他娶了媳妇,而且还让他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去享受上学的待遇,甚至白嘉轩还让自己的儿子认了鹿三为干爹。鹿三感激不尽,更是尽心尽力的伺候白家。这就体现出宗法制度对人性善的道德要求。
作为原上最有权力的族长——白嘉轩,言传身教,按照《乡约》的内容依法管理。白嘉轩坚守“耕读传家”的古训,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参与各党派的纷争,他经常与长工鹿三谈心时说自己这一辈子都没做过一件亏心事,他一直把鹿三当亲兄弟看待,比如白嘉轩在鹿三被田小娥灵魂附体时出现神志不清的时候警告自己的几个孩子说:“谁也不许指拨他,更不许弹嫌他,拿斜眼瞅他用嗓子吼他都不准许!”白孝文回来了也要去拜一拜他。再比如白嘉轩与鹿子霖两家的恩怨积蓄已久,面对鹿子霖的层层陷害和挑衅,白嘉轩从来没有埋怨,而一直采取宽仁的态度接纳鹿家的所作所为,甚至在鹿子霖最后身陷囹圄的时候也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想尽一切办法帮助鹿家摆脱困难。同样在黑娃落草为寇时推倒祠堂,打折自己的腰板等叛逆行为,也是给予了宽容理解,最终换来了黑娃浪子回头,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其实人本身都是向上努力的,只不过在“尊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宗法制社会的统治下早已被磨平了,压抑了积极向上的人性。就像白鹿原中鹿三与生俱来的奴性,即使白嘉轩的父亲白秉德为他娶了妻,而白嘉轩帮他当兄弟一样看待,还让自己的儿子认他当了干爹,都没有掩盖住鹿三的那种仆性。
黑娃可以说从最初拒绝鹿兆鹏的冰糖到拒绝和父亲一样一辈子给别人打工的卑微命运再到拒绝族长白嘉轩的婚事安排,一直到他在遭受家人和族人反对自己和田小娥的亲事之后备感不服和委屈,渐渐地开始有了反抗的意识。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想要出人头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尽管黑娃曾经名噪一时,但他却始终不知道自己做这些事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也就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通过自己的失败,他看到了自己的希望,那就是回归传统。陈忠实在文中这样写道:“他向陆先生下跪拜师,充满懊悔地说‘兆谦闯荡半生,混账半生,糊涂半生,现在想念书求知活的明白……’”;而被寄以厚望白孝文,本是一个处处受人尊敬的人上人,却在毫无防备时被鹿子霖设计与田小娥私通,在受到揭发时,自小接受正统思想教育的白嘉轩不敢相信他竟然做出这样有悖道德伦理的事情,为了维护宗法制度的权威和祖先的尊严以及自己那所谓的颜面,不顾家里所有人的劝解仍对白孝文施以酷刑,这也是白孝文走向没落的根源。
封建社会的宗族关系是靠血缘来维持的,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这就决定了女性必须活在男权的统治之下,不仅是思想,也包括肉体的绝对服从。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就为我们展示了宗法制度下男权社会的女性真实的命运悲剧。
田小娥的悲惨结局正是对宗法制度下男权占主体地位的一个无声而沉重的抗争。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的田小娥是一个毫无人权可言,是一个被当做郭举人的性奴存在的可怜女人,她和黑娃的结合从来没有被原上的人所认可过,甚至在黑娃逃走之后还受到鹿子霖的逼迫,背负一个祸害名声,死后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坟墓。她不是没有反抗,只不过在强大的宗法制度面前她的一切努力都是得不到任何回报的,她是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是宗法制度下的受害者。
(二)正统思想下的性压抑与性自由
性,在古今不同时期人们的观念也不相同,“无欲则刚”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信条,性的内容和要求往往被曲解,认为性的目的只有一个:繁殖后代,其他的都是混账的东西。因为在封建宗法制度的社会认为人性的欲望会导致争论和混乱,影响到人的发展,所以必须强制性的遏制住人的本性欲望,这就需要用一定的宗法制度来制止人性的欲望,从而使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但是陈忠实就很是大胆的表现了白鹿原上的性行为,比如白嘉轩的洞房时的对话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性的合法性只有在宗法制度这种正统思想承认下才会被认可,必须是能进得了祠堂的人,而不被认可的只会遭到大家的谴责和谩骂。身为族长的白嘉轩,为了祖训和父亲临终的嘱托,为白家传宗接代,在还没过完孝期的时候连续又娶了几房,这在当时因为情况的特殊而被认可。而对于黑娃外出做工领回来的媳妇田小娥,因为她来路不干净,被族人视为苟合而遭到了全族人的反对,入不得祠堂,进不了族谱。但我们从另一面来看他们的关系,他们想要的只是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只要当事人心意相通,为什么不可以结合呢?相反,这是爱的结合,并不可耻。他们敢于反抗正统思想下的性压抑,勇于追求,他们要的不只是身体的快感同时也是心与心的连接,他们超脱了传统的性意义,不再只是仅限于繁衍后代。
同样身为白鹿原下一任的族长白孝文,虽然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妻,但是他一直在性这一方面无能为力,这使得他自己和家人羞愧不已,却也无可奈何,但当他遇到美丽的田小娥时突然发现自己竟然行了。按照他自己的话说:“过去要脸就不行,而现在不要脸了就行了。”正是这一个要脸和不要脸的差别就值得我们去深思在传统宗法制度的统治下人们对性的要求和理解往往被隐晦起来。而像田小娥这样大胆勇于追求性的时候,却被人们所唾弃,要受到惩罚,甚至在惩戒的时候出现了毙命。但我们再看那时候的青楼,身为社会最底层最被人唾弃的地方,但是我们只从他们敢于追求性自由这一方面来看,他们是勇敢的,虽然遭到了社会很多上层人士的唾弃,但是自古却被人称作是人间天堂之地,在这里人没有那些所谓的“正统思想”,每个人都能做真实的自己。当然我们并不提倡这样场所的存在。
鹿兆鹏的媳妇鹿冷氏,在长期得不到丈夫的爱恋后竟然出现与自己的公公乱伦的幻想,由最初的羞愧到彻底的疯傻,都在深刻的警醒着正统思想下的宗法制度对人性压抑和迫害,同时也是对正统思想统治地位的反抗,他们敢于追求。我们可以理解这些都暗示着宗法制度开始走向衰败。
三、宗法制度衰败的原因及象征意义
在中国的古代,封建的宗法制度一直是占统治地位,可以说它掌握着整个中国的一切,然而即使是在强大的东西也都有被打败的可能性,谁也无法阻挡社会历史前进的步伐,即使是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宗法制度。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旧的事物不符合新的事物发展规律,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必然要被淘汰。
(一)宗法制度衰败的原因
1.外部革命势力的不断入侵
中国宗法制度的统治历史,即使是再强大也抵不过历史前进的步伐,阻挡不了革命的潮流。“革命”的到来冲击了固有的社会格局,也迫使中国古老的宗法制度有了改变。在20世纪初,革命犹如一把尖刀插入宗法制度的中心,打破了白鹿原上的宁静;这对于一个长期封闭村庄而言无异于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甚至企图通过修祠堂,《乡约》来继续巩固宗法制度的统治地位,但是新的历史已经开始,白鹿原上不断地更替着新的政权机构,有的甚至呆不了几天就又被另一个政权机关代替了,但是各族人民奋勇加入到新的革命事业当中,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家人奋勇抗争旧社会、反帝反封建的志气却没有因此而削弱。用《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句话概括:“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69。
2.内部势力的逐渐崩溃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事物本身的内外因决定的,其中内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宗法制度内部势力的瓦解就是宗法制度走向没落的内因。在白鹿原上,人们随着时代的前进和革命先进思想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开始有了改变,部分人先进分子开始脱离祠堂,走向革命事业,其中白鹿原上鹿兆鹏为代表,他深受革命新思想的影响,积极响应时代的要求,在省城接受先进思想教育后积极回白鹿原上开办新学堂,将革命精神、时代新思想传播到白鹿原上,在白鹿原上刮起了一阵风;白灵是白鹿原上唯一有资格上学的女子,不甘于农村落后的思想,投身于革命事业当中,积极响应革命需求,为新时代的到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不断宣扬新思想,组织大众反对落后的制度,参加革命事业反对封建制度。而那些保守党的人坚守老祖宗的理念,不接受新的事物,与那些他们认为反叛者也就是革命先进人士开始了争论,但最终也没能成功的阻挡革命的前进的步伐,宗法制度不断走向衰败。
(二)象征意义
弗莱从文学艺术角度认为: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常常在文学中出现,并可以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譬如,有些常见的自然景物,如大海等,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就不能被认为是“巧合”,相反,这种反复显示了自然中的某种联系,而文学则模仿这种联系[5]168,171。在《白鹿原》中,宗法制度正是通过白鹿原上的各阶层的人物作为一种意象反复出现,尤其在动乱的时候,他们种种表现正是无时无刻都在预示着宗法制度走向溃败的趋势。
1.宗法制度高层信守者的没落
而随着新革命的到来,政权的不断更替,身为族长的白嘉轩不断的领导乡亲们发起“交农”事件、整修祠堂、立《乡约》以及冷先生整理白鹿原记事簿等都没有维持住白鹿原原有的秩序。而白鹿原上的县长等人就是“墙头草”,是决不会去守护宗法的。
白孝文身为白鹿原下一代的族长,没有经受得住田小娥的诱惑,其实可以说田小娥只是一个导火线,白孝文本身就是有种叛逆心理,只不过一直受到正统宗法思想的约束以及他与生俱来的身份迫使他不得不隐藏起来,做一个人人爱戴的、敬仰的族长;一旦有人点燃了这个导火线,那么就像白孝文说的那样“不要脸面了”也就什么都豁得出去了,开始了整日的奢靡生活,甚至连自己的老婆都活活饿死了,至今我都对白孝文媳妇的临终时的话记忆犹深:“我来到你们家,什么样的后果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最后我会饿死。”鹿兆鹏一开始接受的就是新教育,也就造就了他从一开始就有了反对旧的社会制度的思想,就连新婚的时候都是被父亲一巴掌扇进洞房的,但他从没有承认过,在结婚的第二天就离开了家,再到后来参加革命事业、回乡组织革命队伍、开办学校等,都是对封建社会一次又一次的抗争。
2.宗法制度底层信仰者的流失
革命历史的进程不断冲击封建的宗法制社会,民主文化的到来在白鹿原上的底层人的心理激起了千层大浪,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鹿三、黑娃和田小娥以及参与闹农协的底层大众。
黑娃,是陈忠实塑造出来的一个在传统宗法制度和新革命事业不断对撞的过程中饱受灾难的人物,他不甘愿一辈子当别人家的长工,替别人打工,所以出去当了麦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换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与田小娥的相遇是偶然的,即使最后被家人反对,他也宁可住破窑洞也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他敢烧粮仓、砸祠堂、搞革命等,都体现出他革命性的一面,也就注定了他不可能再去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忠诚的去维护宗法制度,维护白鹿原上的旧秩序。
田小娥,她的反抗最初不满于自己只能是举人的一名性奴,她要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属于自己的生活,与黑娃的偶遇使得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不怕背负“贱人”、“祸水”的骂名,坚定地跟着黑娃过日子;在遭受鹿子霖的逼迫去勾引白孝文、陷害狗蛋,被自己的公公鹿三杀死后,她附身于鹿三身上来宣泄自己对这个世道不公平的愤恨,表达自己不被宗法社会认可的怨恨和不满。
结论
通过研究《白鹿原》中的宗法制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从语言角度来说,它用生动、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大众是如何生活、如何面对层层困难迎接新时代到来的。从写作角度来说,它渗透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在不断的历史变迁中作者紧紧抓住富有文化意蕴的生动人物和事件,将一个个生动、真实的人物为我们一一展现出来,对于《白鹿原》这样一部长篇小说来说,犹如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民族文化的宝藏,它的人伦精神、思维方式以至文化的特征,都能以任何形式在《白鹿原》中体现出来。陈忠实正是通过《白鹿原》中白鹿村的不断变迁让我们能看到了20世纪初的宗法制度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看到宗法制度的两面性,它宣扬人心向善、追求人的本性善良,以和为贵,正是有了宗法制度这样积极的因素,我们的民族才会一直延续下来。但是事件万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虽然它为我们提供了好的因素的同时也带来了坏的因素,所以我们不能简简单单的评论宗法制度为白鹿原带来的是好还是坏,因此,我们后人要以正确的方法对待历史文化,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正是有了历史才有我们的现代。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泰勒.理解文学要素[M].成都:四川文学出版社,1989.
[2]戴德,戴圣.礼记[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3]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On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Depicted in the Novel White Deer
FU Na
(SchoolofLiberalArts,XizangNationalUniversity,Xianyang,Shanxi712082)
Abstract: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noble hereditary is used to maintain system and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a’s feudal society.It can draw on a variety of forms to cast it to the rule of the society as a whole.Through the study of a series of event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depicted in the Novel White Deer written by Chen Zhongshi,people come to know about the typical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society.The novel presents us a picture of the existence and evolution of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and its huge impact on people and society at that time.
Key words:white deer;patriarchal clan system;two sides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2-0075-04
作者简介:付纳,1989年生,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收稿日期: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