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校对学基本原理及其关系问题
2016-03-16周远成
周远成
(衡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衡阳 421002)
现代校对学基本原理及其关系问题
周远成
(衡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衡阳 421002)
现代校对学体系,离不开校对原理原则,也离不开校对基本关系。校对原理原则,涉及校对组织、校对属性、校对思维和校对科学、校对责任、校对关系等;而校对学关系,诸如校对目标与校改目标、校对原则与校改原则、校对技巧与校改技巧、校对职责与校对责任、校对质与量以及校对技术与校对方法、校对功能等种种关系,构成了一系列校对学原理原则和基本关系作用系统。
现代校对学;原理;原则;关系
现代校对学、校对管理学的发展表明,无论从校对工作、校对管理实践体系,还是从校对学、校对管理学理论建构来说,校对学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基本对应关系和原理原则问题。从关系上说,诸如校对目标与校改目标、校对原则与校改原则、校对技巧与校改技巧、校对职责与校对责任、校对质与量以及校对技术、校对方法、校对功能关系,等等。从原理原则上看,涉及校对组织、校对属性、校对思维和校对科学、制度责任等;校对原理和校对原则发展都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校对实践活动中各种思维交叉运用的结果,并从实践原则上升为理论原理体系。所谓原理,一般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规律;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而原则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1]1600-1601,也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2]2820。前者具有理论属性、是关系整合的内在规律,后者接近实践属性、是关系协调的运作或处理法则,二者之间有一种内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事物本质产生的事物原生规则,并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通常要受个人立场、观点、方法的制约,极易成为人们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准则。
(一)校对学基本原理
校对学原则来源于校对实践,又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并推动出版技术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而变化,然而基本的原理原则,本质上是不会轻易质变的,只是内容或形式上发生量变而已。从古代的校雠到现代的校对,校对的总原则就是“五个负责”或称“五个忠实于”,内含有“存真”与“传承”两个层次:存真,即对原稿负责、对作者负责;传承,即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进而派生出许多有效并富有深厚的传承性、继承性、发展性的原理原则。现代校对原理原则,从属性上讲,有文字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博杂性原则等;从思维上说,有一致性原则、自控性原则等;从科学上看,有标准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验性原则等;从组织上看,有制度性原则、效率性原则、质量性原则等;从主体责任看,有主体性原则、责任性原则等。从管理学看,还有人本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等。现就校对学一些基本原理原则作个简单介绍:[3]
1.基本属性原理
(1)文字性原则。文字性,这是校对的主要属性决定的。一般指语言文字表达(如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规范、词语规范、语法规范、标点符号用法规范、数字用法规范等)和图表公式排列、体例、版面格式统一、字体字级批注等一些基本规范。此外,还有量和单位用法规范(度量衡)等标准,一般是由国家或区域制定的。
(2)技术性原则。技术性,来自校对操作程序和校对技术方法,也是由校对的主要属性来决定的。校对程序、校对技术、校对方法决定校对质量、校对标准,凡是严格执行校对程序、校对标准,运用科学的校对技术方法,就会提高校对效率、保证校对质量。从校对技术方法看,有点校技术、折校技术、读校技术、倒校技术等,这些技术方法属于校对的对校法范畴。此外,还有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一般常用校对方法。校对基本离不开这些行业技术、规范和方法,这是校对特殊规律的具体表现。
(3)博杂性原则。博杂性,也是由校对基本属性来决定的。它从校对者学识水准、知识阅历、人生经验和校对工作实践能力等综合平衡发展来要求的。从知识范畴来说,如文史哲会通,数理化渗透,理工农医、天文地理、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数字化出版、互联网知识等常见知识性错误的编校规范。校对者应专业内“博”,专业外“杂”[4],尤其是校对专业知识,最好能知其一也知其二,同时有一定的学识修养和理论素养,这就是校对工作的特殊要求之一。
2.专业思维原理
(4)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内涵整体性,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整体意识,这是从校对学专业或行业思维的特殊要求决定的。内在的整体性,诸如逻辑一致性、形象思维一致性、直觉思维一致性等内质的一致性(校是非)。外在的整体性,如全书刊的“统一”“一致”“相符”“衔接”,这是做好校对工作必须具备的外在“整体”意识。这种内外在统一的整体性意识,决定出版物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品质统一的基本要求,是有效保障出版物品牌质量的重要理念之一。
(5)自控性原则。自控性,是由校对个体心理素质决定的。从心理学来说,校对有内部调节,如激励、 “制怒”, 心理训练、注意分配、心理互补等,调节、协谐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以适应校对环境、校对活动、校对工作,即所谓情绪管理的能力,这是校对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还有校对实践的外部调节,如环境(工作环境,即物理环境因素,如声音、色彩、亮度、湿度等)、关系(人际关系、工作习惯等形成的关系心理场效应)等。此外,地域的、性别的、年龄的和人种的差别等,都需要运用双向自我调控,以适应校对实践各环节的需要。
3.主体责任原理
(6)主体性原则。主体性,这是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来决定的。出版物质量的保障体系,除著作者外,有编辑、校对、印装,即编者、校者和印者三个主体,其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主体主动作用发挥,决定了出版物的质量。主体来自校对组织机体,层级、分工是组织最重要两面。组织既可克服个体盲点、缺陷,又同时兼顾质量和效率,是错误的多功能过滤器。
(7)责任性原则。责任性,不仅指校者的责任心,也指编者的责任心,还有排版者的责任心、作者的责任心等。所谓责任性,就是职业责任,根植于一个“忠”字,即“忠实于原稿”,更忠于自我或忠于职守。这是校对者的基本责任范畴,也是责任的第一个层面。还有忠实于读者、忠实于社会、忠实于历史等,这是第二个层面的责任要求。从某种意义说,校对工作离不开行业伦理责任、社会历史责任和文化传承责任,等等。这些责任,决定出版物的质量水准和起码基本要求。
4.标准制度原理
(8)标准性原则。标准性,是由出版物的国家或地方性标准或规范来决定的。从其发展历史看,文字、度量衡、交通等方面国家的统一标准始于秦代。标准性有强制性标准(合理性强制和不合理性强制两种)和行内标准(行内习惯性标准)。一般校异同的标准有表达方面的,如语言文字、标点符号、量和单位、名词术语以及格式规范等国家或地方标准;格式规范,有统一标准格式和编辑规范,即习惯性文样格式,或称行内标准(如“齐、清、定、全”),这也是出版物的内在美走向外在形式美的起码要求。校对经验积累和校对理论发展的逻辑结果显示,组织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本身最终也会标准化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标准是校对依据的基础,没有标准就没有校对。
(9)制度性原则。制度性,这是校对实践程序规律、校对管理技术的特殊规律所决定的。制度有校对行内制度,如“三校一读制”“责任校对制”[5]、样书检查制和人机结合制、三结合制度(编、著、校结合制)和换校制①、分配制等,还有校对管理制度或习惯性规定等,如校对签名、责任编辑读清样找差错等,以及行外制度、人本化制度,等等。
5. 层级检验原理
(10)层级性原则。无论是校对工作本身,还是校对者都存在层级性规律。校对层级性,内含三类层级:一类是文字的层级性、错误的分类性;二类是目标的分级性、组织的层级性、校对者层级或工作层级性;三类是经验的正反性、习惯的养成性、知识的修养性等。无论是校异同,还是校是非,都必须从校对的对象内容、程序形式、校对活动规律等,全面注意重要性(文字层级,真善美、信达雅)、准确性(错误层级,猎错灭错)、针对性(对象层级,错误分析)、周期性(环节层级,校对过程、工作时序流程,即校对日程安排)、目标性(目标层级,校对目标明了正确)和经验习惯性(实践层级,正反经验、良好习惯)、正确知识(专业层级,专业或分专业知识)的交叉、纵横、上下、左右、正反等各种知识、各种技巧、各种关系的组织机体配合运用,以保障校对的高标准、高效率、高信度和高质量要求。
(11)可验性原则[6]。可验性原则就是理校法的具体运用准则。事实上,校对检验,即校对推理性,为“校是非”功能之一。对于校对对象(客体)一方面除了逻辑检验外,另一方面还可用科学检验和实践检验等方式进行检验。“校是非”,离不开逻辑推理方式的运用,这是校对检验中逻辑检验(论点、论据、论证和行文)方法之一。
此外,还有校对一般管理原理,诸如人本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有序性原则、量化性原则等。所有这些,基本构成了现代校对学、校对管理学的原理原则体系,不过仍有待于不断研究、丰富和完善,进而形成现代校对行业的一种科学原理与原则体系。
(二)校对学关系问题
现代校对学,研究的是从文字意象到出版物具象的过程及其校对(技术、方法)规律的学问。出版物载体变了,即由纸介质到电子出版物或网络出版物,校对认识可变,但校对原理原则的本质和校对理念、校对规律不变。诸如文科编辑校对,一般应具有以下前提条件:(1)对历代校雠学家有共识的典范校雠经典有感性认识,如《十三经注疏》《清注十三经》,等等。(2)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文字审美观念和文章结构艺术美、行业审美规律有研究,达到“技近乎道”。如语言文字的组合规律、表达规律、结构规律审美和校对程序、技术、方法审美,校对艺术、校对技巧,校雠规律、校勘规律、校对规律等,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并化为自身的技能技巧等技艺境界。(3)校对者应当具有坚实的文字基本功和汉语言文字的写作实践,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文学写作、应用写作或其他写作等),以及校对技术基本功、心理自控基本功和博杂的知识素养等。(4)校对研习途径和修治方法等实践总结并上升为理论,如先校练,后理论;先理论,后校练;校练和理论结合,如此等等。校对学的习得,一般不外乎这三种法则。总而言之,这一切都体现并寓于现代校对学体系的各种基本关系及其对应或相互作用之中。诸如:
1.校对目标、校改目标
校对总目标,就是出版物无编校质量差错。一般分为“无编错” “无校错”两个子目标。这是从编辑、校对(对照、比勘)的质量来确定、度量、权衡的。
校改目标,就是猎错灭错,消灭校样(录排)中的一切差错。这是“无校错”目标的基本要求,即从存真、保真(订正、改错)目的来决定的。
2.校对原则、校改原则
校对原则是原理性的、规律性的出版行业规范法则和标准,是校对职业道德、职业伦理核心标志和至高境界。校改原则是操作性的、实践性的工作行动行为基本守则,是校对猎错改错责任的本质要求。二者有着实质的区别和内在的联系, 校对原则是从责任道德境界对职业理想的工作标准、职业伦理要求,而校改原则不仅从工作责任行为,而且从校对质量要求出发,提出的校改实践操作、行动法则和规范要求。
校对的基本原则,就是“对原稿负责”五个字。校对总原则,即“五个负责”或称“五个忠实于”,分为“存真”和“传承”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质量存真责任),对原稿负责、对作者负责;第二个层次(文化传承责任),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这两个层次,确保了出版物传播的知识质量和文化价值,以致成为知识积累和文化传承的佳本、珍本、善本和精品。
校改原则,就是忠实于原稿或对原稿负责,要通过校异同、校是非和拾补存真等来达到校改目标。具体来说,有以下编辑、校对改错原则:
(1)“一字不略过,一字不轻改”(孙诒让)②。
(2) 字易意留,拾补存真。
(3)可改可不改的,不随意改。
(4)引文内文字,不妄改。查对原出处,方可改。
(5)专有名词或术语勿乱改。不要以异体改规范。
(6)一校基本改定(万分之一以下),二校重点改,三校不大范围改。
3. 校对技巧、校改技巧
校对技巧:“设疑——推理——求证——改错”,是从校对思维上说的。具体要求:(1)掌握现代出版物出错规律(有的归纳为10多种类型,尤其是文字出错三大规律:如形似、音同、义近致讹);(2)把握专有名词、不同术语的错用混用因由;(3)熟悉录排出错规律,即五笔、拼音、短语录入等不同输入法造成的不同错漏或失误。无论是校对,还是校改,其技巧都是追求一种语言文字信达雅、真善美境界的完全、善美的思维技巧和校对工作过程。
校改技巧:质疑——多思——慎改,是从校对行为来说的。质疑,要有对象的多疑、善疑;多思,即有目的深思、会思;慎改,一要“字易意留”,拾补存真;二要“一字不略过,一字不轻改”。从理论上或境界上说,就是追求真实性、完善性,使语言文字表述美信达雅;但事实上与实践现实有差距,存在缺陷性、局限性等,仍会有虚假丑恶的语言现象。
4.校对技术、校对方法、校对功能
校对技术、校对方法、校对功能都属于校对实务的范畴,是校对实务的核心内容。
校对技术:对校的操作技术,有点校、折校、读校、倒校等,这都是从对校法派生或衍生出来的校对常用技术方法。
校对方法:校异同、校是非是校对的基本方法(简称“双校结合法”或“双校法”),并派生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四种校雠方法,也是基本的常用校对方法。
校对功能:基本功能(亦即基本方法),有“校异同”“校是非”; 并派生功能有校对监检、校对学习、校对审美等。
5.校对过程、校对程序、校对模式
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程序,指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7]421,137。校对过程,就是一校、二校、三校、通读检查和核红、技术整理等校对活动所经过的程序。
校对程序,即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或流程,包括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过红、文字技术整理等各环节先后次序。一般基本程序是“一校(整理)——退改→二校(核红、整理)——退改→三校(核红、整理)——退改→通读检查(核红、整理)——退改→打出清样”。
【案】纸质稿件的人机结合的校对流程如下:人工初校+技术整理→誊样→退厂改样→核红→计算机二校→人工三校→人工通读→退厂改样→清样核红→付印。
人工初校可核对原稿及进行全书的技术性整理工作;计算机二校可以节省大量人工校对时间,确保准确率;人工三校和通读则可以起到最后把关的作用。
电子原稿的人机结合校对模式:
计算机一校(主要校文字性差错)→人工二校(主要校是非) +技术整理→退厂(或退责任编辑)改样→核红→计算机三校(主要校改动后的差错)→人工通读→退厂(或退责任编辑)改样→清样核红→付印。
校对模式,亦即校对工作模式、校对管理模式。校对模式主要有编校合一、编校分离或二者结合模式等。
6.校对责任、校对职责
校对就是认真和责任。认真,是职业态度问题;责任是工作行为问题。校对责任,从校对行为目的看,就是猎错改错,改正校样中的所有差错,这是从工作行为责任、校对目标来说的。从职业道德或校对目的看,校对职责,即校对伦理责任,离不开博识、认真、多思、慎改,就是拾补存真,对原稿负责,这是校对工作的职业伦理、道德责任来决定的。
7.校对内容、校对标准
校对内容:(1)检查多、漏、错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2)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距。(3)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目录及页码与文章的一致。(4)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刊眉、页码顺序、版权、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的文字、刊号、年月期号等。
校对标准:(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做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加点校制度,保证书刊质量。(4)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
8.校对质/量关系
校对的质与量是辩证统一的,片面追求数量,就会使质量下降;而过于苛求强调质量,就难以完成规定数量的校对任务,达不到预定的校对定额要求。
任何校次、任何稿件都要树立以质量为主的理念,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数量第二的原则。数量提高是有限度的,而质量的提升是无止境的。只有在坚持质量、稳定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校对速度,完成校对数量任务。
【案】如何提高校对质量?(1)校对工作态度端正、心态良好;(2)掌握校对技术,把握正确的校对方法;(3)扎实的语言文字、校对技术、心理自控等基本功和业务知识;(4)善于总结、沟通、交流,不断吸取同行编校的经验教训。[8]
9.校对层次、校对意识
校对工作要经历“校异同——校是非——发现重大失误”等三个基本层次;因此,校对人员必须具备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即精品意识)、竞争意识②和整体意识等。
10.校对出错方式、书面材料出错类型
校对出错方式有两类四种情况:(1)“无心之误”,有 “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两种情况。“视而不见”一般是形近字造成的错觉,如气乞、士土、千干、天夭等;“熟视无睹”是受以往知识、经验、习惯的制约而缺乏敏感,造成致误,如乌/鸟、普通话/普遍话、烦躁/烦燥等。(2)“有心之误”,一般有“先入为主”、“自以为是”。 “先入为主”以优势抑制弱势,主导压倒一切,如草本植物/草木植物、各界人士/各届人士等;“自以为是”指对某些似是而非的字词或问题,想当然认定而造成的错误,如一筹莫展/一愁莫展、明日黄花/昨日黄花等。
书面材料(现代出版物)出错类型有讹、脱、衍、倒、多种错误等,一般有(1)语言文字方面,(2)版面格式方面,(3)思想内容方面等三大方面十类错误。
11.校对原则、校对方法
原则,是处理人与人、人与事(或工作)、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行动准则;而方法,是处理人与人、人与事(或工作)、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有效法则;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方法有很多,但不论什么方法,都是“有原而变”,做任何事情都有原则,没有原则就办不好事情。校对原则,就是处理校对活动或校对实践中的一切关系的行动准则;校对方法,是具体解决校对实践关系等的基本法则,它是依据校对原则而变化的。
12.校对哲学、校对管理哲学
哲学,研究事物本质及其运行规律的法则。它是“完美的均衡”智慧;是一种理性“活动”,一种从普遍性观点出发的思考活动和批评性反省[9]23-24。校对哲学、校对管理哲学,二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联系,前者涉及校对者的活动关系及其校对实践规律,属于专业或行业实践哲学;后者涉及校对管理关系及其规律,属于专业或行业管理哲学。校对哲学是揭示校对学工作的基本范畴、校对实践活动的基本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为校对者提供正确的校对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指导;而校对管理哲学,是校对管理中的世界观理论化、认识论智慧化、方法论系统化的集大成理论体系,又对校对管理经验作哲学的反思,对校对管理本质和发展规律作哲学的概括[10]52。
此外,还有一些校对理论、校对实践问题值得探索,如(1)校对主体与校对客体,校对学、校对哲学与校对管理学、校对心理学、校对美学、校对伦理学等;(2)古代校雠、校勘与现代校对关系(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校对学、校勘学和校雠学等;(3)校对原则与校对原理,校对意识与校对伦理等;(4)编校合一与编校分离,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等;(5)校异同与校是非,校是非与文字加工,保真与校是非,灭错率(百分比)与留错率(万分比);(6)校对阅读与一般阅读,校对阅读与编辑阅读,等等。这些校对学关系是建构现代校对学的基本关系和原理原则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
注释:
①换校制,即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制度。一般在二校或三校时,两个以上校对者交换校对,最后交给责任校对,这样可克服校对个体误区盲点。交叉校对制度是多种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经验水平的优化组合,就可克服这些方面的不足和缺陷。
②光绪八年(1882年),孙诒让在《瑞安县志总例议》提出纂辑例、测绘例、校雠例、采访例、缮写例等六项“例议”。校雠例强调志书行文“义兼通俗”,“一字不略过,一字不轻改”的原则。讲求实事求是,反对虚假等陋习。
[1]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辞海(第六版彩图本4)[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周远成.实用校对学原理[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9-39.
[4]周远成.完善制度 提升素养 执行规范——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学报质量把关[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1).
[5]新闻出版署.图书质量保障体系[Z].1997.
[6]赵连志.校对学原则与原理初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6).
[7]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校对基础知识培训[OB/EL].校对网(2013-12-15 21:33)[2016-05-28].
[9]周远成.大成管理哲学与《老子》今说[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
[10]周远成.大成管理学导论与老子 老子衍今译[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彭雷生
Basic Principles of Modern Proofread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ZHOU Yuan-ch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unan Hengyang 421002, China)
Modern proofreading system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both the principle and the basic relationship. Proof principle is related to proofreading structure, proofreading properties, proofreading thinking, proofreading science, proofreading responsibility and proofreading relationship. Whi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and proofreading includes proofreading objectives and alteration objectives, proofreading principles and alteration principles, proofreading techniques and alteration techniques and skills, proofreading duties and techniques duties, proofreading quality and proofreading and alteration methods, which constitute a series of principles and basic principle of proofreading system.
modern proofreading; theory; principle; relationship
2016-09-28
周远成,男,湖南衡山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大成管理哲学、管理思想史和编校管理学等。
G232.2
A
1674-344X(2016)12-01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