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移动语言学习下大学英语教材的立体化开发
2016-03-16徐贺兵
徐贺兵
(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论移动语言学习下大学英语教材的立体化开发
徐贺兵
(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 要:依据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研究先论述了在移动语言学习背景下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立体化开发的必要性,然后提出立体化教材APP的目标是要融合听、说、读、写、译技能于一体,实现学生个性化、交互性和情境化学习。
关键词:移动语言学习;英语教材;立体化开发
一、引言
随着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我国4G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已成为当前教育技术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而语言的学习历来都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当移动学习应用到语言学习时,移动辅助语言学习(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MALL)就应运而生。作为一个快速兴起的学科领域,移动语言学习的优势在于可为学生在教室内外提供丰富、实时、协作和交互的学习体验;可以将语言学习材料直接传递给学生,允许学生在变化的地点中学习;它还可以激发学生交流的主动性,并深度融合语言学习与日常交际需求和文化体验,有助于新习得的语言技能的应用和保持[1]。
立体化教材[2]是指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教材,从内容上来说,它融合了纸质教材的内容和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所开发的音视频、多媒体课件和其他网络资源;从形式上来说,呈现出以纸质教材、光盘、网络资源的多层次形态。在移动语言学习背景下,英语教材的立体化应体现出移动学习的特点和优势,目前主要的技术形式以二维码和APP为主[3]。二维码使用简单,但其信息传递是单向的、线性的;而APP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集成性,可实现学生开放、互动、个性的学习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移动技术的优势,现阶段应主要采取“纸质课本+APP+资源”的形式,辅之以二维码。
依据国内学者[4][5]124的划分,我国大学英语教材按照时间已经历了四代的发展历程,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英语立体教材开始于第四代。陈坚林[5]131认为:第四代教材与前三代相比,编写理念较为先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教材呈立体化,为纸质版教材配套了相应的光盘和网络支持。但他[5]131同时认为第四代教材虽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打破,与现代的外语教学理念仍有一定差距。在其进行的第四代教材的使用状况调查中得出,现行教材使用效率低下,突出表现为光盘和网络版资源利用率低。从而形成了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两张皮、表面立体化的问题。
而移动互联技术的兴起给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在移动语言学习背景下探讨大学英语教材开发重构就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拟先从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和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论述移动语言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教材立体化开发的必要性,然后提出立体化开发的目标和要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
“教材,也叫教科书、课本,指按照教学大纲编选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6]”陈坚林[5]125也认为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关系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既然编写教材的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就必然要贯彻国家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在2014年12月由教育部新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提出[7]3,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可见,在新的教学指南中,突出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意识、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兼顾了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新的教学要求需要有新的教材来体现,而目前广泛使用的四代教材都是依据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编写,且据陈坚林[5]124等人的研究,虽然目前四代的大学英语教材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但它们的使用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新要求提出[7]19:“各高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网上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而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课堂形式的实现不仅是局限于PC端,而更多是应考虑移动端。同时新要求中也明确提出了移动学习的要求:“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密切关注移动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计和构建‘移动英语学习平台’,凸显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移动性、随时性等特点”[7]20。
三、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实和学习特点
在陈坚林[5]126-128对四代立体教材的使用效率所进行的调查中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光盘和网络资源使用率低下。主要原因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未打破,教材的光盘和网络版仅仅是纸质教材的“搬家”,并未与课程真正融合。在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进行的光盘和网络资源使用状况调查中发现,几乎超过80%的学生从来不看光盘的课程内容,即使有些看光盘的学生也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理,仅仅看大概内容,而不去深入学习。这除了光盘和网络资源仅仅是对课本内容的重复的原因外,笔者发现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那就是在大一、大二开设大学英语阶段的学生中,电脑的普及率并不高。以笔者所在大学为例,平均拥有电脑的学生比例在30%左右。这背后除了一定比例的经济因素外,还有学校和家长的因素。有部分高校和家长由于担心学生会染上网瘾和打游戏,并不赞同为大学低年级的学生配备电脑。这就造成了立体教材学习中,有软件但无硬件的局面,限制了光盘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而随智能手机性能和移动互联网网速的提升、手机价格的降低,智能手机已在当代大学生中普及。这就为我们进行移动语言学习创造了目前光盘和网络资源无法比拟的硬件条件。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成长于我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他们的学习习惯符合“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s)的特点。吴永和[6]7将其总结为:他们倾向于用微博、微信朋友圈来进行学习总结;知识的获取途径除了书本、老师外,还有网络;学习策略上是零存整取而不是整存零取;知识的获取情景除了教室外,还有利用手机、平板的网络环境;合作学习中,除了面对面外还有在线的讨论;课堂学习习惯中,除了老师的传授还有利用手机网络进行的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所以,当代大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正在发生改变。
可见,不管是从智能终端的普及率,还是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来说,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都有必要进行移动语言学习的立体开发。
四、移动语言学习下大学英语立体开发的目标和要求
(一)目标
教材的编写离不开教学要求,教材的立体化开发目标也应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要求所提出的目标。新的教学指南[7]3中提出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新的立体教材开发,从英语技能上来说,应该实现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目标,且已有多项研究证明移动语言学习在促进各个语言技能发展过程中有着显著效果:国外研究中[8],典型的听说方面有Robertson et al.的Learnosity、Papadiima-Sophocleous et al.的研究;阅读有Chen& Hsu的PIMS系统、Wu et al.的研究;写作有Hwang,Chen& Chen的研究;国内研究中典型的听说方面有张洁[9]、曹超[10]等人的研究;听力有李艳平[11]的研究;词汇和阅读有李红美[12]的研究;口语有李晓东[13]等人的研究;翻译有朱义华[14]的研究;写作有胡茶娟[15]的研究。以上国内外的各项研究已为移动语言学习教材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要求
国外学者Traxler、Sharples等学者认为移动学习的优势在于能实现学习的自主性、泛在性、情景感知性、个性化等[16],国内学者中张洁[9]74、田剪秋[17]认为移动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优势体现在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完善的交互功能和学习情景感知性。因此,笔者认为移动语言学习下与大学英语教材配套APP的开发应实现语言学习的个性化、交互性和情境化。
1.个性化
Gass& Selinker[18]认为学习者在年龄、能力、动机、态度、焦虑、个人特质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学习效果。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导致的各地教育水平不一,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移动语言学习APP和其配套资源的设计就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国外已有多项研究[16]348利用智能移动语言学习系统依据学习者的不同来提供个性化的内容。Peterson& Markiewicz开发了PALLAS系统,它能根据学习者的年龄、语言水平、母语、兴趣、参与课程以及环境因素来调整所传递的学习内容;还有Chen & Hsu等人利用Hambleton等人的项目反应论(item response theory)开发了个性化的智能移动阅读系统,它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词汇水平动态地调整学习内容;国内有李红美[12]等人通过构建个性化智能教学系统(PIMS)来说明其在学习者阅读和词汇方面的有效性。立体化教材APP个性化语言学习的实现有助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朝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2.交互性
外语教学中的互动方法论认为外部环境是语言输入的来源,二语习得是包含外部语言环境和二语学习者内部机制之间的互动过程。在外部环境的各类输入中,包含意义协商的对话互动是语言习得的关键。维果茨基的临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在已有移动交互语言研究中有两类:一类是利用类似于电子公告板、微博群等将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经验与资料通过文字、照片、音频的方式分享来实现师生之间的协作互动。国外[16]349有Cheng et al.的StudentPartner系统、Pemberton et al.的CloudBank项目以及Wong et al.的研究。国内王济军[19]等人的ILSBML系统等都说明了移动学习中的互动性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另一类是利用当前比较流行的社交APP,比如国外利用Instagram、Facebook、Skype等社交应用,国内主要是利用微信、QQ、微博的各项功能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如柴阳丽[20]、张洁[9]分别验证了微信、手机QQ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促学作用。刘红梅[21]等人用构建的基于微信大学英语教学平台的模式研究得出,微信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可以增进师生关系。
3.情境化
国内学者王初明[22]将广为国人诟病的“哑巴英语”、“中式英语”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语语境的缺失导致汉语语境补缺所造成的,这说明语境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而利用移动的情景感知技术可以为语言学习提供情景化教学和体验:一方面,随智能手机功能的提升,其功能已具备了多媒体电脑所具有的各项性能,因此利用其富有媒体特性为语言知识的学习提供逼真的虚拟间接语境,这与之前的多媒体外语教学的优势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以情景学习理论为基础,可以利用手机的独特的GPS定位技术可以实现实时的情景感知性学习。如用GPS定位到学习者位置时,可实时推送与学习者所处环境相关的一些语言知识。国外类似研究[16]348有Ogata& Yano开发的CLUE系统和Edge等人开发的Micro Mandarin词汇学习系统、Cheng等人开发的UCSCL泛在交互学习系统、Chen& Li开发的PCULS个人语境感知泛在学习系统等等,这类研究都显示了情景感知性学习对语言的促学效果。
总之,与英语教材相配套的移动语言学习APP和其配套资源的开发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在移动语言学习领域的最新成果,融合教材与APP为一体,发挥移动语言学习的个性化、交互性和情境化的优势,实现课内课外、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对接,充分体现大学英语学习的泛在性。
五、结语
新的课程要求需要有新的教材,大学英语教材的立体化开发必须考虑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移动学习时代还要吸收和借鉴移动语言学习技术的新成果,借助移动语言学习的个性化、交互性、情境化、泛在性等优势,改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必须注意到,移动语言学习时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立体化开发已不应仅仅是将APP移动技术应用到语言学习中,还应加强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这其中要发挥好一线教师和学生的独特作用,确保教材与辅助学习资源的动态性、开放性和时代性。此外,充分发挥移动语言学习的优势也需要移动网络的支持,高速便捷的网络能够提升学习体验。因此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APP的开发和其效率最大化需要出版社、网络服务商、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Duman G,Orhon G,Gedik N.Research trends in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from 2000 to 2012[J]. ReCALL,2014,27(2).197-216.
[2]马俊波.论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的开发[J].外语电化教学,2006(6):25-29.
[3]段博原.媒介融合下高校立体化教材的转型升级[J].现代出版,2015(1):33-36.
[4]董亚芬.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 2003(1):2-6.
[5]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6]吴永和,杨飞,熊莉莉.电子课本的术语、特性和功能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4):5-11.
[7]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S].2014.
[8]Jack Burston(2015).Twenty years of MALL project implementation:A meta-analysis of learning outcomes. ReCALL,27:4-20
[9]张洁,王以宁.移动技术促进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72-77.
[10]曹超.利用Podcasting技术构建英语听说移动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9):99-103.
[11]李艳平.利用播客技术构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一项基于移动语言学习理论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5):68-72.
[12]李红美,徐振华.智能教学系统支持英语学习的案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66-72.
[13]李晓东,张虹.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动英语学习软件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5):60-63.
[14]朱义华.基于泛在教学平台的翻译课程群体系探索[J].中国翻译,2014(2):44-47.
On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LL
XU He-b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 Gansu 73002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new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and current learn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the paper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textboo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and proposed the purpose of development of APP is to integrate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 and translation skills with textbook in order to achieve personalized,collaborated and situated learning.
Key words:MALL;English textbook;integrated textbook
作者简介:徐贺兵(1982—),男,甘肃天水人,硕士,讲师,从事翻译与外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频率分布和二语构式习得有效路径研究”(15CYY018)、兰州财经大学教改课题“探索移动互联技术条件下我校大学英语学习平台的构建”(201402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14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13(2016)01-01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