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文化运动中报刊的发展与转变

2016-03-16刘兴豪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促进作用报刊

刘兴豪

(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邵阳学院,湖南邵阳 422000)



论新文化运动中报刊的发展与转变

刘兴豪

(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邵阳学院,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数量、报刊发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报刊本身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所转变:形式上报刊在编辑方法、文体风格、栏目设置、出版发行等方面有了新变化;内容上报刊政论重新受到重视,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传统的复兴。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报刊;促进作用

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数量、报刊发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报刊本身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所转变,具体如下:

一、运动中报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知识分子创办的报刊数量有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在五四运动后的一年里,报刊如雨后春笋,得到进一步发展。除《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外,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北京的《少年中国》、《曙光》、《新社会》;上海的《星期评论》、《建设》、《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成都的《星期日》;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据统计,全国中文报纸的总数,1919年达280家,比1915年增长16%①。不仅如此,而且发行量不断增大。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6号(1919年8月24日)中说:“现在新出版的周报和小日报,数目很不少了。北自北京,南至广州,东从上海、苏州;西至四川,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没有这类新派的报纸”②。如:《新青年》,1915年《青年杂志》初发行时,只有一千份的印数,其中还有部分属于增阅③;到1918年底1919年初,《新青年》的印数大幅上升,“销路均渐兴旺”,至五四运动前后,其销量居然达到一万五六千份!④又如《新潮》杂志。该杂志创刊于1919年1月。从它一开始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其创刊号在一个月之内印刷了三次:“初版只印1000份,不到10天要再版印了3000份,三版又印了3000份。”⑤《新潮》各地的代销处也日渐增多,“个人、学校、报社、图书馆、教育会、学校附设的贩卖部等经售代销的居多数,甚至有绸缎庄代销的”⑥,“在南方的乡间都可看到”⑦。内地青年将《新潮》作为传播新文化的工具,“已经翻阅得破破碎碎了,还是邮寄来,邮寄去”⑧。到1919年10月,《新潮》全国代卖处竟达40余处,以至于有书商“仿冒品牌”⑨。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湖南的知识分子也意识到报刊舆论的伟大力量,利用报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企图打开思想解放的大门。当时湖南也出现了一个有40多种报刊、杂志并存的办报局面,诸如《通俗教育报》、《湖南通俗报》、《民国日报》、《正声日刊》、《新湖南报》、《华赢觉报》等等。“正像旧民主主义政治不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一样,旧民主主义的新闻界也并不能保证新闻事业的健全发展……改造旧中国需要有一个新的革命,也需要有一种新的新闻事业”⑩。

这些大量涌现的新文化报刊顺应历史的潮流,站到新文化运动一边,形成了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新阵线,它们的涌现以及它们之间的舆论宣传是对新文化报刊的推动和反思,实际上也是对新文化运动本身的推动和反思。

二、新文化运动促使报刊形式由文言文转为白话文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胡适以《文学改良刍议》为武器率先向旧文学发难,指出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⑪等八项主张,开启了文学革命的大门。然后陈独秀以《文学革命论》遥相呼应,明确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诲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反对“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为封建主义服务的旧文学。为了响应这种思想的号召,其他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毫无顾忌地用白话文来写作,一时我国报刊文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同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每周评论》也积极投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之中去。《每周评论》进行的文学革命,不仅高呼“白话文”,而且在文体上直接采用白话文。《每周评论》同《新青年》一起为普及白话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新文化运动时期,全国各地都渐渐地白话化了,据估计至少有几百种白话报刊,如上海的《星期评论》、《建设》、《解放与改造》、《少年中国》等,北京的《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大势所趋,受白话报刊的影响,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20年规定,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一律使用白话文。

在断句形式上,《每周评论》效仿《新青年》改变中国古籍不标点断句的形式,加注新式的标点符号。如此一来,文章通俗易懂,方便了识字不多的老百姓认识和解读,使那些“种田的、做手艺的、当兵的、做苦力的等,个个能增进识见,增进学问。”这大大增强了其影响。

另外,《每周评论》在编辑方法、文体风格、栏目设置、出版发行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大大影响了当时的许多刊物,对旧文化造成了极大地冲击。如《每周评论》采取小型报纸的形式,每周出4开4版,分栏为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文艺时评、随感录、新文艺等⑫类,每号必有五类以上。这种改进办法被《湘江评论》、《星期评论》、《浙江新潮》等仿效。五四运动前后,《每周评论》还专门增刊“特别附张”,有关时事政治的如:“山东问题”、“对于北京学生运动的舆论”等。如此集中、大规模地报道某一事件,能够形成强大的舆论冲击波,给读者以心理的震撼。同时还注意版面形式,每篇文章由题花相隔,提高了报纸的视觉效果。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是旧报刊所不及的,有力的冲击着旧文化的固有思维模式⑫。

可见,在文学革命中,白话文和新文学成为一种通俗易懂、平民化、大众化的思想潮流,毫无疑问地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也成为他们思想解放的工具。

三、报刊内容的新变化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报刊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以报刊为阵地,用手中的神来之笔书写着“冲破封建主义牢笼”循循善诱的文字,发表了大量的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论说文章。如: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袁世凯复活》、《复辟与尊孔》、《偶像破坏论》;吴虞的《吃人与礼教》、《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鲁迅的《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这些论说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喑的局面,标志着近代中国“文人论政”传统的复兴。

与文人论政的萌芽期和发展期不同,复兴期的论政重点发生了变化。在王韬和梁启超时代,文人论政的重点始终围绕着政治,他们耿耿于怀的是中国的变法与改革。而到了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等人的论政活动不再以政治为中心,他们将目光主要锁定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变革上,正如《新青年》杂志创刊号和《社告》中所说,它的宗旨是“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在《通讯》栏里又说:“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⑬我们可以看出,《新青年》及其同仁“所朝向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推到几千年来以旧文化、旧道德、旧伦理、文言文为核心的整个价值标准,引入以法兰西文明中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新文化、新价值、新观念”⑭正如胡适所说:“在民国六年,大家办《新青年》的时候,本有一个理想,就是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离开政治,而从教育思想文化等等非政治的因子上建设政治基础。”⑮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该时期的报刊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作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使得新文化知识分子的报刊活动,在一个短时期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注释:

①杨早:《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②胡适:《介绍新出版物》,《每周评论》第36号,1919年8月24日。

③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第30页。

④李龙牧:《五四时期思想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⑤罗家伦:《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台湾《传记文学》54卷5期,1978年5月。转引自《五四运动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页。

⑥李小峰:《新潮社的始末》,《五四运动回忆录》(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0页。

⑦顾颉刚:《回忆新潮社》,《五四时期的社团》(二),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⑧钦文:《五四时期的学生生活》,《五四运动回忆录》(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84页。

⑨《新潮》2卷4期上登出“特别启示”,谓“乃本年六月底上海泰东书局始另有所谓‘新潮丛书’之广告发现,与本社《新潮丛书》名目虽混淆,其实并非一事。再另有命名‘上海新潮社’者,与本社毫无关系,其出版品当然与本社无涉”。

⑩李龙牧:《中国新闻事业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3页。

⑪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 1916年7月15日。

⑫周爱武:《<每周评论>的传播学意义》,《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67页。

⑬《通讯》,《新青年》杂志创刊号,1915年9月15日。

⑭傅国涌:《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⑮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陈晓东编:《陈独秀评论》,北平东亚书局1933年版,第51页。

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Newspaper in New Culture Movement

LIU Xing-hao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2,China; 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 Hunan 422000,China)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new cultural movement,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newspaper has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The newspaper itself has changed both in form and content.In form,there are new changes in editing method,style, column setting and distribution.In content,the political review gained its attention again which marked the revival of the traditional writer‘s on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s newspaper.All this is du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Key words:new cultural movement;newspaper;promotion role

作者简介:刘兴豪(1968—)男,湖南武冈人,博士,教授,从事中国新闻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2BXW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1YJA860012)、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1A108)阶段性论文。

收稿日期:2015-10-10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13(2016)01-0128-03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促进作用报刊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本刊推荐2024年优秀教育报刊
百强报刊
论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工程财务管理中会计审计的促进作用探讨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Cyslt2r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