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学习模式下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2016-03-16谭彦玲

环球市场 2016年14期
关键词:思考问题思维能力思维

谭彦玲

四川省南江县红光镇小学

自主学习模式下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谭彦玲

四川省南江县红光镇小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工作者逐渐明确认识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认识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具体怎样进行思维训练,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特别又要注意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度”的把握,万不能因过分强调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而走火入魔。

语文教学;思维;思维训练

近年来, 我在我校承担的市级科研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研究”下,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与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意在将这些思考与实践作为引玉之砖, 诚请语文教育专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予以斧正。

一、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目标

我们知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不失时机的、从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去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 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具体地说, 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性,在转瞬之间能够把应该想到的内容思考完毕; 另一个方面就是思考问题要做到合情合理。这两个方面是并存的。思考问题速度很快, 但不合情理, 这样的“ 快” , 其实是浪费时间。因为它没有实际意义; 思考问题合乎情理, 但太缓慢了,显然, 这是思维质量不高的表现。所以, 这两个方面全都做到, 才可称之为思维敏捷。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 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 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素, 一个是思路通畅, 一个是思维面广。思路通畅是思维广阔性的必要条件。如果思路不通或思路阻塞,那么是不可能想得宽和想得远的。思维面广指的是思考问题的范围, 范围越大, 思维的质量越高。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由表及里, 步步深入的去认识事物, 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认识了该事物。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思考问题的时候, 要达到精细,周到, 全面, 没有漏洞, 不疏忽大意。如果遇到问题只是粗略的草草一想, 所得到的认识很可能是片面的或存有漏洞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要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 不满足于一得之见, 而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寻求种种答案。

二、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1、立足单元教学, 规划学生思维的训练

坚持思维训练要在语文训练中进行的原则,立足单元教学。为进行思维训练, 发现并研究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我们实践改变备一课,讲一课的状态, 立足于单元教学, 这就要求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认识阶段, 这是训练的前提。在此阶段,教师通过深刻领会教材, 使得“思维训练目标” 与“教学知识目标”相一致。其次是训练阶段, 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感人的导语, 会使学生尽快进人最佳思维状态, 打下良好的思维心理基础。提出拟好的“主问题”, 针对学生的思维定式辅以思维方法、形式或类型的指导, 开拓学生思考的路子,指导学生具体解决问题。其三是反馈阶段, 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调节教学, 评价教学的依据,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注意了反馈是对这一阶段训练的“抽样”, 同时也包括思维能力的迁移。

2、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

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我先请一位同学唱一曲卡拉OK《七子之歌》,小歌手那甜美而又充满渴望的声音传遍整个教室,所有学生都被歌声感染,小声跟着唱起来,一种悲壮的气氛自然形成了,激起了学生们深沉的爱国热情。在这种氛围中,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学《口技》时,先播放“ 百鸟争春”的实况录音;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先播放一段电影《渡江战役》;学《向沙漠进军》时,先让学生猜一个“ 漠”字的谜语。多种多样的出色导入一下子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联系生活实际,搭建学生思维的桥梁

说明文《统筹方法》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对内容的感知有一定难度。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统筹一下自己的学习生活: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生活情境:

(1)作为学生,你如何安排自己的起居或购物呢?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如早晨起床利用听广播的时间穿衣、洗漱、吃饭,计算如何省时。购物时先买学习用具,再买方便面,到什么地方去买,计算如何省劲,又缩短距离。

(2)作为成年人,当时的情境是:厨房煤气炉上的水正好开了。卧室内的孩子哭了,门外响起了敲门声,电话铃响了,阳台上晾着衣服,突然间下雨了,这么多的事情几乎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做?不用老师启发学生情不自禁的讨论起来了。有的认为应先关火,安全第一;有的认为应先抱小孩,孩子磕了碰了怎么办?有的认为应先开门迎接客人。礼貌第一;有的认为应先接电话,万一有重要的事请耽误了怎么办?……无论答案怎样,同学们都有一个共识:在这种情况下衣服最好请客人帮忙拿。显然同学们懂得了应用统筹方法除了安排工作进程,抓关键环节外,还要通力合作。

4、形象模拟转换,提高学生思维的精度

学生的生活实践及理论知识都不够丰富,对枯燥的说明不感兴趣,不愿意深入的研究, 教师在课堂指导中就得动一番脑筋。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写到“ 大拱由28 道拱圈拼成,……”可采取让学生画图的形式,使其了解桥的内部结构,当然学生可能画得五花八门,只要你让他(她)分析一下他的画图如果应用于实践中,应怎样走车,怎样才能做到“ 一道坏了,不至于影响其他各道。”那么,他(她)的图画有几分科学性就很明白了。教师可采用手势(五指自然弯曲,从前往后数是五道,再加一只手便是十道……)变枯燥为形象。这样,学生对桥的构造便有兴趣了。让学生再次画图,可能就科学多了。对内容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培养了思维的准确性。

三、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度”

尽管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我们要在教学中致力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绝不能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就是一切。语文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是它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建构环节,切不可把思维训练当作语文教学的全部。

猜你喜欢

思考问题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根据已知条件思考问题
利用问题间的关联性思考问题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