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扶贫开发研究
2016-03-16李丰华
李丰华
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省民勤县扶贫开发研究
李丰华
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甘肃中部河西走廊,集沙漠、低山丘陵、平原于一体,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民勤县经济发展欠缺,贫困问题严重。通过对甘肃省“1+17”精准扶贫政策的研读,结合民勤县当地实际情况,走扶贫开发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道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完善扶贫资金管理体系,是民勤县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效率及质量,最终实现减贫脱贫的重要途径。
民勤县,扶贫开发,精准扶贫
一、概述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Ragnar Nurkse)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资本没有良好的形成条件。1974 年,瑞典贫困问题专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r)提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缪尔达尔认为人类所面对的贫困,是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张通过对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进行相对应的改革,达到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的目标。这一些列代表性的理论,为了减轻和消除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促进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民勤县贫困基本状况
民勤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东北部,在石羊河流域的下游,全县三面环绕沙漠,民勤县往南紧邻武威,西面则是有着“镍都”之称的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除西南一角与金昌、凉州区相接外,其余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
民勤县下辖18个乡镇,249个村,全县共有农户5.4万户,农业人口23.44万人,其中实际居住人口5.4049万户、22.705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78万人,贫困发生率7.6%。民勤县属于甘肃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2011年甘肃省认定民勤县沿边沿沙的南湖乡为贫困乡镇,南湖乡、收成乡、东湖镇、西渠镇、红沙梁镇等5个乡镇的38个村为贫困村,共有贫困人口1.8464万户、6.65万人,贫困发生率28%。2014年底,民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875元,高于全省2017年底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1875元,低于全省2020年底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1125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
三、民勤县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民勤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讲话批示,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方案,认真总结分析本县的实际情况,开拓扶贫工作新思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改善扶贫的方式,在探究民勤县贫困实际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认真贯彻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会议精神
理论是实践的支撑。首先,全县上下紧紧围绕2015年全县整体脱贫目标,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方案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双联富民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明确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组成38个驻村帮扶队,各队均由联村单位科级干部担任队长,双联干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挂职村干部等5人组成。财政方面,为每个驻村工作队安排厨师补贴,全面落实各项保证措施,调动了帮扶队员的积极性,确保驻村帮扶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所建HPLC指纹图谱可为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中8种成分的含量。
(二)精准识别扶贫对象,逐户靠实帮扶责任
按照《甘肃省2014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方案》的要求,为了确保扶贫对象精准,于2015年3、4月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通过一系列的走访入户,上门登记,将全县所有农户家庭的收入情况进行了摸底,并且张榜公示,最终确认全县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农户1950户、7121人,占农业人口的3.04%;其中人均纯收入2800元以下的农户151户、456人,占农业人口的0.19%。严格按照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程序,全面完成了2014年度扶贫对象建档拉卡工作,共识别出返贫户53户、200人,脱贫户6809户、24600人,2015年预脱贫户4573户、1.78万人,全部落实了帮扶干部,织密扶贫网络,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开展帮扶。市县181个帮扶单位3217名帮扶干部共为联系村争取落实扶贫项目资金4744万元,为联系户捐款和捐助基础母羊、农资共计553.43万元。驻村工作队、双联干部、乡村干部组成工作组逐户据实采集贫困户相关信息,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信息录入,每季度定时更新,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三)精准分析致贫原因,分类落实扶贫措施
1.产业发展脱贫。坚定不移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在已建成设施农牧业12.69万亩、特色林果业40.53万亩的基础上,推行无棚无林户扫尾工程,年内发展设施农牧业6442亩、新建特色林果基地6.59万亩。同时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陶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培训平台,完成劳动力培训6040人。
2.异地搬迁脱贫。以西渠、东湖、收成、红沙梁等湖区4乡镇沿边沿沙区域为重点,以“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统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对居住在沿边沿沙的1524户、6220人实行异地搬迁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迁出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3.生态扶贫。完善科学用水、调整结构、转移人口、恢复生态相结合的“正新模式”,在沿边沿沙区域建立生态公益性产业移民试验区,坚持走集设施农牧业、高效节水农业、草畜产业、沙产业和压沙造林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主体产业模式、种草养畜、沙产业等产业的培育,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目标。
4.教育扶贫。为84名贫困家庭幼儿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1114名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两免、寄宿生生活补助和免费“营养餐”,718名贫困家庭高中生免除学费和书本费,538名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免除学费并享受国家助学金;1063名贫困家庭高职(大专)学生、715名贫困家庭本科院校学生享受高校招生优惠政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免学费等资助政策,培训贫困家庭两后生1400人,落实扶贫助学补助210万元。
5.政策兜底脱贫。把贫困农户在住院时产生的住院费用合作医疗和保险报销比例进行了提高,加大民政医疗救助制度,落实2150人医疗补偿768.13万元。重度残疾人补贴标准也随之提高,从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100元。结合农村低保动态调整图,把所有的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进行汇总,然后加入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内去,对家庭无劳动力的贫困农户全部实行一、二类低保救助,补助标准分别从2460/人、1920/人提高到3300元/人、2808元/人,实现政策性脱贫。
(四)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金融支持
1.认真实施财政专项扶贫项目。2015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12万元,组织实施了7个整村推进项目,每村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00万元。整村推进坚持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培育并重的原则,基础设施以道路建设、危房改造为主;特色产业以发展林果业和草畜产业为主,引导农户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2015年,新建养殖暖棚342座,种植饲草1560亩,引进良种羊590只,实施梭梭嫁接肉苁蓉1260亩,新建村社道路70公里,新建农宅76套,衬砌斗农渠13.54公里。
2.加快实施精准扶贫贷款工程。共发放精准扶贫贷款23805万元,在甘肃省率先实现贫困农户扶贫贷款全覆盖,其中发放自主发展类贷款4815万元,通过帮扶企业发动带动帮扶类贷款18990万元,帮扶企业按3年贷款期限一次性向贫困户结付分红收益3418.2万元由乡镇全部分解兑付到户。争取农业发展银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83948万元,支持贫困农户入住新型农村社区。
3.培育壮大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注入财政资金2428万元,实现全县行政村互助资金全覆盖,38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全部达到50万元以上,共同基金为存放在银行担保基金,由承办银行按1:10的比例向农户发放贷款,撬动银行资金21852万元,很大程度上在贫困农户发展资金不足方面提供了便利。
(五)推进电商扶贫,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积极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部行政村开通宽带信息网络,建成了民勤县农产品运营中心和电子商务孵化园,实施“民勤特产网上行”促销工程,在阿里巴巴、淘宝、天猫、善融服务、三维商城等第三方交易平台开设店铺415个,网上推荐民勤羊肉、蜜瓜、人参果、沙葱、白刺果、红黑枸杞、锁阳、苁蓉等360多种特色农产。截至目前,全县电商交易总额突破了2亿元关口,农产品通过网上销售额也达到了10179.58万元。15家快递企业在县城建成配送中心,邮政投递中心、中通、圆通、顺丰等快递企业在18个乡镇设立代办点,在248个行政村建成三农服务点,开展代收代发业务物流、快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六)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015年全县共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项目379个,落实项目资金22661万元,县财政自筹安排11569万元,全力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把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对待,完成了1254户自来水入户工程,安全饮水农户比重达100%;修建沥青水泥路158公里,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达到100%;新建村级汽车停靠点12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新建、改造贫困户安全稳固住房2618套,有安全稳固住房的贫困农户达到100%;新建、改建幼儿园5个,有需求的贫困村覆盖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75%;新建综合性文化中心148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新建村级互助资金协会223个,提升达标10个,行政村村级互助资金覆盖率达到100%,贫困村互助资金达标率100%;实施五托井自然村动力电覆盖工程,自然村动力电覆盖率100%;贫困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10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8.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67%。
四、民勤县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
1.减贫成果得到极大提高。截止2015年,全县贫困发生率由7.6%降至0.2%。
2.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015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19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27元。
3.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全县行政村通沥青路比例、通宽带率、饮水安全贫困户比例、住房安全贫困户比例、扶贫互助资金组织覆盖率、规划异地搬迁贫困户实际搬迁率均达到100%;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率、电商服务点覆盖率、标准化医疗室覆盖率、乡村舞台覆盖率、金融便民服务网点覆盖率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8.85%,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到37张,行政村互助老人幸福院覆盖率达到了33%,38个村均组建了1个以上的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
4.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全县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民勤被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列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被水利部认定为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村庄规划滞后、村落布局凌乱、村名居住分散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村火灾隐患突出和环境脏乱差的现状得到了有效整治。
五、深化民勤县扶贫开发的建议
1.扶贫开发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实践证明,利用民勤县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特色林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脱贫扶贫的重要路径。应该是扶贫开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促进龙头企业,乡镇,村的形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单位,发展具有民勤特色的蜜瓜、红黑枸杞、锁阳、肉苁蓉等产业。
2.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贫困和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的解决,我们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扶贫开发的先决条件,通过控制保护区的人口增长,努力增加通过持续的异地扶贫措施,以减少生态保护区的压力,要对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进行改革,把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有机统一起来。
3.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完善管理体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继而发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其他力量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在管理方面,对扶贫资金的要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形成严格的绩效考评制度,在此基础上还要提高其使用效率。
六、结语
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而又需要长期进行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精准扶贫则是最行之有效的策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把扶贫开发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去对待,给予贫困这一现实问题应得的重视,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的人和力量,更加关注扶贫开发,并且愿意投身到扶贫开发的中去,为实现减贫脱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李丰华,男,汉族,籍贯:甘肃民勤,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