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德里亚堡战役新解读
2016-03-16吴涛
吴 涛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亚德里亚堡战役新解读
吴 涛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亚德里亚堡战役在晚期罗马帝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此一战,罗马帝国元气大伤,不仅最高统治者战死沙场,主力部队也损失惨重。后世学者认为这场战役的失败拉开了罗马帝国崩溃的序幕,从此罗马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军事上的失利表明罗马帝国已经失去抵挡蛮族不断涌入的能力,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并非军事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而是当局者一系列决策失误和战术问题;另一方面,此次哥特人入侵并未彻底毁灭罗马帝国,说明仅仅靠军事力量还是无法彻底消灭一个业已衰败的帝国。
关键词:亚德里亚堡战役;蛮族入侵;罗马帝国衰亡
公元378年8月9日,在罗马帝国色雷斯行省亚德里亚堡(Adrianople)①以北约17公里处,东部罗马帝国的主力部队在奥古斯都(Augustus)②瓦伦斯的率领下迎战侵入领土近两年之久的哥特(Goths)联军,结果惨遭失败,不仅士兵损失殆尽,连最高统帅也命丧沙场。有关这场战役的全过程在一些古代历史作品中有比较详尽的描写,但当时的作者由于受所处时代和历史视角的限制,难免会有认识上的局限与不足。通过对古代历史记录的整理分析,加上后世诸多学者的探究考察,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角度重新思考这场对晚期罗马帝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战役。
一、开战背景与原因再分析
其实在一些罗马人看来,哥特人并不起眼,相对于那些在莱茵河流域的长期与罗马人作对的日耳曼部落,他们对罗马帝国的威胁并不算大。朱里亚努斯曾说,对付哥特人根本无需亲自出马,只需派出一些高卢奴隶贩子就能摆平他们③。瓦伦蒂尼亚努斯和瓦伦斯成为奥古斯都后,哥特人曾因不满兄弟二人的非正统出身而出兵协助叛乱的普罗柯比(Procopius),只因后者宣称自己是朱里亚努斯的血亲④。瓦伦斯在成功镇压内部叛乱后随即队哥特人展开征讨,从公元367年开始持续了三年时间,最后是以哥特人的乞降而告终⑤。从中可以看出,哥特人在罗马人眼中只是十分普通的蛮族而已,只是会不时袭扰罗马的边境地区,并没有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
公元376年,一场突入其来的巨大灾难降临在亚欧交界处的各个部落身上,从此彻底改变了哥特人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罗马人的命运。来自未知世界的强大游牧部落匈人(Hun)自东向西横扫了几乎整个亚欧大草原地区;他们征服并吸收了许多部落,很快向哥特人发动了凌厉的攻势;后者竭尽所能也无法抵挡,只得以分散的形式向西方撤退寻找庇护之地,罗马帝国成为他们最主要的目的地。一位哥特首领阿拉维乌斯(Alavivus)恳请瓦伦斯能接纳自己的部族,并且表示愿意提供辅助部队⑥。当时的罗马人对这场“远在天边”的灾难毫无感觉,并且一直认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瓦伦斯也缺乏政治敏感性,完全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在一些廷臣的怂恿和谄媚下陷入幻想,以为这是一次天赐良机,既能充实兵员,又能为国库省钱⑦。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阿拉维乌斯的提议,甚至主动将哥特人运进帝国境内。事实证明,仅仅是获准入境的哥特人就已经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般,完全超出了帝国行政官员的想象和可控范围⑧。虽然协议规定哥特人必须交出武器才能入境,但罗马官员即便对正常入境的外来人口都难以做到有效监管,更不必说那些私自携带武器和偷渡入境的哥特人。阿米阿努斯形容这些人如同“埃特纳火山(Aetnaea)的岩浆一般涌向各地”,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当时许多蛮族蜂拥而入的场景⑨。瓦伦斯似乎也意识到允许接纳过多的蛮族并非是好事,所以在后来拒绝了其他哥特部落的入境要求⑩,但之后的事实证明他的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一切都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⑪。
瓦伦斯在对待蛮族入境的问题上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自建城以来,罗马人对外族一直遵循着“征服——吸收——同化(罗马化)”的模式,很少有将未经彻底征服的民族毫无保留地直接接纳入境的情况⑫。一直以来哥特人对罗马人就鲜有败绩,更不用说是被征服,威胁到他们安全的是强大的匈人,与罗马人达成协议只是想暂避锋芒,取其所需,并借机重整旗鼓,因此他们绝不会心悦诚服地寄人篱下,甘受罗马人统治。当然,哥特人最初并未抱有任何对罗马帝国不利的图谋,只是想为自己获取一定的生存空间。由此可知,哥特人至少在一段时期内是完全可以为罗马人提供很好的服务。而瓦伦斯及大部分官员都没有认识到这个客观事实,继而又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即不合时宜的歧视压迫政策。史载,负责处理哥特人入境事宜的罗马官员都是“声名狼藉之人”,用极其不人道和卑鄙的方法对待蛮族,最终导致后者群起反抗⑬。不论是瓦伦斯还是他手下的那些官员们(主要是军事将领)都没能看清事态的发展和形势的转变,仍然是以过去的旧眼光和思维模式对待这些“不开化的”蛮族,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有利用价值的牲畜,甚至连奴隶都算不上⑭。正是这种顽固傲慢的想法导致之后的一系列冲突,直至爆发最后的决战。从帝国初期奥古斯都划定疆域,定下固守政策开始,罗马人就面临着如何与“化外蛮族”共处的问题。习惯了武力征服外族的罗马人似乎没有找到比战争更好的方法,既能维护自己的领土,也能令外族臣服并保持安宁。建立边境防御体系只能被动应对,而长期奉行的防守策略也让罗马人逐渐失去了应变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军人的懈怠和堕落尤为明显,这就给军队的蛮族化,乃至罗马帝国的逐渐蛮族化造成了有利条件。所以说,瓦伦斯及其下属所犯的错误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的短视和无能。这场灾难对罗马帝国来说是无法避免的,其发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二、对罗马军队战败原因的新思考
亚德里亚堡战役中罗马军队的失败并非只是因为实力不足或纯粹的战术失当,而是由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而通过对古代史料与后世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若干与传统观点有所不同的结论。
首先来看最为人关注的一点,即瓦伦斯在西部帝国的奥古斯都,同时也是自己的侄子格拉提阿努斯(Gratianus)的援军赶到之前就擅自出击,结果被哥特人击败。至于他提前行动的原因,一是出于对自己侄子功绩的羡慕与嫉妒,二是听信不实的情报,误认为敌军人数不多,继而在某些将领的怂恿下贪功冒进,最终自食其果⑮。后世学者普遍认同阿米阿努斯对瓦伦斯的评价,认为此人并无雄才大略,而且贪财嫉妒,残酷无情⑯,所以亚德里亚堡之战的失败完全是他的一系列失误造成的。然而真实的情况可能不会这么简单。
瓦伦斯是否真的贪功冒进,等不及格拉提阿努斯的到来就匆忙出击?公元376年末至377年初,入境色雷斯地区的哥特人诸部族就已经在首领弗里提格努斯(Fritigernus)的率领下与当地的罗马将领卢皮奇努斯(Lupicinus)在马其阿诺波利斯城(Marcianopolis)⑰爆发冲突,一战取胜,并夺取罗马士兵的装备。之后,另一部分屯集在亚德里亚堡附近的哥特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发动暴动,并与弗里提格努斯合兵一处,攻打亚德里亚堡而不得,于是转而在色雷斯地区四处劫掠⑱。瓦伦斯听到这个消息后也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决定与当面之敌萨珊波斯人暂时停止争斗,并将驻扎在亚美尼亚(Armenia)的罗马军团全部撤回,自己也赶往安条克城(Antioch)⑲。格拉提阿努斯本人还在高卢,但他已经派遣部下弗里格里杜斯(Frigeridus)和里克美莱斯(Richomeres)率部分军队赶往色雷斯⑳,联合从亚美尼亚赶来的罗马军团,在Ad Salices附近与哥特人开战,双方伤亡惨重但胜负未分㉑。至378年5月底抵达君士坦丁堡时,瓦伦斯已经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剿灭哥特人上面。此时他身边的部队并不多,以至于需要征招退役老兵,甚至是君士坦丁堡城中的修士㉒。及至7月底,格拉提阿努斯的主力部队依然没有出现㉓,瓦伦斯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欲战则兵力不足,需要等待援军,而等待的时间实在过于漫长,再不行动就同于坐以待毙。所以也就不难想见,在获得敌军只有万余人的情报后,瓦伦斯也顾不得核实其真伪,只想速战速决。应该说他的冒进实属无奈之举。而且,瓦伦斯进军亚德里亚堡的初衷并非是想主动出击,只是为了保证自己与西部和后方联系的大道不被哥特人切断㉔。当然,瓦伦斯对格拉提阿努斯的嫉妒应该也是存在的,但以此来认定他的出击完全是为了争夺功利则是一种片面和主观的看法。
其次,一般认为哥特骑兵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此以罗马军团为代表的重装步兵的地位和作用开始让位于机动性高且冲击力强的骑兵,亚德里亚堡战役也成为古代战争和军事史上的重大转折点㉕。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当时哥特人的主力部队和主要作战力量仍然是步兵,和罗马帝国军队的组成差别不大,因此亚德里亚堡战役仍然是一场传统的以步兵为决定力量的对抗㉖。综合史料和后世研究我们就能发现,其实影响战斗进程乃至最后结果的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战术因素。
双方部队的具体人数是不得不提的一点,不过受限于史料,我们无法获知比较准确的数目。鉴于瓦伦斯在听说敌军只有万余人后决定迅速出击,由此推断其所带兵力至少应该比这个数字要多一倍,但是实际战斗力水平会参差不齐㉗。至于哥特人的兵力也只能依靠推测,有现代学者认为是在12, 000~15,000人之间㉘。根据阿米阿努斯的记载,开战前哥特人的主力部队由弗里提格努斯率领,同时还有一部分骑兵部队正在路上尚未赶到。双方实力应该是在伯仲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虽然双方都是以步兵力量为主,但骑兵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瓦伦斯麾下的部队属于东部帝国,长年与萨珊波斯人作战,因此其骑兵部队的实力不可小觑。罗马人的重装骑兵部队(Cataphractarii或Clibanarii)就是以波斯人的重骑兵为样板组建而成。不过他们即将面对的对手,即哥特骑兵部队此是因为哈兰人等游牧部族的加入而实力强劲㉙。在骑兵运用和战术方面,哥特人与哈兰人比罗马人更为成熟,而在装备上罗马的重装骑兵则具有优势。如果双方直接对抗,鹿死谁手犹未可知,但是哥特人自身特有的一项战术优势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这就是“马车阵”(希腊语为καραγóζ,拉丁语为carrago)。
根据史料记载,哥特人将自己的马车前后相连围成一个大圈,将所有的财物、家眷和物资圈在其中,平时用做生活营地,战时则可用于防御㉚。理论上,哥特人只要背靠马车阵就能获得安全稳定的后方,拥有进可攻退可守的战术优势,除非是遭受来自全方位的包围和攻击。而在实际的战斗过程中,罗马人失败的起点源自左翼部队的崩溃:“我军左翼部队一度推进至敌军的马车附近,如果能得到支援就能再进一步。但是,其余骑兵却抛弃了他们,使其遭到众多敌军夹攻。左翼部队被敌军击败了,就像被坍塌的高大堡垒压垮了一样。”㉛罗马军队的阵型在开战前是步兵主力居中,右翼骑兵突前,左翼骑兵因为种种原因拖后㉜。按照以往的战斗程序,两翼的骑兵应该是迅速与敌人的侧翼部队接触,同时实施对敌军侧后的包围。而面对哥特人的环形马车阵,罗马军队的骑兵很难找到突破口,再加上哥特人和哈兰人骑兵的出现,致使自己陷入夹击之中,最后只能逃离战场。其实在Ad Salices㉝附近发生的那场战役就已经展现出了哥特人在防守方面的优势,只是罗马军队的将领们似乎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不用说提醒缺乏军事素养的瓦伦斯了。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一世进行的军事改革就已经开始强调罗马军队的机动性和灵活的应对能力,同时还显著加强了骑兵部队的规模与质量㉞。这说明在帝国晚期,罗马军队已经与共和国时期、帝国初期那种以重装步兵为主体的战斗编成有较大区别。罗马军队未经充分的侦查与准备,而最高指挥官又缺乏优秀的军事素养,再加上天气炎热和哥特人较为强大的实力等,以上各因素的结合最终导致罗马人在亚德里亚堡的惨败。
三、战役对胜败双方的后续影响
亚德里亚堡战役结束后,罗马军队损失了三分之二的部队,无数将领和军官阵亡,瓦伦斯也战死沙场,尸首下落不明;哥特人也趁势向亚德里亚堡发动进攻,妄图夺取城中的物资和财宝,不过他们显然不擅长攻城战,经过一番努力后一无所获,只得撤围㉟。虽然哥特人的首领弗里提格努斯一再避免攻打罗马城市,还声称“不会和石头墙打仗”㊱,但是在面对罗马帝国雄伟的新都君士坦丁堡时,他还是经不住财富和奢华的诱惑,准备放手一搏,让士兵们拼命进攻。在一队蛮族骑兵奇迹般的突击下,哥特人最终丧失斗志,解除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围困㊲。但是哥特人的肆虐远没有结束,直至公元382年10月3日,狄奥多西一世(Thedosius I)才趁哥特人发生内乱、实力削弱的时机与哥特人达成和平协议,历时6年之久的“哥特战争”方告结束㊳。
对于哥特人来说,他们迁入罗马帝国的最初目的只是想找一块能够生存的空间,但在罗马某些官员的压迫下只得使用暴力反抗。而在取得亚德里亚堡的决定性胜利后,他们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获取生存空间那么简单了。可是,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政治上或其他方面的利益与好处,他们只是满足于四处劫掠、抢夺财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甚至于陷入内乱之中。而分散在各地的哥特人也极易成为罗马人的攻击对象㊴。虽然西罗马帝国最终毁在哥特人等外族之手,但并不是现在,而是在一个世纪之后。毁灭罗马城的不是外族的凌厉攻势,而是来自帝国内部的蛮族官员。阿米阿努斯虽然意识到哥特人将是帝国“未来的毁灭者”㊵,但他也只是认为自己的国家是被外族的军事力量压垮。其实,真正的危险并非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源自内部的蛮族化。当时的哥特人不会想到,自己无意识下的一次猛烈冲击竟然会产生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也正是因为这次战役,哥特人才逐渐开始寻找今后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对于罗马人来说,这场战役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士兵数量锐减,军政官员损失惨重,大片领土成为蛮族居住地,国家和社会财富流失无数……面对这样的局面,罗马帝国再也无力阻止蛮族的涌入。狄奥多西在成为东部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后,也只能接受蛮族定居罗马行省的既成事实㊶。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开启了罗马帝国进一步蛮族化的大门:更多的蛮族士兵加入到罗马军队中,更多的蛮族骑兵部队得以成立以弥补机动兵力的不足,更多的蛮族人成为罗马的定居者。这样的大规模变化导致罗马人不得不更为倚重蛮族的力量,而蛮族也借此机会逐渐渗透并掌控罗马的军队乃至政治大权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哥特人在亚德里亚堡赢得了战争但没能让罗马人屈服,阿拉里克(Alaric)在公元410年攻陷罗马城依然没能灭亡这个国家。恰恰是罗马人所依赖的蛮族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Odoacer)兵不血刃,将帝国送上了历史车轮。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亚德里亚堡战役确实是开启了罗马帝国灭亡的序幕。
注释:
①拉丁名为Haderianoplis,原是色雷斯人的居住地Uscudama;之后哈德良元首以自己的名字为其重新命名。本文根据英文发音将之译为亚德里亚堡。
②晚期罗马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谓,和帝国早期的元首以及中国的皇帝一词都有各自的不同,本文在此直接使用其音译名。
③Ammianus Marcellinus,Res Gestae,22.7.8,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John C.Rofle,Loeb classical Libra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5。
④Ammianus,Res Gestae,26.10.3.
⑤Ammianus,Res Gestae,27.5.
⑥Ammianus,Res Gestae,31.4.1.
⑦Ammianus,Res Gestae,31.4.4.;东部罗马帝国一直都面临着来自萨珊—波斯人的巨大压力,而当地行省居民又不愿意参军入伍,而征兵需要大笔的费用,因此瓦伦斯很自然地就对哥特人抱有极大的幻想。当时罗马帝国已经编有许多由外族人组成的部队。
⑧Ammianus,Res Gestae,31.4.6.
⑨Ammianus,Res Gestae,31.4.9.
⑩Ammianus,Res Gestae,31.4.12-13.
⑪ Ammianus,Res Gestae,31.5.3中提到遭拒绝的哥特部落趁罗马边防军放松警惕时悄悄渡过多瑙河。
⑫在罗马历史上有过这样的经验教训:迪奥·卡西乌斯所著《罗马史》中就提到,马尔库斯·奥利略曾经将俘虏的夸底人迁往意大利,结果这群人发动暴乱,甚至占领了拉文纳城(Ravenna),参见Lucius Cassius Dio,Roman History,Vol.IX,Book LXXII(LXXI),11.3-5,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Earnest Cary,Loeb classical Librar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4-1927。
⑬罗马官员用狗肉来交换哥特人的子女,参见Ammianus, Res Gestae,31.4.10-11;他们还试图谋害哥特人首领,参见Ammianus,Res Gestae,31.5.5;其实瓦伦斯应该能看出来,罗马帝国已经无力控制蛮族的涌入,而他采取的限制和驾驭方式则是限制食物供给,同时妄图以除掉领导人的方式制造哥特人群龙无首的局面,方便自己掌控;殊不知,哥特人入境后的首要敌人已经不是身后的匈人大军,而是近在眼前的饥饿与困苦,任何给他们制造生存障碍的人都是自己的死敌;而且哥特人长期处于松散联合的状态,失去领导人不但不会削弱他们的团结,反而会加强他们的危机感。瓦伦斯的策略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
⑭罗马的官员,包括当地居民都十分鄙视哥特人,连瓦伦斯承诺过的粮食都不愿意提供,见Ammianus,Res Gestae,31.5.5;亚德里亚堡的长官甚至怂恿兵工厂的雇工和一些出身低微的人拿起武器驱赶哥特人,见Ammianus,Res Gestae,31.6.2.
⑮ Ammianus,Res Gestae,31.12.1、3、6-7.
⑯ Ammianus,Res Gestae,31.14中对瓦伦斯的评价,虽然难免有修饰或夸大之处,但基本是可信的。
⑰ Ammianus,Res Gestae,31.4.4,此城位于亚德里亚堡东北偏北。
⑱ Ammianus,Res Gestae,31.6.
⑲ Ammianus,Res Gestae,31.7.1;阿米阿努斯在30. 2中提到,公元377年下半年瓦伦斯一直在东部前线,与萨珊波斯人争夺亚美尼亚和西贝利亚(Hebelia,今格鲁吉亚)的控制权,而且正处于紧张激烈的阶段。
⑳ Ammianus,Res Gestae,31.7.3-4,不过里克美莱斯的兵力少得可怜,几乎没有满员的部队,而且他更担心高卢地区的安危。
㉑ Ammianus,Res Gestae,31.7.5-16;按阿米阿努斯的说法,此役罗马军队人数并不占优,所以不算大败。
㉒ Noel Emmanuel Lenski,Failure of Empire:Valens and the Roman State in the Fourth Century A.D.[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p.365.
㉓格拉提阿努斯在377年就已经得到消息,知道瓦伦斯的计划。而恰恰就在他准备出发时,当面的日耳曼部落(Ammianus,)也发动了进攻。他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遵照叔叔的计划,冒着让西部帝国面临危机的风险,全速赶赴东部地区;要么留在高卢地区,先保证自己统治地区的安宁,不惜耽误围剿哥特人计划。格拉提阿努斯选择了后者,所以他在378年将保障西部帝国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将大部分的兵力都用于攻打莱茵河流域的蛮族。直至亚德里亚堡战役爆发,他还在距离战场450公里之外的Martis castra休整(Ammianus, Res Gestae,31.11.6)。事实证明,罗马帝国分治(或是共治)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与利己主义,即让共治者失去了全局观与帝国整体观念,只注重自己统治地区的利益。名义上帝国仍然只有一个,但实际上早已是各自为营。
㉔ Noel Emmanuel Lenski,Failure of Empire[M],p.365.
㉕ Charles Oman,Art of War in the Middle Ages[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0,p.5-6;Davis,Paul,100 Decisive Battles[M],Oxford,1999,pp.83-86.
㉖ Burns,T.S,The Battle of Adrianople,a reconsideration[J],Historia,xxii(1973),p.344.
㉗东部帝国的精锐部队,包括奥古斯都的皇家卫队必然会随行;不过鉴于之前双方有过冲突,所以各自都有一定的损失。
㉘ Delbrück,Hans,The Barbarian Invasions,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Renfroe[M],Walter,Lincoln &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0,p.276.
㉙ Ammianus,Res Gestae,31.8.4、12.17.
㉚ Ammianus,Res Gestae,31.7.5、12.11.
㉛ Ammianus,Res Gestae,31.12.2.
㉜ Ammianus,Res Gestae,31.12.11-12.
㉝今保加利亚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㉞张晓校,君士坦丁军事改革刍议[J].北方论丛,2004 (5):72.
㉟ Ammianus,Res Gestae,31.13.12、18,31.15.
㊱ Ammianus,Res Gestae,31.6.4.
㊲ Ammianus,Res Gestae,31.16.
㊳ Jones,A.H.M,The Later Roman Empire 284-602, Vol.1[M],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1986,p.157.
㊴ Ammianus,Res Gestae,31.16.8.
㊵ Ammianus,Res Gestae,31.4.5-6.
㊶ Burns,The Battle of Adrianople,a reconsideration [M],p.344.
㊷阿米阿努斯在Res Gestae,31.16.8中已经提到,东部帝国的军事官员中已经很少有正宗罗马公民出身的了,但他并没有对这一变化做深入探讨;在狄奥多西统治时期,许多蛮族出身或有蛮族血统的罗马公民进入帝国的军政高层,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斯提里克(Stilico)。
A new explanation on the battle of Adrianople
WU Tao
(History Colleg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the battle of Adrianopl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later Roman Empire.Thereafter the Roman lost so much that even the supreme command is dead.Later scholars consider it is the overture of the collapse,and the Roman Empire is going to death inevitably.Military defeat shows the Romans has lost the power to resist the pouring of barbarians,the result doesn’t originated from the military disparity,but a series decision-making errors of the authorities.On the other hand,the Empire is still standing firm during the invasion of Goths,which means that a dying empire can’t be destroyed by force only.
Key words:the battle of Adrianople barbarian invasion collapse of Empire
作者简介:吴涛(1987—),男,浙江衢州人,博士生,从事罗马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30
中图分类号:K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13(2016)01-0123-05